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读书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家》的读书报告
书名:《家(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巴金
作者简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是现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绍兴,他被誉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由于时代的震荡和家庭的黑暗,使少年巴金产生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强烈的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巴金的艺术风格。
他的文笔热情奔放,语言凝练清新,被誉为“当代语言艺术大师”。
作品简介:《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的“第一曲”。
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
通过对美丽生命被封建制度摧残的艺术再现,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和罪恶,同时展现了青年一代的觉醒与反抗,寄托了对未来新生活的期望。
小说主要以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故事为主,以各房以及亲戚中的各种人物为纬,描绘出一幅旧时封建大家族生活的画面,集中展现了封建大家族生活的典型形态,也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封建大家族衰落、败坏以至最后崩溃的历史过程。
语录摘抄:
1.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
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2.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3.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4.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5.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6.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7.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
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8.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9.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
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10.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11.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12.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13.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
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14.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我写《家》的时候,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
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一起哀哭。
”巴金曾如是说。
在读这个小说的过程中,我的情绪竟然慢慢地跟着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走了。
梅的抑郁而终,瑞珏的难产而死,鸣凤的投湖自尽,还有婉儿被迫嫁给冯乐山当小妾,淑英的小脚给她带来的身心伤害,一个个悲剧人生,都是被封建制度所迫害的。
相比之下,琴可以说是整个小说里面最幸运的一个女性了吧。
虽然母亲也是顽固的封建家长,但是对琴的疼爱程度却让她对于琴的“叛逆行为”给予了宽容。
琴还大胆和觉民私奔,这样勇敢的女子也应该得
到幸福。
读了这部小说,总觉得小说中更像是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的缩影。
梅,瑞珏,鸣凤,婉儿,淑英等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女性。
觉新的初恋情人—梅,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更可悲的是,不到一年丈夫便死了。
回到娘家,再次见到觉新更是心中郁结难解,最后在忧郁、苦闷、悲伤中死去。
而觉新的妻子---瑞珏也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
她为了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了生命,也付出了自己甜蜜的期盼,丈夫已经意识到她的好,已经说要好好待他和孩子,却因为所谓的“躲避血光之灾”使得本应开始新的幸福生活的她英年早逝。
鸣凤是高家的丫头,但却喜欢高家三少爷觉慧。
这些让她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
在听说要被嫁给冯乐山的时候,她选择了用死亡来捍卫自己为人的尊严,来抗议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说到小说人物的塑造,高氏三兄弟当然不得不提了。
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的性格迥然各异却也略有通性。
觉新也是个受过新思想的熏陶是“新青年”,且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孙这样的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
在经历的初恋情人和妻子接连去世的双重打击之后,他心如死灰。
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前往上海寻找未知的未来。
其实,觉新作为长兄们为了保护弟弟,成为了长辈们攻击的靶子。
在面对来自长辈的攻击和弟弟的讽刺与责难,还有丧妻的悲伤的时候,他的痛苦并不亚于谁。
这样的他更需要的不是觉慧的责难,也不是同情,而是发自内心的理解。
觉民,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二,性格恰好也是中间层次的那一个。
他不像觉新那般懦弱封闭,又没有觉慧那样激进莽撞。
虽然有时也会掀起波澜,面对高老太爷的逼婚,为了捍卫自己与琴的爱情,他也选择了离家出走。
对爱情的忠诚倒也令人佩服。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小的那个,却是最激进的一个。
他喜欢丫头鸣凤,在鸣凤投湖自尽之后,他更迫切地想逃离这个家。
在嫂子瑞珏死后他对自己说“我要走自己的路,甚至于踏着别人的尸体,我也要向前走去。
”他觉得大哥颓废、懦弱,甚至觉得瞧不起大哥。
可是,他的态度过于激进,太过于不近人情。
在我看来,小说是以高家三个不同的思想性格年轻人的不同的感情与遭遇为主线的,表达了作者对“垂死的制度”的控诉。
有人评论说,高老太爷的死是颇具有象征意义的,作者描写了他在极度失望时的幻觉:“他隐隐约约地看见他的儿子们怎样的饮酒作乐,说些嘲笑他和抱怨他的话。
他又看到他的儿孙们骄傲地走在一条新的路上······他自己衰老无力地躺在这里。
”暗示出封建大家庭灭亡的两大原因:纨绔子弟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从内部蛀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新一代的叛逆者
又从外部动摇了这个制度的根基。
他的死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仔细品读之后,我觉得这个评论很在理。
《家》的文字虽不求深刻隽永,却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能够引发读者更好的情绪交流,而且意蕴丰富的日常生活细节描写及细腻的心理描写。
朴素、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和典型化的赋予手法都被作者运用的很好。
其实我觉得最主要的特色表现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
人物大多性格鲜明,面目殊异。
巴金先生的这部小说有他鲜明的妙处。
篇二:读书报告《家》
读书报告
——《家》巴金
《家》是巴金以自己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在1931年写的描述当时社会的小说。
可以说,《家》来源于现实,同时又高于现实。
下面介绍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军阀混乱时期,封建思想在广大人们的脑海占统治地位,阶级斗争激烈。
其中,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里,有着明显的等级制度,是封建阶级制度的典型。
但在五四运动后期的这个时代,也有一些青年开始觉醒,也影响了这个大家庭。
在这个大家庭中,描述了不同人的思想、行为特征,书中对多个人物进行描写,高老太爷是高家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统治者,至尊和权威,其专横、腐朽,甚至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虽然对他的描写不多,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家中所有人,阻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
而他的孙子们,觉新、觉慧、觉民又是新一代的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但觉新却成了一个复杂的思想者,一方面读新思想,一方面做着旧思想的事情。
而觉慧和觉民是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小说通过祖孙两代的矛盾和梅、鸣凤、瑞珏三个女子的血泪悲剧来深刻的揭露封建家庭的腐朽和罪恶,来表明新一代的青年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家》展现出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纷繁事态、人际关系及各种矛盾,虽然它所显示的只是社会的一角,但却构成了五四时代形象的封建家族历史缩影和五四运动对新青年的影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书的主人公——高觉慧,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少爷。
高觉慧自小父亲母亲去世,和哥哥高觉民在大哥高觉新的保护下长大,他和高觉民一起就读洋学堂,正因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在西式教育和进步报刊、五四思潮的影响下,觉慧思想和上两代人有根本的不同,他没有受家庭等级观念的影响,爱上家里的婢女鸣凤,大胆的表达爱意。
然受爷爷高老太爷的控制,鸣凤要嫁给冯老太爷,觉慧没有对抗爷爷,而对爱情坚定的鸣凤跳湖自尽。
这也让觉慧开始觉醒,开始彻底的反抗这个封建大家庭,反抗旧制度。
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社会革命活动中,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参加学生的反军阀请愿,出报刊为唤醒更多的人,他憎恨一切违背人道、戕害人性的道德、礼教和习俗,他违背高老太爷的旨意,支持觉民不娶不喜欢的人,支持觉民和琴表姐的爱情,他帮助觉民离
家出走,直到爷爷取消了让觉民结婚的念头,这却是爷爷临死办的最后一件事。
但高老太爷的死也让觉慧对资产阶级表现出同情。
他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对要“捉鬼”的叔叔哥哥大加讽刺,并说谁敢进他的屋子“捉鬼”,他就打谁一耳光,并最后取得胜利,这次他敢于反抗长辈,并对他们想吓死高老太爷用于指出。
当上一代人“以血光之灾”之说让快生孩子的觉新的妻子瑞钰出城时,觉慧劝说觉新为嫂嫂的生命安全而斗争,而懦弱的觉新没有这么做,因城外的环境恶劣等原因,觉新最终以失去妻子为代价。
觉慧再也受不了这个家庭了,他痛苦地感到家是一个狭小的笼,是埋葬青年理想和幸福的坟墓,决定从家中出去,觉新失去妻子思想上认识到社会的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害死了他的妻子,于是他决定帮助弟弟觉慧脱离这个有着封建吃人礼教的大家庭,觉慧在觉新等的的帮助下去了上海。
觉慧是一个具有初步民主主义的反抗者,是封建家庭中勇敢而又不成熟的叛徒,一个充满民主思想的典型。
觉慧从自由、平等的爱和对封建制度的恨出发,一步步走到民主主义的思想道路,最后又走向社会斗争。
他的思想发展变化过程,正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共同经历的思想发展过程。
高觉慧是那个年代正在觉醒的青年的缩影,他体现出那个年代所追求和需要的社会价值观,即反对封建、赞美民主、歌颂青春,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正是民主与科学实现的途径,反帝反封建,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而觉慧正是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这些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精神特征,尤其是他的现代意识的构成和心路历程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特征,可以说,正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缩影。
高觉慧的个人思想的体现和发展的历程正一步步走向社会发展的要求。
觉慧编进步刊物,撰写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参加学生的反军阀请愿,正是五四运动的精神体现,是当时社会价值的要求,是爱国反封建的体现。
他没有封建家庭的等级观念,爱上婢女,提出平等,正是社会中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要求。
觉慧的个人价值符合社会价值,从而推动个人价值的成长,推进历史的进步
但在觉慧身上还存在着历史局限和弱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身在
封建大家庭,他也或多或少的收到封建礼教的影响。
在高老太爷临终时,他又曾有过“现在的确是太迟了。
他们将永远怀着隔膜,怀着祖孙两代的隔膜而分别了”的想法。
这想法很幼稚,其实高老大爷即使不死,他们祖孙两代人的隔膜也是无法消除的,因为他们各自代表的是不同的社会力量。
在鸣凤的事情上,他没有坚决的反对以高老太爷为中心的封建主义思想者,他对等级的认识不够清晰,他讲究平等,却又希望鸣凤处在琴的社会地位上,直到最后他也没做出反抗,在痛苦之余放弃了鸣凤,支持这种行为的理由,也就是他所找到的借口是:有进步思想的年轻人的献身热诚和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是爱情与事业不能两全,实际上,却是他个人的得失观在起作用,是在困难面前放弃了鸣凤,从这就可以看出觉慧思想和行为的矛盾性和软弱性。
他出于怀念和悲愤,对二哥觉民说:“我的确没有胆量。
??我从前责备大哥同你没有胆量,现在我才晓得我也跟你们一样。
我们是一个父母生的,在一个家庭里长大的,我们都没有胆量。
”这点,他与社会价值相背离,从而造成必然的悲剧。
高觉慧是千千万万的近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崇尚五四运动中的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并通过期刊把新思想传授给更多的知识分子,唤醒广大的中国人民。
推动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促进人民的思想解放。
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
参加广泛的新思想的宣传、学生运动、等一系列抗争活动震撼身边的每一个人。
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独裁统治和残酷压迫,国人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比较淡漠,最终使他走向革命的道路,只为广泛而深入地唤醒了民族意识、民族觉醒,唤醒了国民对国家的责任和爱国情怀,表现出来青年学生强烈的奔走呼号。
影响更多人通过爱国主义、民族情绪、民族意识的觉醒而走上革命道路的。
通过社会主义思想和革命意识的广泛传播,展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高觉慧正是这些人民群众中的一个,高觉慧这个角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发展规律的产物。
社会历史的发展虽然离不开个体人的活动,但整个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个人就能决定和完成的。
正如觉慧这样的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所构成的群体共同推进人民历史的进步。
可以说,高觉慧对历史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高觉慧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在这个家庭中,高老太爷就是一个专制主义者。
社会伦理道德以孝道占主导地位,人民的封建思想浓厚,等级制度依然存
在。
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觉慧对爷爷也有点害怕,对长辈也盲目的不敢对抗,在鸣凤被逼嫁给一老太爷时,觉慧纵然有平等的思想观念,但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有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而没有实现鸣凤的个人价值,更让自己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背离,使鸣凤以跳湖自杀结束自己的命运。
在专制家庭的控制下,他也有一定的软弱性,虽然他经常说封建制度的牺牲者——觉新的软弱无能。
在那个封建思想统治的年代,高觉新的成长道路要弯曲一些,走了几个弯才找到正确的道路。
而高觉民的新思想总要受到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旧思想的制约,新思想的发展虽然是曲折的,但觉民逃婚的成功,以及觉慧反对“捉鬼”事件的成功,说明新事物最终还是会战胜旧事物。
所以,高觉慧的个人发展也要受到社会客观规律的制约,受他所处的阶级环境的制约。
《家》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历史性的故事,它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推动历史的变革。
在那个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时代,落后的社会意识虽然阻碍着社会的发展,但进步的社会意识在不断地加强,从而指导人民的实践活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报告
院系:营销管理系班级:10-7 学号:10120203 姓名:闫小粉篇三:《家》读书报告读书报告
书名:
家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
代表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内容简介: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
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
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
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
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
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
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
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
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
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
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
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
读后感:——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我眼里的《家》,是一个收藏青春的地方。
它刻画了多少青春的不幸和万幸。
它到处闪耀着青春的色彩。
这种单纯而自然的环境就是作者本人所写的那样:“永生在青春的原野”,“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
——题记高家是那个年代封建社会真真实实的写照。
有思想、有抱负、有觉悟的年轻人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而且古旧专制的大家族,便是不幸。
黑暗的社会,与同样黑暗的家庭,就像一个外表光辉夺目的樊笼,将一颗颗自由的心囚禁在腐败不堪的内部,任由其腐朽,任由希望变成绝望。
那个惟命是从的年代,连青春的抱负、理想,甚至爱情都要为腐朽的思想埋单。
高老太爷的话就是圣旨,就是法律,连恋爱自由的权利都不得不屈服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脚下,反抗甚至都会以生命作为代价。
胆小不坚定的人只能唯唯诺诺地生活在条框之下,他们永远无法冲破古旧思想的牢笼,永远只会是封建思想下远行的生命机器。
在这样的家庭里,只有有意识地反抗,才能将自己拉出泥潭,否则很快便会被富足的生活造成的幸福假象所淹没。
“大概就是因为这样健忘,所以才能够在痛苦中活下去罢”。
这种假象,从某种意义来说,
就是一种对青春的摧残,对现实的屈服。
也许高老太爷在年轻的时候也会有思想有抱负,但是在现实不断地压榨与打磨之下,他也不得不放弃青春的斗志,逐渐地向现实屈服,逐渐地腐朽。
而觉新,则仅仅是步了他的后尘而已。
《家》中,觉新的形象十分鲜明。
就如上段末了所说的,他是一个在现实压力下逐渐褪
去青春外壳的悲剧人物。
他本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正如书里所写:“他的
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
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
”如果没有大的
变故,他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
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
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
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
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
他的一生。
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
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
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
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
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
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
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
”“在和平的、爱的表面
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
”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
“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
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
更多的敌人。
”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
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
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
”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
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
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
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
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
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
觉新的悲剧
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刚烈女孩鸣凤、温柔驯良却始终无法与所爱相聚的梅芬、善
良厚道却因家人要求避血光致死的瑞珏,哪一个不是青春的牺牲品?哪一个不是封建礼教的
牺牲品?那个封建的家族里,一个侍女有多么的微不足道,可以随意使唤,随意送给别人做
妾。
但又有谁考虑到,她们也同自己一样,也有自己的青春。
长辈之间极小的摩擦,也足矣
葬送两个人甚至很多人的未来。
家不仅仅写出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映射出了整个时代的悲剧。
我眼中的《家》,就是那
个时代的缩影。
但是也有人会为了青春而“战斗”。
就像题记中提到的那样,“青春是美丽的东西。
而且
它一直是我的鼓舞源泉。
”觉民和觉慧,就是这样一类人物的代表。
他们敢于向这样一个罪恶
家族发出挑战,敢于向封建礼教斗争,也是他们这样一类人敲响封建社会的丧钟。
而支持他
们的,最重要的元素,便是青春。
年轻的他们可以奋不顾身,可以接受新思想,可以以青春
为由向封建发起挑战。
没有太多现实压力的他们,才有能力去掀起新的思潮。
他们永生在青
春的原野。
就算有乌云,也遮不住太阳的光辉。
这个世界是永远在进步着的,因为有青春的力量在支撑。
没有什么能让它停止前进的步
伐。
就算有那不进步的羁绊可以颠覆世界,也不会阻止社会的前进。
篇四:《家》读书报告激流中的弄潮儿
——《家》中的人和事
读过《激流三部曲》,还是觉得《家》最好,读了很多遍,每一次感受都不太一样,从最
开始的压抑﹑悲哀,到后来的同情﹑理解,再到现在的鼓舞﹑振奋,一本好书就是要这样,
经读﹑耐读。
《家》号称现代版的《红楼梦》,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来写封建宗法
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
故事发生在高家公馆,这儿有两个永远沉默的
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兽的大口。
里面是一个黑洞,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
见。
在这个地方,一幕幕悲剧轮流上演着??
人物涉及好几十个,受新思潮洗礼追求独立民主的觉民﹑觉慧;被封建制度压迫心怀大
志却不能实现的觉新;代表封建恶势力专横迂腐的高老太爷;勇敢大方追求自己幸福的新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