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碟K3成本管理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3成本管理
概叙
●什么是成本?
●生产过程是价值转移的过程
●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成本管理”在ERP中的“位置”
●成本管理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什么是成本?
车间消耗原材料、燃料动力
给车间工人及车间管理人员发工资
车间机器设备折旧
车间财产物资保险费
车间职工因工外出差旅费
车间警卫消防费用
车间工人的工作服鞋帽的购置费用…
A产品B产品C产品…N 产品
付出的“代价”
实现的“目的”
价值牺牲
成本就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生产过程是价值转移的过程
车间消耗原材料、燃料动力
给车间工人及车间管理人员发工资
车间机器设备折旧
车间财产物资保险费
车间职工因工外出差旅费
车间警卫消防费用
车间工人的工作服鞋帽的购置费用…
A产品B产品C产品…N 产品
生产车间发生的各种费用
生产费用的“受益者”
价值转移
说明:生产过程中各种费用转移到各产品中,“产品”是最终的“受益者成本核算的任务是计算出每个“受益者”所应负担的费用,即:生产成本
费用的归集与分配
材料费用
工资费用
折旧费用
其他费用
费用分配
将要素费用中归集的费用按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到各个产品中去
A 产品
B 产品 …
N 产品
要素费用(起点)
成本对象(终点)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制造费用
起点:最初,费用被归集到“要素费用”中; 终点:最后,费用被分配到“成本项目”中。
费用分配就是费用对象化的过程,费用分配的原则是:
1)谁受益,谁负担; 2)受益多少,负担多少;3)何时受益,何时负担。
计划管理
采购管理
车间管理
销售订单
置”
材料仓
采购计划
加工计划
外购入库单
产品仓
客户
产品入库单
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的任务 就是计算出
产品入库单的单价, 即:生产成本。
生产领料单
销售出库单
工资费用 成本管理与其他模块的关系
总 帐 工 资 固定资产 计 划 仓 存 成本管理
存货核算
折旧费用 投入产量 材料费用 完工数量 工资、折旧、其它费用
自制 入库 成本
凭证
出 库
核 算
车 间
实际耗用工时 废品产量
基础资料设置
●科目
●部门
●成本对象
●成本项目、要素费用
原材料 应付工资
累计折旧
现金、银行存款
产成品
手工帐中,费用核算的两种“路线”
基本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直接人工 直接材料 制造费用
其他费用
间接人工 间接材料 管理费用 营业外支出 销售费用
财务费用 本年利润
期间费用部门 发生的费用
销售收入
基础资料设置—科目
在手工帐中,成本核算是通过“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两个成本科目来实现的.如果废品损失对制造成本影响较大,可增设废品损失科目。
在手工帐中,成本类科目通常设置如下:
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 - 车间 - 产品 - 成本项目
-辅助生产成本 - 车间 - 产品 - 成本项目制造费用- 车间 - 费用项目
废品损失- 车间 - 产品 - 成本项目
如果使用了K3成本管理,会计科目不需要设置的这么复杂,因为生产成本以及制造发费用的详细信息在K3成本管理中已全部提供。
基础资料设置—科目 核算项目 基本生产成本 部门 成本对象 成本项目 部门
要素费用 部门
要素费用
部门 成本对象
成本项目
辅助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 废品损失 总帐科目
成本类科目的设置,
要考虑成本系统向总
帐系统传递凭证。
费用的划分
资本性购买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
支出建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固定资产
本非车间用于产品销售的费用
月发生的用于管理、组织生产的费用
全费用用于筹集生产经营资金的费用
部
费直接费用:
用收益性车间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工资支出发生的间接费用:
费用机物料消耗、车间管理人员工资说明:只有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才计入生产成本
基础资料设置—部门
成本核算类型
1)基本生产部门
基本生产部门发生的费用计入基本生产成本。
2)辅助生产部门
辅助生产部门发生的费用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最终也转入基本生产成本。
3)期间费用部门
期间费用部门发生的费用不计入生产成本,计入期间费用科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基础资料设置—物料
●物料属性
只有属性为“自制”或“配置”的物料才能作为成本对象。
配置类物料是一种“可以进行配置的自制件”。
●计价方法:
如果物料的计价方法是“分批认定法”,那么此物料的
成本计算方法只能是“分批法”。
使用分批认定法,会增大日常核算工作量。
因为在出库
和入库时,必须指定批号, 物料每新增一个批次,都要在成
本系统中手工新增一个批次成本对象。
概念-成本对象/劳务/要素费用/成本项目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就是成本计算的对象,按成本计算方法可分为以四种:产品品种、生产批次、生产步骤、产品类别。
●劳务
辅助生产车间是为基本生产服务的生产部门,“劳务”是辅助生产车间生产的“产品”,例如:供电、供水、运输、维修、模具等。
●要素费用
“要素费用”是对生产费用按其经济内容的分类,要素费用的作用是用于费用的归集。
●成本项目
成本项目是“费用”的类别,是对生产费用按经济用途的划分,用于反映成本对象的费用构成。
在手工帐中,成本项目是生产成本科目的最明细科目。
在K3中成本项目是核算项目。
单件 产量 单位产品价值
小批 大批 大量 ETO MTO ATO MTS (生产计划环境)
(生产组织方式)
造船 精仪仪器 电子挂钟 面粉 (生产组织方式企业实例)
大量、大批生产:品种法
小批、单件生产:分批法(订单法)
工业生产按生产工艺过程的划分,分为“流程型”和“离散型”。
●流程型(连续型)
生产工艺过程是一系列连续加工步骤构成。
车间或工序之间是“串联”的关系,半成品不做出入库处理,自动化生产水平较高。
成本计算方法:分步法,直接成本份额较大。
例:白兰地生产工艺过程
葡萄(原材料)=>检验=>破碎=>压榨 =>发酵=>分离(去粗质酒脚)=>蒸馏=>调配=>陈酿=>冷冻=>封装=>成品(白兰地)
●离散型(装配型)
例如机械制造,其工业过程由可以间断的、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的
生产步骤所组成。
间接成本所占比例要高于流程型生产模式。
成本计算方法:产品品种多,使用品种法。
产品品种少,使用分步法或分批法。
“品种法”与“分步法”成本对象
在基础资料中新增加一个物料,如果物料满足如下条件:
1)属性为自制或配置类;
2)计价方法不为分批认定法;
则系统会自动增加一个与之对应的品种法成本对象。
该成本对象可能是品种法成本对象,也可能是分步法成本对象。
在进行成本计算时,系统通过判断领料关系来识别该成本对象属于品种法还是分步法。
例如:有两个品种法成本对象A和B——
A领用的所有物料中不存在自制物料,则A是品种法; B领用的物料中存在自制物料,则B是分步法。
说明:品种法与分步法的成本对象是系统自动增加的,用户不能手工添加。
●“分批法”成本对象
新增一物料,如果该物料满足如下条件:
1) 属性为自制或配置类;
2) 计价方法为分批认定法.
则用户可以在“基础资料==》核算项目==》成本对象”中手工添加该物料的分批法成本对象。
一个自制物料可以拥有多个批次成本对象。
●“分类法”成本对象
可选多个自制物料作为一个类别成本对象,对应的明细产品必为两个以上,需录入各明细产品的系数,需指定标准产品,标准产品的系数为1,标准产品只能选一个。
本系统控制:已被定义为一种分类成本对象的产品,将被禁用,不能作为品种法成本对象,也不能做为另一类别成本对象的对应产品。
基础资料设置—劳务、成本项目、要素费用
●劳务
k3中一个辅助生产车间只能提供一种劳务;
可以做出入库的劳务通常已被定义成物料,不能再定义为劳务。
对应的车间也必须设置为基本生产车间,如:模具。
●成本项目/要素费用
只有标准成本项目为“直接材料”的成本项目,才计算该成本项目下的明细材料耗用成本,包括明细材料成本的数量和金额明细。
新增“成本项目”和“要素费用”的原则:系统预置的成本项目和要素费用通常已经够用了,用户新增项目的原则是:该项目费用占生产费用较大比重。
系统参数设置
●对半成品进行还原
●约当系数设到成本项目
●“计划成本法”计价的材料耗用单价取值
系统参数-对半成品进行还原
对半成品进行还原
对于有多道生产工序的产品,为真实反映最终产品的费用构成情况,可使用成本还原功能。
在系统参数中选折了“对半成品进行还原”选项,则: 1)基础资料“成本对象”属性页中“成本还原系数”功能可见。
2)在成本计算时,系统自动对半成品进行还原;
3)提供成本还原报表。
系统参数-成本还原
例:成本还原
半成品A是产成品X的子项;
产成品X的制造成本为300元,按成本项目反映如下:直接材料:50 ;直接人工:100;制造费用:100;
半成品A的成本为50元,按成本项目反映如下:
直接材料:30 ;直接人工:10;制造费用:10;
如果不选折成本还原,在成本报表中X的显示如下:直接材料:50 ;直接人工:100;制造费用:100;
如果选折了成本还原选项,在成本报表中X的显示如下:直接材料:30 ;直接人工:110;制造费用:110.
系统参数设置
约当系数设到成本项目
例:约当系数设到“成本对象-成本项目”
某自制件本期共负担费用90元,其中直接材料30元,直接人工30元,制造费用30元。
完工入库的产成品数量为1个,另有1个在产品月末仍在车间进行生产。
在产品的原材料的投入程度为0.5,人工的投入程度为0.2,其他费用的投入程度为0.2。
计算出完工产品和在产品的成本。
要分配的费用受益
者
数
量
约当
系数
分配
结果
单位
成本
直接材料:120
直接人工:125
完工
产品
1
制造费用:125
70
直接材料:0.510
直接人工:0.25
直接材料:30
直接人工:30
制造费用:30
在产品1
制造费用:0.25
20
期初余额录入
●生产成本科目借、贷、余三栏含义
期初余额:期初在产品所占用的成本
借方发生额:本期发生生产费用
贷方发生额:本期完工入库产品的入库成本
期末余额的:期末在产品所占用的成本
●K3成本系统初始数据录入录入的是什么数?
生产成本科目期初余额,即上期期末在产品占用的成本。
初始余额录入界面各项目含义
期初在产品产量: 生产成本科目期初结存数量
本年累计完工产量:生产成本科目借方累计数量
材料明细:双击材料明细,可录入直接材料的明细耗用。
只有标准成本项目为“直接材料”的成本项目可以进行明细材
料成本的录入.
期初在产品成本:生产成本科目期初结存金额。
本年累计发生费用:生产成本科目借方本年累计。
本年累计完工成本:生产成本科目贷方本年累计。
K3中费用的归集
费用录入就是费用归集的过程,生产费用按要素费用进行归集。
【基础资料-要素费用】与【费用录入功能】的对应关系如下:
基础资料-要素费用费用录入功能
材料费用材料费用录入
人工费用人工费用录入
折旧费用折旧费用录入
自定义的要素费用其他费用录入
材料费用录入
材料费用录入就是录入生产领料单
在录入生产领料单时,在单据头上可以指定该此领料对应的“成本对象”。
按F7弹出列表,可以分为三类:
1)具体的某个成本对象;
比如此领料完全用于生产某个单独的产品,则此领料单的价值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全部计入该产品的成本,
2)共耗费用;
比如此领料用于生产多个产品,则此领料单的价值属于共耗材料费用,须分配计入各个产品的成本。
3)转入制造费用
比如车间工人领用维修工具,用于生产但未构成产品的实体也未直接有助于产品的形成,属于制造费用。
分配标准
●什么们是分配标准?
●系统预置的分配标准
●分配标准“定额材料”实例
●分配标准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自定义分配标准
●自定义分配标准-注意事项
●在产品分配标准设置
●约当产量法
什么们是分配标准?
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共耗费用不能直接计入某产品的成本,须在多个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而分配标准就是分配共耗费用的分配方法。
例:共耗材料按完工产量分配
一车间生产A、B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都耗用X物料。
本期一车间领用X物料 1个,金额 100 元。
本期一车间 A产品完工5个,B 产品完工 15 个。
计算公式:
分配率 = 材料费用总额 / 各种产品产量之和
某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 分配率 * 该产品的产量费用分配如下:
分配率= 100/(5+15)=5
A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5*5= 25 (元)
B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15*5=75 (元)
系统预置的分配标准
●定额材料
用于分配共耗材料费用,是复合分配标准.
计算公式:定额材料 = 投入产量*材料定额
●实际完工产量
用于分配共耗材料费用,分配的结果没有“定额材料”准确。
●实际总工时
可用于分配人工费用、制造费用。
●约当产量
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是复合分配标准,计算公式:约当产量 = 约当系数 * 期末在产品产量.
分配标准 -“定额材料”实例
例:共耗材料按“材料定额”分配
一车间生产A、B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都耗用X物料。
在BOM定义中,一个A产品消耗1个X,一个B产品消耗0.2个X。
本期一车间领用X物料 1个,金额 100 元。
本期一车间 A产品投产1个,B 产品投产5 个。
费用分配过程如下:
计算公式:
分配率 = 材料费用总额 / 各种产品“定额材料”之和
某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 分配率 * 该产品的“定额材料”
分配率= 100/(1*1+5*0.2)=50
A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50 * (1 * 1)= 50 (元)
B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50 * (5 * 0.2)=50 (元)
分配标准只是一个“比例”的问题
要分配的费用分配
标准
受益者
分配标
准数值
分配结果A产品125
生产领料单:X物料100元产品
产量B产品575
要分配的费用分配
标准
受益者
分配标
准数值
分配结果A产品 1 * 150
生产领料单:X物料100元定额
材料B产品 5 * 0.250
按完工产量分配
按“投入产量*材料定额”分配
自定义分配标准
●只有在产品的分配标准才需设到成本项目
●当选择‘复合标准’选项时:‘系数设到成本项目’选项为灰,系统根据公式定义的结果判断该标准是否计算到成本项目,并在保存该标准时自动为该选项打勾或不打勾。
复合选项:是指通过加、减、乘、除、括号四则运算定义分配标准。
●公式检查
复合分配标准公式中,只能有一个项目设到成本项目。
分配标准在保存时,若有一个单元设到成本项目,则该复合分配标准必为设到成本项目的分配标准,并自动打上标记。
自定义分配标准-注意事项
我已经新增加了一个复合标准,为什么在分配标准设置中看不到?
1)一个分配标准一旦涉及到“材料定额”,那么,此分配标准只能用于材料费用的分配。
2)一个分配标准一旦涉及到“约当系数”,那么,此分配标准只能用于在产品成本的分配。
在产品分配标准设置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
本期生产费用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这种方法适用于期末没有在产品或期末在产品数量少、价值小的情况。
●按年初固定数计算
即以为年初期初在产品成本作为各个期间的期末在产品成本,再倒算出完工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个期间的期末在产品数量稳定的企业。
●按完工产品计算
即在产品约当系数为1,完工产品和在产品按产品分配费用。
适用于期末在产品完工程度比较高的企业。
在产品分配标准设置
●只计算原材料费用
对直接材料成本项目的在产品约当系数为1,其他成本项目的约当系数为零。
适用于产品成本中材料成本比重比较大的企业。
●按约当产量计算
通过约当系数计算出在产品的折合为产成品的完工产量,在按产量进行费用分配。
这种计算方法最准确。
●按自定义固定数值
设置固定的数值作为期末在产品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每期期末在产品价值相对稳定的企业。
*约当产量法
约当产量法是一种仅用于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费用分配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约当产量 = 约当系数 * 期末在产品产量
约当系数就是完工程度,应该<=1
例:期末,A产品应负担的生产费用为:100元;
A产品的完工数量为:7个
A产品的在产品数量为:10个
A产品的在产品的完工程度约为 30%,即约当系数为:0.3
10个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10 * 0.3=3个
费用分配率=100元/(7个+3个)=10元/个
7个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7个 * 10元/个=70 元
10个在产品应负担的成本= 3个 * 10元/个= 30 元
分配标准数据录入
●产量录入
●实际工时录入
●约当系数录入
●自定义分配标准数据录入
产量录入
●投入产量录入
●完工产量录入
录入产品入库单
●劳务耗用量录入
录入辅助生产车间的劳务产量,指定劳务受益部门。
投入产量
●什么是投入产量?
“投入产量”是反映企业本期投入的成本对象的产量。
●投入产量在K3成本系统中有什么作用?
1)成本计算时,系统判断某成本对象是否投产,有投产的成本对象才能够负担费用。
2)定义复合分配标准公式时,“投入产量”可以作为分配标准单元;
3)在期末在产品盘点功能中,可通过投入产量计算出期末在产品帐存数量,公式:
期末在产品帐存数量= 本期投入产量 + 期初始在产品数量
- 完工入库量 - 废品转出数量
4)提供投入产出报表。
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前的合法性检查
●向导式成本计算
●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
●成本计算单
●分批法、分步法、分类法在K3中的实现
●联、副、等级品的成本计算
●受托加工产品成本的计算
成本计算合法性检查
1)有费用,就必须有投产;有投产,就必须有完工(或在产品);
2)在产品数量>=0;
3)某产品在某车间的总完工数量>=0;
4)成本计算之前,自制入库单不能做凭证;
5)成本期间与核算期间一致;
6)辅助生产部门有费用发生就必须提供劳务;
7)自制品必须有对应的成本对象;
8)所有的费用单据都必须分配;
9)领料嵌套检查。
成本计算主要分为两个步骤:费用分配和成本计算。
●费用分配:
材料费用:只分配材料数量,不分配金额。
其他费用:分配金额到各个成本对象。
●成本计算
分步法成本对象成本的逐级计算;
完工产品和在产品费用分配;
计算分类法成本对象下的明细产品成本;
半成品还原
材料出库核算(可选)材料费用分配(可选)其它费用分配(可选)辅助生产费用
分配(可选)
制造费用分配(可选)成本计算步骤判断
及确定
第XX步骤成本对象
的成本计算
自制产品入库核算
半成品出库核算
投入总成本在完工产品与
在产品间的分配
分类法按产量系数分配到
明细产品
半成品的成本还原(按还
原选项确定)
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
辅助生产的“产品”成本是如何计算的?
辅助生产成本=
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 / 辅助生产“完工产量”
其中“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就是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领料、工资、折旧等费用;
辅助生产“完工产量”来自于<劳务耗用量录入>
成本项目的确认
在K3成本系统中,有三个地方可以指定成本项目:
1)核算项目:“要素费用”对应的成本项目;
2)核算项目:“劳务”对应的成本项目;
3)费用录入:“费用单据”对应的成本项目;
K3成本系统成本项目确认规则如下:
1)辅助生产车间发生费用计入“劳务”对应的成本项目;
2)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
a、费用单据所指定的成本对象为“转入制造费用”
则该笔费用一定计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无论其他地方如何设置。
b、费用单据所指定的成本对象不为“转入制造费用”
材料费用:取要素费用中材料费用要素对应的成本项目;
非材料费用:首先取费用单据指定的成本项目,如果费用单据未指定成本项目,取要素费用对应的成本项目。
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单(汇总显示) 材料成本明细表
成本计算单(分页显示)
连
查 连查
连
查
这三种计算方法都是品种法的延伸,区别在于成本对象的设置方法不同,在费用分配过程中,无论是品种法成本对象、批次成本对象、分步法成本对象、分类法成本对象都是“平等”的,处理方法相同。
分批法
1)增加自制类或配制类物料,计价方法选折分批认定法;
2)在“基础资料==》核算项目==》成本对象”功能中手工增加批次法成本对象;
3)在成本计算过程中,系统对批次法成本对象处理与品种法相同。
分步法
每个生产步骤的完工状态的物料都必须在K3总作为一个独立的物料
主文件存在。
比如:原材料 A 投入生产,经过铸造、打磨、喷漆三个生产步骤生
产出产品 D。
那么,必须将三个步骤完工状态的物料设置为自制半成品,即:铸造完毕的物料: B
打磨完毕的物料: C
喷漆完毕的物料: D (最终产品)
则产品D的生产过程: A(原材料)==》B==》C==》D(产成品)
K3成本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计算A的发出成本(材料出库核算),将A的成本计入B,
加上B负担的人工、折旧及其他费用,得到B的生产成本。
第二步:计算B的发出成本,将B的发出成本加上C负担的人工、折
旧及其他费用得到C的生产成本。
第三步:同上,计算出D的生产成本。
最终,计算出了B、C、D的成本,也就是计算出D的各个步骤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