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叉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121
2001~2009年采用交叉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6例,将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交叉针固定在入路和固定方法上作了改进,采用肱骨内髁做一小切口,暴露出尺神经,保护之。

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骨折解剖复位,内外侧交叉针固定。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全部为闭合骨折,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8岁;右侧19例,左侧17例;伸直型22例,屈曲型14例。

伤后就诊时间为1~18小时。

治疗方法:肱骨内髁做一小切口(一般≤2cm),暴露出尺神经,保护之。

在c型臂x光机透视下,进行骨折确切的解剖复位。

从肱骨内外侧髁各钻入1枚克氏针,2枚克氏针在骨折的近侧端交叉,从外侧髁钻入的克氏针其针尖位于骨皮质内,从内侧髁钻入的克氏针其针尖位于骨皮质外2~3mm。

骨折远端一定不能内倾,否则易引起肘内翻畸形。

若远端对近端内旋,则骨折远近端失去双柱支持而发生肘内翻畸形。

克氏针交叉内固定,2周内辅以外固定,2周后去除外固定能逐渐开始早期主动锻炼,骨折不会再移位,肘关节功能恢复快且完全。

克氏针尾在皮外,拔除克氏针简单。

结果
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屈伸活动度与健侧相似,4例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约10%左右,内翻
角度<15°,外观畸形不明显,肘关节屈伸活动正常;1例骨化性肌炎;2例出现针孔感染,经换药后痊愈。

据陆裕补报导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30%~67%[1],而本研究低于此百分比,可能是病例较少。

讨论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骨折,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关节畸形,早期甚至出现前臂筋膜间隔综合征,单纯石膏或夹板外固定,随着肿胀消退骨折再移位,粗暴手法或多次整复使骨折端“锯齿”被磨平,骨折更不稳定,远骨折段向内倾斜、内旋、内移以及骨骼发育不平衡是引起肘内翻的原因[2]。

1948年首次使用闭合复位经皮穿刺交叉克氏针固定技术以来,因该方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固定时间短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但是其并发症较多,包括骨折再移位、肘内翻、医源性尺神经损伤和针道感染等。

其中医源性尺神经损伤为较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8%,先后对克氏针的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良,包括交叉克氏针固定、外侧2根平行克氏针固定和外侧2根克氏针交叉固定(交叉点不通过骨折线)。

对这三种固定方法进行生物力学分析后发现外侧交叉在内外翻力学测试时稳定性强于外侧平行。

外侧交叉与交叉克氏针相比,在伸屈内翻、外翻稳定性相似;在轴向旋转测定中,交叉克氏针更稳定。

国内潘立勇等比较了三种克氏针固定方法(内外髁交叉克氏针、外侧交叉克氏针、外侧平行克氏针)在生物力学方面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内外髁交叉克氏针组与外侧交叉克氏针
组、外侧平行克氏针组相比,在抗旋转、抗侧弯、抗侧向移位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越性(p<0.05)。

经皮克氏针固定中运用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可以提供可靠的稳定性,最大限度地预防由于复位后骨折远端移位造成的肘内翻,故交叉克氏针固定仍是最稳定的固定方法。

可以避免骨折远端向尺侧再移位,防止骨折畸形复位形成肘内翻。

闭合复位经皮穿刺交叉克氏针固定,医源性尺神经损伤为较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0~8%。

为防止交叉针固定最常见的尺神经损伤,将肱骨髁上骨折内外侧交叉针在入路和固定方法上作了改进,采用肱骨内髁做一小切口(一般≤2cm),暴露出尺神经,保护之。

近年来c型臂x光机在临床上的应用,骨折可以闭合下确切复位,固定的克氏针的位置及进针度都可以完全控制。

从肱骨内外侧髁各钻入1枚克氏针,2枚克氏针在骨折的近侧端交叉,从外侧髁钻入的克氏针其针尖位于骨皮质内,从内侧髁钻入的克氏针其针尖位于骨皮质外2~3mm。

由于肱骨远端成双柱体,前方有冠状窝,后方有鹰嘴窝。

致使内外柱仅由一层极薄的骨质相连。

骨折远端一定不能内倾,否则易引起肘内翻畸形。

若远端对近端内旋则骨折远近端失去双柱支持而发生肘内翻畸形。

参考文献
1 陆裕补.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585.
2 王亦璁,孟继懋,郭子恒.骨与关节损伤[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408.
3 de las heras j,duran d,de la cerda j,et al.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in children[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5(432):57-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