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地星期天》解析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学习要点
1.记:熟记“捋”“膺”“谬”“翘”等字的字音,掌握“皙”“谬”“滑稽”等字词的字形以及“一拍即合”“义愤填膺”等词语的含义;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人物描写、场面描写的方法;理解在叙述和描写中插入议论的作用。
3.悟:学习文中作家们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性格,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课前学习——自主学习篇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批判现实
主义小说家。
他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
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样,风格朴实优美,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其小说的主题是暴露资产阶级的道德堕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风尚。
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写作背景
文中描写的四个人物——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都是当时欧洲著名的小说家,也都是作者莫泊桑的良师益友。
其中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影响最大,莫泊桑专门师从福楼拜学习写作。
当时他们都居住在法国巴黎,所以经常举行一些小型聚会,畅谈人生,切磋文学方面的问题。
作者就是以此为题材对自己的这几位挚友予以逐一描述的。
文题解说
题目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中的主要人物;星期天是休息的日子,可是福楼拜家会有什么事发生呢?题目平中见奇,设置了留悬念。
梳理字词
掌握字音
鉴(jiàn)赏轮廓(kuó)面庞(pánɡ)荒谬(miù)
翘起(qiào)魅力(mèi)迸(bènɡ)发辨音辨形
毯(tǎn):纱毯琐(suǒ)
:琐事毡(zhān):毡房锁(suǒ):铁锁
籍(jí):书籍踝(huái):脚踝
藉(jí):声名狼藉裸(luǒ):赤裸
鹰(yīnɡ):雄鹰辨(biàn):分辨
膺(yīnɡ):义愤填膺辩(biàn):雄辩多音多义
散sǎn散乱(没有约束)
散sàn散会(分开,离开)
卷juǎn烟卷(筒状物)
卷juàn试卷(考试用的答案纸)
模mú模样(容貌)
模mò模糊(不清楚)
翘qiào翘起(一头向上抬高)
翘qiáo翘首以待(举起,抬起)
品词积累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出。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荒谬: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
义愤填膺:胸中充满了正义的愤恨。
膺,胸。
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或骄傲自满而忘记了一切。
博学多识:学识广博、丰富。
课文学习——文本感悟篇
课文全解鉴赏导引那时福楼拜住在六层楼的一个单身宿舍里,屋子很简
陋,墙上空空的,家具也很少。
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装饰屋子。
他的办公桌上总是散乱地铺着写满密密麻麻的字的稿纸。
(句解:书桌上稿纸的特写突出主人的勤奋。
)
【段析】介绍福楼拜的住所,体现其品格、志趣。
每到星期天,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七点,他家一直
..都有
..
客人来
...。
(句解:“一直都有客人来”从侧面写福楼拜的热情与感召力。
)门铃一响,他就立刻把一块很薄的红纱毯盖到办公桌上,把桌上的稿纸、书、笔、字典等所有工作用的东
西都遮了起来。
他总是亲自去开门
.....,因为佣人几乎每个星期日都要回家的。
(句解:“亲自去开门”“佣人几乎……回家的”再次写出主人的善良、平易。
)
【段析】用行动描写来刻画福楼拜的性格特点:热情、有感召力、敏感、细心、善良、平易。
第一部分:介绍福楼拜及其他人物的活动舞台。
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伊万•屠格涅夫。
他像亲兄弟一样地拥抱着这位比他略高的俄国小说家。
(句解:介绍屠格涅夫的身份及他们的亲密关系。
)屠格涅夫对他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厚的爱。
他们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和才能,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和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句解:画线句子表明两人志向相合,心灵相通。
)
【段析】介绍第一位来客——屠格涅夫及屠格涅夫与福楼拜二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屠格涅夫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
..并有点犹豫的
声调慢慢
..地讲着,但是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
带上非凡的魅力
.....和极大的趣味
.....。
(句解:“轻轻”“慢慢”表现屠格涅夫性格稳重;“非凡的魅力”“极大的趣味”表现屠格涅夫才华横溢。
)福楼拜转动着蓝色的大眼睛盯着朋友这
张白晳的脸,十分钦佩地听着。
当他回答时,他的嗓音特别
....
洪亮
..,仿佛在他那古高卢斗士式的大胡须下面吹响一把军号。
他们的谈话很少涉及日常琐事,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
屠格涅夫也常常带来一些外文书籍,并非常流利地翻译一些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
(句解:谈论的内容显示二人博学多才,对文学充满热情。
)
【段析】运用对比描写突出两人性格上的反差,及学术上共同的热情和博学。
过了一会儿,都德也来了。
他一来就谈起巴黎的事情,1.第一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考点:表现手法】
导引:环境描写;表现了福楼拜宿舍的简陋,显示了主人的淡泊、自然、宁静的心态和不俗的志趣。
2.第一个来的是屠格涅夫,从课文的第3和第4段中归纳一下屠格涅夫的性格特点。
【考点:提取消息】
导引:“仰坐在一个沙发上,用一种轻轻……极大的趣味。
” 有大(文学)家风范。
“他的谈话很少涉及……,总是围绕着文学史方面的事件。
” 专注(醉心)于文学。
“并非常流利的……普希金的诗句。
” 博学。
屠格涅夫性格特点:理想狂热,事业心强,博学多识等。
3.划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考点:表现手法】
导引:这是一个比喻,吹军号可以调动千军万马,可见洪亮到什么地步。
表现屠格涅夫性格豪爽、奔放。
讲叙着这个贪图享受、寻欢作乐并十分活跃和愉快的巴黎。
他只用几句话,就勾画出某人滑稽的轮廓。
(句解:都德关注社会现实,思想敏感活跃。
口才好,语言犀利。
)他用他那独特的、具有南方风味和吸引人的讽刺口吻谈论着一切事物和一切人……
【段析】都德上场,作者描述了陀的活跃、热情、健谈,厌恶腐朽生活的高尚情操。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
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时调子有些像唱歌。
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句解:对都德的外貌描写,重点突出头发、胡须、眼睛和口音。
略写行为动作特点。
)
【段析】描写都德的外貌、口音、行动等,突出其南方人的特征。
接着来的是左拉。
他爬了六层楼的楼梯累得呼呼直喘。
一进来就歪在一把沙发上,并开始用眼光从大家的脸上寻找谈话的气氛和观察每人的精神状态。
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压着一条腿,用手抓着自己的脚踝,很细心地听大家讲。
(句解: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左拉沉静寡言、细心的特点。
)当一种文学热潮或一种艺术的陶醉使谈话者激动了起来,并把他们卷入一些富于想象的人所喜爱的却又是极端荒谬、忘乎所以的学说中时,他就变得忧虑起来,晃动一下大腿,不时在发出几声:“可是……可是……”然而总是被别人的大笑声所淹没。
(句解:左拉对大家思想情感的倾向十分关注,思考深入细致、冷静慎重。
)过了一会儿,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过去之后,他就不慌不忙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句解:左拉等待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稳重、温文尔雅。
)
【段析】通过动作、神态描写介绍左拉的性格特点:温和、稳重、睿智。
左拉中等身材,微微发胖,有一副朴实但很固执的面庞。
他的头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但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
.....性格。
在他那很发达的脑门上竖立着很短的头发,直挺挺的鼻子像是被人很突然地在那长满浓密胡子的嘴上一刀切断了。
(句解:对左拉进行外貌描写,由整体到局部,特殊描绘面庞,突出他的眼神和微笑。
)这张肥胖但很坚毅的脸的下半部都覆盖着修得很短的胡须,
黑色的眼睛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
他的
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
...........,他那很特别的唇沟使上唇高高地翘起,又显得十分滑稽可笑。
(句解:“尖锐的探求的目光”4.第一个来的是都德,从课文的第5和第6段中归纳一下都德的性格特点。
【考点:提取信息】
导引:“他一来就谈起巴黎,……一切人和一切事……” 善于言谈。
“他举止活跃,……南方人的特征。
” 性格活跃、充满活力。
都德个性:善于言谈,性格活跃。
5.作者对都德的肖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描写了他哪些东西?
【考点:提取信息】
导引:头很小却很漂亮——头;乌木色的浓密卷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和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头发、胡须;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但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眼睛。
6.最后一位来的客人是左拉。
在第7和第8段中,作者写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考点:提取信息】
导引:“他很少讲话,总是歪坐着,” 寡言
“当福楼拜的激情冲动……也很温和。
” 温和“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聪慧和坚强的性格。
” 聪慧、坚强。
左拉个性:寡言,温和,聪慧,坚强。
“微笑总使人感到有点嘲讽”照应前面的“聪慧和坚强”。
)【段析】描写左拉的外貌,进一步介绍他聪慧、坚毅的品质。
渐渐地,人越来越多,挤满了小客厅。
新来的人只好到餐厅里去。
这时只见福楼拜做着大幅度的动作(就像他要飞起来似的),从这个人面前一步跨到那个人面前,带动得他的衣裤鼓起来,像一条渔船
..上的风帆
..。
(句解:“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衣裤像“渔船”的“风帆”,运用比喻的修辞再现福楼拜的豪爽。
)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义愤填膺;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句解:容易激动,口才极佳,思想活跃。
)他激动起来未免逗人发笑,但激动后和蔼可亲的样子又使人心情愉快;尤其是他那惊人的记忆力和超人的博学多识往往使人惊叹不已。
他可以用一句很明了很深刻的话结束一场辩论。
思想一下子飞跃过纵观几个世纪,并从中找出两个类同的事实或两段类似的格言,再加以比较。
于是,就像两块同样的石块碰到一起一样,一束启蒙的火花从他的话语里迸发出来。
(句解:画线句子用比喻来形容他思维的敏捷。
)
【段析】把福楼拜放在众人之中描写,以主人身份作结。
第二部分:介绍各个人物形象的特点。
最后,他的朋友们一个个陆续走了。
他分别送到前厅,单独讲一会儿话,紧紧握住对方的手,再热情地大笑着用手拍打几下对方的肩头……(句解:告别的欢快场面体现了福楼拜与所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第三部分:用告别的情景展示了人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7.比较作者对都德和左拉肖像描写的区别,体会作者在肖像描写上的过人之处。
【考点:表现手法】
导引:头:(都)很小却很漂亮。
(左)像古代意大利版画中的人物的头颅一样,虽然不漂亮,却表现出他的聪慧和坚强的性格。
头发:(都)乌木色浓密卷发。
(左)很短。
眼睛:(都)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
过度近视,眼光模糊。
(左)黑色,虽然近视,但透着十分尖锐的探求的目光。
胡须:(都)卷曲。
(左)修得很短。
从这些精彩的对比中,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可爱的人,作者画出的是两幅画像,两张面孔。
归纳探究
主题归纳
文章以短短的篇幅,紧紧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生动描写了他们的肖像、语言、动作和内心世界,刻画了四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作家们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课文结构
写作特色
1.抓住人物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
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
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描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动作和语言。
人物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
文中对四位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这两位作家的肖像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
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
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用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
写四位作家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是为了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
2.条理有序,叙事完整
本文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叙事。
先写福楼拜家的情景和工作状况,接下来,客人们一一到来,最后用福楼拜的言谈举止引出对聚会的总写。
这样安排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叙事完整。
3.用词精当,语言准确。
语言描写方面,都没有展开谈话的具体内容,只是作一般性的概述,着重描写他们谈论的声调、仪态,评论他们的口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寥寥数笔就点染得活灵活现。
问题探究
作者在叙述和描写中间,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有什么作用?
解析: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读者更深刻地认识这四位作家。
例如,对屠格涅夫与福楼拜的会面,作者议论说:“……两人常常是一拍即合,一见面,两人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一种与其说是相互理解的愉快,倒不如说是心灵内在的欢乐。
”这里的议论告诉读者,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楼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学观点,共同的趣味、生活和梦想,相同的文学主张、狂热的理想,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因此早就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灵内在的欢乐”,使读者对两位大作家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刻的
认识。
思考感悟
星期天,福楼拜家里高朋满座,正所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和优秀博学的人交往,我们也会变得高尚。
在生活中,我们要结交益友,远离损友,做一个道德优秀的人。
学海拾贝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
他从小酷爱写作,孜孜不倦地写下了许多作品,但这些作品都很平常,没有什么特色。
莫泊桑焦急万分,于是,他去拜法国文学大师福楼拜为师。
一天,莫泊桑带着自已写的文章,去请福楼拜指导。
他坦白地说:“老师,我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总感到不生动呢?”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
“那——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莫泊桑急切地问。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
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
第二天,莫泊桑真的站在家门口,看了一天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马车,可是一无所获。
接着,他又连续看了两天,还是没有发现什么。
万般无奈,莫泊桑只得再次来到老师家。
他一进门就说:“我按照您的教导,看了几天马车,没看出什么特殊的东西,那么单调,没有什么好写的。
”
“不,不不!怎么能说没什么东西好写呢?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烈日炎炎下的马车是怎样走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怎样用力?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什么样的?这一些你都能写得清楚吗?你看,怎么会没有什么好写呢?”福楼拜滔滔不绝地说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都在莫泊桑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从此,莫泊桑天天在大门口,全神贯注地观察过往的马车,从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写了一些作品。
于是,他再一次去请福楼拜指导。
福楼拜认真地看了几篇,脸上露出了微笑,说:“这些作品,表明你有了进步。
但青年人贵在坚持,才气就是坚持写作的结果。
”福楼拜继续说:“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如你要描写一堆篝火或一株绿树,就要努力去发现它们和其它的篝火、其它的树木不同的地方。
”莫泊桑专心地听着,老师的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
福楼拜喝了一口咖啡,又接着说:“你发现了这些特点,就要善于把它们写下来。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
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更加勤奋努力。
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写出了不少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课外拓展——知能提升篇
聚焦考点
感知内容,提取信息
考点解读
提取解题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阅读目的,从语言文字材料中准确而迅速地提出所需要解答问题的信息。
提出信息,就是概括、辨析、选择、提取、整合有效信息,舍弃无用信息的过程。
提取解题信息,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基本技能,在测试中占有很大的分量。
阅读中设计问题的角度丰富多姿,如概括文段、文章、事件的内容,概括文章的思路,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事物的成因、过程、情节或共同特点,概括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
找出中心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呼应句等等。
解题方法
1.明确要求。
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明确要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领会要求越充分,筛选就越快;相反,要求把握不准确,印象不深,势必屡屡回过头来查看要求,效率就低。
2.整体感知。
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如《散步》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
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其中“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就是整个世界的构思”一句极其精巧,揭示了尊老爱幼的和谐主题。
3.理清思路。
理清文章思路,不但可以把握行文脉络,还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全篇或段落的信息,并透析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取有效信息。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文章脉络为百草园——三味书屋。
设题: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写三味书屋的枯燥读书生活,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让儿童亲近大自然,成长在自由快乐、天真烂漫的生活里。
她是一个唯利是图,虚荣自私,贪婪冷酷,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势利小人。
4.扫视目标语句。
文章包含的各种信息中,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其余的是无用的信息。
要有所取,必先有所舍。
遇到无用信息时采用“眼跳”法,遇到有用信息时采用“眼定”法。
只有重视有用信息,轻视无用信息,才能实现阅读的快速。
5.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真题链接
(2015浙江舟山)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其实很简单
“抓强盗——抓强盗啊!……”女人歇斯底里地叫喊着。
光天化日下,一个歹徒正在抢劫,旁若无人;被抢的女人拼命抱紧自己的坤包,死活不放。
大街上人来人往。
有的视而不见,有的驻足远观,有的且看且退。
谁也不敢制止歹徒行劫。
不仅不敢制止,连呵斥一声的举动也没有;不仅不敢呵斥,就是悄悄用手机报个警也无人肯试。
沉默。
好一阵可怕的沉默。
沉默过后,有个戴着眼镜、弱不禁风的小伙忽然一声怒吼,像狼一般冲向歹徒。
歹徒大惊,立即掏出一把尖刀,目眦尽裂地瞪着小伙:“狗咬耗子是吧?再不识趣老子捅了你!”
小伙愣怔一下,仍然像狼一般猛扑上去。
很快,小伙摇摇晃晃,蹲了下去;但片刻,又咬紧牙关站立起来。
虽然被锋利的尖刀刺中下腹,但小伙强忍剧痛,没有倒下。
他一手紧紧抓住刀柄,不让尖刀深入;一手像钳子,死死钳住歹徒的手腕不放。
女人趁机挣脱,嗷嗷大叫,挥拳砸向歹徒。
歹徒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一时不知所措。
众人被小伙的英雄壮举深深感染,群情激愤,一窝蜂地射向歹徒,七手八脚,将歹徒摁倒在地。
有人赶紧掏出手机报警。
警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迅速给歹徒戴上了手铐。
人们小心扶住小伙,送上警车。
“儿子,我的儿子!”听到小伙吃力的呻吟,人们才发现小伙的身旁还站着个小男孩。
小男孩五六岁的样子,被刚才惊心动魄的一幕吓呆了。
警车一路鸣笛,将小伙送到医院。
幸亏没有刺中要害。
几天后,小伙的伤情得到缓解。
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见义勇为奖,消息传来,小伙所在的单位竟炸开了锅。
“他可是我们单位最胆小怕事的人啊!”
“平常谨小慎微得不敢踩死一只蚂蚁!”
“说歹徒不费吹灰之力抢劫了他,我们还信!他会赤手空拳与扬着凶器的歹徒搏斗,太邪!”
……
这样的议论传出,记者深感蹊跷。
“当时,那么多人鱼不动、水不跳的,你一个文弱书生,何来胆量挺身而出?特别令人震惊的是,面对歹徒凶狠的尖刀,你为什么还敢奋勇向前?”记者找到病榻上的小伙,好奇地探问。
小伙犹豫道:“你是想听真话,还是……”
“当然想听真话!”
“那好,只是我的话你千万不要对外报道。
”小伙的脸上飞过一朵红云。
记者认真地点点头。
“当时,我的儿子憋不住拽了一下我的手,‘爸,抓歹徒、抓歹徒呀!’我的儿子才6岁,还是稚气未脱的小毛孩,我堂堂一个大男人,总不能在他面前装孬种,让他都瞧不起吧?”
记者一愣:“就这一点?”
“对,就这一点!”
(选自《小说界》2013年第1期,有删
改。
作者戴希)
1.根据小说内容,将下列情节补充完整。
歹徒在光天化日下抢夺女士坤包,现场的人们都胆怯沉默→①,围观的群众合力制服歹徒救助小伙→②,记者感到疑惑,去医院探访后才真相大白。
2.小说安排小伙单位里议论纷纷这一情节有何用意?
答:
3.有人认为小说写的是勇斗歹徒的故事,却取名为“其实很简单”,这是文不对题,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答:
参考答案:1. ①文弱小伙挺身而出与歹徒搏斗身负重伤②有关部门要给小伙评
见义勇为奖. 小伙的行为却受到同事的质疑。
2. 这一情节进一步强调了小伙胆小怕事、谨小慎
微的性格
特点,与前面介绍小伙弱不禁风的外表相照应。
反衬他见义勇为的不易;为下记者
探寻小伙
见义男为的原因作了铺势。
3.示例1: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人性之美被唤醒其实
很简单,
此题目简洁质朴还寄予着作者对创建美好社会的愿望和信心,打造具有良好风气
的和谐社会
其实很简单。
示例2:因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只要有人挺身而出。
见义勇为这种
正能量就
能得到传递,良好的社会风气就能形成(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其实很简单)。
此题
目简洁质朴,
隐含着作者对创建美好杜会的愿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