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
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一试卷
第一部分
1.默写填空:(10 分)
(1)纵使晴明无雨色,。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___,似与游者相乐。

(3)青树翠蔓,。

(4),一览众山小。

(5)不畏浮云遮望眼,。

2.解说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⑴ 它仍旧是阿里山的标记,灵魂。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⑶ 相与步于中庭。

⑷ 其岸势犬牙差互。

3.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回答以下问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写何景,抒何情?( 2 分)
(2)用浪线画出诗中两组对仗的句子并领会其精妙。

(2 分)
(3)用“△ ”标出这首诗的韵脚,并指出押的是什么韵(用汉语拼音表示 )。

( 2 分)
第二部分:
(一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哪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本文选自《》,作者是。

(2分)
5.解说文中加点的词语。

( 4 分)
⑴欣然:⑵念:
⑶寝:⑷但:
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分)
7.加曲线句子蕴涵着作者如何奇妙复杂的感情?( 4 分)(二 )
(甲 )
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丛林。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
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啼听、分辨、捕获,却又没
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一人
声也是静静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平和。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
吸气,忧如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又忧如吸进去以
后凝化在体内而不要吐出来。

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左氵右蒙)的。

这是浓阴遮盖下的青苔路,走开了那森森万树,离
开了那浓农团阴,决心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

它真
像一条条绿地毯,牢牢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赖在
树干上。

丛林恰似一片汪洋,一望无际。

其蟠曲之势,如幢顶,如伞
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摆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树干都是湿
漉漉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 -山间雾气之中了。

虽是盛夏亭中
午分,正是烈日喷焰,却透不进日光来。

我们的身上也分明
有点薄湿。

突然间,我感觉,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
几手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它是台湾有名
的红桧,木有香气,高达 58 米,胸径 6. 5 米,能够说是稀有
的庞然大物。

大就成了“精”,成了“神”。

其树龄约有三千年,被发现的历史也近一个世纪了。

这些也许是它被冠名为“神木”的原由吧。

同时,我也理解了,没有那一望无际的原
始丛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

就在我抵台的前几周,一声焦雷,从神木贯顶而下,一劈为
三,中间全成枯焦。

两段横卧地上,一段还站着。

即令受此
巨创,被用碗口粗的钢索系在另几棵原始大树上,依旧拔地
参天,威风凛凛,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仍旧是阿里山的
标记、灵魂、胆汁。

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峰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

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
姑娘终究在何方。

树密、阴厚,忧如能揉出浓汁。

我只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乙 )
在那白皑皑的群峰的雪线以下,是曲折无尽的葱绿的原始森
林,密密的塔松像无数撑天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间,只
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
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加了密林的清静。

在这林海
深处,连鸟雀也少飞来,只有时能听到远处的几声鸟鸣。


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抽烟歇息时,固然林外是阳光绚烂,
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

8.甲乙两段文字都有对描绘。

( 1 分)
9.请找出这两处原始丛林的共同之处,并简单说明。

(4 分)10.请找出作者笔下这两处原始丛林的不一样之处。

(4 分)11.有人说,甲文要点写的是神木,相关原始丛林的描绘都
是为描绘“神木”作铺垫的,你同意这类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 4 分)
12.甲文结尾处,重提“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有何作用?(3分)
13.找一找甲乙两文在描绘原始丛林时用了哪些同样的表现
手法,并简单说明。

( 3 分)
(三)
冬雨
清早,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
瑞雪以后,居然下了一场毛毛雨! 听惯了西寒风的吼叫,突然
听到这雨声,让人感觉寒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


雨声使我不由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如《陶醉东风》
中轻缓细切的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
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热潮之际那美好的韵律。

楼外,雨小,雾大。

雨,淅浙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
悄无声气,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

冬雨固
然仿佛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其
实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不过凉丝丝的,你
会顿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清爽和和蔼感。

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奇兮兮的。

雾蒙蒙,隐住
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奇的世界。

近处,雾中房子、树
木、电杆,朦模糊胧,隐隐约约,似海上若有若无的山岛,,又
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

雾也有情,恰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退后,你退回来,她又静静地
追过来,你喝喊,声音似落进海洋里,杳无回音。

雾慢慢减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

杨树虽已落尽了叶
子,但是,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滋润,有些
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

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青
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
枝鹅黄泛青、“仍旧烟笼十里堤”的神韵呢。

雨更小了。

人们立在雨中说笑,儿童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
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

许多人打了
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样图案,远看,忧如翩翩的彩蝶。

此时此景,在很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
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
部分,仿佛也寄寓了对春的盼望。

应当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
令我别有情素,启迪了我的新思想,让我体会到造物主的“不名一格”、无量变化。

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

不是吗,这几年,在许多奋发图强、追求高远境地的
人们的内心,寒冷的冬在缩短羞.暖和的春在提早着,火热
的夏和黄灿灿的秋仿佛在延伸着。

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季已经到临,春还会远吗 ? 冬雨,
你该是春的急前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神往和呼喊,
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

你牵着我的思路超越了一个寒冷而没
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仿佛看到一个花团锦簇
的季节已经早早到临。

14.“在一场瑞雪以后,居然下了一场毛毛雨”中的“居然”二字针对“而”言。

( 2 分)
15.本文挨次从觉、觉、觉等方面写冬雨给人们带来的
美好感觉;再分别写雨中的、和,充满了诗情画意。

( 6分)
16.摘出第 4 段中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各一。

(2分)
拟人句:
比喻句:
17.“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后一句
在文中有什么特别含义?( 3 分)
18.对加线句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3 分)
A、每一个季节前都有一个形容词,突出了各自的特色。

B.这里的春夏秋冬并不是实指自然界的季节。

C、表现了人们的热忱和对火热生活的神往。

D、冬季缩短,春季提早是事实;夏季和秋季延伸是想象,
所以用“仿佛”。

(四)
读山品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但是人们谈得最多的,仍是山的灵性
和水的风采。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仁者在山的
稳固、广博和丰富中,存储和磨炼自己的博爱之心;智则步
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警。


就是山川能够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来源因。

人们经过读山品水,
能够意会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找到自己
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
以追求灵感。

读山,“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各有各的读法。

远读其,近读其,精读其,细读其,读青、读绿、读和睦、
读静谧视角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

“不登高峰,不知平
地”,是一种发现;“高峰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地;
“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固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
一种豪壮。

不要认为山是凝结的,山是岿然的活物。

品水,因为各人的气质不一样,心境不一样,也各有各的品
尝。

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所以他们经常把柔情深情的
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

水之悠久,仿佛爱情之海枯石
烂;
水之颠簸,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涛。

在圣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
出的是人生的真理。

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
日夜”,叹息的是。

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
之”,比喻。

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代留下了振聋发聩
的警语:“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老子呢?他既说“天下
莫纤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

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语重心长。

第8页 /共11页
A 、苍莽俊秀豪放深邃
B、苍莽幽静豪迈深邃
C、广阔俊秀豪迈深远
D 、广阔幽静豪放深远
20、第二段引用诗句,运用排比句式,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
么利处?( 3 分)
21、人们“读山品水”,为何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用文中原句回答)( 3 分)
22、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

(3分)
23、第三段中引用的孔子和孟子的话,极富真理。

请分别在
真理句后的横线上,填写一个揭露真理的句子。

(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3 分)
24、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从内容和构造上
看,起了的作用。

( 2 分)
25、文章引述了诸多古代名家的诗文,请你写出以下诗句的
作用及其生活的朝代。

( 4 分)
⑴ “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
⑵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写作:( 60 分)
以“请到我们家乡来作客”为题,写一篇文体字数不限的文章。

参照答案
1、略
2、⑴ 这里有“精髓”的意思。

⑵表约数。

⑶一同。

⑷像
狗的牙齿同样。

3、 (1)描述初春西湖的美景,抒发生者安逸喜悦的心情。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3)西、低、泥、蹄、堤。

4、略
5、略
6、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就像水中交织的藻、荇。

7、蕴涵着贬谪的的凄凉、人生的感触、观月惊喜、漫步的
安闲等奇妙复杂的感情。

8、原始丛林的出色。

9、①高大②茂密③清静④少鸟雀
10、①甲是海洋性地域原始丛林,乙是高原地域原始丛林。

② 甲丛林中空气湿度很大,乙丛林相对干燥些。

③ 乙丛林中有很多小溪流,甲丛林中未说起。

④ 甲丛林中有标记性的“神本”,乙丛林中没有。

11、是互为映托的,假如硬要分出主次,我们认为文章要点
应当当作是赞叹原始丛林,从某种意义上说“神本”是风光如画的原始丛林中的一分子而已。

12、 (1)照顾开头。

(2)用阿里山姑娘烘托阿山风光。

13、一是用精当的比喻。

二是用烘托的手法。

14、“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
15、听、视、触、雾、树木、人
16、略
17、陈腐的观点已经不可以适应生活实质了。

18、 D
19、 B
20、揭露出了读山视角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的内涵,使文章文采斐然。

21、读山,视角不一样,境界也不一样;品水,因为各人的气质不一样,心境不一样,也各有各的品尝
22、领会山的灵性,品尝水的风采。

23、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量;民心似流水,谁也没法抵抗。

24、抒怀;总结全文,点明要旨
25、⑴苏轼;宋⑵郑板桥;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