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2023.6
(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

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似乎在一夜之间,周围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一款名为ChatGPT的人工智能聊天程序。

人工智能聊天程序并不新鲜。

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

不过,很多人工智能客服带给人的感受实在一言难尽,机械重复的话术“礼貌”而毫无信息增量的反馈等,都让人“想摔手机”。

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

对此,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

有人让ChatGPT写一篇时评,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用户评价称“虽然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中规中矩”。

有自媒体运营者试图让ChatGPT分析某国产车品牌能否打败国外竞品,结果程序输出了一篇有观点和简要论述的分析短文。

对于一些大学课程的作业,ChatGPT 也能“应对自如”。

它的出现让人不得不承认: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回答“客观题”,还可以有模有样地回答一些“主观题”了。

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

目前,机器对于各类问题的理解,并非真正的“理解”,而是基于海量素材的整理归纳。

例如,有人用杜撰的学术概念“镜像等离子规范场”提问,结果发现人工智能不懂装懂地卖弄“学识”。

而在回答一些社会问题时,尽管人工智能输出了看似结构完整的文章,但不少答案依然“驴唇不对马嘴”,或者充满了“正确而无用的废话”。

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大学生之所以很快“爱上”这款程序,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重复教科书中的现成理论,再加上一点网
络上能搜到的案例即可。

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实则只是无意识的表现。

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这是因为诗歌在形式上更加抽象,也更客易通过组合不同词语实现模仿;还有人喜欢用人工智能作画,敲几个关键词,就能输出一幅基本功扎实的画作,但实话说,这些画充其量只是替代了某些“艺术工厂”的流水线式生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

人工智能学者王咏刚就认为:“无论是AI 对话、AI写文章还是AI作画,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固有的非确定性、发散性、天马行空的特点,恰好可以成为激发人类灵感的好帮手”人的灵感并非从天而降的,很多时候正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随着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

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

指挥机器的是人,不是机器本身,而要让机器的“大脑”更好地服务于人,也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与创新创造。

人类腾出更多精力,聚焦于思想与观念的创新、又有机器当好“秘书”,在科学与文化领域一定会取得更深远的突破。

(摘编自王钟《看似无所不能,ChatGPT会不会成为行业“终结者”《中国青年报》2023年2月6日)材料二:
连日来,被誉为“史上最强聊天机器人”的ChatGPT引发热议,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职业或被取代莘莘学子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施展才华的工作?
判断力:识别真伪、专业决策
目前来看,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被投喂了海量数据,知识库非常庞大,但是其准确度还远远不够。

它可以非常快速地给出信息,同时也会出现《红楼梦》的作者是石头这样的低级错误,评价文学作品也不过是一些假大空的套话。

因为网络上本就充斥海量鱼龙混杂的信息、甚至因为算法的缘故,一些虚假信息还可能被优先推荐。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软件加快了人们寻找信息的速度,但识别信息真伪的判断力变得更加重要。

答案的出处是什么?有没有权威的研究支持?有没有其他说法?人们需要通过对不同信息源交叉比对,分析判断出人工智能软件给出的答案是不是正确。

而这种判断力恰恰来自正规、系统化的学习和搜索技巧。

一切软件和人工智能都是辅助工具,最终作决定的还是人。

比如说,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诊断一些特定类型的癌症,但是下诊断的还得是医生。

工具无论多么发达,都依赖于操作的人。

情感力:不可被取代的需求
有人尝试用ChatGPT写一篇小学生作文,并混在真正的小学生优秀作文中,结果绝大多数人还是能一
眼识别出软件作文和真人作文。

因为软件写的文章看起来逻辑清楚、文笔流畅,但缺乏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察。

让软件写一首诗歌,也只不过是利用数据库生成的一些词语拼凑的所谓“诗歌”。

软件在聊天时,也缺乏幽默感,听不懂双关语、谐音梗、笑话等,凡是“抖机灵”、脑筋急转弯之类的问题,软件都接不上来,只是按照套路化的方式在回答,甚至同一个问题多问几次的答案都不一样。

目前来看,这个聊天软件只是带有一点人格色彩的搜索引擎,远远不能创作出具有强烈情感的独特文学作品。

创造力:深刻的思想表达弥足珍贵
人类有别于机器,就在于人类独有的心智结构、有价值观、有情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撰文谈到,10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工作,排名第一的就是电话销售。

但销售和客服大概率不会消失,未来需要的是更深度的支持、面对面的服务和共情能力。

同样,人工智能可以生成财经和体育类消息,但不能代替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写就深度报道。

简单的汇编信息、重复的工作,不可避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人不可能跟人工智能比拼记忆和手速,需要的是提高认知能力、选择能力,开发要个人的、情感的、思想性的表达。

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解放人类的生产力、就像蒸汽织布机解放了纺织女工的双手、汽车代替了马车,人工智能可以把我们从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去思考、去感受、去爱、去创造,未来,人与人的情感链接、深刻的思想,创造性的能力将更为珍贵。

(摘编自李峥嵘《做一个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科普时报》2023年2月18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ChatGPT使用突破性技术。

很快就火爆起来,引起了一些行业的从业者的“本领焦虑”。

B.ChatGPT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是因为它能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理论问题。

C.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软件,虽然知识库庞大,可以快速给出信息,但准确度存在问题。

D.ChatGPT写的文章逻辑性强、文笔流畅。

但绝大多数人能很快甄别出是否为小学生写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看似“聪明”、其实是无意识的表现,它只能替代流水线式生产,无助于开展创造性工作。

B.ChatGPT的快速发展将给大学生的学习和未来寻找工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应未雨绸缪。

C.人工智能取代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将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不必忧虑,应该积极拥抱这种技术。

D.两则材料都是围绕C hat GPT这一新生事物展开论述的,并且都认为人工智能还有不足和巨大潜力。

3.下列选项表述的活动中,不能被人工智能技术取代的一项是()
A.为公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B.文字录入和数据处理
C.会计的财务报表分析
D.婴幼儿的护理和教育
4.两则材料主要运用了哪两种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两则材料都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展开论述,但立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1.C 2.A 3.D
4.①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万法。

②两则材料在论证ChatGPT的作用时都列举了事例,两则材料都将ChatGPT与一般聊天程序进行了对比。

5.①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取代传统行业的角度阐述了其优缺点和发展前景;②材料二从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角度阐述了莘莘学子应从判断力、情感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提高学习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A.“ChatGPT使用突破性技术”错,原文“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

B.“是因为它能创造性地解决大学生学习中的各种理论问题"错,原文“是因为大学里不少作业并不真正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D.“ChatGPT写的文章逻辑性强、文笔流畅”错,原文“因为软件写的文章看起来逻辑清楚、文笔流畅”,“看起来”说明未必逻辑清楚、文笔流畅。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无助于开展创造性工作”错,原文“这并不意味着人工智能对创造性工作来说一无是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工作需要情感和创造性,不会被取代;其他三种都是简单的、重复性工作,最易被取代。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万法。

②材料一“比如,不少网络平台使用的人工智能客服”“比如,比起创作一篇小说或写一篇原创散文,人
工智能更容易成为一个‘诗人’”和材料二“比如说,医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诊断一些特定类型的癌
症”“创新工场的创始人李开复撰文谈到,10种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取代的工作,排名第一的就是电话销售”两则材料在论证ChatGPT的作用时都列举了事例,材料一“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
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因此能够更加“聪明”地回答用户的提问”和材料二“被誉为‘史上最强聊天机器人’的ChatGPT”“作为一个人工智能软件,ChatGPT被投喂了海量数据,知识库非常庞大”两则材料都将ChatGPT与一般聊天程序进行了对比。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结合“一些行业的从业者不乏‘本领焦虑’”“ChatGPT诞生及其给人留下的‘惊艳’印象,未必是因为它使用了多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而是它搜集了更多的素材”“但是,大可不必就此认定ChatGPT是某些行业的‘终结者’”“对于重复性的、记忆性的问题,人工智能确实越来越得心应手了”“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可以扮演‘巨人’角色,让创造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随着素材的积累,比ChatGPT 更‘聪明’、更‘全能’的聊天程序、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诞生。

对此,人们与其焦虑‘机器取代人工’,不如敞开胸怀,欢迎技术进步给工作与生活带来的改变”可知,材料一主要从人工智能技术能否取代传统行业的角度阐述了其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②结合“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职业或被取代莘莘学子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能力,才能在不久的将来找到施展才华的工作?”“判断力:识别真伪、专业决策”“情感力:不可被取代的需求”“情感力:不可被取代的需求”可知,材料二从未来职业发展前景的角度阐述了莘莘学子应从判断力、情感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提高学习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以后
孙犁
南郝村虽然说不上什么山光湖色,有出奇的风景可看,却是大平原田园本色。

围村一条堤,堤外接连不断已经收割起庄稼的田亩,杨柳树也很多。

村西有一条大河绕过,隔河望去,又是一围村庄,一片田亩苇坑麻地。

倘在夏秋两季,也一定有些风光景致。

正是冬天,快要过旧历年了,我在这村子住下。

房东老伴两个,待我很好。

房东只有个女儿,今年十八岁。

从小娇惯,抗战以来,更当男孩子看待,说一不二。

我们不久就熟起来。

她交游很广,认识许多女孩子,不但本村,外村也有许多姐妹。

同时,她的好处也很多。

为人慷慨,对抗日工作热心,敢出头,所以也着实令人赞佩。

不久,她一定要去升学,我写了一封信,介绍她到抗属中学附设的卫生训练班去试试,却录取了。

回来,和她母亲说了没三句话,就跑到街上去,找她的伙伴们去了。

到夜晚回来,带来一个同她年岁差不多,比起她那细长个子,算个中等身材,比起她那尖长脸,算是圆脸,细眉大眼的女孩子来。

说是她一个干妹妹,也要去升学,叫我写介绍信。

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17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

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

说话和房东姑娘不同,很少流行的新名词,但是道理说得也很明白,叫人相信;只是在说话中间,有时神气一萎,那由勇气和热情激起的脸上的红光便晦暗下朱,透出一股阴暗;两个眉尖的外梢,也不断簌簌跳跃,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

她说起话来就要离开这个家,她把要说的说完,就要走;我也随便答应,明天再说,可以写个信去考考。

女房东是没事,也要一天找我谈上一个甚至两个钟头的。

这回,王振中走了。

她就过来,和我讲说了王振中的家:王振中是这村北头赶大车王六儿的女孩子,也是独生女,家里虽然穷,但也因为这孩子从小就仁义懂事,爹娘也娇养惯了的。

前几年王六儿死在保定城了,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但那婆家并不叫这女孩子应心满意,公公在村里名声最不好,没人愿意招惹,有名的顽固分子。

果然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王振中就来了。

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得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

我说:“信可以写,上学是好事,可是你和你婆家说好了没有?”
她红着脸说:“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

我和他们讲好了。

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


我终于写了封简单的信,叫她去试试。

临走,我说用不着带包裹,这是去考啊,不一定能录取。

但她没答话,便催着房东的女儿走了,从门前堤上跳过去,走得非常快。

这样,我在南郝村过了旧年。

正月间,冀中各地非常热闹,抗属中学驻的村子里,有五千个中学生参加大检阅。

早晨,在会场上,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和那些小同学一样站在队里。

她的脸更红、更圆,已经洗去了那层愁闷的阴暗;两个眉梢也不再那样神经质地跳动,两片嘴唇却微微张开,露着雪白的牙齿,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

那个村庄,正在滹沱河和沙河之间。

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

一天早晨我正在杨树林里和一个老乡谈这一带的白菜和红薯的产量,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

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才微笑着听我对她的问话:
“听说你婆家从北平把你……叫回来,像有什么打算,来找过你吗?”
“找过。

”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他们一家人全来了,男兵女将,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

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

可不是我自己解决,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

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
临走时,她说今天是看护实习,刚给一个伤员上了药。

我问她那是什么药,她用德文告诉我那药的名字。

(选自《中国现代名家名著珍藏本·诗意小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眼睛对人有无限的信赖”“那信赖更深了”这两处眼神,表现了王振中的纯洁善良和信念坚定。

B.“村边便是一片沙滩,上面一排高大的白杨树”这一景象,描写了冀中大地的环境特点与蓬天勃生机
C.小说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具有浓厚的血雨腥风的战场气氛,让人感受到军民蓬勃向上的抗日热情。

D.小说以“走出以后”为题,展示了青年人在接受新思想后的改变与成长,体现了军民的鱼水情谊。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开头对田园风光的描写,交代了故事环境,烘托了优美的风土人情,又提供了主人公成长的背景。

B.第二段写房东女儿是为了引出小说的主人公,也从侧面反映了根据地的人民思想开放、积极抗日。

C.小说运用白描手法介绍王振中的学生装束,照应了前文去考学的情节,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D.小说语言清新朴素,无论是对话还是叙述、描写,都善于运用逼真的笔触来表现生活的诗意。

8.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说明。

9.文章结尾部分写王振中用法律手段解除婚约,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C7.B
8.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我”见证了王振中的成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小说以“我”的视角展示王振中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可感。

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通过“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具有代入感。

9.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王振中已经订婚报名考学、坚决离家等情节,使小说结构严谨。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既表现了王振中做事果断,有主见,有新思想;也有助于塑造敢于走出封建婚姻并快速成长的抗日青年形象。

③从表现主题上看,反映了王振中等青年在革命的教育和熏陶下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并歌颂了革命给青年带来的巨大改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具有浓厚的血雨腥风的战场气氛”表述有误,小说虽是抗战题材,但丝毫看不到硝烟弥漫、血雨腥风的战场。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从侧面反映了根据地的人民思想开放、积极抗日”表述有误,写房东女儿应是“正面反映”。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那个新来的叫王振中,自己说17岁,家里愿意叫她出去。

这个女孩子说话声音低,但听来很清楚响亮,老是微笑着,还有些害羞”“王振中就来了。

换了一身黑棉袄棉裤,袄很长大可体,裤脚很瘦,头发修剪得更短了,脖里围一条新毛巾,按着冀中区流行的青年妇女打扮起来,挟了一个包裹”“我看见王振中穿了黑色棉军装,外罩一件长大的棉背心,背包、挂包、小碗、防毒口罩,一色齐全……睁着大眼望着台上讲话的程子华同志的脸,那信赖更深了”小说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记述王振中的故事,“我”见证了王振中的成长,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王振中穿了护士的白布罩单和翻卷的白布单帽走过,手里还托了一个药瓶。

看见我,大远跑来,敬了礼,问过我怎样到这里来,我的女房东身体好不好,小羊羔长大了没有……”“‘找过。

’她又红了脸,但随着就平静流利地谈下去……”小说以“我”的视角展示王振中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可感。

③“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先写“我”通过房东女儿见到了王振中,然后写通过“我”写信介绍王振中去报考卫生训练班,再写“我”见到王振中残疾中学生大检阅,以及二人之间对话。

通过“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④“我”是第一人称写法,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的所见所闻带着读者进入“我”这个角色,具有代入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从情节结构上看,“直找到队长跟前去,要我回去。

起先队长还要我回去看看,等我把事情说明白,说回去了就不会再有王振中了,队长才说你自己解决吧”照应了前文“她是从小许给本村在北平开店发家的黄清晨的儿子了”“这是我情甘乐意,谁也管不了我。

我和他们讲好了。

你看我才从婆家出来,这鞋还是在那里拿的呢”王振中已经订婚报名考学、坚决离家等情节,使小说结构严谨。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

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敢于告状,解除婚约,表现了王振中做事果断,有主见,有新思想,展示了青年人在接受新思想后的改变与成长,有助于塑造敢于走出封建婚姻并快速成长的抗日青年形象。

③从表现主题上看,“我已经向县政府告了状,解除婚约。

这就一干二净,再说我也还不到结婚年龄……”参加革命后的王振中敢于反抗包办婚姻,并且以告状形式来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反映了王振中等青年在革命的教育和熏陶下不断成长、成熟的过程,并歌颂了革命给青年带来的巨大改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轼
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靡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何可胜数?其略见于传记者如此。

度其余当倍官吏而半农夫也。

此皆奸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
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
..、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能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将辍耕太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处之,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此之速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
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B.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
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C.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
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D.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
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鸡鸣狗盗之徒”与“牛何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之”用法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