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本剧表演融入语文阅读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将课本剧表演融入语文阅读教学
倪庆华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226611)
摘要:课本剧通过对文本内容进行艺术再创造,把文字变成 生动的艺术形象" 创造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
习潜能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本剧表演的主要策略有:带入情
境,发展语言感受力、表现力、审美力;鼓励想象,通过对生活场景、
人物活动等的想象,发展思维;强化认知,让美好的形象深植于内
心,并内化为精神品质。

关键词:课本剧表演阅读教学语言思维品质
_、课本剧表演的缘起
教育戏剧是20世纪初英国将戏剧列人 学校课程 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方
法。

本该出现在艺术领域的戏剧技巧,被当 成有效的教与学的媒介,通过建 教师为
引导、学生群 与为主体的互动关系,提高
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性。

课本剧是戏剧与教 育结合的较为 的产物,通过对文本内容
进行艺术再创造,把文字 生动的艺术形
象,寓艺术欣赏与创造于一体,能有效激发学 生的学习潜能和对 学习的兴趣。

我校将课本剧 融人 教学,主要立足三点:一是 的教学内容。

现行小学教材有不少生动有趣的故事,以苏教版 教材为例,童话《蚂蚁与蝈蝈》、寓言故事《狐 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科学童话《小稻秧脱
70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〇$年第$期险记》《跟踪台风的卫星》、人物故事《林冲棒 洪教头》《负荆请罪》等,内容丰富,情节性 强,人物性格 ,语言富有个性,都是可以
开发的、较好的课本剧表演素材。

二是小学 生的学习特点。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比较强,又天生爱表演,读到有趣 的故事,便会身临其境地进人课本,进行创造性表演。

三是学校的课程建设。

我 校 “口才与 ”的主题"与艺术、思想品德等多门课程融合,形成了一个 列化的校本课程 :低年级的“朗诵与”、中年级的“演讲与主持”、高年级的 “辩论与表演”。

一系列的训练,使得学生的 力 增强,为课本剧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这种新颖独特的语文学习方式极大地提
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为他们提供了丰 富的语文实践机会,如改编剧本、记住台词、排练 ,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实在
在地生长。

二、课本剧表演的策略
(一)带入情境,发展语?
课本剧 是 和形体的艺术。

课文生动的故事 的台词,为课本剧提供了很好的语言素材。

好课本剧,学生 剧中人物的台词,深人
故事的思 涵,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营造 的故事 ,让学生不知不觉中
成为故事中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强化受力。

文本故事 ,必须由具体的人物形象来支撑,而人物形象的塑造,由符合人性格特征的 来丰富。

的 中人 ,强化 受力,对于提升课本剧表演质量大有好处。

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狼和小 羊》一课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亲爱的狼先 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 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经常在背地里骂我,是不是?”
教学这一段时,笔者分两个步骤进行引 导,为课本剧表演打下基础:一是提醒学生关 注两个提示语“温和地”“气冲冲地”,以准确 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生动再现当时的场景,“小羊”和“狼”不同的 和性格特。

二是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表现 “温和”和“气冲冲”两种不同语气的方法,比如,好朋友温和地对你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 和 ,爸爸生气时对你说话会是怎样的、动作,他的音量有什么变化等。

在深人交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演一演,他们不但能
通过语气表现出狼的“ ”“气急败坏”和
小羊的“温和”“善良”,还会主动丰富课 卜言,下意识地融人狼发怒时“叉腰”“蹬脚”“怒 ”的动作和小羊辩解时“惊讶”“思考”“疑 惑”的神态,生动到位地表现出了小羊虽柔弱
但会据理力争、狼凶残狡猾又蛮不讲理的特 点。

而这些,都是语言丰富的 ,是靠单纯
的朗读所无法 出的。

2•侧重语言表现力。

是创造性艺术。

课本剧表演也不例 外,需要观 力,提醒 者根据自
己的理解对人物语言进行再加工,通过语调、
表情、动作等的变化,表达 对文本内容的特。

比如《会走路的树》一课中有这样一句
话:“‘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呀!3小起来。

”阅读这一段,笔者联系课 ,
提出疑问:“小鸟从远方归来,发现他遇到的
小驯鹿原来是好朋友的 ,此时他会是怎
样的 呢?课文是通过哪个字 小
情的呢?”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叫”字表达了小 的情感。

一个“叫”字,生动再现了小鸟当
时激动、高兴、热泪盈眶的画面。

那小鸟会怎
样表达 的激动、高兴之情呢?笔者出示
了句式:“‘去年的那棵树,原来是你的爸爸
呀「小鸟________________叫起来。

”让学生
填一填,演一演。

横线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较 的想象空间。

学生思 ,小
的惊喜时,有的说:“小 喜地叫出声来,边,边欢呼”,有的说:“小 动得 I
盈眶,展开双翅围着小驯鹿转圈儿”,还有的 说:“小鸟一边表达 到小驯鹿时的惊
喜,一边 地拥抱了小驯鹿”。

,联系
课文情境,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人 f ,再 对 本 容的 ,
能让学生的语言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教材教法71
3•观照语言审美力。

课本剧 能让学生在浓浓的艺术氛围 中感受道 装之美、场景之美、人文思想之 ,并在排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得到 审美力的提升。

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望月》一 课主要为读者呈现了 景、月下吟诗、月
下幻想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我”和小外 甥 吟诗时你一句我一句的情景最是动人。

很多教师 这一环节时习惯采用小组
对诗的形式,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地朗读。

这种看似 的 其 容易 本描绘的静谧美好的意境。

对此,笔者采用了课 本剧 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推敲斟酌每个
句子所呈现的意境。

如针对“诗,和月光一 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 氛中”这句,笔者 学生 “怎样才能恰
到好处地表现诗中清幽旷远的气氛”这一问 题展开讨论。

之后,学生陆续提出建议,如 “选择一 背景图,图中有:深蓝的 ,明月高悬,平静的江面上,泊着一艘纹丝不动 的江轮”“剧场的光线要调暗些,营造出月夜 的朦胧意境”“还要有音乐,舒缓的古琴或是古筝曲”“ 《渔舟唱晚》,我们
古 师教过!”……根据他们的建议,笔者 选择了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出与课 I 容相呼应的月下宁静、美妙的江面 。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 对白不再是你一
句我一句 的声音高,比谁背得快,而是带对本 的独特审美, 出了“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床 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 人”等诗 的宁静幽远的。

更为奇妙的是,在这种 中,学生仿佛也被这宁静的 所感染,逐渐变得 。

品古人那些吟咏月亮的诗句,他们的身 心都 受到了洗礼,不知不觉中便与文中景融为一体。

毋庸置疑,学生通过表演朗读 营造 的过程,正是审美创造的过程。

(二)鼓励想象,发展思维
文字是静态的,但学生的想象力却是动 态丰富的,他们能 象把静态的符 卜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

课本剧 是创 造性活动。

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促使他们在 改编剧本和表演时根据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 解增减台词、增加动作,既有助于挖掘文本意 蕴,又能让创造性思维充溢整 程。

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 福 祥和的农村生活图景。

全文短短$6个字,却 藏着丰富的意蕴和内涵,同时留给了读者 极大的想象空间。

教学这首词,笔者 学生从两个角度展开想象。

"关于生活场景的想象。

《清平乐村居》一词中的“茅檐低小,溪上 青青草”两句 了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

在组织学生推敲课本剧表演细节时,笔 者 他们 的有生活 "
补充这幅画面。

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是就文 字本身勾勒画面,描绘出了如“夏天的 ,丰茂。

一■条清澈的小溪涼涼地流着,岸 边小草青青,点点野 繁星点缀。

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垂……”这样的画面;随 着讨论的深人, 开始关注起了细节,生发了如“清澈的小溪里,鱼儿欢快地游着,不 时有小鱼 出水面”“屋檐下,挂着一串串鞭炮似的红辣椒”“一只大黄狗正悠闲地趴在 树荫 乘凉”“溪里的荷花开了,亭亭玉立,不胜收”等多 静美好、生机盎然画面的想象。

如此,表演就不再是按部就班的 台词 、一板一眼的 ,而是充溢鲜活 和生动 的 绎。

2.关于人物活动的想象。

《清平乐村居》一词中一共出现了五个人 物:白头发的老爷爷、老奶奶和他们的三个儿
72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年第$期
子。

全文寥寥数语就将一家五口各自的生活 情态展现得 ,但对于蕴含的人物活
动细节,却只能凭借想象来完善。

只有对人 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有了深切体会,表演才 能有声有色。

因此,在推敲人物对话时,笔者 组织每个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再现词作中的五 个人物的动作、话语、 ,再选其中一个或
两个人物演一演。

在这样的想象空间中,各小 组都积极交流,并先后再现了精彩的场景。

有一个小组的 、老奶奶
的活动展开,呈现了如下场景——
老爷爷、老奶奶相依坐在茅屋前。

老爷 爷手握小酒壶,不时抿一小口,眯起眼睛,像 是在回味老酒的醇美,又像是在回忆美好的 往事;老奶奶呢,只见她一手托着儿子的旧衣 服,一手穿针引线,细细缝补着手中的衣物。

微风中不时传来他们低低的絮语。

“老太婆 啊,今天我真是高兴啊!你看,豆子眼见一天 天大起来,到秋天我们就要准备大丰收喽!”“是啊,真是让人看着欢喜!一转眼,咱们的 三个儿子都长大了,他们也能帮衬着干活了,多好啊!”
有一个小组的表演围绕大儿子的活动 展开,呈现了如下场景——
烈日当空,田地里,大儿子戴着斗笠,脖 子上还挂着一条毛巾,正低着头、弯着腰细细 地给豆苗4助草。

汗水不时地从他的额头滴落 下来,他也不时地撩起毛巾擦一把汗,又埋头 继续干起活儿来。

过了好久,他直起腰要歇 一会儿,放眼自家的田地,只见豆苗长得绿油 油、肥嫩嫩的。

他不由得绽开笑容,继而朝着 屋檐下的老父老母喊道)爹、娘,看看咱家的 豆苗长势多旺啊,今年肯定会有个好收成!”说完,又劲头十足地干起活儿来。

通过想象,学生聚焦生活细节,生动再现 了农家生活的恬淡、幸福。

他们把文字所描 述的画面进一步具象化、立体化,想象出了符合人物年龄和身份的动作、语言,让思维更深 人,让表演更生动。

得一提的是,教材中的很多课文故事
拓展空间 ,对于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很有益处。

进行课本剧表演前"先鼓励
学生顺应文章的原意展开想象,续编故事情 。

如苏教版小学 三年 册《我应该
感到自豪才对》一课中,小骆驼跟妈妈一起到
沙漠中走了一趟后,深深体会到 本看
起来丑的脚掌、睫毛和肉疙瘩其实都是大有
用处的。

对此,笔者组织学生“当小骆驼
再遇到小红马后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小骆驼
会跟小红马之间有着怎样的对话呢?”这一话
题展开想象,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
想象续编,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有效拓展,表演
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强化认知,塑造品质
中国古代名士的风骨,如包拯的秉公执 法、刚正不阿,岳飞的正义凛然、精忠报国等,都是 、影视剧一代代传承下来,并
最 为民族 的一 。

的小学语 教材中有 多课 都 传 化 ,
传递着人类美好的 。

强化学生 ,丰
富课本剧 的内容和形式,能让美好的形
象深 学生 ,并最 化为他们的
神品质。

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选人的《九
色鹿》一课,是被记载在敦煌壁画上且广为流
传的民间故事。

故事中的九色鹿美好善良、
乐于助人,而被它所救的调达却贪 、背
信弃义。

这两个人物形象 ,指导学生表时,不 丰富他们的 ,强化他们
的道德 ,使他们获得 的熏陶与灵魂
的洗礼。

基于此,在课本剧 的最 ,
笔者设计了两个场景组织学生讨论。

第一个
场景是:众人听了九色鹿的话 怎么说、
怎么做呢?第二场景是:国王放了九色鹿
教材教法73
并且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回到皇宫以后,国王会怎么跟王妃交代呢?请 大家帮国王出出点子。

针对第一个场景,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 行剧本台词的改编和 ,每个人都发表了的看法,如“调达,只是为了得一点赏金,就背信弃义,出卖 的恩人,你的灵魂何
其 啊”“调达啊,调达,难道金钱比做人还 重要吗?人无信则不立,你这样的人,再也没 有人相信你了”等。

从学生的发言就能看出,他们对调达这一人物形象背信弃义、恩将仇 的无耻行径已有深人的 ,并通过
化的 达自己的愤懑和不满。

这种
的 课本剧表演的方式发泄出来,便
能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进而帮 助他们塑造品质。

对第二个场景,学生积极调用自己的 已有认知帮助国王“出点子”,有的说:“爱妃,九色鹿之所以美,不仅仅因为它双角洁白如 雪,身上有 的毛色,更因为它善 和人的品质。

的是 "不
外表。

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得到它的毛皮而杀 了它,这不是 人认为我们只看重 、不注重 吗?这样的话,老百姓也 .为,自己眼中原本美丽的王妃,仅仅因为一张 鹿皮就 了的人。

”“爱妃,为了帮你得
到漂亮的毛皮 ,我重金悬赏 九色鹿。

竟不知,金钱的诱惑往往会放大人性的缺点!
不知道,那调达为了得到赏金,竟背信弃 义、 ,置他救命恩人的性 不顾。

我差点就酿 错,让这个无耻的小人得逞,伤害了善良的九色鹿。

你也是美丽善良的人,这样美好的动物,我们还是让它
林,自由快乐地生活吧。

”……
可以说,上面两个场景的设计是对全文 的总结、回顾与延伸。

王妃是 中的一
个关键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如果不是她想要九色鹿美丽的毛皮,就不会有故事的发生。

不管是站在人们的角度谈对调达的看法,还
是帮助国王出 王妃的点子,都是提升学
生 、实现道德升华的有效途径。


助这两个场景的演绎,学生一次次走进角色,
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对文本涉及的美丑观、
是非观逐渐有了清晰的认知。

而且,故事中
的优秀文化、人物精神也一点点地融人他们
的骨血之中,为他们的品质塑造打下了基础。

有像《负荆请罪》《林冲棒打洪教头》
《公仪休拒 》等经典作品,都是通过生
动的故事传递着传 德。

其中,廉颇的知
错就改、蔺相如的深 义、林冲的谦逊礼、公仪休的清正廉洁 品质,都能
课本剧 深人学生 ,并在潜移默化中
内化为学生的品质。

,将课本剧表演融人阅读教学,只是
为教学提供一种 尝试的路径,而不是目
的。

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还是要给学生留
有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让他们的创造力得
以充分地发挥。

充分放手,允许学生最大限
度地创新,他们 学习的探究 就
能越走越深。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
立项课题“提升儿童综合素养的‘口才与表
现3支本课程建设”(编号:D/2015/02/331)的
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胜南.从模仿到重述——浅议教育戏剧 视野下的课本剧创作[J].艺术教育,2013 (10).
[2] 王崧舟.叩问意义:核心素养语用教学新 视野[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7(5).
[3] 唐正莲.课本剧表演让小学语文课堂更精 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9).
74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年第$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