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高二物理人教版选修3-4学案:第十二章 机械波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因波向左传播,且3T<Δt<4T,则必有3λ<s′<4λ,故n=3,v左=(16n+12)m/s=60 m/s.
(3)因波速v=68m/s,所以s=v·Δt=68×0.5m=34m=(4+ )λ,故波向右传播.
答案(1)若波向右传播,v右=(16n+4)m/s(n=0,1,2,…);若波向左传播,v左=(16n+12) m/s(n=0,1,2,…)
二、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分和联系
面对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问题时可按如下步骤来分析:
1.先看两轴:由两轴确定图象种类.
2.读取直接信息:从振动图象上可直接读取周期和振幅;从波的图象上可直接读取波长和振幅.
3.读取间接信息:利用振动图象可确定某一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方向;利用波的图象可进行波传播方向与某一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
图6
答案见解析
2.(波的图象)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5所示,介质中质点P、Q分别位于x=2m,x=4m处.从t=0时刻开头计时,当t=15s时质点Q刚好第4次到达波峰.
图5
(1)求波速;
(2)写出质点P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不要求推导过程).
答案(1)1m/s(2)x=0.2sin(0.5πt)m
这些物理现象分别属于波的()
A.反射、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
B.折射、衍射、多普勒效应、干涉
C.反射、折射、干涉、多普勒效应
D.衍射、折射、干涉、多普勒效应
答案A
解析在春天里一次闪电过后,雷声轰鸣不绝,属于声波的反射;“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属于声波的衍射;同学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属于声波的干涉;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属于多普勒效应.
答案AD
三、波动问题的多解性
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空间周期性、时间周期性和传播方向的双向性而引起多解,解决这类问题要留意下列状况:
1.波的空间周期性: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为波长整数倍的质点的振动状况相同.
2.波的时间周期性:由波的传播特性可知,经过整数倍个周期,波的图象相同.
3.波的传播方向的双向性:若依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波的传播方向,在解题时要留意考虑波的传播方向可以有两个方向.
例3 一列简谐横波t1时刻的波形如图3中实线所示,t2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Δt=t2-t1=0.5s.问:
图3
(1)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若波向左传播,且3T<Δt<4T,波速是多大?
(3)若波速等于68m/s,则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解析(1)有两组解:若波向右传播,传播距离s=(n+ )λ,又有v右= = m/s=(16n+4) m/s(n=0,1,2,…);若波向左传播,传播距离s′=(n+ )λ,又有v左= = m/s=(16n+12) m/s(n=0,1,2,…).
(2)60m/s(3)向右
四、波的干涉和衍射
振动状况完全相同的两波源产生的波叠加时,某点到两波源的波程差为Δx,当Δx=2k· (k=0,1,2,…)时为
振动加强点,当Δx=(2k+1) (k=0,1,2,…)时为振动减弱点.若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例4 如图4所示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状况,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cm,且图示范围内振幅不变,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1m,则图示时刻C、D点是振动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A、B两质点的竖直高度差为________cm.
图1
(1)波长λ=________m;
(2)当B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6cm时,A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________cm.
解析(1)由题意可知波速v= =10m/s,周期T=2.0s,波长λ=20m,A、B相差半个波长,振动状况完全相反,故B点位移为+6cm时,A点位移为-6cm.
答案(1)20(2)-6
D.t=0.1s时质点P正沿y轴正方向运动
解析由波的图象可知,横波的波长是8m,选项A正确;由质点Q的振动图象可知,横波的周期为0.2s,频率是5Hz,选项B错误;质点P围绕平衡位置振动,不随波迁移,选项C错误;依据质点Q的振动图象,t=0.1s时刻,质点Q正沿y轴负方向运动,说明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t=0.1s时质点P正沿y轴正方向运动,选项D正确.
解析(1)设简谐横波的波速为v,波长为λ,周期为T,由图象知λ=4m.由题意得t=3T+ T,v= ,联立代入数据得v=1m/s.
(2)质点P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x=0.2sin(0.5πt)m.
3.(波动问题的多解性)在如图6所示的图象中,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经过t=0.2s后的波形图.求这列波的波速.
4.利用波速关系式:波长、波速、周期、频率间肯定满足v= =λf.
例2 图2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m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象,则()
图2
A.横波的波长是8m
B.横波的频率是0.2Hz
C.质点P随波迁移的速度大小为m/s
图4
解析如题图所示时刻C、D点是波峰与波谷的交点,是振动的减弱点;A、B两质点分别是波峰与波峰的交点和波谷与波谷的交点,均是振动加强点,它们的振幅均是10cm,图示时刻A、B两质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0cm.
答案减弱20
1.(波的干涉和衍射)下列物理现象中:(1)在春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2)“闻其声而不见其人”;(3)同学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4)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
学案
一、对波的图象的理解
从波的图象中可以看出:
1.波长λ;
2.振幅A;
3.该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状况;
4.假如波的传播方向已知,可推断各质点该时刻的振动方向以及下一时刻的波形;
5.假如波的传播速度大小已知,可利用图象所得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求得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T= ,f= .
例1 某波源S发出一列简谐横波,波源S的振动图象如图1所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A、B两点,它们到S的距离分别为45m和55m.测得A、B两点开头振动的时间间隔为1.0s.由此可知:
(3)因波速v=68m/s,所以s=v·Δt=68×0.5m=34m=(4+ )λ,故波向右传播.
答案(1)若波向右传播,v右=(16n+4)m/s(n=0,1,2,…);若波向左传播,v左=(16n+12) m/s(n=0,1,2,…)
二、波的图象与振动图象的区分和联系
面对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问题时可按如下步骤来分析:
1.先看两轴:由两轴确定图象种类.
2.读取直接信息:从振动图象上可直接读取周期和振幅;从波的图象上可直接读取波长和振幅.
3.读取间接信息:利用振动图象可确定某一质点在某一时刻的振动方向;利用波的图象可进行波传播方向与某一质点振动方向的互判.
图6
答案见解析
2.(波的图象)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t=0时刻的波形如图5所示,介质中质点P、Q分别位于x=2m,x=4m处.从t=0时刻开头计时,当t=15s时质点Q刚好第4次到达波峰.
图5
(1)求波速;
(2)写出质点P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不要求推导过程).
答案(1)1m/s(2)x=0.2sin(0.5πt)m
这些物理现象分别属于波的()
A.反射、衍射、干涉、多普勒效应
B.折射、衍射、多普勒效应、干涉
C.反射、折射、干涉、多普勒效应
D.衍射、折射、干涉、多普勒效应
答案A
解析在春天里一次闪电过后,雷声轰鸣不绝,属于声波的反射;“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属于声波的衍射;同学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属于声波的干涉;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属于多普勒效应.
答案AD
三、波动问题的多解性
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空间周期性、时间周期性和传播方向的双向性而引起多解,解决这类问题要留意下列状况:
1.波的空间周期性: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相距为波长整数倍的质点的振动状况相同.
2.波的时间周期性:由波的传播特性可知,经过整数倍个周期,波的图象相同.
3.波的传播方向的双向性:若依据题中条件无法确定波的传播方向,在解题时要留意考虑波的传播方向可以有两个方向.
例3 一列简谐横波t1时刻的波形如图3中实线所示,t2时刻的波形如图中虚线所示,已知Δt=t2-t1=0.5s.问:
图3
(1)这列波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2)若波向左传播,且3T<Δt<4T,波速是多大?
(3)若波速等于68m/s,则波向哪个方向传播?
解析(1)有两组解:若波向右传播,传播距离s=(n+ )λ,又有v右= = m/s=(16n+4) m/s(n=0,1,2,…);若波向左传播,传播距离s′=(n+ )λ,又有v左= = m/s=(16n+12) m/s(n=0,1,2,…).
(2)60m/s(3)向右
四、波的干涉和衍射
振动状况完全相同的两波源产生的波叠加时,某点到两波源的波程差为Δx,当Δx=2k· (k=0,1,2,…)时为
振动加强点,当Δx=(2k+1) (k=0,1,2,…)时为振动减弱点.若步调相反,则上述结论相反.
例4 如图4所示为两列相干水波的叠加状况,图中实线表示波峰,虚线表示波谷,两列波的振幅均为5cm,且图示范围内振幅不变,波速和波长分别为1m/s和1m,则图示时刻C、D点是振动________(填“加强”或“减弱”)点,A、B两质点的竖直高度差为________cm.
图1
(1)波长λ=________m;
(2)当B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为+6cm时,A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是________cm.
解析(1)由题意可知波速v= =10m/s,周期T=2.0s,波长λ=20m,A、B相差半个波长,振动状况完全相反,故B点位移为+6cm时,A点位移为-6cm.
答案(1)20(2)-6
D.t=0.1s时质点P正沿y轴正方向运动
解析由波的图象可知,横波的波长是8m,选项A正确;由质点Q的振动图象可知,横波的周期为0.2s,频率是5Hz,选项B错误;质点P围绕平衡位置振动,不随波迁移,选项C错误;依据质点Q的振动图象,t=0.1s时刻,质点Q正沿y轴负方向运动,说明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t=0.1s时质点P正沿y轴正方向运动,选项D正确.
解析(1)设简谐横波的波速为v,波长为λ,周期为T,由图象知λ=4m.由题意得t=3T+ T,v= ,联立代入数据得v=1m/s.
(2)质点P做简谐运动的表达式为x=0.2sin(0.5πt)m.
3.(波动问题的多解性)在如图6所示的图象中,实线是一列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虚线是经过t=0.2s后的波形图.求这列波的波速.
4.利用波速关系式:波长、波速、周期、频率间肯定满足v= =λf.
例2 图2甲为一列简谐横波在t=0.1s时刻的波形图,P是平衡位置为x=1m处的质点,Q是平衡位置为x=4m处的质点,图乙为质点Q的振动图象,则()
图2
A.横波的波长是8m
B.横波的频率是0.2Hz
C.质点P随波迁移的速度大小为m/s
图4
解析如题图所示时刻C、D点是波峰与波谷的交点,是振动的减弱点;A、B两质点分别是波峰与波峰的交点和波谷与波谷的交点,均是振动加强点,它们的振幅均是10cm,图示时刻A、B两质点的竖直高度差为20cm.
答案减弱20
1.(波的干涉和衍射)下列物理现象中:(1)在春天里一次闪电过后,有时雷声轰鸣不绝;(2)“闻其声而不见其人”;(3)同学围绕振动的音叉转一圈会听到忽强忽弱的声音;(4)当正在鸣笛的火车向着我们急驶而来时,我们听到汽笛声的音调变高.
学案
一、对波的图象的理解
从波的图象中可以看出:
1.波长λ;
2.振幅A;
3.该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状况;
4.假如波的传播方向已知,可推断各质点该时刻的振动方向以及下一时刻的波形;
5.假如波的传播速度大小已知,可利用图象所得的相关信息进一步求得各质点振动的周期和频率:T= ,f= .
例1 某波源S发出一列简谐横波,波源S的振动图象如图1所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有A、B两点,它们到S的距离分别为45m和55m.测得A、B两点开头振动的时间间隔为1.0s.由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