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稼轩词札记

合集下载

稼轩词心,别立一宗——倾听“词坛盟主” 辛弃疾的“英雄语”、“闲适语”和“妩媚语”

稼轩词心,别立一宗——倾听“词坛盟主” 辛弃疾的“英雄语”、“闲适语”和“妩媚语”

稼轩词心,别立一宗——倾听“词坛盟主” 辛弃疾的“英雄语”、“闲适语”和“妩媚语”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时期给居所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出生于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民族英雄,有“词中之龙”之称。

他与苏东坡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现存词作六百余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天生一副英雄相貌,是典型的山东大汉。

高大威猛,红颊青眼,目光炯炯有神,精神健壮如虎。

在烽火连天的抗金战场上,辛弃疾横刀跃马,叱咤风云;永不妥协、不甘平庸的英雄本色是辛弃疾的心灵底色——他是一位民族英雄!在风起云涌的南宋词坛上,辛弃疾慷慨悲歌,振聋发聩;“镗鞳铿鍧”、“横竖烂漫”是辛弃疾的“稼轩词心”——他是一位词坛盟主!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铸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与英豪仰望!一.辛弃疾豪雄悲郁的“英雄语”词在苏东坡以前,以婉约为宗。

东坡别立豪放一派,表现出词的新的风格。

苏东坡以“大江东去”的超旷冲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以旷达的胸襟和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辛弃疾以“镗鞳铿鍧”的豪雄与百年前的苏东坡遥相呼应,形成了震铄古今的“苏辛词派”,以炽烈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壮。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辛词这一风格的经典之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词的上阕由词人醉里看剑、壮志难酬的情景,描写词人梦境里军队壮盛的战前场面。

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出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

“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深沉而丰富的慨叹。

读稼轩之

读稼轩之

读稼轩之《清平乐·村居》刘军阳“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也许很多人从中读到的是稼轩笔下那和谐柔美的田间生活,亦或是其心中悠闲自得的农事之乐。

但我更愿意相信自己读到的是那种激昂澎湃之后,愤懑悲凉之后,心酸和无奈之后的含蓄和深沉!在南宋词坛,稼轩是以慷慨悲壮豪迈而著称的“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伟大爱国词人。

前期的稼轩是征战沙场的英雄。

南渡之后,由于种种无奈,他只有把自己满腔的热情化而为词表达出来。

但早些时候的稼轩还满怀收复河山之愿望,慷慨陈词,或请求上马立枪征战沙场;或忆当年战事勉励自身;或强烈表达对惨遭流亡之人民的同情和对中原失地不得恢复的焦虑和忧愁。

如:《踏莎行·和赵国兴知缘韵》、《千秋岁·金陵府史师致道》、《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但后来的辛弃疾,看到报国无门,悲愤无助,朝廷无望,自己的满腔热情只能化为长流苦水,哭天无泪。

此时他还能干什么?一个愤懑到极点的人会怎样?不会去喊,也不会去控诉了。

他只能把自己爱国的悲愤之情沉淀转移。

这就应该是我们看到写《清平乐·村居》的辛弃疾。

此时作者正遭弹劾而闲居于上饶之时。

词作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秀水和谐家园,也描绘了作者沉醉其中尽享好山好水心情,尽享家庭儿女劳作嬉戏之乐的场景。

心情于自然美景,何等清悠!但作者真的是寄情山水,陶醉家事,对国家对中原漠不关心了吗?其实此时作者每一言乐事,心就悲凉一层,每一句无所谓,都包含着作者内心深处剧烈的阵痛。

这种享乐,这种清悠是作者对人生对朝廷绝望的一种宣泄。

邓广铭在《稼轩词编年笺注》中曾经说道:“稼轩敛雄心,挽高调,变温婉,成憩凉。

”这类词作还有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好事近·春日郊游》,《西江月·示八曹·以家事赋之》等。

其实他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国家,关注着民族,因为他内心深处永远流淌的是爱国的血液!不然也不会到词人生命的最后时刻一听到要委任他时,他内心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坚强地走出来,实现自己的夙愿。

稼轩词

稼轩词

读书报告之《稼轩长短句》易浩诚 13中文基地 2013221102320020 辛弃疾的词作数量很多,流传至今的还有六百多首。

元大德年间广信书院刊印的《稼轩长短句》是辛词中较为完备的一个本子。

我读的《稼轩长短句》是以大德本为底本,同涵芬楼影印汲古阁影抄四卷本《稼轩词》等进行校对整理的本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对于学过辛词的人来说,有一个映像在他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辛弃疾勇闯敌营,抓回叛徒的豪气,以及辛词中体现的这种英雄豪气。

不可否认辛弃疾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他自然有冲天的英雄豪气。

但辛弃疾的人物形象也并非这样单薄,他的才气也并非这样单面。

之所以,我们对他的人以及词风有这样的映像,是由于课本上的选词基本上都是豪放词,这也就让我们在脑海里塑造了一个英豪般的辛弃疾。

他的词风也被我们固定在了豪放词。

读了《稼轩长短句》让我加深了对辛弃疾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地领略了辛词的魅力,打破了对于辛弃疾以及其词作的片面认识。

纵观整本书,也了解了为什么之前我们所接触的辛词都是豪放词。

因为在辛词的创作中,豪放词不仅在数量上是占绝大多数的,而且在艺术成就上也是高于其他类型的词作。

更为重要的是,豪放词与辛弃疾的性格以及人生志向更为符合,它言说的是辛弃疾自身内心的英胆忠腔。

也难怪后人多把稼轩词称为英雄词。

其实稼轩词是非常全面的,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虽然他的豪放词基本上都领略过了,但是谈稼轩词不谈豪放词似乎缺点什么。

还是谈一些感想。

就《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谈谈,“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走近稼轩

走近稼轩

走近稼轩》小序为了习词方便,我把几位著名词人的作品编辑整理并打印成册。

欧阳修、苏轼、秦观、柳永、辛弃疾、晏殊、晏几道等,许是我平时的孤陋寡闻,我这才发现,这些人当中,诗作数量最多的是辛弃疾。

A4纸,二分栏打印了90页。

我只能分上中下册装订。

我决定先读稼轩词。

有个毛病,喜欢边读边画。

这又让我惊异,稼轩的词竟然这般引人入胜。

他寄情: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他绘景: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他怀古: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词,我个人感觉难度最大最体现水平的要数长调词,而长调中又以押入声韵的最难。

例如满江红、水龙吟、念奴娇等,我翻看了辛词,满篇数不尽的都是这类词牌,风格慷慨激昂!然,词句虽美,我却对它不十分理解,仿佛于稼轩相对而坐却无法对话,稼轩,这个不仅学识博洽才气磅礴的南宋词坛巨匠,这个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你是个怎样的人?你又在想什么阿?敬慕,让我循着满是忧愤的诗笺,慢慢的触摸到了那颗悲怆苍凉的心….(一)从“少年特工”成长为“军事间谍”壮岁旌旗拥万夫。

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

春风不染白髭须。

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人生道路的选择多少都与家庭背景有关,辛弃疾拥有超凡的战略天才,得益于他的祖父——辛赞。

辛赞曾任毫州县令,那时的毫州已被金人占领,老人家深感在沦陷区做官对于广大宋朝人民来说无异于犯罪,闲暇时光常常带着辛弃疾和另外几个儿孙登高远望,告诉他们这片大好河山都是宋朝的国土,如今却被人侵占..辛赞还指画着眼前的山川沟壑,说明哪些地方曾经作过战场,哪些地势可以作为起事的屏障,如此的训练,再加上从小就聪颖非常,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便在心中运筹着排兵布阵的方略。

后来,因为上京赶考,两次获得去燕京的机会。

对于其他举子来说就是去考取功名,但于辛弃疾来讲却是深入女真的政治中心,仔细窥探女真侵略者军事部署和政局的大好时机。

在辛赞的指导下,辛弃疾果然不辱使命,在去燕京的途中作了深入翔实的考察,就在他22岁时,文采武略都胜人一筹,这一年他组织了2000人的队伍起义了。

从《稼轩词》看悲剧英雄辛弃疾

从《稼轩词》看悲剧英雄辛弃疾

宙鼢雹宙’辛弃疾(1140一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

南宋爱园将领,著名词人,著有《稼轩词》。

他“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才大情深,果敢坚毅,以抗金复国为己任,却屡遭打击,壮志难酬。

于是一腔忠愤,满腹幽怨郁结于怀,发泄于词。

其词燃烧着战斗不已的激情,充溢着愤懑不平之气,抒发着自我英雄情怀。

动荡不安的牛活,民族屈辱的痛苦,铸就了辛弃疾的英雄情怀。

年少时,在沦陷的故乡,他经受了荸系磨难与不幸,暗F“思酬国耻”的决心;少壮时,体验沙场秋点兵的喜悦,更有牢五十骑驰入敌牟,牛擒叛徒张安国的壮举。

辛弃疾因此震惊朝野,名莺一时,从而他更加坚信恢复中原故土指日可待。

但南归之后,辛弃疾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

40余年问,或赋闲散居,或沉沦不潦,不得尽其才。

一腔忠愤无处发泄,不得不“自诡放浪林泉,从老农学稼”,被迫过着“宜醉宜游宜睡”、“管竹管山管水”(《两江月》)的无聊生活。

然而。

这一特定的遭遇成就了他一代词宗的盛名。

南归之初。

辛弃疾斗志高昂,豪气冲天,高歌:“袖里珍奇光无色,他年要补天西北”(《满汀红》),对收复河山充满信心与希望。

他虽官职低微,仍不断上书进献谋略。

在《美芹十论》、《九议》中,提出北伐策略,阐发富国强兵的主张,但都未被采纳,遂“历遍楚山川”创建“飞虎军”……足迹踏遍“塞北江南”,为的是恢复“万里江山”。

无奈君王昏聩、奸臣弄权,辛弃疾只能在下级官员的平庸生活中消磨着宅贵的年华。

最终因力主抗金,触犯了当权的主和派而屡遭打击,41岁时被罢免官职,从此长期退居农村。

这对“一生志切恢复”、“试手补天裂”的英雄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只能在“笑吾庐,门掩草,径封答”(《水调歌头》)的生活中度日如年,内心的悲愤、凄苦岂能排遣。

但他无论遭受何种打击,身经多少磨难,依然英雄本色,“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时刻将因家和民族的命运挂在心头,“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声声慢》)。

在失望中依然憧憬未来。

“莫信蓬莱风浪隔,垂天自有扶摇力”。

文萃 3

文萃 3

青岛三十九中高一语文文萃三1初谒稼轩墓我在飒飒秋风中走进稼轩墓园,想到自己年将七十才初次来谒,不由得在心里大呼一声:我来迟了!半个世纪前从胡云翼的《宋词选》中读到了辛稼轩的四十首词,便对他产生了刻骨铭心的仰慕之情。

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对稼轩的敬爱渐趋深沉,虽然从未写过研究辛词的论著,但几年前撰写《诗意人生》那本小册子时,毫不犹豫便将稼轩列入六位最伟大的中国古代诗人之列。

今年初接到上饶师范学院为纪念稼轩逝世810周年而举办的“辛弃疾与词学研讨会”邀请函,看到会议包含“考察瓢泉、稼轩墓”的内容,大喜过望,便赶制了一篇题为《从词坛背景看稼轩寿词的独特性》的论文,作为参加会议的入场券。

10月28日在上饶师院开会研讨,第二天便奔赴铅山,我终于来到稼轩亲自选定的终老之地了!以前读过几篇关于稼轩墓的网文,都说山路曲折,地点难找,辛墓则掩没于野草之中,相当荒凉。

心想元代张埜在酹稼轩墓的《水龙吟》中说得好:“岭头一片青山,可能埋得凌云气?”纵然是荒烟蔓草,又怎能掩盖住稼轩的凌云豪气?虽然这样想,难免对稼轩墓的荒芜冷落深感遗憾。

时移势转,今日的情形已大有改善。

汽车驶入铅山县界后,路边出现了“永平镇”“稼轩乡”“陈家寨村”等路牌,虽然山路仍是弯弯曲曲,但水泥路面铺得相当平整,好几个转弯处都竖着“稼轩墓”的指路牌。

田野里稻谷金黄,一片丰收景象。

路边的“白发谁家翁媪”或许仍在“醉里吴音相媚好”,但“茅檐低小”已变成三层或四层的一幢幢小楼。

车窗外接连闪过“稼轩中学”和“稼轩小学”的校舍,当年“锄豆溪东”“正织鸡笼”的大、小儿童早已成为读书郎了。

不久,汽车驶进墓园,大家纷纷下车。

众人跟着导游缓步行走,我与老伴脱队先行一步,沿着石级盘旋而上,来到稼轩墓前,先鞠躬行礼,再瞻仰墓茔。

墓前两旁立有石柱,上面刻着郭沫若所题楹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此联原题于济南大明湖畔的稼轩祠,现移用于铅山的稼轩墓,下联稍嫌不确,然辞意俱佳,不愧才子手笔。

读稼轩札记

读稼轩札记

读稼轩札记作者:吴哲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2期作者简介:吴哲钰(1993-),女,汉族,江西上饶人,学生,郑州大学,人文科学试验班文学方向,文学学士在读。

一读叶嘉莹先生的《顾随诗词讲记》,读到稼轩这一章,总是一股亲切感扑面而来。

还记得小时候老师第一次带大家读《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平平仄仄,真是好听,老师骄傲地告诉我们,辛弃疾就是我们上饶写下了这诸多美丽词篇。

长大之后,读到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忍不住用上饶方言读出声来,不能不称赞“相媚好”三个字简直写到极致,乡音准确来说算不得吴音,但确是婉转温柔带着许多拖音与转音,翁媪之间绵绵密密地聊着家长里短,这个画面便有声有色地直直地跃进脑海来。

读到《满江红》的“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便是勾起无尽思念渴望,顾随先生评说“什么都没说,而什么全有了。

清明寒食对得起江南,江南也对得起清明寒食。

好像只有在江南才配过清明寒食”。

家乡是极重视清明的,在外的游子要齐齐赶回祭祖或在门前挂艾草等习俗不必说,单寒食这一项就十分珍重,要去田里采青蒿(方言读作qingpong)捣烂了用汁水给糯米粉染色做清明果,咸味包菜馅的做成船状,甜味包芝麻馅的做成小小圆圆的青团,这是每家女人继承下来的手艺和心意。

一年四季,总有各式糯米做的糕点来纪念节日或铭记节气,人间四月天,就是浸蕴在艾草和青蒿的清香里。

我有一阿姨,外出工作二十年,年年清明忙到不能返家,最凄清也最无奈时,何其渴望及怀念这一味点心落在胃里柔软妥实的温暖。

二这凄苦无奈的离愁别恨,稼轩能写出直触人心的无奈。

顾随先生说“在中国诗史上,所有人的作品可以四字括之——无可奈何,稼轩乃词中霸手,飞将。

”一首《祝英台近晚春》写尽无可奈何的愁肠百结: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辛弃疾,这可是个超级酷的人物。

他的词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藏的大箱子,每打开一首,都能发现惊喜。

以前对他的印象就是个写词很厉害的大词人,可真正深入到这些编年笺注里,才发现他可不止是会舞文弄墨。

他的词里有满腔的热血。

你看他写那些征战沙场的渴望,就好像能看到他眼睛里冒着火光,恨不得立刻骑上战马,带着士兵冲向敌人。

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大晚上的,喝得醉醺醺了还不忘把剑拿出来看看,心里想的都是在军营里的日子。

我就想啊,他得有多渴望回到战场上啊。

感觉他在写这词的时候,肯定是一边写一边握紧了拳头,那股子劲儿都要从纸上蹦出来打到我脸上了。

而且辛弃疾的词很真实,他不是那种只知道喊口号的人。

他也有很多无奈的时候,在官场里被排挤,一腔报国的热情被浇冷水。

这时候他写的词就有点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在发牢骚,但又不是那种很幼稚的牢骚,而是带着深深的思考。

他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都揉进了词里,像“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辛苦苦写的那些能平定战乱的策略,结果就只能换来几本种树的书,这落差得有多大啊。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都忍不住为他叹气,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编年笺注这个东西也很妙。

就像是给辛弃疾的词做了个时间轴,你能清楚地看到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年轻的时候,那是朝气蓬勃,满是冲劲;到了中年,经历了各种挫折,词里就多了几分沧桑和深沉;晚年呢,虽然还是有那份壮志未酬的遗憾,但也有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

这种编年的方式就像是在看一部辛弃疾的人生纪录片,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主题音乐,而这些词就是那一段段的旁白。

不过读的时候也有点小“痛苦”,笺注部分有些文言文的解释,有时候得费点脑筋才能完全理解。

但是当你真正读懂了之后,又会有一种成就感,就好像是破解了辛弃疾留下的密码一样。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辛弃疾,这人可太酷了。

他的词就像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百宝袋,每打开一次都有新惊喜。

以前就知道他是个大词人,可真的深入到这些编年笺注的词里,才发现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传奇大片。

从他早期那些充满壮志豪情的词作里,能感觉到他就像一个热血沸腾、准备大干一场的超级英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一句就像一道闪电,一下子就把我带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战场上。

他写这些词的时候,肯定是满脑子都是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梦想。

那时候的他,年轻气盛,就像一把刚刚出鞘的宝剑,锋芒毕露,感觉什么困难在他面前都能被一剑劈开。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词里慢慢多了一些无奈和惆怅。

看着朝廷里那些乌烟瘴气的事儿,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处施展,他心里得多憋屈啊。

就像一个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被关在一个小笼子里,只能干瞪眼。

像“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几句,我都能想象他在那儿拿着宝剑,对着栏杆又拍又叹的样子。

他是在对朝廷那帮人喊:“你们怎么就不懂我的心思呢!”这时候他的词就像一杯苦酒,喝下去满是辛酸。

不过呢,辛弃疾可不会一直这么消沉下去。

即使在不如意的时候,他也能在生活中找到那些小小的乐趣,写进词里。

他写田园风光的词也特别有味道,感觉他就像一个归隐山林的老神仙,对周围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喜爱。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这画面感,就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在眼前展开。

他在田园里也能活得有滋有味,不过我知道,他那颗想要报国的心其实一直都在跳动,就像在灰烬下面藏着的火种,随时可能重新燃烧起来。

读这本书还有个特别有趣的地方,就是那些笺注。

就像是一个个小导游,在旁边给我讲解辛弃疾写这些词的背景、用了哪些典故。

要是没有这些笺注,我可能很多地方都读不懂,就像在迷宫里乱转。

有了它们,就像是手里拿了一张地图,能更清楚地在辛弃疾的词世界里畅游。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辛弃疾这人啊,那可真是个传奇。

他的词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贝的魔法盒子,每打开一次,都能给我惊喜。

以前对他的了解,就仅仅停留在课本里那几首著名的词,感觉他就是个很会写词的爱国大诗人。

但读完这本书才发现,他可远远不止如此。

他的词里有豪情万丈。

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画面感简直绝了。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深夜里,喝得有点微醺,借着昏暗的灯光,拿起那把宝剑,眼神里满是对战场的渴望。

而那“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又让我好像置身于军队之中,士兵们大口吃肉、豪迈地弹奏着军乐,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就像有一团火在我心里烧起来了。

读着这些词,我都觉得自己变得英勇无畏了,好像能跟着他一起冲锋陷阵。

不过呢,他也有很细腻柔软的一面。

有时候他又像个孤独的旅人,在词里诉说着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壮志未酬的无奈。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看着自己的宝剑,拍打着栏杆,满心的想法却没有人能懂。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特别心疼他。

就像他是一个超级英雄,但是这个世界却没有给他足够的舞台来施展拳脚。

他的这种孤独感,就像一层淡淡的雾,笼罩在他那些充满力量的词上,让这些词变得更加有韵味。

编年笺注这个形式也特别好。

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导游,带着我按照时间顺序去游览辛弃疾的一生。

我能看到他年轻的时候是多么意气风发,充满了对收复失地的信心;也能看到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断遭受挫折,但是那颗爱国的心却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编年的方式让我更能理解他词风的转变,从最初的豪迈奔放,到后来夹杂着一些无奈和自嘲。

我觉得辛弃疾就像是一个宝藏男孩,越挖掘越能发现他的闪光点。

他的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像是一部反映他那个时代的纪录片,有战争、有政治、有他自己的喜怒哀乐。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南宋那个时代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好像穿越时空,和辛弃疾做了一回朋友。

他的故事和他的词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时不时就想再打开这本书,再去感受一下他的魅力。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

稼轩词编年笺注读后感辛弃疾这人啊,那可真是个传奇。

他的词就像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宝藏的大箱子,每次打开都有新惊喜。

以前就知道辛弃疾是个大词人,可真的深入到他的这些编年笺注的词里,才发现他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大片。

从他那些写战场豪情的词里,我仿佛能看到他身披战甲,骑在战马上,眼睛里冒着火,带着士兵们冲锋陷阵。

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画面感,简直绝了。

感觉他晚上喝了点小酒,迷迷糊糊地就把灯挑亮,看着自己那把宝剑,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在军营里的日子,号角声、士兵们的呐喊声仿佛就在耳边。

这时候的他,是个渴望在战场上大展身手、恢复中原的热血战士。

可是呢,命运总是爱捉弄人。

他满腔的抱负,却总是被朝廷里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给耽搁了。

于是,他的词里又有了很多无奈和悲愤。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他拿着宝剑看了又看,拍着栏杆发泄心中的郁闷,可周围根本没人能理解他的心思啊。

这就好比你心里有个超级伟大的计划,但是周围的人都觉得你是在瞎折腾,那种感觉得多难受。

再看他写田园生活的词,又觉得他特别可爱。

他在乡村里也能找到乐趣,“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一家人的生活场景描写得活灵活现的。

感觉他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但是在田园里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小确幸。

他就像个全能选手,既能写金戈铁马,又能写这种温馨的田园画面。

而且,这个笺注做得特别好。

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导游,在我看辛弃疾的词这个“景点”的时候,给我详细地讲解背后的故事、创作的时间背景什么的。

要是没有这个笺注,我可能很多地方都看不懂,就只能看看表面的热闹。

有了笺注,就像是有了一把钥匙,能打开辛弃疾内心深处的很多扇门,看到他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

读完这本书,我对辛弃疾的敬佩那是蹭蹭往上涨。

他不仅仅是个词人,更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又饱经沧桑的汉子。

他的词就像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反映了他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呼唤辛弃疾——读《稼轩长短句》有感(1000字)

呼唤辛弃疾——读《稼轩长短句》有感(1000字)

呼唤辛弃疾——读《稼轩长短句》有感我们常说“苏辛”,其二者词笔势纵横,雄健豪放,不为格律所拘,皆属豪放派。

辛弃疾为将士、为愁客、为词人。

他的词在内容和艺术上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

有他的豪情军旅生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有他的孤独闲居岁月“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他还善以陶铸经史诗文,委婉曲折陈情抒怀。

词风不拘一格,沉郁,明快,流丽,妩媚,兼而有之。

远方云雾缭乱,恰他之迷茫。

彼处为他昔日栖身之处,乃华夏泱泱国土,却祗辱于金人之手。

暮风中旌旗猎猎,他太息,舞动似乱絮蓬草的苍发,映于斜晖下……远望城门,心如刀割,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他低下了一生骄傲昂起的头,浑浊的泪滴落在土地上,久之,绝望长啸:“苍天无眼!”遥想幼安当年,意气风发,器宇轩昂。

金人统治之下的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此之由,使其烙抗敌壮志于骨髓,涌复国豪情于血液。

怀远大抱负,他决然参加抗金义军。

此间军营生活的一年光景,为其生命着重彩浓墨一笔。

秋风瑟萧,沙场尘卷,他纵横沙场,一腔热血在那刻沸腾,化作手中长剑。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满腹诗华撒入逐敌马蹄之下,汇成悲壮绝唱。

好不畅快!身为铁血男儿,于他而言,最大的成全莫过于杀敌报国,他满心所望不过此生尽付金戈铁马,安料他的激情在历史迷雾间彷徨,只因一个庞大的王朝在历史的迷雾中苟且偷生。

自南渡投奔南宋王朝彼日起,便注定了他一生的悲剧。

君王昏庸,百官无能,成日昏昏欲睡于临安暖风,早是朝中蛀虫,何来心思关念苍生疾苦?何来胆识收复山河失地?可怜他见江山之凋零,忖国家之安危,却不为赏识,反遭诬陷,于是朝廷将他轻轻一丢,他的梦想,从此、死无葬身之地。

愤恨、不平、痛苦、无奈、诀别……闲居二十年间,他以作词发泄哀痛难言——参商之阔、城池难挽。

他饮酒微醺,唯愿长醉不复醒。

希望已在岁月的年轮中一圈圈缩小,苍白若霜雪,邈远似星河。

稼轩是狐狸读后感

稼轩是狐狸读后感

稼轩是狐狸读后感
读了这“稼轩是狐狸”啊,可真是一种新奇又有趣的体验。

一开始看到这个题目,我就被吸引住了,心里直犯嘀咕,辛弃疾咋就和狐狸联系起来了呢?怀着这种好奇就一头扎进了文章里。

这文章里肯定是把辛弃疾的某些特质和狐狸的形象做了巧妙的挂钩。

辛弃疾嘛,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大词人,有着豪迈的气概,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那是何等的壮志凌云。

但在这篇文章的独特视角下,他可能就像狐狸一样有着狡黠聪慧的一面。

也许是说他在官场或者生活中的谋略吧,就像狐狸在森林里生存,得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我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个探险家,带着我们从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去重新认识辛弃疾。

以往我们看辛弃疾大多是从他的爱国情怀、文学成就这些常规的角度,可这篇文章就像是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小机关,一按下去,就弹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形象。

而且这种独特的比喻让辛弃疾变得更加鲜活了。

他不再仅仅是课本里那个高高在上的大词人,而是变得有点可爱、有点神秘,就像狐狸一样,你觉得你好像了解它一些,但又好像还有很多秘密没被发现。

读着读着,我都不禁佩服起作者的脑洞了。

这就好比把一个经典的雕像重新上了色,而且是一种特别出挑、让人意想不到的颜色,但上了色之后呢,这个雕像不仅没有被破坏,反而更有韵味了。

这篇文章就是给辛弃疾这个历史人物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能从更多的维度去品味他的一生。

总之啊,读完“稼轩是狐狸”就像是吃了一道特别的菜,和平时常吃的不一样,有点怪,但怪得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对辛弃疾又多了一份不一样的敬意和喜爱呢。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解读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解读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解读【最新版】目录1.引言:介绍东坡稼轩词的背景和特点2.东坡稼轩词的雅量:阐述东坡稼轩词中的雅量表现3.东坡稼轩词的高致:解读东坡稼轩词中的高致内涵4.结论:总结东坡稼轩词的雅量高致特点,以及对我们的启示正文【引言】东坡稼轩词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部词集。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全才,其诗词歌赋、散文、书画无不精通。

东坡稼轩词以其豪放奔放、深沉婉约的风格,成为宋词的一朵奇葩。

在阅读东坡稼轩词时,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优美的词句和韵律,更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雅量和高致。

【东坡稼轩词的雅量】东坡稼轩词中的雅量,主要体现在词人的广阔胸怀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在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坡居士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豁达胸怀。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现出词人对人生短暂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留恋。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展现了词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这些词句都表现出东坡稼轩词的雅量,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词人的豪情壮志和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东坡稼轩词的高致】东坡稼轩词中的高致,主要体现在词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关注。

在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坡居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水调歌头·快哉亭作》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展现了词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壮丽景色的向往。

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表现出词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乐观。

这些词句都表现出东坡稼轩词的高致,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词人的高尚品质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理解。

【结论】总之,东坡稼轩词以其雅量高致的特点,成为宋词的一部杰作。

在阅读东坡稼轩词时,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内在的雅量和高致,学习词人的人生态度和品质。

[新编]读《宋词选》中稼轩词有感

[新编]读《宋词选》中稼轩词有感

读《宋词选》中稼轩词有感摘要: 区区几首辛词,便勾勒出这样一副稼轩容貌:紧锁的眉头,锁着对朝廷苟且偷安而不收复失地的悲愤;如炬的目光,射出的是对金人蹂躏中原的仇恨;紧抿的嘴唇,显示他立志驰骋沙场,救国于危难中的激奋。

从这样一副容...区区几首辛词,便勾勒出这样一副稼轩容貌:紧锁的眉头,锁着对朝廷苟且偷安而不收复失地的悲愤;如炬的目光,射出的是对金人蹂躏中原的仇恨;紧抿的嘴唇,显示他立志驰骋沙场,救国于危难中的激奋。

从这样一副容貌中,我们能感受到一股刚强的浩然正气!好一位辛弃疾,好一个“大气的人生”!“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大志者,辛弃疾也。

辛弃疾从小耳闻目睹金人的肆虐暴行,烈烈之痛早已深深地埋在他心中。

所以,他满心都是“整顿乾坤事了”,满目皆为“沙场秋点兵”。

总以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

何等的壮志凌云,何等的义薄云天!幼安矢志不渝,一生追求“我志在寥廓,畴昔梦登天”。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大勇者,辛弃疾也。

生于乱世,孔武威风,义勇刚强。

闻义军领袖遇害,辛弃疾跃马横刀,独闯敌阵,生擒叛将;为重整河山,他冲破阻挠,招兵买马,创建“飞虎军”,令萎靡的战局为之一振。

如此一番“金戈铁马”、“烽火杨州路”的人生轨迹,赢得多少文弱书生扼腕长叹;如此一位威风凛凛的军人、政人、词人,引来世人一问:人间能得几回闻?“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大愁者,辛弃疾也。

他为乾坤山河愁,为黎民百姓愁,为理想之舟搁浅愁,唯独不为自己的仕途风险愁!“小家”与“大家”俱遭铁蹄践踏,“郁孤台下清江水”,让词人透视了“中间多少行人泪”。

人乃顶天立地之伟丈夫,绝非苟且偷安之鼠辈!奋起而受挫,崛起则遭谗,稼轩难觅实现理想之处。

一次次受排挤,一番番受冷落。

辛弃疾只能“醉里挑灯看剑”,只能“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大勇者只能叹息!一身是胆,浑身是铁,满心是“国家民族”的辛弃疾,拥有的岂非“大愁”?“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雄深雅健的稼轩词——辛弃疾词说

“雄深雅健的稼轩词——辛弃疾词说

辛弃疾是个英雄,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的词是英雄的词,“万壑千岩归健笔,扫尽平山风月”。

他生在一个需要英雄呼唤英雄的时代,他应时而出了;但那个时代的政治却是害怕英雄压抑英雄的政治,所以他这个“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就被锁在了政治的“牢笼”里,就像动物园里的老虎,需要时拿出来摆摆样子,不需要时就把他闲在一个地方任由他胡吃闷睡。

你不是有劲没处使吗?那你就去镇压农民暴动,就是不让你去打真正的敌人。

时代把他呼唤出来,政治又把他消磨殆尽。

那个时代政治没有成就他这个英雄,所以他是个不遇的英雄;可是那个时代政治却成就了他这位词人,成就了他那英雄的词,不过那是“不遇的英雄”的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他出生在沦陷区,他出生时宋王朝已南渡十多年了。

幼年时他的祖父辛赞对他的影响很大,常常带着他和一些孩子们“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

”(《关芹十论》中语)他后来就真的“投衅而起”了,拉起了两千多人的队伍,要保家复国,他以英雄的姿态步入了他的人生路程,登上了时代的政治舞台。

当时济南有个叫耿京的农民,有一支更大的队伍,辛弃疾就把自己的人马并人了耿京的“义勇军”,声动遐迩,威震敌胆。

这个时候金国出了件大事,就是金主完颜亮因急于向南宋进兵而被他的部下杀掉了。

金人一方面派人到南宋议和,一方面引军北归。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辛弃疾建议耿京与南宋政府联系,以便协同作战,给金国以致命的打击。

建议获允后,他和一个叫贾瑞的被派往南宋朝廷商洽。

可是他没有料到的是,他们南下之后,义军内出了叛徒,一个叫张安国的被金人收买,把耿京杀了。

张因而做了金国的官。

辛稼轩北返走到海州才知道发生了事变,要是别人也真是无可奈何了,辛稼轩可不怕这一套,他可能上来山东人那种倔脾气了,临时组织了五十来个人,就直杀到金营里去了,在五万人中,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当场又号召了上万的士兵起而反正,带领着他们急驰南下,到了南宋朝廷,把张安国杀了。

辛弃疾《稼轩词集本》

辛弃疾《稼轩词集本》

辛弃疾《稼轩词集本》《稼轩词》初读稼轩词者,仅能了解其表面之情思,玩味既深,即能领会其里面之另一种境界,另一种光辉,而感调剂之妙用,融浑之厚味。

况夔笙《香海棠馆词话》谓稼轩词“其秀在骨,其厚在神。

”所谓“其秀在骨,其厚在神”者,即指其内蕴之境界及光辉,稼轩词之所以卓绝者在此也。

以上所论稼轩词之特点,在他家词中,似不多见。

苏轼之词,堂庑阔大,其长处在超旷,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等,其情思为超旷,而词境亦为超旷、二者相合,非如稼轩壮词,于豪壮之外,尚蕴含凄美之境也。

美夔之词,格调甚高,其长处在清远,如《湘月》(“五湖旧约”)、《念奴娇》(“闹红一舸”)、《庆春宫》(“双桨莼波”)、《点绛唇》(“燕雁无心”)等,其情思为清远,而词境亦为清远,二者相合,非如稼轩闲适之词,于闲适之外,尚蕴含郁勃之致也。

作词能造内蕴之境,映衬情思,生相反相成之妙用,在稼轩词中特显,吾故表而出之。

若进而研究稼轩词何以能有此特点,则与其才情及修养有关。

盖人生本有一种凄美之情感,故表现于文学中亦有一种凄美之境界。

如《诗经》中之《郑风》、《陈风》,《楚辞》中之《九歌》,六朝之谢跳诗,唐之李商隐诗皆是。

及词体兴起,专在此方面发展,造成传统之特性。

惟具凄美之情者,往往不能壮阔,而有雄豪之情者,又多失于粗疏。

稼轩虽雄姿英发,虎视龙骧,而其内心则蕴含一种细美之情感,此其天禀特异之处。

盖无细美之情感,则不能深得词体之妙,而无英发之雄姿,则又不能具碧海掣鲸之力量以开拓词之境域。

二者相合,遂成奇迹。

稼轩喜作壮词,而常能蕴含凄美之境者,其故在此。

吾国自魏晋以降,老庄思想大兴,其后与儒家思想混合,于是以积极人世之精神,而参以超旷出世之襟怀,为人生最高之境界。

故居庙堂而有江湖之思,则异乎贪禄恋权之巧宦,处山林而怀用世之志,则异乎颓废疏懒之名士。

稼轩平日盖有此种修养,虽怀立功之雄心,而无热中躁进之弊,及退居林泉,欣赏自然,写闲适之趣,而壮志亦并不消沈。

稼轩词书评

稼轩词书评

稼轩词书评《稼轩词》是北宋文学家柳永创作的一部代表作,该词集包括了他早期到中期的作品,被誉为是柳永创作风格的典范。

词集共收录了60首琴词、霓裳、漂亮晚、葫芦词等多种形式的词,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独特,堪称北宋词的经典之作。

首先,本词集的内容生动鲜活,情感真挚。

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情感表达使得这些词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作家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

他通过对草木、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柳永在词中常常抒发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情人的思念之情,他的情感直接、真实,令读者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本词集在表现手法上独具匠心,风格独特。

柳永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使得词语之间的呼应和矛盾充满了张力。

例如《望海潮》其中一首:“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通过对东南地理胜景的描述,柳永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也呈现了一种虚幻之美和豪情壮丽的意象。

这种风格独特,活泼生动的表现方式使得读者们在欣赏词作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才情和创作魅力。

最后,本词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深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柳永的词作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来的文学作品,被誉为后世文学的源泉之一。

他善于通过严谨的技巧和深入的思考,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准确地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内涵。

因此,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者以及爱好者来说,阅读《稼轩词》不仅能够获得审美的享受,还能够从中汲取到创作的灵感和启示。

综上所述,柳永的《稼轩词》是一部内容生动、全面、有指导意义的词集。

从内容、表现手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来看,该词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

通过阅读、欣赏这些词作,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北宋时期的文学风貌,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独特才情和情感体验。

无论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创作者,都能够从中受益良多。

辛弃疾词传读后感

辛弃疾词传读后感

辛弃疾词传读后感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宋朝。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辛弃疾的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传世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传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辛弃疾的词中,不仅有深情的爱情词,还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豪情词,以及描绘自然风光的山水词,这些作品无一不展现了辛弃疾丰富的情感和卓越的才华。

读完辛弃疾的词后,我深受感动。

辛弃疾的词作品,不仅在形式上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内在的情感表达。

他的词作品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反映了他对生活、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思考和关怀。

在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国、对爱情的热切情感,以及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这些情感和思想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辛弃疾的词作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爱情的描写。

他的爱情词不仅表现了对爱情的热烈情感,更表现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思考。

在他的词中,爱情不仅是情感的交流,更是心灵的共鸣,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的词作品中,对爱情的描写既有细腻的情感,又有深刻的思考,这些使得他的词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

除了对爱情的描写,辛弃疾的词还表现了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在他的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词作品中,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成为了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使得他的词作品具有了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

在他的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思考和关怀,这种情感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品还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的词作品中,对自然的描写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又有对自然界力量的感慨,这些使得他的词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

在他的词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思考,这种思考在他的词中得到了完美的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稼轩词札记钟振振(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400715)收稿日期:2005206210作者简介:钟振振(1950— ),男,江苏南京人,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 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关于“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等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莫射南山虎两句———这是感叹朝廷偃武修文,做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居蓝田南山中,射猎’,‘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汉书・食货志》:‘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颜师古注:‘欲百姓之殷实,故取其嘉名也。

’”又说:“最后写南宋王朝放弃北伐,偃武修文。

‘直觅富民侯’不是表示要追求富贵,而是借以指出恢复无望,话里潜藏着深刻的感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P264—266)夏承焘、盛 青先生《唐宋词选》注曰:“莫射两句:自言老去,只得放弃武功从事农耕。

……南山虎,汉李广居蓝田南山,‘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富民侯,‘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见《汉书・食货志》。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P128)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注曰:“莫射南山虎:意谓目前可不要再习武了。

《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曾‘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

……富平侯:《汉书・张汤传》载,汉元帝时,张放幼袭富平侯,得到皇帝宠信,斗鸡走马,骄奢淫逸,无恶不作。

元帝与他一起在外游乐,自称富平侯家人。

富平侯,一作‘富民侯’。

以上两句讽喻南宋统治者不重视有才能的军事将领,只重用那些谄媚皇帝的人。

”又说曰:“辛弃疾南归之前,曾带领义军在扬州以北地区抗击金兵。

淳熙五年(1178),他又路过这里,抚今思昔,无限感慨,于是便写了这首词。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P317)按:《宋史》卷四○一《辛弃疾传》载其南归前的事迹,仅说:“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

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

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馀,说下之,使隶京。

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

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

’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

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

’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

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

”并未提及他“曾带领义军在扬州以北地区抗击金兵”。

现存有关辛弃疾生平事迹的其他各种史料,也都没有他“南归之前,曾带领义军在扬州以北地区抗击金兵”的记载。

此说恐误。

固然,“山东”、“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一带)都在扬州的北方。

但它们与扬州之间还隔着楚州(今江苏淮安一带)和高邮军(今江苏高邮一带)等两个州、军,称为“楚州以北地区”则可,称为“扬州以北地区”则不可。

又,此词别本题作“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二句,紧接“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等语而来,第42卷第5期2005年9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s )V ol.42,N o.5Sep.2005是词人劝勉杨、周二人之辞。

“与君谋”即“为君谋”,相当于现代汉语“替您打算”。

弄清楚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是劝勉友人,那就不是“自言老去,只得放弃武功从事农耕”了;那就只能是“富民侯”而不应该是“富平侯”了———否则,“直觅富平侯”岂不是劝友人去“谄媚皇帝”,“骄奢淫逸,无恶不作”了么?关于李广南山射猎的历史背景,《史记》卷一○九《李将军列传》如此记载:“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后虽逃脱归汉,而“汉下广吏。

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顷之,家居数岁。

广家与故颍阴侯孙屏野居蓝田南山中射猎”。

可知这是李广赋闲隐居时的事。

杜甫《曲江三章》诗其三曾引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归隐的意愿:“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辛弃疾别首《八声甘州》词也曾引用这个典故(以及先用此典的杜诗)来和约他“同居山间”的朋友们对话:“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因此,此词之所谓“莫射南山虎”当是劝友人“不要隐居”的意思,而不是感叹“做军事工作没有出路”。

至于“直觅富民侯”,则当是勉励友人积极用世,争取入朝担当重任。

考辛弃疾所和韵的原唱,周显先词已不传,杨济翁词则见其词集《西樵语业》,题曰“登多景楼”,其下片云:“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明显有消沉的退隐情绪。

辛词“二客东南名胜”等五句当是为此而发,称赞友人名噪东南,经纶满腹;劝慰友人不必气馁,莫要隐居,直须努力进取,造福于民。

要之,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十分复杂,词人既不满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现状,流露出“倦游”的情绪,又打起精神来鼓励友人奋发有为,本意还是希望有志报国的贤士能够入朝占据要津。

(二)《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

是梦里、寻常行遍,江南江北。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

笑尘埃、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

英雄事,曹刘敌。

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

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

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关于“英雄事,曹刘敌”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曹刘敌———《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之徒,不足数也。

’这两句意在怀古,也隐藏了作者的自豪感。

”(P267)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注曰:“‘曹刘敌’,指赤壁之战,即孙权所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当’即‘敌’也。

刘备能敌曹操,所以能败曹操,如今安得有这样的人?所以接说‘西风吹尽,了无尘迹’。

借古伤今,引起下文‘楼观’、‘旌旗’两句。

又辛另篇《南乡子・北固亭有怀》:‘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上两句与本篇同,下句更转一意。

曹刘是敌手,而孙权能敌曹刘,遂成三分之局。

本篇虽未点明孙氏,亦有此意。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版,P200)按:据题中“江行”及词中“吴楚地”云云,可知此词作于长江中下游。

这一片区域,在三国时期是孙吴的疆土。

因此,词人发议论时是以孙吴为本位的。

所谓“英雄事,曹刘敌”,既不是专指赤壁之战这样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也不是说那时只有曹操和刘备才是旗鼓相当的对手;而是说,孙权的英雄事业,表现在能与曹操和刘备匹敌。

辛弃疾的另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而京口在三国时期曾一度是孙吴的都城,因此,那首词中的议论也是以孙吴为本位的,所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也不是说天下英雄惟曹刘二人互为敌手,而是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只有曹操、刘备!胡云翼先生说这两句“也隐藏了作者的自豪感”,大概是误认为词人以可敌曹刘的“英雄”自许了。

(三)《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

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

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 哉。

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

好都把轩窗临水开。

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

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

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112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 意徘徊。

”关于“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胡云翼先生《宋词选》注曰:“甚云山自许四句———谓自己一向重视意气,与世不合,以隐居山林自期许;而世人则喜爱做官,贪恋仕途。

……衣冠,古代士大夫的服装,此指官爵利禄。

笑,喜爱,羡慕。

抵死,表示执迷不悟的意思。

”(P272)按:“衣冠”,这里表示“作官”,非指“官爵利禄”。

“人笑”用作主动式,是“人们笑话”;用作被动式,是“为人所笑话”。

“笑”,指嘲笑、嗤笑,非“喜爱”、“羡慕”。

例如:宋秦观《满庭芳》词曰:“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释惠洪《渔家傲・述古德遗事作渔父词》八首其四(香严)曰:“画饼充饥人笑汝。

”朱敦儒《眼儿媚》词曰:“从他人笑,老入花丛。

”程大昌《感皇恩》词曰:“从他人笑道,不时样。

”范成大《三登乐》词曰:“人笑此翁,又来访古。

”杜 《酹江月・石头城》词曰:“人笑褚渊今齿冷,只有袁公不死。

”方信孺《西江月・再游龙隐岩追和陶商翁韵》词曰:“ 来十月九湖山,人笑元郎太漫。

”林正大《水调歌・送敬则赴袁州教官》词曰:“人笑杜陵客,短褐鬓如丝。

”刘克庄《沁园春・和林卿韵》词曰:“从人笑,笑安车迎晚,只履归忙。

”赵以夫《桂枝香。

四明鄞江楼九日》词曰:“至今人笑,新亭坐间,泪珠空滴。

”陈著《大 ・寿江东运使陆云西集撰》词曰:“时来须做,休管急流人笑。

”刘辰翁《最高楼・和咏雪》词曰:“但党家,人笑道,太粗生。

”皆是其证。

“抵死”,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一曰:“犹云分外也;急急或竭力也;亦犹云终究或老是也。

”仔细玩味此词语意,似乎作“老是”解比较合适。

总之,“甚云山自许”四句,说的不是词人之意气与世人之喜好的对立,而是词人主观情趣与客观境遇的矛盾:平生之志在隐居山林,作个高洁的隐士,不料却步入仕途,四处奔走,身上沾满了灰尘,招人嗤笑!当然,这只是词人在抗金北伐、收复中原的抱负得不到朝廷支持,并屡遭政敌谗毁的情况下所发的牢骚。

他本来的志向还是入世从政,治平天下,正如封建时代多数知识分子那样。

(四)《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枕簟溪堂冷欲秋。

断云依水晚来收。

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

书咄咄,且休休。

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

”关于“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夏承焘、盛 青先生《唐宋词选》说曰:“这首词上片景语也似有寓意:红莲似喻不关心国事的人,白鸟似喻自己退休中不能对国事发言。

”(P135—136)按: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偶写一时所见的景物,偶记一时的生活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