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叶绍翁《夜书所见》解读
夜书所见
[南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夜书所见》。
“夜书”,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在夜晚。
诗的内容,写的是作者看见的东西。
这首诗讲的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牵动思乡之情。
“萧萧”,用来形容风声。
“梧叶”,就是梧桐树叶。
“客情”,指的是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夜色中看到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动”,拨弄的意思。
“促织”,就是蟋蟀,也叫蛐蛐儿。
“篱落”,指的是篱笆。
漂泊在外的诗人被身边的环境触动,情感与景物交织在一起,勾起了
他内心的愁绪。
诗的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里的“客”,指的是作者叶绍翁本人,他远离故土独自漂泊在外,没有
归属感,这个“客”字,就说明了他的孤独。
“客情”的“情”,指的是思乡之情。
瑟瑟的秋风吹得梧桐树叶“哗啦哗啦”响个不停,原本安静的秋夜,突然变得不安静了,秋风不光吹得树叶摇摇晃晃,也吹动了作者身在异乡的游子之心。
秋风凉,梧叶黄,江水冷,人孤独,这样的环境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就是一个“寒”字。
“客情”是“寒”的。
不仅秋天夜晚的天寒,此时此刻,远离故土的人,心也是寒的。
这样寒冷的秋夜,这样沉重的情绪,叶绍翁不能入眠,于是他静静站在江边,沉默着。
忽然,不远处,一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诗的顺序是反的,按常理,应该是先看见灯火,再猜想是儿童在捉蛐蛐。
但是作者故意给反着写了,这种前后倒置的句式,叫倒装句。
作者叶绍翁正被思乡之苦折磨得心情低落呢,看见这一点灯火,他一下子就精神起来了。
天真可爱的小朋友们蹲在篱笆下,借着微弱的光亮,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找蛐蛐、捉蛐蛐,这场面多有趣啊。
原本心烦的作者见到这样的情景,心情好了不少。
这一点点灯火,不光给孩子们带去了光亮,也给作者的心里增添了一点儿温暖。
可是短暂的欢乐过后,孤独的诗人又不开心了。
因为孩子们捉蚰蚰的场面再次勾起了他的愁绪。
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场景,是关于童年的回忆。
叶绍翁本来就想家,现在可好,又开始忆童年了,思乡之情加上儿时记忆,这就是双倍的思念。
如果你也感受到了这样的情绪,恰恰说明了,这是一首好诗。
不仅能带我们看风景,还能带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我们在日常交流,或者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这样的方法,通过景物、环境、还有其他的一些小细节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来,风景有了情感,情感也有了寄托。
这首诗里就有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就是“促织”,也就是蟋蟀、蛐蛐。
在作者生活的南宋时期,捉蚰蛐特别流行。
可以说,全民都爱斗蛐蛐。
南宋时期玩蚰蛐最出名的一个人是贾似道。
这个叫贾似道的人,是个大官,做过丞相,还做过太师,也就是太子的老师。
他宁可放下国家大事不管,也忘不了玩儿蛐蛐的事儿,甚至还在西湖边上修了一座大别墅,专门用来享乐。
这人治理国家不怎么样,斗蛐蛐倒真的是高手,他还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一本书,叫《促织经》,是一本关于斗蛐蛐的秘籍,这本《促织经》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研究蛐蛐的书。
贾似道也因为玩儿蛐蛐得了个外号,叫“螺蟀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