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PPT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页/共37页
第三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1.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土地——提供居住空间、生产场所。 ▲气候——光热、空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来源。 ▲水——生命组成物质——光合作用原料,矿物质的传导者。 ▲生物——食品,再生产。 2.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分异-→劳动生产力差异、生产实践差异-→
2. 顺应自然阶段:新石器时期以后——工业革命前。青 铜器、铁器(约1万年~ 十八世纪中叶)。
工具:石刀,石斧,石铲,石镰,石犁,石凿;骨铲,蚌锄; 火烧陶器;后期有炼铜、冶铁。
活动:原始农业——锄耕农业;原始饲养业:猪、犬、鸡、牛、 马、羊等。
特征:从单纯依赖自然转向利用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欧洲的寒冷
国家的居民很勇敢,思想和技术不发达,但他们比其他 国的人获得更长的自由,由于其政治组织化不够,因而 不能统治邻国人民。亚洲人却正相反(亚洲温暖),他 们思想丰富,技术先进,可是由于勇气不足,而惯于服 从和接受奴役”。
时期
史前 1800’ 1900’s 1930 1960 1970 1975 1980’s 1998 2005 s
人口数量
10亿 16亿 20亿 30亿 35亿 40亿 50亿 60亿 65亿
增长率 0.002%
0.8%
2%
第12页/共37页
2. 耕地与粮食的短缺
不算被冰川掩盖的南极大陆、全世界共有132.5亿公顷土地,除去 水、热量和地貌条件不宜开垦的以外,仅有30%即将近40亿公顷的 为可耕地。在理想条件下,这些土地可提供100亿以上人口需要的 粮食,然而事实上人口的过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的增加及耕地 的占用,加上耕地生产的下降和粮食生产的时空不均,使许多第 三世界国家粮食极为贫乏。
5. 破坏生物资源和生态平衡
森林
草原
生态系统
破坏
动物物种 失调
植物物种
环境恶化
生态破坏
第11页/共37页
三、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矛 盾
1. 人口爆炸性增长:所有问题之首。 史前时期人口增长率约为0.002%。1800年,全球人口总
数尚不足10亿,1900年才达到16亿,到1960年计算表 明,在人口年增长率分别为2%,3%和4%时,人口翻番 分别需要35年、23年或17.5年。 如果按照2%即35年翻一番计算,公元2635年陆地表面人 口密度将达到10人/m2,2800年更猛增至120人/ m2 。热 极限理论认为当全球表面每平方米达120 人时,人类本 身及维持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无处耗散,人类将因此 而遭到毁灭。
环 境
社 经 发
PRED系展统
第1页/共37页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关 系的发展阶段
1. 原始共生阶段:旧石器时期(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工具:石器(刮削器、砍砸器)、木棍、骨器、摩擦取火。 活动:狩猎,采集种子和根茎。 特征:刀耕火种——人完全依赖自然,人对自然破坏有限,
人与自然原始共生。
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例如:
▲四大文明古国与河流文明。
▲平原、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山区、沙漠、南极等区 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发达国家与蓝色文化。
▲气候带→熟制与生产力:从东南-→西北,由农林-→农
牧-→牧业。
第5页/共37页
3. 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减小: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敬为“神”,自然灾 害控制着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区域;而现在,人类 对自然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人类逐渐处于主导 地位。
第四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学说论点
一、 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 主义说,人类本位说
(anthropocentrism) 时间:18-19世纪以前。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周易》的阴阳五行说。 基本观点: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尺度,为人服务。人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 是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的宇宙整体的出发点。比 如:中世纪的地球中心说,上帝创造了人,而人 处于所有生灵的顶点第18。页/共37页
英国的巴克尔( Buckle 1821~1862) :把个人 和民族特征归因于自然条件的作用。认为气候能 激励人又能使人软弱,还影响到人的工作和能力 的坚定性。“高大山脉和广阔平原使人产生过度 的幻想和迷信,当自然形态较小且多变时,则使 人很早变得理智”。“生活在极北纬度的人民不 像温带居民那样事业稳定”。
水减少,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诱发地震 ▲灌溉——→空气变湿,增湿调温 ▲排干沼泽——→空气变干 ▲大气尘埃——→气温降低,能见度减少 ▲CO2增多——→温室效应(气温升高)。
第10页/共37页
4. 化学元素的人为迁移
化学元素迁移强烈
制造三废
人为影响
增加N、P、K、Si等
增加有毒物质的迁移:RS,F,CO, CmHn,CO2,核废料等
作用方式与后果(反馈,有利与不利)
1. 加强重力与机械搬运,改变地表形态: 垦、牧、樵、采、建-→改变地表形态-→有利(合
理):……;不利(滥-):-→水土流失、草原退化、 土地沙化、森林破坏……。 平原园田化、坡地梯田化-→有利:防风、保持水土、 提高生产力;不利:树木根系对大田的影响……。 2. 改变和影响水平衡和水循环:
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生态;自然资源四大 问题:物种消灭、淡水短缺、森林消亡、能源危机;人 地关系的主要问题:人口爆炸性增长,耕地与粮食缺乏, 淡水供应日益紧张,能源与矿产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 染日益严重。 ②人们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与环境共生。 72年提出“我们共有一个地球”,1987年提出“我们共 同的未来”。 ③共生→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索恰瓦)→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1985年需要粮食援助的国家竟达111个之多。这使得粮食 问题成为全球第二大环境问题。
第13页/共37页
3. 淡水供应日益紧张
地球上拥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量,淡水仅为 3%,而淡水中除大陆冰盖、山岳冰川、地 下水和土壤水外,人类可饮用的地表淡水 仅为0.35%,即104.6万亿立方米。然而人口 的增加、人均消费量的提高,加之淡水在 地区、季节分布不均和人为的浪费与污染, 使淡水供应日益紧张,并成为世界上大多 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引起 人们的普遍关注。第14页/共37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会计学
1
第一节 人地关系研究及重要性
人
自然
人地系统
人
资
口
源
人地关系
人
人 口 - 资 源 -环境 系统
环 境
资 源
综 合 自 然 地 理学研 究的归 宿
人 类 生 态 学 的研究 对象
人 文 地 理 学 研究的 主要问 题 和研究对象
可 持 续 发 展 研究的 基础
第15页/共37页
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类在利用环境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自觉 或不自觉地给环境中排放了些有害物质,污染了 环境。
从某些程度上来看,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的必然 “副产品”,是工业发展初期阶段必不可避免的 现象。
目前,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给
环境又排放了越来越多的“三废”;农业现代化
4. 能源与矿产资源渐趋枯竭
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矿产 资源,能源和资源面临着潜在威胁。据统 计,煤的开发寿命为30—190年,潜在开发 寿命为150—250年;石油潜在威胁更大,其 潜在寿命只有30—40年。这些估计虽然有点 保守,但能源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趋势, 应该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重。 △三角洲因泥沙不足而退缩,沿岸设施有被水淹没
的可能。 △河口养料不足,海中沙丁鱼产量锐减。 △下游河水静止,血吸虫病高发,疟疾增加。
第8页/共37页
④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产生的问题
基本数据:
坝长1983M,坝顶高程185M,最大坝高175M,正常蓄水位175M,总库容393 亿M3,防洪库容221.5M3,水电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768万KW,多年平 均发电量840亿KW•h,单向通过5000万吨级货轮,总投资570亿元(1990年资 料)。
第2页/共37页
3. 改造自然阶段:工业革命以 后——二战
标志:煤、石油、天然气的应用, 电力、大机器工业的出现。
特征:
①动力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了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与规 模。
②人类与自然共同制造了一些新 第3页/共37页
产品:化肥、杀虫剂。
4. 人与自然的共生阶段:
二战以后
标志: 计算机的出现,核技术、航天技术等的应用。 特征: ①人口猛增,各种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环境六大问题:
二、环境影响论: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早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
早期代表:老子,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希波克拉底等。 基本论点:把自然环境视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老子、孟子、荀子、王充等,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认识 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的发展规律。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萌芽于古希腊时代,认为 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
问题: △库区移民,产生了新的人地矛盾; △泥沙对库尾的影响; △水域水质污染加重; △部分古迹淹没,三峡景观受到影响; △水生生物与珍惜物种受到影响。
第9页/共37页
3. 对热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产生 影响
▲兴建城市——→热岛效应 ▲滥伐森林——→干旱效应,暴雨效应,水土流失效应 ▲水库——→湖泊效应(年均温增加0.7℃,日较差减少,库上降
例如: ▲公元前250年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与“天府之
国”。 ▲建国前海河威胁北京、天津,而现在已经治理
并引水。 ▲建国前黄河的泛滥与河南、安徽的逃荒景象;
现在“黄泛区”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前浙江福建的落后与改革开放后福建
浙江的经济腾飞。 第6页/共37页
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5点
第三节第三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场所生活的场所和赖以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土地提供居住空间生产场所
第20页/共37页
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1844~1904) :地理环境决定 论的倡导者,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他在 《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 人类社会,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 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 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因而地 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环境“以盲目 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这种环境控制论思潮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欧美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第19页/共37页
2、历史唯心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法国的孟德斯鸠(1689~1755) :认为气候王国 是一切王国之首,生活在热带气候中的民族性格 软弱,必然导致他们沦为奴隶。
德国的黑格尔(1770~1831) :将地理环境看作是 精神的舞台,是历史的“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 础”,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历史进程。
的实行,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又使土壤污染日
益严重,这些污染破坏了森林、水源,以及人们
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
的“八大公害事件” 足以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
性。
第16页/共37页
6. 森林破坏与生态失调
在人们大规模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 同时,地球上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系 统已不声不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1958年时, 全球森林覆盖率大约占陆地表面的1/4,20 年后到1978年已减少到1/5。有人估计“目 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正以每分钟20公顷的 速度在消逝”(《世界经济》1981年11期)。 森林的破坏使气候干旱化、水土流失加剧、 稀有动物物种濒临灭绝,造成生态环境失 调、灾害频繁发生第。17页/共37页
方式
修 水 库 、 引 水渠- →蓄水 、调洪 、提高 地下水 位; 兼 : 防 洪 、 灌溉、 发电、 航运。
-→改 变 水 平 衡 与 水循环
大型调水工程
- → 改 变 区 域水文 网(水 循环) - → 改 变 原 来水文 情势- →引起 环境变 化-→ 社会经 济变化
第7页/共37页
举例
①50年代黄淮海平原的盐渍化: 利用洼地修水库-→提高水位大-→面积盐渍化。 ②苏联泰加林地区的森林退化: 修水库-→地下水位上升-→沼泽化、森林退化。 ③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建立,造成水平衡破坏: △河水不再泛滥,两岸失去肥源。 △地下水位上升,加上无洪水冲洗盐分,盐渍化严
第三节 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
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
1. 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场所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 ▲土地——提供居住空间、生产场所。 ▲气候——光热、空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来源。 ▲水——生命组成物质——光合作用原料,矿物质的传导者。 ▲生物——食品,再生产。 2.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导致了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 自然环境分异-→劳动生产力差异、生产实践差异-→
2. 顺应自然阶段:新石器时期以后——工业革命前。青 铜器、铁器(约1万年~ 十八世纪中叶)。
工具:石刀,石斧,石铲,石镰,石犁,石凿;骨铲,蚌锄; 火烧陶器;后期有炼铜、冶铁。
活动:原始农业——锄耕农业;原始饲养业:猪、犬、鸡、牛、 马、羊等。
特征:从单纯依赖自然转向利用自然,顺应自然规律。
柏拉图(Platon):认为人类精神生活与海洋影响有关。 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写道:“欧洲的寒冷
国家的居民很勇敢,思想和技术不发达,但他们比其他 国的人获得更长的自由,由于其政治组织化不够,因而 不能统治邻国人民。亚洲人却正相反(亚洲温暖),他 们思想丰富,技术先进,可是由于勇气不足,而惯于服 从和接受奴役”。
时期
史前 1800’ 1900’s 1930 1960 1970 1975 1980’s 1998 2005 s
人口数量
10亿 16亿 20亿 30亿 35亿 40亿 50亿 60亿 65亿
增长率 0.002%
0.8%
2%
第12页/共37页
2. 耕地与粮食的短缺
不算被冰川掩盖的南极大陆、全世界共有132.5亿公顷土地,除去 水、热量和地貌条件不宜开垦的以外,仅有30%即将近40亿公顷的 为可耕地。在理想条件下,这些土地可提供100亿以上人口需要的 粮食,然而事实上人口的过速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的增加及耕地 的占用,加上耕地生产的下降和粮食生产的时空不均,使许多第 三世界国家粮食极为贫乏。
5. 破坏生物资源和生态平衡
森林
草原
生态系统
破坏
动物物种 失调
植物物种
环境恶化
生态破坏
第11页/共37页
三、当今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矛 盾
1. 人口爆炸性增长:所有问题之首。 史前时期人口增长率约为0.002%。1800年,全球人口总
数尚不足10亿,1900年才达到16亿,到1960年计算表 明,在人口年增长率分别为2%,3%和4%时,人口翻番 分别需要35年、23年或17.5年。 如果按照2%即35年翻一番计算,公元2635年陆地表面人 口密度将达到10人/m2,2800年更猛增至120人/ m2 。热 极限理论认为当全球表面每平方米达120 人时,人类本 身及维持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热量无处耗散,人类将因此 而遭到毁灭。
环 境
社 经 发
PRED系展统
第1页/共37页
第二节 人与自然环境关 系的发展阶段
1. 原始共生阶段:旧石器时期(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
工具:石器(刮削器、砍砸器)、木棍、骨器、摩擦取火。 活动:狩猎,采集种子和根茎。 特征:刀耕火种——人完全依赖自然,人对自然破坏有限,
人与自然原始共生。
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例如:
▲四大文明古国与河流文明。
▲平原、沿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山区、沙漠、南极等区 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发达国家与蓝色文化。
▲气候带→熟制与生产力:从东南-→西北,由农林-→农
牧-→牧业。
第5页/共37页
3. 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减小: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把自然敬为“神”,自然灾 害控制着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区域;而现在,人类 对自然有更强的抗击打能力,人类逐渐处于主导 地位。
第四节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学说论点
一、 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 主义说,人类本位说
(anthropocentrism) 时间:18-19世纪以前。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周易》的阴阳五行说。 基本观点: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尺度,为人服务。人处于宇宙的中心位置, 是向四面八方伸展开去的宇宙整体的出发点。比 如:中世纪的地球中心说,上帝创造了人,而人 处于所有生灵的顶点第18。页/共37页
英国的巴克尔( Buckle 1821~1862) :把个人 和民族特征归因于自然条件的作用。认为气候能 激励人又能使人软弱,还影响到人的工作和能力 的坚定性。“高大山脉和广阔平原使人产生过度 的幻想和迷信,当自然形态较小且多变时,则使 人很早变得理智”。“生活在极北纬度的人民不 像温带居民那样事业稳定”。
水减少,水库周围降水增多); ——→诱发地震 ▲灌溉——→空气变湿,增湿调温 ▲排干沼泽——→空气变干 ▲大气尘埃——→气温降低,能见度减少 ▲CO2增多——→温室效应(气温升高)。
第10页/共37页
4. 化学元素的人为迁移
化学元素迁移强烈
制造三废
人为影响
增加N、P、K、Si等
增加有毒物质的迁移:RS,F,CO, CmHn,CO2,核废料等
作用方式与后果(反馈,有利与不利)
1. 加强重力与机械搬运,改变地表形态: 垦、牧、樵、采、建-→改变地表形态-→有利(合
理):……;不利(滥-):-→水土流失、草原退化、 土地沙化、森林破坏……。 平原园田化、坡地梯田化-→有利:防风、保持水土、 提高生产力;不利:树木根系对大田的影响……。 2. 改变和影响水平衡和水循环:
人口、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生态;自然资源四大 问题:物种消灭、淡水短缺、森林消亡、能源危机;人 地关系的主要问题:人口爆炸性增长,耕地与粮食缺乏, 淡水供应日益紧张,能源与矿产资源渐趋枯竭,环境污 染日益严重。 ②人们认识到“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应该与环境共生。 72年提出“我们共有一个地球”,1987年提出“我们共 同的未来”。 ③共生→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索恰瓦)→可持续发展。
据报道,1985年需要粮食援助的国家竟达111个之多。这使得粮食 问题成为全球第二大环境问题。
第13页/共37页
3. 淡水供应日益紧张
地球上拥有14亿立方公里的水量,淡水仅为 3%,而淡水中除大陆冰盖、山岳冰川、地 下水和土壤水外,人类可饮用的地表淡水 仅为0.35%,即104.6万亿立方米。然而人口 的增加、人均消费量的提高,加之淡水在 地区、季节分布不均和人为的浪费与污染, 使淡水供应日益紧张,并成为世界上大多 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引起 人们的普遍关注。第14页/共37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人地关系发展理论
会计学
1
第一节 人地关系研究及重要性
人
自然
人地系统
人
资
口
源
人地关系
人
人 口 - 资 源 -环境 系统
环 境
资 源
综 合 自 然 地 理学研 究的归 宿
人 类 生 态 学 的研究 对象
人 文 地 理 学 研究的 主要问 题 和研究对象
可 持 续 发 展 研究的 基础
第15页/共37页
5.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人类在利用环境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自觉 或不自觉地给环境中排放了些有害物质,污染了 环境。
从某些程度上来看,环境污染是工业发展的必然 “副产品”,是工业发展初期阶段必不可避免的 现象。
目前,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给
环境又排放了越来越多的“三废”;农业现代化
4. 能源与矿产资源渐趋枯竭
现代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能源和矿产 资源,能源和资源面临着潜在威胁。据统 计,煤的开发寿命为30—190年,潜在开发 寿命为150—250年;石油潜在威胁更大,其 潜在寿命只有30—40年。这些估计虽然有点 保守,但能源与矿产资源逐渐枯竭趋势, 应该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
重。 △三角洲因泥沙不足而退缩,沿岸设施有被水淹没
的可能。 △河口养料不足,海中沙丁鱼产量锐减。 △下游河水静止,血吸虫病高发,疟疾增加。
第8页/共37页
④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产生的问题
基本数据:
坝长1983M,坝顶高程185M,最大坝高175M,正常蓄水位175M,总库容393 亿M3,防洪库容221.5M3,水电装机26台,总装机容量1768万KW,多年平 均发电量840亿KW•h,单向通过5000万吨级货轮,总投资570亿元(1990年资 料)。
第2页/共37页
3. 改造自然阶段:工业革命以 后——二战
标志:煤、石油、天然气的应用, 电力、大机器工业的出现。
特征:
①动力机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了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与规 模。
②人类与自然共同制造了一些新 第3页/共37页
产品:化肥、杀虫剂。
4. 人与自然的共生阶段:
二战以后
标志: 计算机的出现,核技术、航天技术等的应用。 特征: ①人口猛增,各种环境问题相继出现。环境六大问题:
二、环境影响论: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早期的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
早期代表:老子,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希波克拉底等。 基本论点:把自然环境视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老子、孟子、荀子、王充等,早在2000年前就已经认识 到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身的发展规律。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萌芽于古希腊时代,认为 人类特性产生于气候;
问题: △库区移民,产生了新的人地矛盾; △泥沙对库尾的影响; △水域水质污染加重; △部分古迹淹没,三峡景观受到影响; △水生生物与珍惜物种受到影响。
第9页/共37页
3. 对热量平衡和气候变化产生 影响
▲兴建城市——→热岛效应 ▲滥伐森林——→干旱效应,暴雨效应,水土流失效应 ▲水库——→湖泊效应(年均温增加0.7℃,日较差减少,库上降
例如: ▲公元前250年修建的都江堰工程与“天府之
国”。 ▲建国前海河威胁北京、天津,而现在已经治理
并引水。 ▲建国前黄河的泛滥与河南、安徽的逃荒景象;
现在“黄泛区”的新景象。 ▲改革开放前浙江福建的落后与改革开放后福建
浙江的经济腾飞。 第6页/共37页
二、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5点
第三节第三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影响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一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场所生活的场所和赖以和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生存的基本条件土地土地提供居住空间生产场所
第20页/共37页
德国的地理学家拉采尔(1844~1904) :地理环境决定 论的倡导者,第一个系统地把决定论引入地理学。他在 《人类地理学》一书中机械搬用达尔文生物学观念研究 人类社会,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地理环境从多方面控 制人类,对人类生理机能、心理状态、社会组织和经济 发达状况均有影响,并决定着人类迁移和分布。因而地 理环境野蛮地、盲目地支配着人类命运。环境“以盲目 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这种环境控制论思潮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欧美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第19页/共37页
2、历史唯心主义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法国的孟德斯鸠(1689~1755) :认为气候王国 是一切王国之首,生活在热带气候中的民族性格 软弱,必然导致他们沦为奴隶。
德国的黑格尔(1770~1831) :将地理环境看作是 精神的舞台,是历史的“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 础”,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历史进程。
的实行,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又使土壤污染日
益严重,这些污染破坏了森林、水源,以及人们
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本世纪30年代以来,出现
的“八大公害事件” 足以说明环境污染的严重
性。
第16页/共37页
6. 森林破坏与生态失调
在人们大规模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 同时,地球上生态环境的主体——森林系 统已不声不息地遭到了严重破坏。1958年时, 全球森林覆盖率大约占陆地表面的1/4,20 年后到1978年已减少到1/5。有人估计“目 前地球上的森林面积正以每分钟20公顷的 速度在消逝”(《世界经济》1981年11期)。 森林的破坏使气候干旱化、水土流失加剧、 稀有动物物种濒临灭绝,造成生态环境失 调、灾害频繁发生第。17页/共37页
方式
修 水 库 、 引 水渠- →蓄水 、调洪 、提高 地下水 位; 兼 : 防 洪 、 灌溉、 发电、 航运。
-→改 变 水 平 衡 与 水循环
大型调水工程
- → 改 变 区 域水文 网(水 循环) - → 改 变 原 来水文 情势- →引起 环境变 化-→ 社会经 济变化
第7页/共37页
举例
①50年代黄淮海平原的盐渍化: 利用洼地修水库-→提高水位大-→面积盐渍化。 ②苏联泰加林地区的森林退化: 修水库-→地下水位上升-→沼泽化、森林退化。 ③尼罗河阿斯旺大坝建立,造成水平衡破坏: △河水不再泛滥,两岸失去肥源。 △地下水位上升,加上无洪水冲洗盐分,盐渍化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