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学生反思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
1989年波斯纳提出个体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
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在表达自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对科学学习思维过程进行回顾性的思索,从而获取学习的经验或教训。
科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对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
因此,作为学生反思活动的促进者——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采取各种策略,引导学生自觉反思。
一、质疑问难,启发反思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反思是基于问题的形式而呈现,有了对问题的困惑,才有学生解决问题、走向提升的过程。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比如在学习完《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后,有学生提出:在太空中能否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顿时,课堂沸腾了,学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正方: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位置无关,所以能测出物体的质量;反方:太空中物体处于失重状态,物体一旦上到太空都是漂浮状态,所以,天平不能测物体质量。
由于此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的,特别想知道答案,探索的欲望特别高。
所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目标的达成上,应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活动,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引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点燃起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由好奇引发需要,由需要而积极思考,进而不断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二、思维表露,内化知识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表露,让他们以有声的语言来表达内部无声的活动,并且反馈给自己或别人的听觉,在口述中自我调控,思维也由混沌趋于清晰。
实践中,我们围绕自我反思调控的基本要求,提出学生思维过程表露力求清楚、规范、简洁。
在指导方法上主要采取:(1)榜样示范——
—运用规范的句式表达思维,如“×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所以……”“从这一点可以推出……”“先……再……最后……”等等。
教师先作示范,学生模仿,对学生表述的冗长、不规范情况及时引导纠正,逐渐形成自觉、自发用规范的句式进行表达。
(2)实践体验——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口述表达,做到对疑点进行分析叙述,引出规律时作推理性叙述,总结归纳时作反思性叙述。
针对不同问题,我们还给学生提出了不同要求,如说出操作过程,说出推理过程,说出学会过程。
特别是学会过程,是培养学生反思的重要方面。
如在一个学习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再次回忆和总结自己思考问题的整个过程:自己先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出错了?教师和其他同学又是怎么想的?哪一种方法比较合理?为什么?今后应该如何思考此类问题等等。
学生在表达思维过程中注意采取延缓性评价,把调节修正的机会尽可能留给他们。
为了达到实效,要循序渐进,逐步达标,并在实践中逐渐提高,直至直接提问:“你是怎样学会的?”引导学生对他们的方法进行简单反思、比较、归类,让学生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剖析自己和别人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不断批判自我、优化自我的意识。
注重学生思维表露的指导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也有利于自我反思,形成对知识的内化掌握,使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三、课堂总结,反思自问
改变以往教师总结的传统方法,只有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小结将成为学生反思一节课学习状况的最佳时机。
在一个学习内容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进行简要小结,如“今天学了什么规律(性质)?”“今天这一规律(性质)是怎么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学了这一规律(性质)有什么作用?”“还有什么不懂?”……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
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
在课末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
同时,引导学生反思自问时,也应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如板书、教师的语言暗示等)来进行简单的回顾总结,这种总结是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很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
因此,应在总结时让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结合科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内容中包含科学学习的基本思想方法,对具体内容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一般科学思想方法。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的反思,进而养成反思—检查—计划—补救—再反思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补救、自我调整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四、实践运用,促成反思
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学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生活即教育”“为生活而教育”。
科学学习的成功与否,最终落脚点就看学生能否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尽量将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生活联
科学教学中学生反思力的培养
叶美娥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镇中学)
摘要:个人的成长=经验+反思。
学习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力呢?从质疑问难,启发反思;思维表露,内化知识;
课堂总结,反思自问;实践运用,促成反思等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反思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地学会学习。
关键词:科学教学;反思力;培养
214--
. All Rights Reserved.
教学争鸣新课程NEW CURRICULUM
系起来。
如,在教学《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植物的激素》时,笔者是这样设计的: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农业生产上,生长素类似物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得到了广泛应用。
请回答下列与植物调节有关的问题:图甲表示小麦幼苗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图乙表示将一株小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
度
)
甲乙
①图甲中,c点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对芽生长的效应是。
②图乙中a侧生长素的浓度大于mol/L。
从图中我们明白了:同一调节剂即使施用浓度相同,但由于所施用的部位器官不同,生长效果也不一样。
生长素对根的生长最敏感,最适浓度为10-10mol/L左右;芽其次,为10-8mol/L左右。
可见它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所施的浓度大小或所施器官。
不同的施用季节、不同的植物品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它们的作用也可能不同。
因此,使用时一定要注意施用浓度时期和方法。
植物激素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索、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人们就应用这个原理,外施某种激素,以提高该激素在植物体内的水平,促进或抑制细胞分裂或延长。
同时,也可外施一些抑制该种激素生物合成或运输的物质,减少体内该激素水平,就产生相反的效果。
“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增设,扩充了科学教学资源,及时把新信息、新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这对于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学习态度,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有积极的意义,进而提升学生未来的生存质量与生命质量。
“学会,受用一时;会学,享用一世。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提高其反思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学会学习。
一位哲人说过:开始是我们创造习惯,后来是习惯制造我们。
可见习惯对于成长的重要性,让我们共同帮助学生养成反思的好习惯,让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好科学。
参考文献:
[1]殷伟康.重视反省思维教学,培养学生反省习惯.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
[2]石兆胜,刘力.如何实施反思性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 2005(19).
[3]管宏斌.数学教学中反思能力的培养方略[J].数学教学通讯,2004.
[4]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编辑孙玲娟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各个领域出现了创新型人才供不应求的现象,而创新思维的关键在于求异。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人才求异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素养,开发学生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
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部要求高中语文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将求异思维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素质,还有利于提高他们自身的竞争力,从而适应社会的需求,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求异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巧妙设置疑问,提高学生求异兴趣
在开展高中语文课堂活动中,老师应巧妙地进行疑问设置,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积极动脑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多方面、多角度、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问题,寻找多种答案,从而激发学生求异思维的动力。
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以严厉的状态面对学生,从而使学生只能言听计从,使之被动地接受知识,无形中却导致了学生的思维受阻,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不到发展。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就必须与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学生也敢于发言,善于思考,对自己的见解敢于提出来,并与同学探讨交流,如此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还能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想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老师必须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同时运用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激发,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从而成为为社会作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纪于娜.求异思维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考试周刊,2014(84).
•编辑孙玲娟
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张远淑
(重庆市江津二中)
摘要:在高中教育阶段,语文属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如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高中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则成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重点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求异思维;实际运用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