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古典家具三大流派之苏式家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式古典家具三大流派之苏式家具
展开全文
浅谈中式古典家具三大流派之苏式家具
浅谈中式古典家具明清家具三大流派(苏式、广式、京式)之苏式家具
明清时期家具,以地方风格为脉络,在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不同的背景下,由于审美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博采众长,又风格迥异的家具流派,有苏式、广式、京式,以及其它流派,诸如晋式、宁式、鲁式、闽式等。

其中产自苏州、广州、北京的古代家具,是古代家具的三大名作。

苏式家具(古典中式)作为举世闻名明式家具的发源、基础、主流和引导者,无疑影响着中国中式家具的发展、变化;从苏式家具的方方面面简要介绍一下,对苏式家具有个整体认识,能从其中看出文化倪端。

苏式家具综述:
苏式家具,又称苏作家具,从地域上讲,指的是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所生产的中式家具。

苏式家具历史悠久、传统深厚,是明式家具的发源地,名扬中外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苏州制作的家具,一直保持着新丽典雅的气质。

明代苏式家具格调大方、简练,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精于用材。

与京、广相比,由于硬木来源不及他们充裕,所以苏式家具的表现为用材精打细算、精心琢磨、碎料拼接的构件常见。

这就技术要求较高,费工费时,但都能作到天衣无缝,保持美观。

这特点表现在造型、装饰和工艺等几个方面。

一、苏式家具在造型方面特点
苏式家具的造型轻巧,是与京作和广作相对而言。

因为苏州的木材来源,不如北京的宫廷富有,不如广州地处港口,进口木材充裕;所以苏式匠师对于木材的使用,极为用心——可以说是精打细算;对每一块硬木材料,必经反覆琢磨和精心设计之后,才能破料动工,这是资源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江南的小桥流水等人文风光,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的清雅、委婉之风,也必然反映在家具审美和家具风格上。

因此,苏式的家具,由于木材资源比较缺乏的因素,和历史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家具造型上的轻巧、俊秀的特征。

然后,一起探究一下这些苏式家具的具体:
1、注重人体尺度
苏式明代家具品类齐全,数量繁多,其中有粗、细之分,文、野之别。

但是作为一个时代的家具来加以考察,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注意使用功能。

通过对传世的大量实物的测量,可以看到,各种明式家具的尺寸,用今天的设计眼光来看,不少也是很科学的。

一些关键部位的尺寸,是根据人体尺度,经过认真推敲,仔细确定的。

当人们使用这些家具时,能感到舒适、惬意。

苏式家具的这一突出成就,是我国家具设计制作上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

椅子靠背应有适宜的背倾角和曲线,在今天看来是很平常的,但从家具发展史上考察,则可以看到,根据人体特点设计椅类家具靠背的背倾角和曲线,是明代匠师的一大创造。

人体脊柱的侧面,在自然状态时呈“S”形。

明代匠师根据这一特点,将靠背作为与脊柱相适应的“S”形曲线;并根据人体休息时的必要后倾度,使靠背具有近于100度的背倾角。

这样处理的结果,人坐在椅上,后背与椅子靠背有较大的接触面,韧带和肌肉就得到充分的休息,因而产生舒适之感。

中国的古代文化自古讲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求风水、四季养身,对以居所、家具更是要求如此,所以苏式家具(古典中式)完美的人体尺度可以说是最朴素的人体工程学的范例。

对椅座的处理同样直接影响使用椅子的舒适程度。

苏式椅子座面
多采用上藤下棕的双层屉子做法,这样使座面具有一定的弹性,人坐上时略有下沉,上身的重量集中于坐骨骨节,形成良好的压力分布状况,因而久坐不易感到疲乏。

在没有弹簧的时代,匠师们根据人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制成这样的椅子座面,也是难能可贵的;同样明清苏式家具里的床类、柜类、架类、桌案类等家具的设计,也都很注重人体尺度。

2、微细设计原理
所谓“微细设计原理”,就是对家具的各种微小尺寸和与人体接触的任何线、面部件,都给予充分的注意和恰如其分处理。

家具与人的关系,远比建筑与人的关系密切。

在许多情况下,人体要与家具接触;坐具往往把人体包围起来,接触的地方就更多;家具给人的触觉舒适度,对使用者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的家具匠师面对这一问题,从设计和制作原则的高度给予注意。

反映在大量传世的明式家具上,凡是与人体接触的部位、杆件、
构件、线角、铜什件等,都做得含蓄、圆润,而不是锐棱劲起、锋芒毕露。

这样,看上去悦目和富于情趣,触及时感到柔婉滑润,心情自然也舒展轻快。

3、造型轻小、风韵秀雅
苏式太师椅
苏作则轻简、素雅;苏式太师椅,中屏靠背、屏心文雅雕花,两边镂空,简素大方、充满清新、空灵之气。

苏式鼓墩
另外,在墩的造型上,保留了鼓墩的传统样式,两头小、中间大的造型。

京作的墩,采用圆柱形为多。

桌椅常用红木仿竹节的形式。

用红木仿竹节,可说是苏式作工的特征。

这种作法,要比整木雕镂或开光等费工费时,但是苏式匠师的细心与耐心是别处无法与之相比的。

这种作法,既有典雅、空透的效果,又能节省木材,充分利用碎小材料,真是两全其美。

屏背椅的独有造型屏背椅就是没有扶手,只有屏式靠背的椅子。

在屏背下部的两侧,有各种形式的站牙扶持加固。

这种屏背椅,是京作和广作所没有的。

屏背上的装饰,丰富多彩,锼成瓶、碗、叶、葫芦等什锦图案,在锼空处,或垫衬板,或嵌石片、瓷片等。

在官帽椅的背板处理上,也显然与其他地区不同。

苏式官帽椅背板,整块板较少、大面积雕嵌也少,多是采用三段体的分段装饰,上部有雕以小块纹饰,或嵌以小块石片、瓷片,中部有时雕、有时嵌,下部大多用亮脚。

一块背板作三段处理,既省料,又显得小巧、轻便。

苏式家具,在造型上的轻与小,造成了清新、秀雅的风韵,这是苏式的最大特点。

二、苏式家具在装饰方面的特点
1、椅子脚的多彩多姿
苏式家具的椅子脚,式样非常多,有搭叶、虎豆、灵珠、如意一根藤、线叶、擒线、活线卷珠等等几十种;椅脚上的线刻,也十分的细腻。

苏式家具椅子脚的线形。

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些是苏式匠师常作的椅子脚式样。

在椅子、桌子、案和床等家具边框的边缘上,都有不同的线脚。

在苏式家具中,线脚的形式非常多,有捏角线、阳线、活线、凹线、文武线、皮条线、芝麻梗线、竹板温线等等;束腰上的绦环扳洞在几和墩的束腰处,苏式喜用绦环板为饰。

绦环板上的洞饰名称,也与他处不同。

除爆仗洞等较常用的以外,还有菱花洞、线长洞等。

这些洞的形式,装在束腰处,空透、清新。

2、装饰题材
动物方面,喜用草龙,而且草龙的形态变化多端。

下面是苏式匠师们常用的草龙变形图。

其他纹样,也有与他处不同的方汉纹、方花纹等。

也有通用的绳纹、拱壁、如意、鱼草、什锦等。

植物方面有灵芝(也称灵珠)、缠枝莲、竹节梗、芝麻梗、一根藤等。

3、装饰手法
镶嵌工艺
在唐宋年间,镶嵌工艺已经在家具制作中运用。

明清时期,苏作家具的镶嵌工艺以很成熟,成为苏作家具中有特色的一个品种。

从苏作家具花板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木嵌脱胎于木雕。

清代,苏作家具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清后期主要采用石嵌,也有用贝作镶嵌的;形式分为高嵌和平嵌两种,前期多高嵌,后期多平嵌。

高嵌似浮雕高起,平嵌以剪影平贴图案,布局匀称,工艺精密细致。

1、惜木如金、精打细算:
明代苏式家具精于选材。

苏州与广州、北京相比,硬质木材来源不及它们充实,因此表现在家具制作上,用材精打细算。

中国古代绘画书法中有“惜墨如金”之说,苏式家具也可以说做到了“惜木如金”的境界,如大件器具往往采用包镶手法,杂木为骨,外贴优质硬木薄板;小件器具更是精心琢磨,小块碎料拼接的构件常见,虽然技术要求较高,且费工费时,但都能保持美观,天衣无缝,其近乎鬼斧神工的工艺技巧,令人叹为观止。

苏式家具的工艺,确实精良,在木材不足的情况下,匠师们开动脑筋,创造出许多工艺手段。

如包镶工艺,就是以杂木为骨架,在上面粘贴硬木薄板,粘贴技术非常高超,边缘棱角不露破绽。

2、精工细作:
"掉五门"是苏式匠师们对家具制作精细的赞美行话。

比如椅子或凳,在作完之后,将同样的几只,于地面上顺序移动,其脚印的大小、腿与腿之间的间距,不差分毫。

这种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脚印相合的情形,就叫"掉五门"。

这在非机械化生产的情况下,确实难能可贵。

3、雕刻重神似
苏式家具的雕刻,不作大面积雕镂,常用小面积的雕刻,作小面积装饰。

最常用的为浅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

苏作家具雕刻重神似,苏作家具的雕刻,刀法圆熟,细腻生动。

苏式家具雕刻口诀是:"雕刻要气韵,层次要分明,光滑要和顺,棱角要出清“。

说明苏作家具的雕刻,不仅要求要圆滑流畅,要棱角分明,要达到形似,而且还要神似,讲求气韵生动。

总的来看,苏式家具历史悠久,传统丰厚,在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诸方面,都有它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苏式家具的最大特点是造型上的轻与小和装饰上的简与秀,不同于广式家具浑厚凝重,满身雕饰。

苏式家具常用小面积的浮雕、线刻、嵌木、嵌石等手法,题材多取自名人画稿,以山水、花鸟、松、竹、梅多见,并喜用草龙、方花纹、灵芝纹、鱼草纹及缠枝莲等图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