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人格结构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人格结构分析
作者:刘尚励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3期
摘要:康德的一生平淡而充满传奇,人格和著述和谐统一。

细致地观察他的生活,从生活背景和知情意等几个方面分析康德独特的人格的形成和结构,揭示了基督教对其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独特的人格而成就了无与伦比的哲学沉思。

关键词:康德;虔敬派;人格结构;分析
中图分类号:B51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3-0031-02
1724年,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人物康德诞生于一个普通的马鞍匠的家庭。

一生著述甚丰,创立了先验唯心论体系,三大批判是哲学史上的不朽著作。

他的生活宁静平淡而充满传奇,人格和著述和谐统一。

细致地发掘他的生活,我们会为他的独特的人格结构而惊叹:一个一生独居,没有出过哥尼斯堡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开创了先验、启蒙哲学的先河;身材瘦小而又意志坚定,思想深邃而又行为固着,与各种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又充满着革命性的反叛精神。

一、人格的形成受到基督教虔敬教派的深刻影响
人的思想发展离不开环境,少年时代的环境常常会给人的思想打上烙印,康德也不例外。

当时的欧洲,基督教已经被思想家们批得遍体鳞伤,随着思想的传播,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怀疑其正当性,但是还没有一种思想能够从根基上动摇它。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基督教内部分成许多派别,虔敬派便是其中的一支,它也是德国启蒙运动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1670年,法兰克福市的斯彭内尔为反对正统教会而组织一批志同道合者共同研读《圣经》,其目标是深化个人灵性。

莱比锡大学的青年教师费兰克也组织了类似团体,这些团体被称为虔敬团,其基本特征是反对信仰的外在化,强调宗教情感,试图将宗教从外在的教条制度仪式导向个人的内心信念和道德修养的改善,使宗教不再为神学家所垄断,而成为每个普通人都可以直接享用的精神遗产,鼓励人在内心世界直接发现上帝。

因而教会的一统专制被冲破,倡导了一种新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康德的父母就是虔敬派坚定的信奉者,他们性格温和,坚定乐天,内心宁静;从没有发生过争吵,从没有和任何人发生争执。

康德曾说:“虔敬派的信徒却是一些严肃而又超群出众的人物,他们最高尚的美德就是稳定乐天,与那不受打扰的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有这般修养,决没有懊悔急迫不如意的事能使他陷于失意不快的困境。

更没有争斗的事,能够引起他的愤怒与仇恨。

”[1](7)事实上这些性格已为康德所继承。

康德的性格温和而坚定,内心平静而乐天,虔敬派对他的影响在于:善于从内心世界来追寻外在世界、道德制度的根源,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正是来源于这种思想品格。

二、康德认知能力强,学识广博,思维敏捷
幼时的康德极为聪颖,他的慈祥的母亲常常带领他到田野里观察自然现象,并把她知道的天文知识讲给他听。

康德曾回忆说:“我将永远不忘母恩,因为她在我心中栽植和培养了一切善事的萌芽,她以所有的天然现象启发了我的心灵;她不断地引导我扩展智力,她的教诲对我的一生有着永恒有益的影响。

”[1](8)后来,康德做私人教师时,学习更为努力。

在大学上课时,他的讲解丰富而生动,虽然没有见过高山海洋,却可以把它们讲得妙趣横生。

三、宗教情结深厚
康德幼年时在弗里德里希学校学习,该校办学的宗旨是:一方面拯救宗教的堕落,向学生的内心灌输真正的基督教义;另一方面频频地促使他们生活幸福。

他的学习非常优秀,逐渐地对自然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对宗教兴味索然,繁多的宗教仪式和无味的课程让他感到厌烦。

而在学校的规则中,“谁要善于使用他的少年的光阴,在学校中确立他将来幸福的基础,那么必须首先在其一切行为中信赖时时莅临的上帝。

因为唯有在上帝之前,我的良心才能保持和发展”[1](10)。

上帝和幸福的联结不仅在基督教义中,而且在家庭生活中得以体现。

康德家庭贫困,经常得到仁慈的校长舒尔茨的帮助,这位慈祥而久负盛名的校长时常周济他们。

难怪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作出大胆的假设:“上帝存在,因为它分配幸福和配享幸福。

”学校还设置了各种宗教练习、圣餐典礼、自省等课程。

这些过量的灌输深深地触动孩子的心灵,一方面种下至深的宗教情结,思维习惯离不开宗教。

“这个术语和这个特殊的理念是如何进入到道德哲学中来的?它最初是和基督教一起被输入进来的,而采用它也许就会显得像是对基督教语言的一种谄媚的模仿。

但这并非惟一的情况,即这个奇特的宗教在其布道的极端朴素性中,以其比此前的德性所能提供的远为确定和纯粹的德性概念丰富了哲学”[2](331)。

另一方面也使康德对传统的宗教教规礼仪观念产生了深深的厌恶。

这是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方面剥去了宗教的外衣,另一方面又使宗教实现内向化转向,这为康德的宗教思想的“哥白尼革命”打下了基础。

及到成年,康德硕士研读了大量的书籍,但很少去教堂。

“康德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既不承认上帝其有,也不承认上帝其无,而是不可认识”[3](524)。

四、康德具有坚定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自制力
康德的意志品质来源于他的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中,表现为终生坚信自己信仰的合理性,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信仰而践行,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具有明确的行动方向,并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

他曾写到:“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4](220)我们要遵守宇宙的法则和良心的法则,我们的行为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如此才能达到至善。

由于基于这种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的认识,康德的行为在他人看来显得拘谨而刻板。

而在他本人看来,这却是达到至善的途径。

他每天会按时吃
饭散步思考,后面跟着的仆人老兰培无论阴晴雨雪都拿着雨伞,每当他散步到那棵小树底下时,邻居们都会把钟表调到三点整。

这种坚定还体现在他的反叛精神上,他曾两次宣布不再信奉基督教,在压力面前他的观点是如一的,内心是平和的,以致晚年的康德虽然得到了很多的荣誉,内心仍然平静。

这种意志力还映照在他的著述中,无论是形式还是精神,都充满着坚强的意志信念。

这种意志以自由为前提。

五、内心充满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爱,但缺少爱情
曾经有位姑娘喜欢康德,但在内心深处的理性与情欲斗争中,理性压倒性地战胜了情欲;一位崇拜他的少妇为其留下了一幅沉思的侧面绣像,这是后人唯一能够瞻仰其容的地方。

他一生没有结婚,但他的内心充满着爱。

他的爱是理性的爱,充满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这种关怀体现的理性是什么?人的知情意有哪些作用?真理、道德和审美何者为主何者为次?人类的最终前进方向在哪里?康德的情感来源仍然是基于基督教对上帝的爱,只是这爱的对象发生了转移,由虔敬派对于上帝的爱转变为对人类的爱。

六、性格的二律背反
既独立自由又中庸圆滑。

生活中的康德是另一种样子,他很怕吵闹,喜欢安静,对面监狱的吵闹让他烦恼;为逃避围观他基本上不在餐馆吃饭;他从来不去外地旅游,吃饭时他喜欢邀来一些上流人物一起高谈阔论,但参加朋友的宴会却不是很多,在一些社交场合他表现得很有自制力和风度;他会为是否解雇老仆人兰培而烦恼。

除了吃饭、睡觉、餐桌上的交流、上课之外就是思考,别的事情都与这位哲人无缘。

独立自由的生活使这位哲学家的思考完全超越时空,哲学的历史在这里聚集、消融、凝炼、升华。

从此人类获得了先验哲学这朵奇葩。

性格的二律背反也表现在他的著作中,他的作品主题是独立自由的精神,但也不失中庸圆滑。

为了自我保全,他没有勇气和当权者抗争,在《纯粹理性批判》极尽谄媚圆滑的献辞中,他中庸的态度得以体现,即便如此他也不失斗争的锋芒。

在老国王去世后,立刻再次宣称不信基督。

康德思想体系充满着矛盾,而且非常宏大,涉及面非常广,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他的性格也同样充满着矛盾,他的人格和思想和谐统一。

独特的人格也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辉。

——————————
参考文献:
〔1〕卡尔·福尔伦德.康德生平[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温纯如.认知逻辑与价值[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2. 〔4〕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谢舜.神学人学化[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6〕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责任编辑孙国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