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含答案第五章章末检测(A).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章末检测(A)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
如下图中所示M是绿色植物。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來源:Z,xx,]
2.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

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③改变了化学元索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图中内容体现了口然地理坏境的
( )
A.整体功能
B.平衡功能
C.调节功能
D.生产功能
解析第1题,图示反映的是生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第2题,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迂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第3题,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答案l.D 2.D 3.D
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回答4〜5题。

[来源:]
4.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泄的是
A.地壳上升
B.水源减少
C.气候变干
D.物质沉积
5.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稳定性
D.脆弱性
解析图示显示伴随着湖泊周围植被的减少,湖泊逐渐消亡,显然是由于水土流失导致的物质沉积造成的。

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又引起了湖泊的消亡,显然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4.D 5.A[来源:学科网ZXXK]
读图,回答6〜7题。

[来源:Z,xx,]
6.“五原春色旧來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酋安)花落时。

”诗歌
中描述的现象
()。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市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来源:学#科#网Z#X#X#K]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來源:学科网]
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來源:学。

科。

网Z。

Xo
X。

K]
()。

A.说明冬季风到不了玉门关
B.反映从沿海到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
C.反映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种植杨柳「来源:学科网]
D.反映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原的纬度高于西安,因此出现了“五原春色旧来迟",“长安花落"的景观差异,这种地域.分异体现了因热量差异而形成的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规律。

第7题,诗中的“春风"暗射影响我国降水的夏季风,因此从东部沿海向西北内陆(玉
门关)的景观差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

答案6.A 7.B
读我国某大地形单元自然带变化图,回答8〜9题。

80° 90° 100°
8.导致图中自然带由A〜E更替的主导因素是
()°
B.热量差异
D.河流分布
()。

B.常绿硕叶林
D.针阔混交林
解析第8题,根据经纬度和轮廓可以判断本区为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海拔高,但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来自大洋的水汽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这是造成自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

第9题,A地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附近,地势较低;纬度位置较低,热量充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8.C 9.A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10〜13题。

[来源:]
*A J
A.地形差异
C.降水差异
9.图中A地植被类型是
A.常绿阔叶林
C.落叶阔叶林
10.・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11. •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2.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
A.热量
B.降水量
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13 •该山可能位于
( )
A.赤道附近
B. 40吧附近
C. 4CTN附近
D.极圈附近
解析第10题,分析图示是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

解答此类题要先查看基带所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在气压带、风带中的位置,明确基带的自然带特点;其次按纬度地带性规律,由基带开始,将从低纬向高纬更替的规律变成由地势低处向高处依次更替的规律。

从图中看出基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判,定该山处于低纬度地区;①高度在5 000m 以上判定①是积雪冰川带;③以下是山地森林与草原过渡带,所以判定③为高山草原带;②处于①积雪冰川带与③高山草原带之间,是高寒荒漠带。

第11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与山地所处的纬度、山地的海拔高度、坡向等因素有关。

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分布的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该地到两极的变化规律,因此,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

第12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基础是水热状况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主导的因素是热量。

第13题,该山的基带是热带草原带,该自然带分布在热带雨林的两侧,即赤道附近。

答案10.A ll.A 12.A 13.A
二、综合题(共24分)
14.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2)图屮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我们
将其形象地称为“_________ 比如图中的植被(生物)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 ___________ 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3)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屮,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________ 要素发生变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和整体性,属于基础题,难度较小。

[来源: 学科网ZXXK]
答案(1)水文大气
(2)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气候(3)生物
(2)南美洲西海岸,从甲处到丁处自然带分布特征是______________ ,其形成因素主要有
(3)在甲、丁两处东侧山地,海拔相似,但垂直自然带分布差异显著,其主要表现有、―
_______ •_、 ___ 等方面,形成这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o
解析第(1)题,丙自然带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乞压带控制,盛行离岸风且位于背风坡,附近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荒漠带。

第(2)题,纬度不同引起热量差异,使自然带南北方向更替,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自然带南北狭长。

第(3) 题,甲地纬度较乙地高,纬度不同造成山麓自然带、自然带的种类和数量、雪线高度的不同。

答案(1)热带荒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寒流影响。

(2)自然带南北(经线)方向延伸、更替热量地形
(3)山麓自然带不同自然带种类与数量不同积雪、冰川带的下限(雪线)高度不同纬度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