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读后感(精选28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调歌头读后感
水调歌头读后感(精选28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1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诗,在不同的时候总会给我不同的感觉,在相同的感觉中又给了我不同的幻想。
很小很少的时候,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了这首诗,我就问父亲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父亲怕我太小不懂,只能含糊其词:“嗯,嗯,就是诗人对月亮的赞叹。
”我在沉思,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让我产生了对九天之外,那清冷月宫无穷无尽的幻想。
年幼的我对九天外的神仙高人十分感兴趣,我在想他们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下能否观望到我呢?我呆呆的望着月牙,凝视着,幻想着,心挂在了月亮上。
七八岁时,我来到了乡下。
对着星罗棋布的天空和那半弯月,我想起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望着那皎洁的月光,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欢乐与圣洁。
我的灵魂仿佛从我的体内出来,在夜空中飘浮。
我好像在自己的灵魂上看出了一种迎接美好明天的笑容,我的脸被月光照亮。
向月亮飞去……我无法用语言表示我看到月的高兴心情。
我11岁时,我独自一人在外地。
这时我望着窗外接近完全的月。
她接近完全了,为什么我和父母相隔500公里之外?那时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作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在想,苏轼思念他的弟弟苏辙而写出这样悲伤的诗句。
我不解为什么在月圆之时人却不能相聚呢?虽然我人在外地,但是我希望月可以把我的心
带回家。
在家想念离家的好,离家才知家乡的甜啊!
到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少年了。
我对“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产生了幻想。
在专注的想时这句话对我没有感觉。
可是当我无心的时候,这句话在我的脑海中扫过,遐想很多很多。
我给自己立志当一名画者。
当作画没有思路时,我就会望着月,心里想着这句话,体会着这首诗。
窗外的圆月在空中俯视大地,云雾在月的周围缭绕,在月旁边的夜空被照亮了……我站在原地,我仿佛可以看出月运行的轨迹,望得出月上的一切。
在写这篇文章时,这首诗在我的心中形成了共鸣。
我对这首诗产生了幻想,对某句话产生了渴望,对每个词都产生了向往。
我想对月亮说一句话:为什么你总是那么神秘,千古之人都要为你赞叹,你每一次的完美出现,就代表了一家人的团圆和分离。
你可以代表忧伤、欢乐、思念和神圣。
你拥有如此伟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感染一个人,也可以照亮每一个的心,我向你致敬!
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2
面向黑夜遥想千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楚楚凄凉。
这时的我尤为钦佩你——东坡居士。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古往今来又有多少贤人雅士能拥有你这样的豁达胸襟?
满目的星斗有你的身影,我嫉妒你的豁达。
千年之前,你曾望月质疑:“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你满脸的清澈,清澈的令人心碎。
因为你的才华横溢,因为你真正的君子的作风遭到所谓“文人骚客”的排挤,你与亲人分隔两地。
那又如何?你依旧如白莲一般清幽,世间的污浊只衬得你更加的幽香。
你望月表达着你的豁达,衣带微散,你随影而舞。
而我却看到了那张微笑面具下的悲哀,无奈,讨厌这恶俗的世界。
现在在我的身边有四位真心的朋友,家人虽不在,却不缺少关怀。
我十分的幸运。
十分的珍惜我现在的一切。
天空中有一颗红色的星星仿佛是你的无奈,你又在无奈什么?
“月啊!我仰望着你,你给我双倍的光芒,为什么你离我这样的
远?为什么只给我着清凉的光?你难道也嫌弃我子瞻浑臭的凡胎么?”
不!你是清澈的!白莲是你的化身。
你并非圣人又怎会没有喜怒哀乐?你的心中也有着思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儿高高挂为的是令全天下的思乡之人的怀念得到寄托。
所以我月儿将你的祝福给你的弟弟。
千年的声音流回现实,思绪如潮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妈妈、爸爸、妹妹,你们在看天吗?你们望着这如水一般皎洁的月了吗?你们收到我的思念了吗?
你的豁达,你的乐观透过诗词淋漓尽致的展现。
我嫉妒你的豁达,因为我同样仰慕你。
从你的词中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豁达你的郁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安抚了千年以来多少游子的心?在仰望你的人中,我只是其中一个,真正体验过才知道,所以你的思念我懂了。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3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能启发人的联想的,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生活,月亮的皎洁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气质很浪漫的人,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美好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平凡的气魄,他热爱人间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月光起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也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难有十全十美之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很有哲理意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离别是难免的,那么要求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
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一句是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这首词仿佛与明月对话,在对话中探讨人生的意义,既有量趣,又有情趣,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美学的享受。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4
今天一大早,我刚起床,爸爸妈妈就教我背了一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爸爸告诉我,这首词描写的是诗人看到八月十五的月亮,想念起家人,盼望和家人一起团聚的心情。
但是,我还不是特别明白这首词的意义。
中午我们回姥姥家吃饭的时候,我和妈妈还有姨,给在上海上大学的哥哥打了电话,问候他节日快乐,告诉他,我们大家都很想念他。
在奶奶家,我又和叔叔、婶婶谈起这首词时,才发现他们都知道,婶婶甚至还能把它背下来呢!我这才知道这首词原来那么有名!通过八月十五的团圆饭,我明白了苏轼在《水调歌头》中所想表达的愿望,就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希望能和亲人团聚。
我也有一个愿望:能一个也不少的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因为和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是那么的亲切和温暖。
祝愿大家中秋快乐、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5
每当我读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都会深有感触。
令我印象
最深的是: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首诗写出了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由此,我也想起了远在常州打工的哥哥——赵琦。
我和哥哥相差十岁,他和我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记得我四岁那年,我和哥哥在看电视,我喜欢看动画片,哥哥喜欢看体育比赛,我们俩爱好不同,两人抢起遥控器来,哥哥一急,他随手一甩,把正好在吃的方便面作料撒到我的眼睛里,我哇哇哭喊着去找奶奶:“奶奶,我的眼睛看不见了。
”奶奶一边安慰我一边用清水洗净了我的双眼。
等我妈妈回来后我把事情的经过跟妈妈讲了一遍,妈妈把我拉到跟前,告诉了我和哥哥的关系。
原来,我哥哥不是我妈妈亲生的,他是我爸爸和前妻的孩子。
妈妈还教我凡事让着哥哥一点,因为他很可怜,从小就被他妈妈抛弃了。
从那以后,我不再和他抢东西了,等我家条件好了一点后,又添了一台电视机。
妈妈常说亲情是很可贵的,我们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是一种缘分,我会永远记住这句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美好的情景长留人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拥有这一轮明月。
这么美妙的诗句,难怪会千古流传呢!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没有苏轼把酒问青天的豪爽,我也没有苏轼对月宫的丰富想象,但每当我走在大学校园里,抬头望到天上的明月时,明月就像有意似的,总让我回想起故乡的点点滴滴!
我的故乡在南方,有一条宽阔而且美丽的河流过故乡。
故乡的人都管她叫母亲河。
故乡的人在河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供人们休憩乘凉的小广场。
记得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的学校就在河边。
在高考复习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在天气好的夜晚,在晚修结束后,一个人来到小广场,静静的望着空中的月亮出神。
月亮仿佛就有这样神奇的效果,她能让我心情平静,她能把我身上的压力陡然卸去,她能还我一个愉快的心情。
她不会生气,她更不
会发怒,她只会带着她甜美的微笑默默的注视着你!这时你仿佛觉得这月亮似乎是为了你而变得愈加的明亮了!
又一次,我独自走在这位于异乡的大学校园里,我抬起头,看到了天上的月亮,我想到了苏轼,我想到了故乡那明亮的月亮,我想到了……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7
我翻开课本,重读了《水调歌头》一文。
这篇课文虽然极为简短,但给我的印象却极深。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透过这几句诗,我似乎看到了苏轼脸上的忧愁,他痛恨朝廷之中那种官官相护、勾心斗角的黑暗生活,又想念七年没见面的弟弟。
然而面对这种事情,苏轼并没有怨天尤人,却能把心事托付于明月,写出许多瑰丽雄伟的诗句,使后人感慨万千。
苏轼这种“不以已悲”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苏轼不仅具有“不以已悲”的态度,而且还具有乐观向上的人生精神,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就是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悲、欢、离、合,月亮同样不会长久完美。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其实,无论处在逆境也好,顺境也好,我们都应该像苏轼一样,具有这种乐观的态度,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身对待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
不管处在什么环境,只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乐观的态度,皆能处处泰然,不因处于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海阔天空。
多少文人骚客因逆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
如唐朝的李贺因受打击,抑郁而终。
反观苏轼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乐观态度。
可惜李贺没有苏轼的气度,不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况且,李贺这种颓废的意志必能使人沉郁不振,这对社会乃至个人又有何益?
回眸人生,有些人开始渴望天边会有不逝的彩虹,人间会不有散的宴席,追寻着近乎完美的人生。
然而现实中,心中的完美往往被太多的逆境所代替,生命中常常夹着唏嘘的叹息。
其实,逆境何尝不是一种美呢?它是顺境的一种反面外观。
它对顺境,不仅是衬托,更是
其意义的说明和解释。
人生的真谛,往往不是寄寓“歌舞升平”的繁华,也非蕴寓“平步青云”的惬意,更不在乎“功成名就”的完美。
因为这些,给人太多的表象,从而使人有能忍受逆境的磨练。
用一颗平常乐观的心去品尝人生,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人是可悲的,我们应该以“不以已悲”的乐观态度去面对逆境,这样才会感到快乐。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苏轼所谓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的含义。
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的结果。
我们也应如此,时刻保持“不以已悲”的乐观向上的人生精神。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8
这是一首在月光下思念弟弟的词,读完上阙,我不禁首先为词人的新奇想象所折服。
自古以来,写中秋赏月的诗词不少,但许多作者往往把自己置于月外,仅仅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述月色。
而东坡则不然,他竟然把自己置于月宫主人的位置,他在饮酒赏月中,逸兴神飞,神游月宫,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读到这里,就不由让我们同样产生了豪迈的感情,深深地被词的意境所吸引,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大有使人飘飘欲仙的感觉。
中国文学史上,若谈起浪漫的想象,当首推屈原、李白,他们在诗中常能不为世俗所羁绊,而能扬起长袖、高歌呐喊,畅游寰宇。
现在读到苏东坡的词,又使我们看到了同样的形象。
不过,当我们读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时,又感到东坡又胜一筹。
他虽然政治上也遭受过种种挫折,但还感到“人间”更为可爱,他这种屡遭贬斥仍然热爱生活的精神,更使我们感动。
这正是苏词豪迈的根源。
这是他百折不挠精神在词中的体现。
这一点在词的下阙中同样可以体会到。
下阙中,作者一开始就寥寥几笔勾勒出了诗人彻夜不眠的情景。
“转”、“低”两字充分体现了时间的缓慢流逝,更衬托出作者思念弟弟-子由的深情,这也反映出了东坡在用词上的高超技巧。
往下,诗人并不是在词中洒泪哀叹,而是笔峰一转,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来劝慰自己,表现了诗人深晓生活的规律和开阔的胸怀。
读到这儿,就会使我们的心胸也豁然开朗。
最后,又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表现诗人美好的愿望。
这立即使我们眼前一片光明。
就是这样的希望,能使人不怕挫折,去奋斗,去战胜一切困难。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豪放派词的关键之处,就是不管抒发什么样的忧愁烦恼,总是满怀着希望,所以也总有鼓舞人们的力量。
后人评价苏轼写词“以诗入词”,说他“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东坡这首词,正是以诗入词的典型,既表现了深情,又写得很庄重,十分有气概,彻底地扭转了人们对“诗庄词艳”的看法。
此外,不难看出,苏轼词中的豪放气概,正是来源于他开阔的胸怀与正确的处世态度,没有思想作为底蕴,是无法构成如此感人的艺术佳作的。
后来的岳飞、陆游、辛弃疾的豪放词也无不是这样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9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天,因天气连续阴雨等诸多原因,心情略感低沉,闲暇之余,翻看了书柜中部分唐诗宋词藏书,研读之余,颇有感受,尤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更引共鸣。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时年作者四十一岁,任密州太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自请外任,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致中秋对月之时,忧郁愁怅之感油然而生。
然而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以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以超然的热情,直抒了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词富含人生哲学之大意境,上篇主要抒发作者的心境和思想矛盾过程。
表现出“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乐观情绪。
下篇主要抒发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来安慰自己,并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境界结束全词,向人们展示了现实而充实的生活是快乐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名份。
世界上不可
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有顺意也必然有失意之时。
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学意境表现出来,显得尤为美好和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细腻而真切的感受,让我们从心灵的深处去感悟这首词的精奥。
但愿网络中的博友们如诗人所述,身体健康,生活洒脱,虽远隔千里,却共享一轮明月,在彼此的友情与关爱中享受无尽的快乐与温暖。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10
我们学校刚刚举行了一场诗歌朗诵比赛,虽然比赛结果还未知晓,但我还是很高兴,因为我觉得每次上台的都是人生中的一个经历,是经过无数准备后的一个挑战,通过这次比赛,我也对苏轼的《水调歌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苏轼是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我国古代有着多种艺术才能和革新创造精神的杰出作家,对后世影响很大。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代相传的“仲秋词”,是作者任密州知县时写的,这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廷来到“寂寞山城”密州已经整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加上妻子亡故,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内心十分苦闷,于是询天问月来排解忧愁。
读过这首词,我感受到了很多,不愉快的事也随之消散。
人生难免有愁,愁是越想越愁,何不学习苏轼赏月消愁。
皎洁的月光会照到你的内心深处,带走你的愁苦。
你也会享受到摆脱愁苦的轻松之快。
李白喜好“举杯消愁”,我想回味《水调歌头》是最好的消愁法。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1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青天便是苏轼的朋友,夜幕已深,月儿却迟迟不肯出现,只剩我一人孤身独立,手中的酒也不知该敬给谁,九百多年前词人将自己的思念之情寄托在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而现在的我也和他一样,思念远方的亲人。
中秋佳节,爸爸依然在远方。
正该是团聚的时刻,一家人却分隔两地,这样的日子怎么能被称为节日呢?算了,只把它当做一个普通的夜晚,普通的,只是格外思念爸爸的夜晚吧。
是啊,这样的夜晚适
合怀人,适合思乡。
背井离乡的爸爸在这样的夜晚可会安寝?还是望着窗外千种风情痴痴流泪?
爸爸,今晚我的天空无月,不能和您共享此时了。
爸爸,不如让我来安抚您吧。
我欲乘风去您在的地方,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也许沿途迢迢,长途我来得会有些迟,但纵使沿途崇山峻岭阻隔,纵使高处不胜寒冷,我也总会抵达。
在这样的夜晚,我们会在您的出租小屋里共进一顿团聚热闹的晚饭,共赏此时此刻的那轮明月;我会缠着闹着要买月饼吃,您拗不过我,买了一块,自己却不舍得吃一口……同父过佳节,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
月儿终于升起,照着无眠的我。
窗外万家灯火,只有这月,一夜一夜伴我;世上千百万人,只有爸爸一生一世陪我。
我无爸爸,无以至今日;爸爸无我,无以终余年。
但愿爸爸平平安安,早日归来,一家人能够团团圆圆,长长久久。
但在爸爸还没回家的这些日子里,我仍会夜夜思念爸爸似今夜。
即便我与爸爸相隔千里万里,依然能共享这美好月色。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12
明月仿佛是人们寄托情意的对象,古往今来,曾有那么多的诗人对月吟咏自己的心思,有那么一位诗人,他乐观,他拥有扩大的胸襟,他就是苏轼。
他在密洲太守任期中,由于当时是王安石改写,所以他在政治上遇到压制,所以很悲伤,于是,他举起酒杯,询问青天,今天是哪一年,他认为那皎洁的月光,是自己精神的家园,然而真要气绝人世,飘然而去,他有一些犹豫于是,他又写下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来含蓄的阐述自己的矛盾心理。
看到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的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们,他想为什么月儿不该对人们又怨言,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但转念一想,人固有悲欢离合,月固有阴晴圆缺,自古以来就难十全十美的是。
既然如此,有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于是,就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把对友人的思念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寄托,虽间隔千里,但同在一个蓝天下,所
以就会很乐观了。
思念总在分手后,在如今这个繁华的城市中,有几人有过思念之苦,苏轼疼爱弟弟,但他乐观,阔达,不会因思念而批判。
水调歌头读后感篇13
夜下、一位诗人举杯邀月,醉意之中对影三人;月下、一位诗人仰望苍穹,朦胧之中思绪悠扬;云下、一位诗人举目不语,思念之中不知与谁共赏这一轮明月。
或许,他在对越诉说,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愁与思。
为官仕途,感到迷茫,千百度中不知自己何去何从,乘风归去?才知高处不胜寒。
愁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
当我在奋斗的路上,当我赶到了迷茫的时候,我便停下来,对着天空,对着大地,对着明月,来缓解自己,因为它在我看来,它有苏轼的气息,它足以净化我心中经时间的推移,所沉淀在我心灵深处的污物。
当你身心充满欣然,充满轻松的时候,你又可以上路了。
我时不时地想象这诗人写下《水调歌头》时的场景,感受着他内心深处那种悠悠伤感,有时自己也会被感染,望着明月高悬、吹着凉风阵阵,心中不知思念这谁。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对人生的感悟,在月的启发下,对世态的思考;又是对亲人的思念,孰不知,明月下又有多少人寄情于它,又有多少人传达着相思之意。
我知道,不仅诗人一人将这种相思之情寄到明月之上,再融合到月光里,撒到月光所能照到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将思念寄到月上,恐怕明月也载它不下了吧?
透过云层,我看得见月亮上雕刻的《水调歌头》我能听到苏轼的吟诗、斟酒的声音,我能闻见空气中散出的酒香,我能感受到他眉皱下的愁与思。
诗依旧吟,还是那份情感;月一直明,只是圆了又残,残了又圆,反复着,轮回着。
天空、夜下、明月、枯树、微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