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2期
摘要: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是一种可对葫芦科作物造成严重侵害的有害生物,主要经由作物种子进行带毒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进行传染,据有关资料表明,如今我国受此类病毒威胁较为严重的作物包括:甜瓜、西瓜以及黄瓜等。

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针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措施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措施
0 引言
现如今,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途径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对此类病毒的发病规律等缺乏充分的了解,以及相关的防控技术相对较少等原因,致使针对此类病毒实施的各种防控工作发挥出的实效性始终较低,基于此,有必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针对此类病毒开展专项研究,探寻出多种有效的防控措施,以促进防控工作的整体质量提升。

1 江苏省盐城市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现状分析
最早于江苏省零星发现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是在2012年,所涉及的地区包括盐城的东台、仪征以及沛县等,且此类病害的患病初期就已经呈现出了侵略式的蔓延态势。

江苏盐城属于西甜瓜种植面积较大的地区之一,总种植面积可达5万 km2,应用的种子以及嫁接砧木主要依靠从其他省份引进。

倘若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在盐城范围内大规模发生,将会致使种植瓜类作物的农户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为了有效降低此类病毒的影响以及遏制其大范围传播,盐城市于近年内,经由提升调运检疫质量、进行大规模实效性较高的田间普查扑杀以及有针对性的加大田间管理效率和质量等方式,针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采取了多种有效的防控措施[1]。

2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概述
2.1 寄主
该病毒的自然寄主以葫芦科植物为主,包括西瓜、丝瓜以及黄瓜等。

并据有关报道显示,此类病毒对烟草、白藜以及蝴蝶草等植物也具有较大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国内受此类病毒侵害较为严重的作物主要为西瓜。

2.2 危害
此类病毒可寄生于西瓜的幼苗以及成年植株上,患病初期的西瓜植株出现矮化症状,叶片中会显现出少许斑纹,同时,照比其他正常植株而言,患病植株的生长较为缓慢,叶片表面会出现多处不平整的地方,叶片边缘逐渐呈现出卷曲状态,一段时间后,植株叶片会产生较多不均匀的深绿色凹凸斑点,但在叶片出现老化现象后,此类症状会相对减轻。

此外,个别患病植株会出现暂停生长的情况,并呈现不同程度的萎蔫状态,患病严重时,整颗植株会逐渐变黄,最终死亡[2]。

2.3 传播途径
此类病毒主要是依靠种子、种苗以及接触进行传播,主要的侵染源为携带病毒的作物种子,同时,授粉以及各种田间农事操作等需要与作物进行直接接触的方式,也会致使病毒传播。

具体而言,此类病毒会随着种子、流动的水源,于相应区域内进行近距离或者远距离的传播;经由下雨以及进行各种农事操作的方式,于田间进行一定范围的传播。

其中,授粉过程中以及断根、擦伤的瓜苗均属于极易受到病毒侵染的对象。

最后,据有关研究表明,倘若携带病毒的植株残体夹杂在土壤中,相应病毒便会于土壤中越冬,且由于病毒普遍可以存活一年以上,因此,越冬病毒会继续对下一年种植于该土壤中的作物进行侵害。

3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措施
3.1 严格落实防控责任
植物疫情防控工作,具有较高的公益性,主要职能为通过采取一定措施的方式,确保生态安全以及长期效益等,基于此,政府需要对植物检疫工作高度重视,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依照属地管理原则中的具体内容,促使相应区域的植物疫情防控部门可以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实效性,良好行使组织协调职能,并可以将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将其看做政府行为,对其进行有效的考核管理,同时,对其予以充足的经费支持,促使各环节的疫情防控工作均可以发挥出较高的有效性。

3.2 探寻、创新科学技术
现如今,我国的多个省份均已发现了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虽然该病的发病范围仍处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但我国有关部门针对该病的发病规律等依旧缺乏充分的掌握,且可以采取的防控技术也相对较少。

基于此,为了促使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实效性,理应针对该病进行立项研究,同时以充足的大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作为研究支撑,以有效掌握该病的发病规律等,有助于探寻出多种高实效性的防控技术,为各环节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提供技术保障。

3.3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相对复杂性较高、涉及面较广,因此,通常会致使工作人员背负较大的工作压力,基于此项工作的这些特征以及其具备的社会公益性质,社会的广泛参与就具有了较高的必要性。

但现如今,个别民众依旧缺乏较高的检疫意识,不了解进行植物疫情防控工作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因此,理应注重主动创造条件,紧抓各种机会,并经由积极沟通过、开展专业培训、复印派发技术资料等多种方式,有效开展各环节的宣传培训工作,争取得到有关部门及领导的理解和支持,营造出优良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积极的参与到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来,促使各环节防控工作的质量大幅度提升。

3.4 提高检疫意识以及检疫监管质量
在进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工作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检疫行为以及检疫监管的规范性以及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由于现如今个别管理人员的检疫意识较为缺乏,以及无法良好明晰进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意义,致使多个环节的检疫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实效性,各种漏检、逃检行为愈发频繁,不利于提升防控工作的整体质量以及积极影响。

基于此,在实际进行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工作时,需要注重加大检疫件管理力度,以及建立起实效性较高的无疫情种苗基地。

同时,严格禁止出现以及发现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地区的种子以及患病产品等外流;对从事种苗经营的单位以及人员,进行适时、有效的市场疫源寄主产品的执法检疫检查,倘若发现疫情发生区域的苗木以及产品等,应及时对其实施销毁操作;对产地不清、来源模糊以及无法出具检疫调运手续的种子、苗木等,在确认相关信息以前,应对其予以封存处理,有助于提升检疫工作的整体规范性,对促进管理人员的检疫意识,降低各种检疫漏洞出现的可能性具有积极意义。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防控措施
王 献
(盐城市植保站,江苏盐城 224000)
·192·
农 技 推 广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8年第12期
3.5 提升土壤、种子处理质量
携带病毒的土壤会导致种植的下一茬作物受到极大的侵染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发现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区域的土壤实施轮作。

具体而言,于相应土壤中种植非寄主类作物或者进行一年以上的水旱轮作。

倘若无法进行上述操作,则应利用有效的药剂对相应区域的土壤实施消毒处理,可以利用对土壤进行熏蒸消毒处理。

防止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传播最为有效的方式为择选品质较高的种子苗。

其中,农户在择选寄主类作物种子的过程中,应注重选择已经经过检疫操作的种子。

同时,应对种子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有助于大幅度减少种苗患此病的可能性。

此外,据有关资料显示,在对种子进行处理时,可以对其进行72 h、70℃以下的干热处理,且应保证接受处理的种子处于干燥状态下,通常而言,该状态下的种子,含水量不应超过4%。

其中,应注重严控处理时间,避免由于热量过高,损伤甚至杀死种子胚芽,促使种子无法正常发芽。

其次,也可以对种子实施二十分钟的浸泡处理,有助于大幅度降低种子患病的可能性。

最后,想要促使消毒效果更好,也可以对上述两种方式进行混合应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进而对各种寄主类作物等进行严重侵害,因此,需要注重落实防控责任、积极开展专项研究,为各环节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检疫监管质量以及进行有效的种子处理等,提升防控工作的整体质量以及效率,大幅度降低作物患病的可能性,有助于提升相应种植农户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孙玉燕,何艳军,牛晓伟.西瓜miR164b靶基因鉴定及其对黄瓜
绿斑驳花叶病毒侵染应答的分析[J].园艺学报,2018,45(3):482-492.
[2] 宋顺华,宫国义,耿丽华.干热处理对葫芦科种子质量的影响
及对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防治效果[J].中国蔬菜,2018,(2):58-63.
4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给水稻带来的效益
水稻生产过程中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所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社会经济效益也有生态效益。

4.1 生态效应
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既能促进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又可以优化环境,将农田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从而起到维护生态稳定的作用。

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运用,水稻种植农民的种植理念也会随之改变,对于水稻病虫害的治理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其能够正常的运用,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让人们的饮食健康得到了保障。

在水稻种植期间,通过运用生物,农业,物理等多种绿色防控技术来预防水稻病虫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4.2 经济效应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让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成本有所降低,也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最后提高水稻给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间接的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有效推广水稻绿色防控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让水稻防治成本有所降低,从而提高水稻产量,间接性的提高了经济效益的增长。

4.3 社会效益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让诸多的水稻种植户用药理念得到了改变,让种植户认识到了农药并不是唯一解决水稻病害的方法,其他办法也是可以有效防止病虫害的出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让水稻种植变得更为绿色环保,为有机大米提供良好的种植基础。

5 结语
通过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来治理水稻病虫害是有利于促进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增加。

水稻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高产量,高质量。

就必须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控技术和水稻田间的管理。

通过运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将水稻的病虫害从根本上得到扼杀,并且还能够做到不污染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

因此,绿色防控技术的出现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普及,有效的将此技术扩大到全国各地水稻种植户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我国整体水稻产量和质量,也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张开朗,谷爱娣,游树立,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建湖
县的应用实践与效益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5):17-21.
[2] 罗景军.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应用[J].
农业与技术,2017,37(21):130-132.
3 小麦化肥使用量减量控制技术
3.1 改良和培肥土壤,减少小麦化肥使用量
改良和培肥土壤,提升农田土壤肥力等级,是提升小麦化肥使用效果最根本、最直接的、最重要的技术措施,也是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改良和培肥土壤最直接的技术措施有:实施水稻秸秆机械切割、深埋的部分还田或者全量还田;基施商品有机肥400~600 kg/667m2;增加基施用腐熟人畜粪肥50~60担;基施或者追施腐熟饼肥50~60 kg/667m2,结合农村冬季河塘清淤对农田喷灌河泥浆等。

间接技术措施有:有计划地对农田种植绿肥并埋青,埋青绿色量在800~1 200 kg/667m2;在冬季分批对农田实施机械深耕翻并进行冻垡、晒垡。

3.2 利用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减少小麦化肥使用量
根据2017年小麦施用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试验结果显示:在化学总氮投入16 kg/667m2、总磷投入6 kg/667m2、总钾投入8 kg/667m2的条件下,以商品有机肥氮0、10%、20%、30%、40%、50%、60%、80%、100%替代化肥氮为处理小区,进行对比试验,结果用30%和40%的商品有机肥氮替代化肥处理区产量与纯化肥使用处理区产量相当,无明显差异,水平均接近385.6 kg/667m2左右。

可见,通过推广商品有机肥,我们可以在确保产量水平相当的同时,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支撑,对小麦氮化肥替代使用量最高可达30%~40%的幅度,意味直接减少氮化肥30%~40%的使用量。

参考文献
[1] 仇美华.江苏省太湖流域小麦化肥施用减控措施[J].江苏农
村经济:品牌农资,2017,(2):40-43.
(上接第186页)
(上接第191页)
·1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