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周雪
【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5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肺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症的治疗中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安全性更高.
【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年(卷),期】2018(010)012
【总页数】3页(P124-126)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
【作者】周雪
【作者单位】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儿科,湖北襄阳 4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肺成熟差导致的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以呼吸困难和呼
吸衰弱为特征,常发于早产儿中,临床死亡率极高[1-2]。

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将肺
表面活性物质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57例呼吸窘迫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其中,观察组29例,男17例,女12例,胎龄32~39周,平均胎龄(34.8±1.4)周,体质量1.0~3.5 kg,平均体质量
(1.52±0.13)kg;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3.7±1.2)周,体质量1.0~3.2 kg,平均体质量(1.51±0.14)kg,对比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即为患儿实施呼吸机辅助通气,保证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医护人员对患儿实施常规吸痰、保暖和营养支持,同时纠正患儿体内的电解质、酸碱度紊乱,保证患儿内环境稳定,最后采取常规的抗生素对患儿进行抗感染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用法为在使用前检查药品外观是否变色,将药品复温至室温,初次使用剂量可以调整为40~100 mg/kg,具体剂量可以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注入时间为10~15 s,注入速度不宜过快,以
免药液呛出阻塞气道。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二氧化碳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评定标准:显效:幼儿治疗后,血气指标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血气指标有所改善,临床症状和基本体征好转;无效: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有轻微的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
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中,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中,显效10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8.5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变化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PaO2为(46.57±12.47)mmHg、PaCO2为(51.43±11.49)mmHg、PaO2/FiO2为(70.27±22.47),治疗后 PaO2为(66.38±15.21)mmHg、PaCO2 为(41.13±9.15)mmHg、PaO2/FiO2为(115.21±32.13);对照组治疗前PaO2为(46.62±12.41)mmHg、PaCO2为(51.69±11.51)mmHg、PaO2/FiO2为(70.43±22.52),PaO2 为(57.28±14.23)mmHg、PaCO2为(47.68±10.46)mmHg、PaO2/FiO2为(101.57±29.84)。

治疗后,观察组血气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被成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是造成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3-6]。

有报告称,呼吸
窘迫综合征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胎龄、幼儿的出生体质量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胎龄越小,幼儿的发病几率就越高,幼儿出生时的体质量越轻,其死亡率就越高[7-8]。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临床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方法越来越多,其中以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效果最佳。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吸氧、保暖和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其中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磷脂、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少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组成,主要是通过降低肺泡气-液界面的表面张力,稳定肺泡以此防止肺
不张的发生情况,通过增加肺通气量、减少毛细血管的阻力来减轻患儿呼吸困难的症状,肺表面活性物质还可以保护肺泡的上皮细胞,减少发生毛细血管痉挛的几率。

而对于存在呼吸障碍的患儿,肺表面活性物质还可以扩张和稳定肺泡,改善肺的顺应性,但是在使用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使用剂量,如果使用剂量过大会导致肺表面活性物质堵塞呼吸道,造成通气障碍,如连续多日注入大量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还会引起一些炎症反应[9]。

综上所述,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有效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

参考文献
[1]柯华,李占魁,于西萍,等. 不同剂型布地奈德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的比较[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6,18(5):400-404. [2]劳庆禄.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辅助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液指标的影响[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21(6):781-784.
[3]景卫利,刘彩霞,谢集建,等.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功能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4):1547-1549.
[4]廖翎帆,龚华,易明,等. 不同起始量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多中心临床疗效比较[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4):411-415. [5]蒋丽芳,杨莲芳,朱璐卡.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相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6,21(9):1042-1045.
[6]珂立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中心协作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时有效减少肺出血发生率的应用时限选择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1):1203-1207.
[7]韦婷艳,周结儿,王章星,等. 不同剂量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比较[J]. 海南医学,2017,28(19):3148-3150.
[8]江霞辉,陆俏群,赵若雯. 盐酸氨溴索与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28例临床疗效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5):661-663. [9]彭华丽,张莉. 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9):92-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