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求新求变,历史材料丰富多样,充分考查考生的阅读文字材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进行人文理解等能力。除个别题目较偏、选项抽象外,大部分的题目是创设情境,贴近生活,源于课本,高于课本。从新角度、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注重考查历史问题的认识过程,要求把历史事件、事物、人物等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认识,很多问题不能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找到原封不动的答案,而要通过内化的历史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如第13题,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第14题则是考查考生通过表格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5题考查考生正确理解材料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非常有限。第17题考查考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破裂,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调整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第37题以全球史观、现代史观、文明史观为命题范式,以经济文明发展为主线,选取中外古近代史料与论述,综合考查学生正确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概括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及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分析
高考试卷评卷期间,我们文科综合测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组对全区120811名考生(去年120343人)的答卷随机抽取了4869份第Ⅱ卷(非选择题)样本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今年文综历史卷平均分38.2935分(2009年为45.4281分,2008年为47.5399分),难度0.3829,标准差11.8451,区分度0.2873。全区最高分83分(2009年全区最高分86分,2008年为92分)。具体详见表1、表2。
表4:2010年文综历史科选择题得分情况表
得分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人数
1718
2359
7600
15621
23234
25614
21233
13721
6582
2419
613
90
7
表5:2010年、2009年高考文综卷Ⅰ历史题难度比较分布表
难度分布
2010年题号
2009年题号
0.10-0.20
分数段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分布人数
1593
4217
20089
38170
35227
17360
3856
298
1
1.选择题
在文综Ⅰ卷中,历史学科选择题为第12-23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考生平均得分19.5513分(2009年为23.3115分),难度0.4073(2009年为0.4857),标准差7.5135(2009年7.1154),区分度0.3758(2009年0.3499)。其中满分(48分)考生7人(2009年为4人,2008年146人,2007年81人)。
表1: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平均分、难度比较表
考生数
平均分
难度
12081
一卷
二卷
全卷
一卷
二卷
全卷
小计
64.2030
65.4031
129.8508
0.4586
0.4088
0.4328
地理
20.2619
24.1518
44.4137
0.4605
0.4313
0.4441
历史
19.5513
18.7422
3.新史料、新情景成为文综历史试题新的样式。
命题专家认为,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为加强考查学生的能力,应该尽可能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选择题,题干尽可能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与去年一样,今年的12道选择题,情况材料涉及文字史料、表格、学者观点等,试题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直接发问,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况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
(3)试卷的内容结构作了适当的微调。2009年试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所占分值依次为34、30、36分。而今年则调整为36分、34分、30分。 这种调整主要是跟第39题考查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
(4)地史政三科文科综合考查内容的“拼盘”的味道逐渐淡化,学科间的综合进一步加强。只是去年的试题(尤其是第39题)是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与交融,而今年则变成了地理与历史的综合与交融。
6.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以高考引领课改。
以文明史重构历史体系,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历史的具体问题,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①试题形式上突出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12道选择题和两个主观题都是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图片材料创设情境,突出了对信息释读能力的考察。考试大纲在“考试目标和要求”中,对信息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试题尤其考查了对信息处理能力,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以材料的形式向考生提供信息,要求学生阅读信息,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处理这些信息,最终得出正确答案。②考查目标上,试题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新课改提倡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精神的提高。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整套试题创设了全新的情景材料和鲜活的背景,试题的整体设计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如第17题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西欧外交政策的变化,一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思想。第37题第(2)问,考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受到一次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忧国爱国教育,实现爱国情感的升华。
7.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隐性介入时政热点。
高考历史试题一贯关注热点,都不回避热点,大多通过一种隐性的方式介入。如第15题辛亥革命,明年是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第16题国共关系反映了当前的国共关系的发展。第37题涉及现在很热的世界市场问题。第37、39题隐性的方式介入现在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问题”。今年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试题为此设计了第22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在规模的联合。
38.2935
0.4073
0.3604
0.3829
政治
24.3898
22.5092
46.8989
0.5081
0.4329
0.4690
表2: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标准差、区分度、最高分比较表
考生数
标准差
区分度
最高分
12081
一卷
二卷
全卷
一卷
二卷
全卷
小计
16.8933
22.6525
35.9681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全国一卷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山西江西广西湖北河北河南使用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评价及试卷分析
(全国一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山西、江西、广西、湖北、河北、河南使用)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18、22
20、21
0.21-0.30
13
13、14
0.31-0.40
12、14、17、20
19
0.41-0.50
16、23
0.51-0.60
21
12、16、18、22
0.61-0.70
19
17
0.71-0.80
0.2883
0.3481
0.2904
244.5282
0.3994
0.4872
0.3825
93
历史
7.5135
6.7117
11.8451
0.3758
0.3151
0.2873
83
政治
7.8083
8.1973
13.9957
0.3903
0.3873
0.3404
85
表3:2010年文综历史科各分数段考生分布表
5.文明史观贯穿全卷,成为全卷的灵魂。
这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大特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文明史的内容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纵向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的重要内容。今年试题的第14、15、17、18、37题等,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
2.注意基础,突出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基础的基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必须掌握重要历史史实,掌握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今年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都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第13题考查雕版印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折射了当今国家和政府加强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第1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田赋”、“厘金”、“关税”的准确理解。随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9世纪末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税赋,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15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脱离了农村群众,因此出现了老农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的奇怪现象。第16题主要考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当时尽管国共双方分歧很多,但毕竟有了一个共同协定,全国舆论都为之喝彩。第17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西欧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上世纪60年代,曾经同盟的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大分裂,中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寻找新的外交空间,共同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中国自觉地加强了与西欧的联系。第18题考查了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道路的特征。第19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取得的成就和积极影响。第20题考查的是美国内战的葛底斯堡战役。第21题考查的是德意志的统一的目的。第22题考查的是珍珠港事件的历史影响。第23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试题评价
1.试题稳中求变。
(1)2010年试题稳定性最直观地体现在题型分值分布上。选择题第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非选择题2题: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32分,共3小题,与2009一致。第39题地史政三科大综合,其中第1、4问历史题仍占20分(去年为1、2问)。这一题型分值分布,近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从试卷的呈现方式看,与去年一样,试题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材料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试题的第13、14、15、16、17、18、19、20、21、22、23、37、39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历史表格数据等,充分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等历史阐释能力。通过与去年试题的比较,我们还看到,这两年历史试题,选择题的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去年选择题第20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而今年选择题第18题则是考查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的特征;去年第21题考查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而今年第20题则是考查美国南北战争的著名战争葛底斯堡战役。去年第22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工人状况,而今年第19题则是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效果。去年第23题考查的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特征,而今年的第23题则是考查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准确理解。
4.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能力立意是高考永恒不变的考查方向。国家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考试能力要求主要有四大方面: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②材料处理;③历史阐述;④文字表达。以后又对3+x考试能力要求作进一步阐释:①记忆能力(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和意义);②理解能力(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③应用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原因,解决问题)。
二、试卷分析
高考试卷评卷期间,我们文科综合测试历史学科质量分析组对全区120811名考生(去年120343人)的答卷随机抽取了4869份第Ⅱ卷(非选择题)样本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今年文综历史卷平均分38.2935分(2009年为45.4281分,2008年为47.5399分),难度0.3829,标准差11.8451,区分度0.2873。全区最高分83分(2009年全区最高分86分,2008年为92分)。具体详见表1、表2。
表4:2010年文综历史科选择题得分情况表
得分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人数
1718
2359
7600
15621
23234
25614
21233
13721
6582
2419
613
90
7
表5:2010年、2009年高考文综卷Ⅰ历史题难度比较分布表
难度分布
2010年题号
2009年题号
0.10-0.20
分数段
0-9
10-19
20-29
30-39
40-49
50-59
60-69
70-79
80-89
分布人数
1593
4217
20089
38170
35227
17360
3856
298
1
1.选择题
在文综Ⅰ卷中,历史学科选择题为第12-23题,每小题4分,共48分。考生平均得分19.5513分(2009年为23.3115分),难度0.4073(2009年为0.4857),标准差7.5135(2009年7.1154),区分度0.3758(2009年0.3499)。其中满分(48分)考生7人(2009年为4人,2008年146人,2007年81人)。
表1: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历史、政治三科平均分、难度比较表
考生数
平均分
难度
12081
一卷
二卷
全卷
一卷
二卷
全卷
小计
64.2030
65.4031
129.8508
0.4586
0.4088
0.4328
地理
20.2619
24.1518
44.4137
0.4605
0.4313
0.4441
历史
19.5513
18.7422
3.新史料、新情景成为文综历史试题新的样式。
命题专家认为,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为加强考查学生的能力,应该尽可能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选择题,题干尽可能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与去年一样,今年的12道选择题,情况材料涉及文字史料、表格、学者观点等,试题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直接发问,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况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
(3)试卷的内容结构作了适当的微调。2009年试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所占分值依次为34、30、36分。而今年则调整为36分、34分、30分。 这种调整主要是跟第39题考查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
(4)地史政三科文科综合考查内容的“拼盘”的味道逐渐淡化,学科间的综合进一步加强。只是去年的试题(尤其是第39题)是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与交融,而今年则变成了地理与历史的综合与交融。
6.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以高考引领课改。
以文明史重构历史体系,重视历史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和人文综合素养的考查,要求考生引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历史的具体问题,是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在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①试题形式上突出了新情境、新材料、新问题。12道选择题和两个主观题都是通过文字、表格、地图等图片材料创设情境,突出了对信息释读能力的考察。考试大纲在“考试目标和要求”中,对信息能力的考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准确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试题尤其考查了对信息处理能力,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以材料的形式向考生提供信息,要求学生阅读信息,更重要的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去处理这些信息,最终得出正确答案。②考查目标上,试题突出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考查。新课改提倡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同时,注重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创新精神的提高。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整套试题创设了全新的情景材料和鲜活的背景,试题的整体设计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如第17题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西欧外交政策的变化,一方面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也考查了考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思想。第37题第(2)问,考生在解答问题的同时也受到一次早期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忧国爱国教育,实现爱国情感的升华。
7.密切联系社会现实,隐性介入时政热点。
高考历史试题一贯关注热点,都不回避热点,大多通过一种隐性的方式介入。如第15题辛亥革命,明年是辛亥革命发生100周年。第16题国共关系反映了当前的国共关系的发展。第37题涉及现在很热的世界市场问题。第37、39题隐性的方式介入现在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问题”。今年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试题为此设计了第22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导致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在规模的联合。
38.2935
0.4073
0.3604
0.3829
政治
24.3898
22.5092
46.8989
0.5081
0.4329
0.4690
表2: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标准差、区分度、最高分比较表
考生数
标准差
区分度
最高分
12081
一卷
二卷
全卷
一卷
二卷
全卷
小计
16.8933
22.6525
35.9681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评价及试卷分析全国一卷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山西江西广西湖北河北河南使用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评价及试卷分析
(全国一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山西、江西、广西、湖北、河北、河南使用)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18、22
20、21
0.21-0.30
13
13、14
0.31-0.40
12、14、17、20
19
0.41-0.50
16、23
0.51-0.60
21
12、16、18、22
0.61-0.70
19
17
0.71-0.80
0.2883
0.3481
0.2904
244.5282
0.3994
0.4872
0.3825
93
历史
7.5135
6.7117
11.8451
0.3758
0.3151
0.2873
83
政治
7.8083
8.1973
13.9957
0.3903
0.3873
0.3404
85
表3:2010年文综历史科各分数段考生分布表
5.文明史观贯穿全卷,成为全卷的灵魂。
这是近年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一大特点。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文明史的内容看,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纵向看,文明史可分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横向看,文明的扩散如建立文化圈、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等,也是文明的重要内容。今年试题的第14、15、17、18、37题等,反映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流。
2.注意基础,突出对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的考查,没有出现偏题、怪题现象。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基础的基础,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必须掌握重要历史史实,掌握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今年试题不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都围绕主干知识和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查。第13题考查雕版印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折射了当今国家和政府加强对公众舆论的正确引导和监督。第14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田赋”、“厘金”、“关税”的准确理解。随着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9世纪末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税赋,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第15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脱离了农村群众,因此出现了老农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的奇怪现象。第16题主要考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事件。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当时尽管国共双方分歧很多,但毕竟有了一个共同协定,全国舆论都为之喝彩。第17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西欧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上世纪60年代,曾经同盟的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大分裂,中国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寻找新的外交空间,共同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中国自觉地加强了与西欧的联系。第18题考查了法国工业革命发展道路的特征。第19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取得的成就和积极影响。第20题考查的是美国内战的葛底斯堡战役。第21题考查的是德意志的统一的目的。第22题考查的是珍珠港事件的历史影响。第23题考查的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一、试题评价
1.试题稳中求变。
(1)2010年试题稳定性最直观地体现在题型分值分布上。选择题第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非选择题2题: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32分,共3小题,与2009一致。第39题地史政三科大综合,其中第1、4问历史题仍占20分(去年为1、2问)。这一题型分值分布,近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从试卷的呈现方式看,与去年一样,试题较多地采用了历史材料和图表的方式,注意了试卷呈现方式的多样性。试题的第13、14、15、16、17、18、19、20、21、22、23、37、39题中运用了许多文献材料、历史表格数据等,充分考查了考生阅读史料、解读图表、分析情景等历史阐释能力。通过与去年试题的比较,我们还看到,这两年历史试题,选择题的世界近代现代史部分,考查内容主要涉及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去年选择题第20题,考查法国大革命的背景,而今年选择题第18题则是考查法国工业革命进程的特征;去年第21题考查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而今年第20题则是考查美国南北战争的著名战争葛底斯堡战役。去年第22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工人状况,而今年第19题则是考查英国工业革命的效果。去年第23题考查的是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特征,而今年的第23题则是考查经济全球化概念的准确理解。
4.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
能力立意是高考永恒不变的考查方向。国家考试中心对历史学科考试能力要求主要有四大方面:①再认再现历史知识;②材料处理;③历史阐述;④文字表达。以后又对3+x考试能力要求作进一步阐释:①记忆能力(观察、描述基本的社会科学现象,了解社会科学现象的规律和意义);②理解能力(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和结论,数据、图表、公式、简图的意义及其关系);③应用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预测,分析、说明原因,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