关于解决北港地区水患问题的几点建议-平阳县人大建议政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解决北港地区水患问题的几点建议
县政协人资环委
加快鳌江流域综合治理,解决北港地区水患问题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涉及千家万户,关系百姓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
如何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对鳌江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提高北港地区防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损失,是一项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本委结合鳌江流域地理位置及水系特征,分析北港片洪涝灾害成因,并就当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看法和建议。
一、北港地区水文概况
鳌江是浙江省八大独流入海水系之一,流域面积1580.4平方公里。
鳌江流域根据地形和地理位置分为南港和北港两个片区。
北港流域集雨面积826.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约占92%。
主要支流有顺溪、岳溪、怀溪、青街溪、南雁溪、闹村溪、凤卧溪、带溪(鹤溪)、梅溪、墨城溪等。
鳌江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1768毫米,空间分布不均匀,山区大于平原。
由于地形地貌作用,流域内雨量分布自西向东递减,西南部的富垟、顺溪、南雁及南部昌禅一带是暴雨中心。
同时降雨量时间分布不均,其中4-10月的梅雨期、台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雨量70%以上。
流域洪水主要由梅雨和台风雨(热带风暴)造成,台风暴雨总量大,强度高,短
历时暴雨和台风雨造成经常给鳌江两岸造成洪灾,而当梅雨、台风较少的年份,则易造成旱灾。
二、北港地区历史以来洪涝灾害情况
鳌江流域历来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北港流域山区面积比重大,洪峰大、水位高,以洪灾为主。
根据历史不完全记载,自南宋至民国期间发生由台风引起的洪灾64次,因暴雨成灾的共有88次。
建国后,鳌江流域1950~1985年共发生较大洪水72次,平均每年受灾2次。
自1985年以后,受灾次数逐年增加,达每年3~5次。
如水头镇,2002年连续被淹11次,2006年又连续被淹8次。
近年来洪涝灾害破坏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淹没时间过去为1~2天,现在多达3~4天,受灾区域也呈扩大趋势。
2005年5号“海棠”台风,平阳县水头镇淹没水深达4.2m多,麻步镇镇大范围受淹,淹没最深处达3m;萧江镇出现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镇大满水,农田受淹深度达3 m,造成水头、麻步、萧江三镇直接经济损失20余亿元。
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桑美”是建国以来登陆祖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平阳县水头、萧麻、钱苍等一些平原全部受淹,最深处水深超过4.7m,大部分工矿企业停产,因灾死亡1人,失踪1人,受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9.53亿元。
2007年9号“圣帕”台风,水头镇淹没水深3.5m,转移人口1.6万人,麻步镇淹没水深2.2m,1.8万余亩农田受淹,企业基本都进水。
水头、麻步、萧江三镇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85亿元。
2009年8号“莫拉克”台风,水头镇淹没水深4.7m,
转移人口1.8万人,麻步镇淹没水深3.2m,转移人口0.8万人,水头、麻步、萧江三镇直接经济损失6.2亿元。
2013年23号“菲特”台风,水头、萧江、鳌江、万全等镇受淹;全县大面积停电,受灾人口632170人,全县倒塌房屋308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0.37千公顷;全县直接经济损失7.8200亿元。
2015年13号“苏迪罗”台风,我县昆阳镇、鳌江镇、水头镇、萧江镇、顺溪镇、南雁镇、青街乡等7个乡(镇)满水,水头镇满水最深处达4.3米,全县受灾人员达55.658万人,共转移人员14023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6万亩,全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768亿元。
三、当前北港地区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尽管积极采取防洪工程措施,修筑河堤、海堤防御洪水泛滥、海潮侵袭;整治河道增加泄洪能力;修建水库调节洪水,消减洪峰,为下游减少防洪负担。
但由于地理位置因素、防洪措施不足、水土流失严重、北港流域仍缺乏防洪控制性工程、堤防防洪标准很低等影响,每年台风洪水灾害十分频繁。
频繁的水灾,给鳌江流域北港片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造成严重损失,制约当地国民经济发展,分析其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水文、地理位置因素。
鳌江为山区性河流,流域总面积1530.7km2,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1%。
鳌江干流全长90km,上游段源头至顺溪18km,河道坡陡水流急,上游山区又是暴雨中心,洪峰流量大;中游段顺溪至水头24km,河道蜿蜒
曲折;下游段水头至鳌江河口48km,为强感潮河段。
洪水下泄时容易受到河口潮水位顶托,形成排水不畅,造成洪灾。
2、现有鳌江干流防洪措施不足。
根据鳌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设情况,同时面临“两少”问题。
控制性防洪水库工程少和达标堤防少。
新中国成立以来,鳌江流域水利治理的重点放在南港流域,北港流域上游缺少控制性拦蓄工程建设(目前仅顺溪水库),涵蓄水量少,水土流失严重,上游顺溪又为暴雨中心,山高坡陡,加上水头附近有闹村、凤卧、鹤溪三条支流汇入,造成洪峰重叠。
由于河道弯曲,河床淤积抬高,又受潮水顶托,洪水不能归槽,造成漫滩行洪,泛滥成灾。
目前,鳌江干流只有一座建成控制性防洪水库—顺溪水库,改善了北港的防洪条件。
然而由于原规划中提出的南雁水库因投资大、拆迁安置人口多而难以实施;水头镇小南行洪道面积比原规划减少近2.1km2,又降低了北港流域的防洪能力;近年来,虽然已修建了平阳岱口新桥、麻步雷锋水闸至鳌江河口长度约22.5km的标准堤,防洪标准都达到20~50年一遇。
但是剩下地段基本上是无堤或低标准的土堤。
造成麻步等地洪灾。
3、水利投入资金上不足,致使防洪工程建设滞后。
建国以来,在北港流域仅建成3座小(一)型水库即鲤鱼田、黄坑、白水漈水库及沿江一些排涝水闸包括夏桥水闸、萧江水闸等14座和部分标准堤,水利工程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如1993年的鳌江桃源河段拓宽工程,工程建设上马后,投
入了12余万工、完成了约12万m3的土石方,后来因资金短缺,工程至今未能上马。
又如水头镇区段整治工程,全长8.9km,工程计划5年时间完成;后因资金不足,将工程分三期实施:一期工程于2005年开工建设,2007年中旬完成;二期工程于2007年底开工建设至今正在施工;三期工程待二期完成后再实施。
4、平原地势低、排涝体系不完善。
位于鳌江下游的平鳌平原地面高程3.0~4.5m之间,水头~麻步段两岸平原地面高程在5.0~7.0m之间,平原河道来水的外排容易收到鳌江干流洪水顶托,加之平原沿江水闸规模小,布局不合理,造成排涝不畅,城镇地面和农田容易受淹。
5、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河槽淤积,影响行洪。
近几年,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扩张,交通道路改造和大量的康庄工程实施,扰动了地表土层,一些原有自然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
导致许多已建水库被淤积,河床抬高,河道过水断面缩窄,严重影响河道的行洪。
6、管理力度不够。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行洪区建筑物向河道内扩张,造成行洪断面减少,洪水疏导不畅,以水头镇及麻步尤为突出。
比如在水头镇溪床边、行洪区、河滩地建房办厂、企业、民房建在原规划小南行洪道溪滩上,有的居民沿河种植竹木,减少河道过水断面,产生的垃圾入河,造成河道淤积,行洪能力低下,这些城镇无序建设恶化了防洪排涝。
四、加快解决北港地区水患问题的建议
北港地区水患灾害是由自然、历史及人为等多重原因造成的。
近些年来我县结合鳌江流域实际情况,按照“上蓄、中疏、下排、外挡”的综合治理理念,根据流域防洪规划、通过建设水库、堤防等防洪工程改善了北港片区的防洪困境,但是若使鳌江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根本性地改善,仍旧任重而道远。
下面本人对如何加快鳌江北港片区综合治理提出以下的几点粗浅建议:
1、加快主要江河控制性工程的建设
一是加快上游控制性工程建设。
水头镇上游洪水集雨面积是434.4km2,鳌江流域的顺溪水利枢纽工程已建成,十三五期间将建设岳溪水库,顺溪及岳溪水库可拦蓄洪水面积约为
137.1km2,即使顺溪及岳溪水库建成后,水头上游仍有三分之二的流域面积的洪水得不到控制。
而南雁镇下游的岭下村附近远期规划兴建南雁水库,控制集雨面积约323 km2,水库除防洪功能外还能为下游提供供水保障。
因此在流域缺少控制性工程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早日启动建设南雁水库。
二是积极研究鳌江河口大闸控制工程,作为项目储备,争取早日开工建设,该工程建成后可避免水头受潮水顶托影响,利于洪峰快速下泄。
2、抓住重点,有序推进流域治理
鳌江流域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量大,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工作,水头作为鳌江流域北港水患灾害重灾区,是近期要加快实施需要治理工程项目的重点,通过建设水头段防洪工程(河道拓挖、加固及新建堤防,凤卧溪分洪工程,南
湖分洪工程等)项目,结合上游顺溪、岳溪水库及萧麻段防洪工程的实施,可使水头镇段防洪能力提高到20年一遇,内部排涝能力达到10年一遇。
同时,应该提前做好这些近期工程的政策处理及资金落实工作。
3、因地制宜设立蓄滞洪区
蓄滞洪区作为一种非工程措施,在防洪减灾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拦截作用。
鳌江流域北港片区,人多地少,大面积、大规模地建设蓄滞洪区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可因地制宜分散型地利用临时贮存洪水的低洼地区及湖泊设立蓄滞洪区。
同时要加强蓄滞洪区的安全管理,建设安全撤退道路和避水平台。
4、依法保护河道行洪蓄水安全
河道的宣泄能力是减轻水灾的重要因素,国家有制定专门法规和众多条款对河道进行管理和保护。
一是要依法坚决清除河道的阻水障碍物,给水以出路。
二是要坚决执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无论哪个部门、单位、个人的涉河建设项目,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建设。
三是坚决杜绝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乱挖乱采,维护堤防、护岸等水工程安全和河势稳定。
四是坚决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的三同时”制度,切实防治生产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对河道的淤积。
5、借鉴先进理念,转变防洪排涝减灾思路
一是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开展城市建设。
对于我县受洪涝灾害比较严重的城市在未来发展中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天然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的比例空间。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适当建设一定规模的“海绵体”,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
比如让屋顶绿起来、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心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二是借鉴“移动堤坝”技术,抵御洪涝灾害。
随着堤坝建设的越来越高,洪水水位也将越来越高,河岸沿线的堤坝势必成为阻挡城市居民观光视野上的一道障碍。
而捷克首都布拉格采用移动堤坝为城市防洪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
移动堤坝用的材料是铝合金部件叠加而成,在洪水到来之前通过现场人工安装筑堤,洪水退去以后可以拆卸,恢复到原有岸线特征。
建议我县也能开展相关研究,此项新技术能否适用于北港片尤其是水头镇区。
6、加强宣传引导
加大宣传力度,杜绝人水争地的现象继续发生,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总结前车之鉴强调牺牲水环境,发展经济的害处,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洪灾治理和水环境保护行动。
鳌江北港片区洪灾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理位置限制的客观原因,又有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观人为原因。
自然因素是主因,但人为因素对洪灾影响越来越大。
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建设不能一
味依赖国家,大量的摊派到企业身上,增加了企业的负担,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看来,只能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根据“谁收益、谁负担”的原则,制定政策和法规,才能保证资金投入的前提下,形成全社会投资兴办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建设的新局面。
相信通过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齐心协力,按照“上蓄、中疏、下排、外挡”的流域治理理念,有计划的推进各项工程措施,北港流域形成一个系统的防洪体系后,那么我县的水患问题一定会变水为利,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美好愿望终将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