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延庆区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延庆区第二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问题。

可以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是一套有关“学”的话语体系。

中国最早的教育专论《学记》即以论学起首:“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这里所说的“学”“教学”,意谓学校、学习,教与学,但实际上是说的教育、教化。

而且,《学记》的主旨分明是讨论教育问题的,却名之曰“学”记,实际上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这在古代教育文献中寻常可见。

如《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表明在孔子那里学的问题十分重要。

又如,《荀子》第一篇是《劝学》,可见劝“学”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乃至整个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尤其是,其所谓“劝学”无非是在论述教育问题。

这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的典型一例。

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们已经大量引进了西方教育理念、理论和思想,甚至现代汉语的“教育”一词也已经出现,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

如,维新变法期间,张之洞进呈慈禧太后专门论述其“中体西用”思想的《劝学篇》,实际上是一份阐述其国家教育改革主张的报告,并非是狭义地在劝人向学;清末正式成立的中央教育主管机构,称为“学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为“劝学所”,都仍旧是在用“学”表达教育概念。

语词是表达概念的,概念是反映实际的。

重学的话语体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中国传统重学的教育认识和教育实践状况。

以先秦儒家为例,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再到《礼记》,几乎都将教育作为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又将个人的学习作为教育的“细胞”。

他们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是由学—思—行,或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组成。

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

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

这样的教育观念就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精神、人文取向和社会整体意识。

正因为学习是进一步的道德践履、人伦践行,尤其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所以,从纵向看,学习是人生活动的重要起点并伴随人生命的始终;从横向看,学习又成为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

这是从教育的社会意义上考察。

从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考察,重学特征表现得尤其明显。

宋代理学家讨论教育作用问题,谈到人在教育的影响下如何发生变化,提出了“变化气质”的学说。

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是“学以变化气质”,即通过个体的学习改变气质之性。

如朱熹说:“人之为学,却是要变化气禀。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他在教育问
题上更多地讨论的是为学问题,尤其是如何读书。

成为历代人们读书学习的通用法则的“朱子读书法”,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他说:“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探究,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

”十分肯定地讲明教学过程是学生动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自行探究未知世界和道理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而作为教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话、示喻、感化,这些教学方法显然都不是“灌”的方法,而是以学生的自觉学习为前提的。

(选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通过论述学习来论述教育教学。

B.《学记》里讨论教育问题却名之为“学”,表现了当时教育家的思维习惯。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教育—政治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

D.在讨论教育的作用时,历代学者都认为通过个体的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亮观点:中国传统教育重学,再多角度分析,最后总结。

B.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具体而全面地论证了中华民族可以传承的教育传统。

C.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说明人们习惯于用传统的教育概念做为表述方式。

D.文章综合运用了例证、引证等多种论述方法,论述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第一篇《学而》是讲学的问题的,《荀子》第一篇是《劝学》,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学甚于重教由此可见一斑。

B.张之洞的《劝学篇》名为“劝学”,实际上阐述的是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主张,表明他仍是在用“学”来表达教育概念。

C.先秦儒家认为学习是由诸多阶段连接而成的过程,从学习开始,依序而行,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这就是学习的社会意义。

D.朱熹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的过程,这说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相违背的。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共性来说,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收入在不同分级城市中均为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最重要的压力因素。

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就业成为影响主观幸福感另一个重要的压力因素。

因此要切实提高居民的美好生活
体验,还需要从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就业入手。

交通、社会关系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社会关系在所有城市中均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的影响,表明并非所有的压力感都会对主观幸福感造成负向的影响,有些类型的压力感如交通、社会关系可能反映的是个体处于某种较为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就特性来看,不同分级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小不同,突出的特点也不尽相同。

对于二线及以上城市,婚姻或恋爱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还是比较突出的,这也可能与本轮调查样本量较年轻有关。

工作或学业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端的城市,也就是二线及以上城市和五线及以下城市,而对三线和四线城市并不明显。

物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新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等中间段的城市,对于两端的城市影响并不明显。

(摘编自《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9》)材料二:
不同群体在“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和“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上的得分存在一定差异。

对比发现,女性的美好生活体验得分高于男性,同时,在美好生活需要上的得分也高于男性。

在美好生活体验上,中老年群体得分较为稳定,处于中等程度,青年群体在不同方面的得分起伏比较大;而在美好生活需要上,年纪越大需要越低。

受不同程度教育的民众在美好生活体验和美好生活需要上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维度中,基本呈现出受教育程度越高美好生活体验越高的趋势。

在美好生活体验上呈现出收入越高的群体美好生活体验的得分越高的趋势;在美好生活需要的个人物质维度上呈现出收入越高需求越高的特点;低收入群体则在国家社会维度上要求更高。

在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域比较上,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人民群众美好生活体验较高,美好生活需要也更高。

(摘编自《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体验与获得感》)材料三:
经济资本与社会资本拥有上的不平等也导致处于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幸福感要低。

来自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大学生,家庭可提供的社会资源更多。

社会资源可以提供个体去追寻目标的条件,从而增强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从需求理论来看,大学生从家里获得的经济支持更多可以更好地满足其在大学生活中的基本需要,更多的金钱可以增加个体对娱乐与爱好的投入,以及人际活动的参与,也可以更好地确保身体健康,可以参与更多的自我增值与培训活动,增加自身竞争力。

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待子女可能更粗暴;由于教育程度较低,与子女的交流比较贫乏;职业地位上的劣势也使父母能够提供给子女的社会关系有限。

这些都不利于低社会经济地位子女的竞争力培养,从而影响子女发展。

(摘编自徐岩《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幸福感》)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收入和就业是影响幸福感的两个最重要的压力因素,所以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居民就业,可以提升居民的美好生活体验。

B. 除五线及以下城市外,社会关系在所有城市中均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表明并非所有的压力感都会对主观幸福感造成负向的影响。

C. 对于二线及以上城市,婚姻或恋爱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比较突出的,这反映出不同分级城市压力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的特点有所不同。

D. 工作或学业压力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两端的城市,而物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两端的城市不明显,这是因为两端城市物价平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女性的美好生活体验得分和美好生活需要上的得分都高于男性,反映出不同群体在“美好生活体验量表”和“美好生活需要量表”上的得分差异。

B. 教育程度影响幸福感,基本上,受教育程度越高美好生活体验越高这表明受不同程度教育的民众在美好生活体验和美好生活需要上存在着差异。

C. 在美好生活体验上,中老年群体与青年群体不同,中老年的得分较为稳定,处于中等程度;而在美好生活需要上,年龄与需求成反比。

D. 收入越高的群体美好生活体验感越高,同时,收入越高的群体在美好生活需要的个人物质维度上需求越高,而国家则对低收入群体的要求更高
6.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影响大学生对幸福的主观认知?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黄花绣
刘庆邦
庆婶子打着一把黑伞到格明家来了,推开院门就问格明在家不在。

院里的积雪很厚,把庆婶于包了塑料袋的两只脚都抱住了。

三大娘快不中了。

叫格明去,是让格明给三大娘送终的鞋上绣花儿。

格明的娘说:“格明这妮子手笨得像猪脚一样,哪里会绣什么花儿呀!你别看格明长了个傻大个子,她连虚岁还不到十四呢!”庆婶子说:“绣花儿的事儿找的就是童女儿,超过十六岁就不用了,咱这儿的规矩你又不是不懂。


按当地的规矩,给将要远行的老奶奶鞋上绣花儿要用童女儿,而且指到谁就是谁,不许有半点推辞。

让格明深感为难的是,长这么大,她从来没捏过绣花儿针,不知绣花针多轻多重,是横拿还是坚拿。

娘呢从来没教地绣过花儿。

冷不丁地让她去绣花儿,这不是要她出丑嘛!
庆婶子说:“不会绣不要紧,一教就会了。

人不管做啥事,都是先有第一回。


格明要绣的花儿并不复杂,一根花梗,四片花叶,一朵花儿。

花梗绣揭色,花叶绣绿色,花朵绣黄色。

格明认出来,她所绣的花儿应该是菊花。

庆婶子把一根绣花针和缠了各色丝线的线轴给了格明,格明把黄丝线往针鼻子里纫时,手指哆嗦得怎么也纫不进去。

从听说要她给三奶奶绣花儿,她的哆嗦一直都没止住,这会儿又加重了,她越用力,越着急,就哆嗦得越厉害。

她在心里骂自己没用,眼泪几乎要落下来。

庆婶子说,谁第一次绣花儿都这样,绣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

格明背过身子,把心稳了稳,果然把针纫上了。

①透过玻璃。

她看见桃花雪仍在下。

有一朵盛开的雪花从窗口上方下来。

眼看要飘进窗内。

格明在记忆里寻找她所见过的菊花。

在自家院子的东南角,一个用矮花墙圆起来的小园子里,每年秋天。

菊花都会不失时机地迎霜开放。

菊丛高过了矮墙,数不清的黄色线菊的花朵簇拥在墙头上,让人欣赏不尽,恰惜不尽,感叹不尽。

心中的莉花开了,格明手上的菊花就可以绣了。

三奶奶不是格明的亲奶奶,是远门子奶奶,娘说三奶奶对格明不赖,是有一年,三奶奶见格明穿的裤子太短了,短得揪巴到膝盖那里,就送给格明一条长一些的裤子。

天快晌午时,格明的娘踏着雪来了,喊格明回家吃午饭。

一朵黄花才绣了半朵,格明对娘说:你先吃吧,我不饿。

格明眼不离手,手不离针,针不离线,线不离花,两朵花儿格明绣了一整天。

傍晚娘接她回家时,地的腿都站硬了,脚也站麻了。

但当晚格明睡得一点都不踏实,一会儿醒了,一会儿醒了。

②她每次醒来都以为天大亮了,抬头往窗口看看,映进屋的原来是雪光,不是天光,她梦见三奶奶对她绣的花儿很不满意,竟把绣花鞋从脚上脱下,扔到门外头去了。

格明再次醒来时,隐约听见了三声地响,她一惊。

知道三奶奶这回真的不中了。

来到三奶奶家,格明最注意三奶奶的脚,要看看三奶奶穿上她做的绣花鞋没有。

还好,三奶奶脚上穿的正是地做的绣花杜。

花儿是两朵,左边鞋上一朵,右边鞋上一朵,两朵花儿朝里相对着。

金黄色的花朵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彩烁烁,看着看着,两朵花儿仿佛升腾起来,升得滿屋子都是花朵。

天放晴后,雪很快融化。

格明说:“娘,你給我买丝线,我要绣一双花鞋,自己穿。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插叙三奶奶送裤子给格明的情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使小说内容更丰富,行文更富于变化。

B. 结尾写格明绣的花“是那么亮眼,简直是光彩烁烁”,说明格明绣花的水平进步很快,水平很高。

C. 文中多次对雪的描写,不仅增添了阅读美感,渲染了环境,也很好的烘托了人物的心理。

D. 本文文笔清新朴实,心理描写细腻,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闪耀着文学之美,体现了人文情怀。

8.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表现了格明怎样的心理?
9. 小说以“黄花绣”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①魏公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

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

”武侯即曰:“奈何?”君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

无留心则必辞矣。

以此卜之。

”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

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

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注]①尚: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C.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D. 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指一般河流,这属于词义扩大。

B. 侯,古代爵位之一。

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

C. 《史记》是东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

D.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起有杰出军事和政治才能。

他做西河太守,有很高的声名。

魏相田文也承认多方面不如吴起。

B. 吴起能及时认识到自身不足。

当田文反问后,吴起知道自己不如田文,认可田文为魏相国。

C. 吴起在魏为将时,遭魏相忌恨,魏相用仆人计策,在武侯面前进谗言,然后又让公主当面斥责吴起,要让吴起离开。

D. 吴起变法令楚国国力强大,但吴起的变法也招致了楚国贵族的怨恨,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2)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偶书[注]
王安石
霈然甘泽洗尘寰,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簟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

【注】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后因守旧派反对,王安石请罢相,出知江宁府。

本诗是王安石就任江宁府后所作。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洗”表达了在看见这场雨冲洗污浊世界之后的爽快之情。

B. “南亩东郊”的欢欣鼓舞照应首句的“甘泽”,证明了这是一场好雨。

C. 颔联说大地的收成取决于上天,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感恩之心。

D. 风雷停歇,浮云消散,雨后凉气进人窗户,令人感到悠然闲适。

15. 诗歌最后两句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事物的蓬勃发展。

(2)《滕王阁序》中形容洪州繁盛,人才众多两句是“_______,______”。

(3)《庄子·逍遥游》中用“水”和“大舟”表现世间万物相互联系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列新闻标题中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A. 真正的优秀教师无一不是道德修养的模范
B. 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C. 独联体国家看不上今年的世界杯足球赛
D. 警方对报案人所言围观者坐视不管表示不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阅读下面文字,写一段推荐语,要求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80字。

杨绛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四年,重温她的文字,仍觉韵致淡雅,饶有滋味。

为纪念先生,光明中学校园书吧征订了一批杨绛先生作品,现向同学们征集杨绛作品推荐语,用来制作宣传海报,立于书吧门前。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5月31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了202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钟南山院士在典礼上做了主题演讲。

跨越17年,经历过两次疫情,钟南山院士对个人与家国的联结有了更深的体会。

他在演讲中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

钟院士认为,国家、世界是一个大我,而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我,个人要怎样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这个大我做出一些贡献,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小我和大我”不是单纯体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也体现在个人和全世界的关系上。

同时,他还认为,“小我和大我”的理念不单对世界如此,对自然界亦然,我们应该时刻考虑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你写一篇准备班会课上发言用的发言稿,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中国传统教育主要特点是借助学习概念”偷换概念,原文为“要说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在阐述教育和教学问题方面有何特点,那就是重学甚于重教甚至‘以学论教’,即借助学习概念”,由此可见,选项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偷换为“中国传统教育”。

C项,“这个过程比依序而行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原文只是说“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
并不是说更为重要。

D项,“历代学者都……”绝对化,原文只是说“张载、二程到朱熹,都认为……”。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

A项,“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错误,文章是总分结构,并没有总结部分。

B项,“文章以历史和现实为依据”错误,文章只是从历史角度进行论述并没有结合现实;另外“具体而全面”有些夸大,文章论证未必“全面”。

C项,材料与观点的关系错误,文章以《学而》《劝学》为例意在证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总是“通过论学来论教育”,举张之洞的《劝学篇》的例子,才是为了证明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依旧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概念表述方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项,“学习的社会意义就是最终实现君子的智慧和人格”错误,从原文“这些阶段依序而行,实现着‘君子'的智慧和人格。

而学习过程又成为一个更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过程即是学习—教育—政治”可知,学习的社会意义最终指向政治上的作用,即它是教化社会和从政理民的基础,形成社会善序良俗的重要起点,实现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起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这是因为两端城市物价平稳”于文无据。

原文只是说“物价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新一线、二线、三线和四线等中间段的城市,对于两端的城市影响并不明显”,并没有给出理由。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