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字帖的原文及释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门颂字帖的原文及释文
原文:
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
惟坤灵定位,川泽股躬。
泽有所注,川有所通。
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泽南隆。
八方所达益域为充。
高祖受命,兴于汉中。
道由子午,出散入(碑误作“人”字)秦。
建定帝位,以汉氏(原种作“诋”)焉(焉字别写)。
后以子午,途(原碑涂加艹上下结构)路涩(原碑为歮)难。
更随围谷,复通堂光。
凡此四道。
阂(原碑作垓)隔(别写)尤艰。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原碑作余),凿通石门、中遭元二,西夷虐(别字)残,桥梁断绝,子午复循。
上则悬(原碑为县字)峻,屈曲流(别字)颠;下则入(碑作人字)冥(别字),倾(别字)泻(原碑为写字)输渊。
平阿淖(别字,一释泉字)泥,常荫鲜晏。
木石相拒(原碑作距),利磨确盘(别字),临危枪砀,履尾心寒。
空舆轻骑(原碑奇为竒),滞(原碑氵为辶)碍(别写)弗前。
恶虫弊(原碑加草字头)兽(原碑作狩字),蛇蛭毐螨(别字)。
末秋截霜。
嫁苗禾(别写)残。
终年不登,匮馁之患。
卑者楚恶(别写),尊看弗安。
愁苦之难,焉可具言。
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隶校尉犍为武阳杨君厥字孟文,深执忠伉,数上奏请。
有司仪驳(别字)君遂执争,百僚(别字)咸从,帝用是听。
废子由斯,得其度经。
功饬尔要,敞而晏平。
清凉调和,烝烝艾宁。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汉中太守、犍为武阳王升字稚纪。
涉历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原碑作知),美其仁贤,勒石颂德,以明厥勋。
其辞曰:
君德明明,炳(别写)焕弥光。
刺(别写)过拾遗,厉清八荒,奉魁承杓,绥亿御(碑作衙)强(碑作作彊)。
春宣圣恩,秋贬若霜。
无偏荡荡,贞雅(原碑牙似楷书耳为篆书隶变,非耳)以方。
宁静蒸庶,政与乾通,辅主匡君。
循礼有常。
咸晓地理,知世纪纲。
言必忠义,匪石厥章。
恹(别写)弘大节.谠而益明。
揆往卓今,谋合朝情。
释(别字)艰即安,有勋有荣。
禹凿龙门,君其继踪。
上顺斗(似升字)极,下答坤皇。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
君子安乐,庶士说雍、商人咸西嘻,农(别写)夫永同。
春秋记异,今而纪功。
垂流(别字)亿载,世世叹诵。
序曰:明哉仁智(原碑知字),豫识难易。
原度天道,安危所归,勤勤竭诚,荣名休丽。
五官椽南郑赵邵字季南,属褒中晁(碑为别字)汉强字产伯,书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别写)字文宝,主。
王府君闵谷道危难,分置六部道桥。
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韩(别写)朗(碑作别字)。
字显公、都督掾 [9],南郑魏(别写)整字伯玉(碑作王)。
后遣赵诵字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
造作石积(碑作别字),万世之基。
或解高阁(碑作格),下就平易。
行者欣然焉(焉作别写)。
伯玉(碑为王字)即日徒(碑作从)署行丞事,守安阳长。
释文:
此颂为汉中太守王升为歌颂原司隶校尉楗为杨涣开通褒斜道的功勋所刻。
“司隶校尉”:官名,汉武帝征和年间初置。
“楗为”:郡名。
“杨君”:指杨涣,字盂文。
楗为郡武阳县人。
武阳县在今四川彭山县东。
曾任尚书中郎、司隶校尉,任职期间,“甚有嘉声美称”。
因碑文中有“武阳杨君厥车孟文”字样《水经注》、欧阳修等称此碑为“杨厥碑”,误。
此处“厥”字为语助词,非人名也。
像神灵一样的乾坤早以将位置排定,这里是河川和水泽的胜地。
泽均有所流注,川亦有所沟通。
斜谷的河川,其水泽在南郡变得十个盛大,通向四面八方,充盈于整个益州。
昔日汉高祖刘邦接受项羽之封.由汉中起家,经过子午道和出散关进入秦地,建立和奠定了称帝的基础。
汉朝的名称,也由此确定下来,。
后来由于子午道路途艰涩,又有经过围谷、堂光的两条道路开通,但这四条道路都存在隔阂.通行都极困难。
到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
皇帝下诏,开通褒斜道、凿通石向。
中间遭遇到安帝永初元年至二年(共元107-108年)的动乱。
西夷十分虐残,桥梁被破坏而断绝。
复用子午旧道。
上面悬崖峻峭,屈曲细流淌漾于巅峰;下方则深入冥渺,倾泻输注于深渊。
不管是平地或者丘壑,均已陷于泥淖。
常年阴暗,鲜见阳光。
残破的木架与石柱相互抵拒,尖利的技桠和巨大、坚固的石面相互摩擦。
面对这样的险境,使人跌摔碰撞,好像模到了老虎的尾巴,令人心惊胆战。
即便是空车单骑,也被阻滞,不能前进。
这里有恶虫凶兽横行,有剧毒的蛇蝎之类出没。
来到秋季,已降霜雪,庄稼很早就已夭亡,终年不得收获。
贫困、饥饿的灾患,使平民们十分痛苦,尊贵之人也深感不会。
其愁苦之状,真是难以说得周全。
于是我明智的同乡、原司隶校尉、楗为武阳的杨君孟文,以深厚、执著的忠诚之心,多次上奏皇上(建议重修褒斜石门)。
主持会议的官员提出反驳意见,杨君则据理力争,百官司僚都被说服,皇帝也听从了他的建议。
从此子午道才被废止,(褒斜道)再度开始通行。
其功这是如此重大而显要:使此道(由败坏凋敝到)宽敞明亮、安全平坦。
清凉调和之气充溢,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之势喜人。
到了汉桓帝建和二年的十一月上旬(相当公元148年12月中旬),时任汉中太守的楗为武阳人王升字稚纪,跋涉山道(视察褒斜道),推本溯源,感叹杨君的明智和仁贤之举,刻石歌颂其德行,昭明其功勋。
其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