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模拟综合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历史初一上册期末模拟综合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考古学者在北京周口店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据此推断北京人
A.使用打制石器B.有爱美意识 C.懂得狩猎D.学会用火
2.下图能代表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是:
A.B.
C.D.
3.“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这段材料说明()
A.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B.华夏族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
C.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的D.炎帝黄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
4.周天子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实现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
与这一局面形成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B.君主制C.分封制D.郡县制
5.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确立主人身份地位、显示尊卑关系、表达虔诚和敬畏、象征使用者的权利和地位等作用,因之青铜器具有了特殊的意义,成了“名贵贱,辨等列”的主要器物。
这段话描述的是()
A.青铜器用途广泛B.青铜器反映等级界限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完善
6.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
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A.诸侯争霸B.开凿灵渠
C.战争的纷繁 D.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7.文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下面两幅文物图片中,你能得出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信息是()
A.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B.思想界“百家争鸣"
C.诸侯争霸战争十分频繁D.各诸侯国变法图强
8.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
A.严厉处罚看护人B.细心调查原因C.关心是否伤到人D.不管不闻不问9.《帝国的终结》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形成和灭亡的原因。
书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B.统一货币
C.统一文字D.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0.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下列对柳宗元的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与郡县制无关B.郡县制不利中央集权
C.农民起义促进社会发展D.农民起义促进郡县制发展
11.东汉中期以后,“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这一现象
A.使豪强地主横行B.加剧中央与地方矛盾
C.动摇了王朝统治D.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12.校本课程《影视中的历史》播放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视频剪辑,引发七年级学生对权力监督问题的讨论。
下列中国古代机构或官职中,具有监督权力或监察职能的是()
①秦朝丞相②秦朝御史大夫③秦朝太尉④西汉刺史
A.②③B.①②C.②④D.③④
13.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B.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注重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14.如下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部分),图中所示①②③对应的朝代是
A.商朝、三国、秦朝B.商朝、秦朝、三国
C.东周、东汉、三国D.秦朝、商朝、十六国
15.我们在《史记》中根本不可能查阅到的史实是( )
A.商汤灭夏
B.秦统一六国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贞观之治
16.下图所示,古代商路的起点是()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A.长安B.郑州C.咸阳D.洛阳
17.东晋南朝时期,海上交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都超过前代,并为后世海上交流的兴盛打下基础。
主要条件是()
A.北方战乱不休B.江南地区的开发
C.航海技术的进步D.统治政策的改变
18.“经过这次至亲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文中的“变乱”指的是
A.七国之乱B.五胡乱华C.八王之乱D.北人南迁
19.“八公山上,草木皆兵”与以下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A.涿鹿之战B.牧野之战C.淝水之战D.马陵之战
20.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用到圆周率,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的是
A.顾恺之B.刘徽C.贾思勰D.祖冲之
二、解答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会说话的文物
请回答:
(1)图1和图2文物反映了距今大约六七千年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生活情况,请分别写出代表居民的名称,从图片中能获得有关他们生活的哪些信息?
(2)图3和图4文物是哪一时期文明的代表?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历史地位。
(3)从图5和图6文物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三方面分别指出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带来的变化。
(4)以上一组图片告诉我们获知历史的方式是什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获知历史?
22.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对于如何管理国家、如何解决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历代帝王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1)材料一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实行什么制度?“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指的是什么制度?
材料二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史记·秦始皇本纪》(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西周实行了什么制度?此制度在西周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下图所示
(3)材料三图中A是代表哪一职务?秦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uzhi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
自此以来,齐分为七,赵分为六,梁分为五,淮南分为三……
——《汉书》(4)材料四反映了西汉时期对地方加强控制的哪一措施?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创新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矛盾篇)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上教科书79页(1)依据材料一指出“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什么?在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哪一游牧民族灭亡?
(战争篇)材料二:见下图
(2)根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回答,“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哪两个政权?这场战争的特点什么?
淝水之战形势图
(融合篇)
材料三:表格中的材料来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师教学用书”273页
规定汉化措施
鲜卑旧俗披发左衽,妇女冠帽、着夹领小袖短袄,孝文帝下令
①
禁止穿鲜卑服
鲜卑姓氏多是二三字的复姓,孝文帝下令改鲜卑的复姓为近似
②
的单音汉姓,共改变了118个复姓
孝文帝自己迎娶汉族高门士族卢、崔、郑、王、李之女卫后宫
③
妃嫔,又下令五个皇帝分别娶李、郑、卢姓汉人之女为王妃
规定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黜官。
④
作用。
汉化措施:①②③④
改革作用:
材料四: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
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
——360百科(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哪一著名的石窟?
(5)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详解】
根据材料“北京周口店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说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故D符合题意;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北京人有爱美意识,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不符合题意;北京人懂得狩猎,与题干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半坡原始居民。
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
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还饲养猪狗等动物,打猎、捕鱼,会制造彩陶和纺线、织布、制衣。
故选项B符合题意;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
他们建造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河姆渡居住房屋河姆渡居住房屋猴子等牲畜。
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河姆渡人会栽培人工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故选项C 不符合题意;铜鼎是在夏朝遗址中发现的,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意思是,中华民族的形成非一族所成,从古至今,远古时期的部落交错者,互相来往,排除各自之间关于习俗、语言、文化等等方面的差异,而是趋向于走向同一文化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了统一民族。
我们后世人称呼为诸夏民族。
由此可知,华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成的。
C正确;ABD 与材料表述内容无关,排除;故选C。
4.C
解析:C
【详解】
根据“分而治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周初政治形势,西周在地方实行分封制,实现了对辽阔疆域的统治,C符合题意;禅让制是选举部落首领的方式,A排除;君主制不是西周时期加强对辽阔疆域实行的主要措施,B排除;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D排除。
故选择C。
5.B
解析: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商周时期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具有明贵贱、辨等列的作用。
由此可见,当时的青铜礼器可以反映等级界限。
材料中只涉及青铜礼器,没有体现其他的青铜器类型和用途,更没有青铜器铸造精良等能体现冶炼技术的相关信息。
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青铜器的用途,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未涉及政治体系的描述,故C不符合题意;王位世袭制与题干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耕地面积不断扩大,D项正确;诸侯争霸给人民带来灾难,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秦朝时开凿了人工运河灵渠,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纷繁,人民流离失所,社会生产力因此急剧下降,排除C项。
故选D项。
7.C
解析:C
【详解】
根据图片“春秋护头铜胄”“战国铜壶”可知都属于战争必需品,所以体现了诸侯争霸战阵争十分频繁,C正确;图片没有体现ABD的内容,排除。
故选C。
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因此,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关心是否伤到人,故选C项;细心调查原因,根据情况处罚当事人,符合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排除AB项;不管不闻不问,符合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主张,排除D项。
9.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统一后,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政治上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
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由皇帝掌控。
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所以“秦,虽死犹存”,D项符合题意。
而ABC三项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故选D。
10.A
解析:A
【详解】
根据“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末农民起义与郡县制无关,A符合题意;BC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择A。
11.C
解析: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动摇了王朝统治,故C正确;ABD 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错误。
综上故选C。
12.C
解析: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朝时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汉武帝时期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员,因此具有监督权力或监察职能的是②④,C项符合题意;而①秦朝丞相负责行政,排除,③秦朝太尉负责军事,排除。
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13.D
解析: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业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注重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还提倡勤俭治国。
由此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所以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注重民生推动社会进步。
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
故选D。
14.B
解析:B
【详解】
古代朝代的顺序是夏、商、西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秦、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金、元、明和清。
因此,图中所示
①②③对应的朝代因此是商朝、秦朝、三国,B项正确;A、C和D朝代与图中顺序不符合,排除A、C和D项。
故选B项。
15.D
解析:D
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不可能在《史记》中查阅到。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史记》、不可能查阅到”是解题的关键,《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16.A
解析:A
【详解】
根据所学,古代丝绸之路的走路是汉代的长安,故A项正确;BCD项都不是起点,排除。
故选A。
17.B
解析: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安定,大量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而江南地区的开发,为后世江南地区的兴盛打下了基础,故B符合题意;北方战乱不休导致了北人南迁,与题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航海技术的进步属于辅助条件,而非主要条件,故C不符合题意;统治政策的改变属于辅助条件,而非主要条件,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C
解析:C
【详解】
根据材料“经过这次变乱,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人民大量伤亡,西晋的统治机能也从此瘫痪。
”,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乱引发的社会危机不断冲击着西晋的根基,故C符合题意;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与西晋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
故B不符合题意;北人南迁指的是每当北方战乱纷繁时统治者或者百姓们都喜欢跑到南方避难。
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9.C
解析:C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四世纪后期,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势力逐渐强大起来。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发动了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虽有80万,但向南进军时迁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
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还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有淝水之战有关。
C正确;涿鹿之战相关典故为涿鹿中原,A排除;牧野之战有土崩瓦解等成语,B排除;出自马陵之战的成语典故是增兵减灶。
D排除;故选C。
20.D
【详解】
根据题干的“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是解题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的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D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的画家,A排除;刘徽是魏晋期间伟大的数学家,中国古典数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数学史上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B排除;贾思勰是北朝的农学家,C排除。
故本题选D。
二、解答题
21.(1)半坡人、河姆渡人;制造陶器,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
(2)夏商周或商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铁制
解析:(1)半坡人、河姆渡人;制造陶器,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
(2)夏商周或商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等;思想上: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考古资料;传说故事、文献资料等。
【详解】
(1)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反映的是半坡居民制造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色彩绚丽的彩陶。
图2反映的是河姆渡居民使用的耒耜,表明河姆渡人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等。
(2)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商朝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图4反映的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3)图5反映的是铁农具,图6反映的是牛耕,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例子是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带来的变化有在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兴起;变法运动等;在思想上:思想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4)以上一组图片告诉我们获知历史的方式是考古资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传说故事、文献资料等方式获知历史。
22.(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丞相;郡县制;
(4)推恩令
(5)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禅让制;世袭制
(2)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丞相;郡县制;
(4)推恩令
(5)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相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推选实行禅让制,即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时让位于禹;禹年老最初想传位于伯益,但是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
“夏传子,家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依据材料二“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因为有诸侯存在)”可知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以来天下纷争不断的根源在于是诸侯的存在。
因为西周实行分封制,建立了很多诸侯国,诸侯国为了争霸不断进行战争;结合课本所学,西周实行的分封制,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依据材料三,皇帝之下由太尉、A、卿大天,可以A是丞相。
结合课本所学可知,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国家最高统治称为皇帝,皇帝之下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4)依据材料四“……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陟(chuzhi废除、取消),而藩国自析。
”可知西汉时期对地方控制的措施是推恩令。
结合课本所学,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公开反对朝廷官吏,还举兵叛乱。
为解决诸侯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设,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5)依据前面的材料和问题,西周的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秦朝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西汉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由此得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巩固统一,维护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23.(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
解析:(1)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匈奴
(2)前秦和东晋
以少胜多
(3)汉化措施:①穿汉服②改汉姓
③联汉姻④说汉语
改革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分析】
【详解】
(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可知,“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的原因是: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迁各族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根据材料二“淝水之战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383年,前秦苻坚征集了80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
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
东晋将领要求秦军稍向后退,以便晋军渡河与秦军决战,苻坚想趁东晋军队渡河时予以打击,同意后退。
秦军中的氐族人不多,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将士占大多数,他们不愿为前秦卖命,秦军一退就溃不成军,晋军趁机发起进攻,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由此可知,“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前秦和东晋;这场战争的特点以少胜多。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如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他将皇族的姓氏拓跋改为元自己改名为元宏。
孝文帝改革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由此可知,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有:①穿汉服;②改汉姓;③联汉姻;④说汉语;改革作用是: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根据材料四“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体现了民族的融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因此,材料四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那里的石窟”指的是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5)根据材料及上述分析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呈现怎样的特点是: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西晋灭亡、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西晋短期的统一外,大多时期都是民族政权并立状态,在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下,各民族之间的统治者之间有争斗,但各族人民在争斗的过程中,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出现了民族交融,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更加促进了北方的民族交融,为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