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胡正荣《传播学总论》复习资料 精心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课程安排
1、传播,传播学
2、信息、符号与讯息
3、传播类型
4、传播模式
5、传播者
6、传播内容
7、传播媒介
8、受众
9、传播效果
10、传播研究方法
11、传播学批判学派
参考书目
1、《传播学引论·修订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2003 …………生动流畅
2、《现代大众传播学》,张国良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通俗易懂
3、《传播学总论》,胡正荣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丰富翔实
4、《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成熟完备
5、《传播学概论》,施拉姆著,新华出版社1984…………………理论源头
6、《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等著,华夏出版社…经典教材
7、《传播学史》,罗杰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学科历史
8、《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资料汇总
第一讲传播与传播学
I、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一、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营销等
3、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宏观层面:传播与社会
微观层面:传播内部过程、传播产业、传媒机构
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传播学研究方法基本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
受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影响,社会科学多为定量研究,人文科学多为定性。
(一)定量研究方法(又叫实证研究法,量化研究法):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理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
定量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法
2、内容分析法
3、实验法
(4、个案研究法)
(二)定性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法、质化研究法):就是建立一套概念体系,借助逻辑推演,据此解释或解构假设的命题,最后得出理论性的结论。
三、传播学的诞生与发展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1、政治
美国的政治生活;两次世界大战。
2、经济
广告的发展;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
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
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1、政治学家拉斯维尔(1902-1978)
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
▪美国现代政治科学的倡始人之一
▪《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27)全面分析了一次大战中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三功能五要素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社会传播的三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
▪传播的基本过程:五W
▪贡献:勾勒出了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
▪缺陷:单向性和直线性。
2、心理学家卢因
(1890-1947)
“把关人”;
场论,团体动力学;
实验法。
▪德国犹太人,流亡者。
主要专业领域是群体力学,研究了不少群体传播问题。
卢因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提出了“把关人”概念,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构的重要理论。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奥地利籍犹太人,流亡者。
两极传播理论的提出者。
▪1940年,与卡兹一起进行调查(《人民的选择》)。
▪《人际影响》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1912-1961)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
二战中应邀担任美国陆军部心理实验室主任。
主要从事说服效果研究。
研究军内教育电影对提高士气的作用和效果,重点在于揭示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
▪《大众传播实验(1949)》整理战时的研究成果。
《传播与说服》(1953)。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了“施拉姆学派”。
传播学的发展
1、法兰克福学派、芝加哥学派、帕洛阿尔托学派
2、麦克鲁汉的奇谈怪论
3、传统学派的发展
4、批判学派的理论
II、什么是传播?
“人类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传播”?
“(传播)没有只属于它自己的土地。
传播是基本的社会过程。
”
——威尔伯·施拉姆说文解字
傳播
《北史·突厥传》:传播中外,咸使知闻。
Communication
▲拉丁语源为communicatus和communis
▲印欧语源为kom-moini
▲communication,为“共有”加“交换”之意
▲共享说
“传播就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
”
——戈德
▲互动关系说
“传播可以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
——格伯纳▲符号说
“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等。
这种传递的行动或过程通常称为传播。
”
——贝雷尔森和塞纳▲目的、影响、反应说
传播就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
——霍夫兰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
传播的两个要素:
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
2、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一、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内容就是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
换句话说,信息就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物质
客观世界的组成要素▲能量
▲信息
二、传播的类型
非人类传播
传播
人类传播
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
三、传播的形式
1、符号和信号时代
开始于早期类人灵长类到早期猿人的进化时期
2、口语时代
开始于9万年到4万年前
3、文字时代
开始于5000年到3500年前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人类传播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从本能传播到主动传播
2、第二次飞跃:4万年前,语言产生
3、第三次飞跃:3500年前,文字产生
4、第四次飞跃:19世纪中叶,近代传播工具诞生
5、第五次飞跃:?
施拉姆的“最后7分钟”比喻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共有100万年,假设这等于一天。
1天=100万年
1小时=41666.67年
1秒钟=11.57年
那么这一天中,人类文明的进展如下:
晚上9点33分,出现了原始语言(10万年前)
晚上11点,出现了正式语言(4万年前)
晚上11点53分,出现了文字(3500年前)
午夜前46秒,古登堡发明了近代印刷术(1450年)
午夜前5秒,电视首次公开展出(1926年)
午夜前3秒,电子计算机、晶体管、人造卫星问世(分别为1946、1947、1957年)
因此,施拉姆说:
“这一天的前23个小时,在人类传播史上几乎全部是空白,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在这一天的最后7分钟。
”
托夫勒的“第800代人”比喻
如果从人类最近的祖先智人开始算,人类的历史只有5万年。
如果62年为一代人,那么人类迄今共800代人。
前面的整整650代人都生活在山洞中。
直到第730代人才开始使用文字。
直到第794代人才掌握了印刷术。
直到第798代人才发明了电动机。
如今人类使用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第800代人创造的。
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
(一)传播手段与传播媒介随着人类发展而不断进步,不断打破时空界限,不断创造人类新的经验类型。
1、加速度发展趋势。
2、传播方式是叠加的。
(二)传播与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密切相关。
(三)传播是经济及社会形态的直接产物。
第一讲结束
思考如下问题:
▲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的美国诞生?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对传播学做了哪些贡献?
▲施拉姆为何被称为“传播学之父”?
▲如何理解传播?
▲人类传播历史的演进过程是怎样的?有何规律?
▪第一章传播学论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_______ 和 _______ 。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 _______ 、_______ 和 _______ 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 _______ 、心理学家 _______ 、社会学家 _______ 和心理学家 _______ 。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2.施拉姆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2.简述传播学五位早期学者的主要贡献。
▪四、论述
▪结合实际工作谈谈你所认识的传播学研究对象。
▪五、练习
▪翻阅重要的新闻传播学刊物,如《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等,了解当代中国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研究方法,及热点问题。
第二讲信息符号与讯息
I、信息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传播的客体,是传播的基本内容。
一、理解信息
第一个问题:信息是什么?
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第二个问题:信息从哪里来?
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现。
第三个问题:信息有什么用?
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一个重要的概念:
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
”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2、普遍性
3、表达性
4、流动性
5、共享性
6、载体性
片断性、时效性、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三、基本分类: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
自然信息
四、三论(三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理论学科)
(1)信息论
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
(2)控制论
维纳:反馈
(3)系统论
其他几个重要概念
▲噪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
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
“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施拉姆
▲前馈
“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增强传播效果。
”——施拉姆
五、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
1、信息爆炸。
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2、地球村和地球都市形成。
信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联系更加紧密。
3、信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信息已经取代了物质和能源成为人类生产的核心。
II、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一、符号的结构
问题:看到红色你会想起什么?
符号的结构如下:
1、能指:符号的外形,可能是某种声音、形象。
如:人、human、、……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革命、鲜血、国旗……
符号的意义又包括:
辞典意义
引申意义
练习:
“人者,一撇一捺也。
”这句话描述的是符号的:
A、能指;
B、所指;
C、辞典意义;
D、引申意义
二、符号的特性
1、指代性
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2、社会共有性
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义。
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3、发展性
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三、符号的分类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例如: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爱伯特·梅热比
III、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讯息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思考如下问题:
▲如何理解信息?它和讯息、符号的关系如何?
▲信息有什么特性?
▲符号的结构如何?
▲符号有什么特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符号有哪些种类?我们未来从事的工作使用的符号有哪些种类?
▪第三章传播材料论
▪一、填空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 _______ ,也不是 _______ 。
”
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
▪二、名词解释
▪1.信息2.符号3.讯息
▪三、简答
▪1.信息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2.符号有哪些特性?举例说明。
▪3.信息、符号、讯息三者的关系如何?
▪四、练习
▪1.思考一下,这个客观世界当中,哪些东西是物质的,哪些是能量的,又有哪些是信息的呢?属于信息范畴的东西能否单独存在?
▪2.例: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苹果,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个苹果?甲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乙有一个单位的信息,两个人交换,各自拥有几个单位的信息?
上述例子,说明信息的交换,与物质、能量的交换有什么根本不同?
▪3.看到红色■■■■,你会联想到什么?列举十个你联想到的事物、意义、观念等。
据此,以红色作为符号的一个例子,思考符号的定义、特性。
▪4.你和朋友的一次面对面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次电话交谈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场古代战争中,信息的传播会使用哪些符号?在一份报纸的版面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广播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期电视节目中,使用了哪些符号?在一个网站的网页中,使用了哪些符号?
第三节传播的基本类型
“研究传播学其实就是研究人;研究人与人、人与他的团体、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研究人怎样受到影响,怎样互相影响,……要研究传播学,应先了解人与人怎样建立关系。
”
——威尔伯·施拉姆I、自我传播
又称内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
自我传播实际上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内在和外在表现,它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
II、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一、人际传播的符号互动过程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在这一模式中,人际传播的双方承担着编码、释码和解码的三种功能,他们不断向对方发送讯息,也不断接受对方的信息,即进行符号互动。
二、如何进行良好的人际传播
1、掌握尽可能多的符号及其意义,熟练进行编码、解码
2、注意生活经验的不同
3、注意传播情境的制约
三、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
2、借助听觉媒介
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
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
2、随意性强
3、保密性强
4、反馈迅速
5、可控性强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人际传播
爱
2、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3、约哈里之窗(人际传播过程中常见的有关自我信息管理的四种情况)
人们应如何改善自己的人际传播状况?
▪积极扩大开放区域(即强化公关意识);适当调整秘密区域“(该扩大者扩大、该缩小者缩小);
▪尽量缩小盲目区域;
▪注意开发未知区域。
▪扩大对他人的自我开放区域可以提高人际互动的效率,自我表露是扩大这一区域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4、总而言之,人际传播的动机如下:
(1)认识自我
(2)建立人际关系
(3)控制周围环境
(4)进行情感沟通
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信息的交互网络。
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补充。
并不能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只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劝服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III、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了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交流信息的过程。
具体而言,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一、什么是组织?
组织就是“各种相互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
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二、组织传播的方向
1、自上而下
2、自下而上
3、水平
4、内外之间
三、组织传播的形式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
1、自上而下:布置工作、发布命令和指令、召开会议等
2、自下而上: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等
3、水平:工作交流、信息协作等
4、内外之间:
信息输入与输出
输入: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销售/服务数据系统
输出:CIS企业识别系统、广告、公关宣传
四、组织传播的手段
1、文字。
包括文件、报告、信件等。
2、会议。
3、电话。
4、组织内部的公共媒体,如内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
5、内部网络。
五、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形成整体。
2、控制环境,决策应变。
3、形成共识,进行情感交流。
4、鼓舞士气。
IV、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持续不断的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
”
——梅尔文·德福勒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强化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
——郭庆光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
1、信源多元化
2、技术融合化
3、内容个人化
4、传受交互化
5、关系平等化
V、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的功能
“传播就像血液流经人的心血管系统一样流过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
……我们已经习惯于生活在传播的汪洋大海中,以至于很难设想要是没有传播,我们将怎样生活。
”
——施拉姆
一、政治学家拉斯韦尔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外交官、使馆官员和驻外记者是专门研究环境的代表性人物,编辑、新闻工作者和演说家是内部反应的起关联作用的人,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社会遗产。
”
二、心理学家斯蒂芬森
工具性的传播:“传播——痛苦”
游戏性的传播:“传播——愉快”
三、传播学者赖特
1、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四、传播学者施拉姆
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
2、操纵、管理和规定
3、指导和教育
4、娱乐
五、总而言之,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六、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2、如果传播者和传播组织受到不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大众传播的正面功能可能会变为负面功能。
七、大众传播的经济功能
1、大众传播业自身成为非常重要的产业经济部门
2、大众传播业通过广告推动整个经济前行
八、传播的功能与传播的效果之区别
思考如下问题:
▲人际传播可以使用哪些形式及符号?
▲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关系?
▲组织传播有哪些方向?
▲大众传播的特点如何?
▲传播的功能有哪些?大众传播的功能呢?
▪第四章传播类型论
▪一、填空
▪1.内向传播,或称 _______ 、_______ ,是发生在 _______ 和 _______ 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和 _______ 。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_______ 。
▪二、名词
▪1.人际传播
▪ 2.大众传播
▪三、简答
▪1.比起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来,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如何理解大众传播的功能?
四、练习
▪1.思考一下你所处的组织,有哪些活动属于组织传播活动?有哪些方向?使用了哪些媒介工具?你在组织传播活动中是否很活跃?
▪2.思考一下大众传播给你个人带来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
第四讲传播模式
什么是模式?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水果糖是糖。
所以,水果糖是可以吃的。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石头不是糖。
所以,石头不是可以吃的。
所有的糖都是可以吃的。
烤鸭不是糖。
所以,烤鸭不是可以吃的。
所有的M都是P。
S是M。
所以,S是P。
——逻辑为真
所有的M都是P。
S不是M。
所以,S不是P。
——逻辑为假
模式非常重要。
有了它,很多复杂的规律就可以变得清晰。
模式,就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论述。
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
模式可以表示:
(1)要素(2)关系和结构(3)过程(4)功能
模式包括:
(1)文字模式(2)图表模式(3)数学模式
传播模式:
《大众传播模式论》,麦奎尔等著,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一、基本模式
二、大众传播对微观个体的影响之模式
三、大众传播对宏观社会的影响之模式
四、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
五、大众媒介的内部体系和行为的模式
一、基本模式
(1)线性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重大贡献:
1.第一次较为详细地、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
(5W即传播过程的五个要素)。
2.第一次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
(即从5W着眼,划分5个领域)
II、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信源(要传递的信息)——发射器(有将信息转变为信号的能力)——接收器(有将信号解释为信息的能力)——信宿(信息要送达的目的地-人或物)——噪音来源(各种干扰)。
▪数学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别。
线性传播模式的缺陷:
a、忽略了反馈,把传播理解为单向的过程
b、忽略了外部环境,把传播理解为孤立而不是系统的过程
(2)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III、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任何传播单位都有两重身份“传者”和“受者”;
▪四种功能:发送、接受、编码、译码。
IV、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显示了大众传播的生产和
接收以及对媒介的推测性
反馈
在这个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既是制成符号者、解释者,也是还原符号者;受传者;受传者也是如此。
传受双方互为传播过程的主客体,行使相同的功能,即编码译码和释码。
(3)系统论的传播模式
V、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