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茶马贸易古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论坛 2008年12月
浅谈茶马贸易古道
贾大泉 尉艳芝
摘要
茶马古道是将内地茶叶运往藏族等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道路,即茶马贸易的古
道,而不是用马匹驮运茶叶到藏区销售的道路。
内地茶叶输藏始于唐代。
迄至宋代,我国茶
叶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四川茶叶产量高居全国之首,加上战争的刺激,使得茶马贸易更为发达,宋代茶马贸易主要集中在熙秦地区,青藏道成为茶马贸易的主要道路。
元末战乱,四川茶叶生产一落千丈。
至明代,四川茶叶生产有所恢复,明政府为笼络藏族僧侣上层,使得川藏路成为贡道和官道,并成为主要的茶道和商道,取代了唐宋时期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的地位。
清代放宽茶叶输藏,使得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川藏茶道进一步繁荣。
川藏茶马贸易古道,在加强汉藏民族间的联系与团结、促进藏汉贸易繁荣,以及藏区市镇的兴起方面,都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
茶马贸易;古道
中图分类号 K 928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139(2008)-0050-03
作者简介 贾大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四川 成都 610071。
尉艳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四川成都 610071。
近十多年来,随着北方丝路、海上丝路、南方丝路等古代贸易交通道路研究的深入,茶马古道的研究也提上日程。
严格地说,就全国范围讲,茶马古道是将内地茶叶运往藏族等少数民族交换马匹的道路,即茶马贸易的古道,而不是用马匹驮运茶叶到藏区销售的道路,现就以下几个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求教同仁批评指正。
一、青藏路是宋代茶马贸易的主要道路
在我国,居住在中原地区以农业为主的汉族同居住在边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进行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其中边疆地区兄弟民族以马交换中原汉族绢帛等纺织品的绢马贸易,又是这种经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唐代开始,茶叶传入吐蕃,又开始了茶马贸易。
到宋代,茶马贸易特别发达,尤其是四川地区同西北西南吐蕃等族的茶马贸易,成了汉族同西北、西南兄弟民族最主要的经济交流活动和维持友好关系的最主要纽带。
宋朝是一个十分缺乏战马保卫国土的政权,又是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的时期。
早在宋初就在西北和四川许多地方设置买马场,用布、帛、茶和其他物品购买战马。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王韶开熙(甘肃临洮)河(甘肃临夏),这一带的吐蕃部族,北与回纥相通,西与青海吐蕃相接,产马乏茶。
!颇以善马至边,其所嗜唯茶,而乏茶与之为市。
∀ 1 当时四川岁产茶约3000万斤,是全国产茶最多地区,
2
王韶建议运蜀茶至熙河卖茶买马。
于是宋朝乃在四川榷茶建立都大茶马司,主管川、秦地区的茶马贸易事宜。
从此,我国的茶马贸易从过去绢帛、金银、钱币相兼的商品交换,发展成为官营的专用茶易马的新的历史时代。
在四川成都设置的都大茶马司的所属机构,有四川产茶州县的买茶场、熙秦地区的卖茶场和买马场。
同时也在四川设买马场。
据文献记载,茶马司建立后,在四川的眉州、蜀州、绵州、彭州、汉州、嘉州、邛州、雅州共建24个买
50
茶场,另在利州路的汉中地区建七个买茶场。
3在西北地区的秦州、熙州等地则设置48个卖茶场。
4这些卖茶场的茶叶都是由四川运去的,具体确切数量不详。
但据#宋史∃赵开传%记:!承平时,蜀茶之入秦者十凡八九。
∀按蜀茶年产3000万斤计算,即每年运往熙秦卖茶场供买马需要的茶叶,应在2000万斤以上。
而在熙秦地区设置的买茶场,可考其名者,即达10个以上。
5所买战马北宋时期每年在15000匹至20000匹之间。
南宋时期,熙河地区丧失,仅能在西和州(甘肃西和)和阶州(甘肃武都)等地每年购买战马5000匹左右。
6在四川,宋朝虽然从北宋到南宋都在雅州、黎州等地设置了买马场,购买不堪作战的羁縻马,但每年仅在5000匹左右。
7
我们把宋代四川设置买马场的数量,特别是四川地区的买马数量,同熙秦地区卖场数量、买马数量以及四川运往西北的茶叶数量作一比较,就可看出宋代茶马贸易的主要地区是熙秦地区,茶马贸易的古道是青藏道,青藏道是唐代因政治军事原因而兴起的内地与西藏地区的交通要道,至宋代则成为茶马贸易的主要道路。
二、从明代开始川藏道是茶马贸易的主要道路
宋末元初四川遭受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元代四川的茶叶生产也一落千丈,元朝政府已不将川茶销往西北地区。
四川茶叶只销往境内羌、藏地区,松潘、黎、雅是主要市场。
当时藏区所需茶叶已形成一种新品种,叫!西番茶∀,以别于内地所饮的茶叶。
元朝曾一度设立西番茶提举司,官府统购茶叶,在碉门(今四川天全)等地互市。
明代四川茶叶生产形成保宁、虁州、邛雅、叙州四大产区,但产量仍远远低于宋代的水平。
明朝政府为了!联番制虏∀,以茶叶联络吐蕃,钳制蒙古,严格限制川茶的流通范围。
朝廷把保宁、虁州地区的茶叶划为!巴茶∀区域,归陕西巡茶御史管理,每年调运!巴茶∀100万斤至西宁、河州、洮州易马。
!巴茶∀以外的川茶则由四川茶盐都转运使管理。
这部分川茶又分为供藏区的边茶和供应内地的腹茶。
边茶又分供应黎、雅的边茶和供应松潘的边茶,故称!两边一腹∀。
无论边茶和腹茶都实行引岸制度,商人纳钱买引,每引100斤,到指定地区买茶运到指定地区出售。
隆庆三年(1569),明廷规定松潘边茶销岸0 4万引,黎雅边茶岸销3万引,腹茶0 4万引。
8松潘边茶主要销往今阿坝地区和青海、甘肃南部。
这一地区经济落后,购买力低,加之明廷害怕松潘茶过多流入西北,冲击西北茶马互市,限制供应,故所需边茶不多。
黎、雅、碉门边茶市场销售范围远达朵甘思、乌斯藏(今甘孜、西藏)全境,边贸互市繁荣,售茶尤多,远远超过西北和松潘销茶的总和,成为销售藏区茶叶最多的地区。
同时,明廷为笼络藏族僧侣上层,除对各教派首领赏赐茶叶之外,对进京朝贡的使臣也大量赏赐茶叶。
明朝政府分别在四川、陕西两省接待朵甘思及乌斯藏入贡使团。
而明朝使臣亦分别由陕西、四川入藏。
由陕西入藏的道路即经陕甘至青海的道路,这条道路又分为洮岷道和西宁道两条支线。
两线于今果洛州玛多县会合后,又分为河源道与玉树道,然后在昌都会合入藏。
这条道路也是当时的青藏茶道。
但明廷规定乌斯藏地方该赏食茶,于碉门茶马司支给,又促使乌思藏的贡使只得由川藏道入贡,不再由青藏道的洮州路入贡。
到成化二年(1470)明廷更明确规定乌斯藏赞善、阐教、阐化、辅教四王和附近乌斯藏的贡使均由四川路入贡, 9在碉门领取赏茶。
从此,川藏路成为贡道和官道,又促进了茶道的畅通,使川藏道成为主要的茶道、商道,取代了唐宋时期内地差旅主要由青藏道入藏的地位。
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康区和西藏的经营,设置台站,放宽茶叶输藏,打箭炉(康定)成为边茶总汇之地,更使川藏道进一步繁荣。
这样,在明清时期形成了由雅安、天全越马鞍山、泸定到康定的!小路茶道∀和由雅安、荥经越大相岭、飞越岭、泸定至康定的!大路茶道∀;再由康定经雅江、里塘、巴塘、江卡、察雅、昌都至拉萨的南路茶道和由康定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至昌都与南路会合至拉萨的北路茶道。
这条由雅安至康定,康定至拉萨的茶道,既是明清时期的川藏道,也是今天的川藏道。
三、川藏茶马贸易古道的历史作用
川藏茶马贸易古道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了汉藏民族的团结。
宋朝在黎州、雅州等地进行茶马贸易,每年购买羁縻马二千至四、五千匹,同时又在黎州、雅州设羁縻州,对少数民族首领封官、赐爵,赏赐茶叶,确立松散的隶属关系。
黎州、雅州边境各族经常从黎州、雅州至宋朝京城朝贡。
这种以茶马贸易为主的羁縻政策,保持了这些地区民族团结、安定的局面。
明朝川藏茶马贸易古道成为内地与西藏地区的主要官道、贡道、商道之后,更加强了中央政府与川康地区和西藏的政治关系,清朝则通过四川茶马贸易古道进军西藏,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
清末民初,英帝国主义侵略西藏,中央政府就通过川藏道出兵西藏,反对英帝的侵略和西藏上层分裂势力,维持了民族团结。
川藏茶马贸易古道又成为捍卫我国西藏主权领土完整的国防道。
(二)促进了藏汉贸易的繁荣。
51
茶马贸易是藏汉之间、中原与藏区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相互依存的互惠互利的经济交流。
藏区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马有销路就直接刺激了畜牧业的发展,用马换回茶叶,改善了藏区人民的生活,有利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随着川藏茶马贸易古道的开通,带动了汉藏贸易的全面繁荣。
以民国时期为例,从四川运到康边的边茶最高额达千万斤,交易值200余万元。
从藏区运来的麝香年约5000余斤,总值100万余元。
还有商人将茶运至拉萨换黄金,再到印度换外汇。
康定成为内地与西藏贸易的枢纽。
根据调查,1930年康定运往藏区的商品,有茶叶700万斤,衣服4万多件,绸缎4500匹,丝棉2 4万斤,匹头5000件,烟草8500斤。
康定运输内地的商品,有麝香5000斤,虫草9300斤,知母22 81万斤,贝母12 21万斤,鹿茸2 82万斤,秦艽2600斤,大黄187 5万斤,羌活1 43万斤,羊毛71 23万斤。
另外,还有皮类。
商品共值约244万余元。
10于此可见,川藏茶马贸易的开辟,促进了内地与藏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增进了双方的经济利益。
(三)促进了川藏川道沿线城镇的兴起。
大渡河畔被称为西泸门户的泸定,明末清初不过是区区!西番村落∀,境属沈村、烹坝,为南路边茶入打箭炉的重要关卡。
康熙四十五年(1706)建铁桥之后,外地商人云集沪定经商。
到宣统三年(1911)设县, 1930年已有商贾30余家,其中陕商8家,经营客栈,成为内地与康定货物转输之地。
康定在元代尚是一片荒凉原野,关外各地及西藏等处商人运土产交换茶叶布匹,只得搭帐蓬锅桩,权作住宿之处,明代才形成一个村落。
雍正七年(1729)置打箭沪厅,设兵戍守,番汉咸集,交相贸易,成为闹市。
从此!汉不入番,番不入汉∀的壁垒打破,大批藏商越静宁山进入康区,大批陕商和川商也进入康区,康定成为贸易总汇之所,商业相当繁荣。
嘉庆二十年(1815)关税达21868两。
宣统三年改打箭沪厅置康定府。
1913年改为康定县,1939年为西康省省会,共有1860户, 1 57万人,其中商业人口占6/10,工业人口占2/10。
农业人口占1/10,汉人占85%左右,藏族约占11%, !为西陲一大都市∀。
11
其他因川藏茶马贸易古道而兴起的市镇还有里塘、巴塘、道孚、炉霍、昌都等地,后来都成当地的政治中心。
总之,川藏茶马贸易古道,在促进汉藏民族团结、贸易繁荣、经济发展和藏区市镇的兴起等方面,都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史%卷167,#职官志%。
2详见贾大泉、陈一石著:#四川茶业史%第38页,巴蜀书社1989年版。
3详见#四川茶业史%第52-53页。
4详见#四川茶业史%第78页。
5详见#四川茶业史%第79页。
6详见#四川茶业史%第86-87页。
7详见#四川茶业史%第80,第90页。
8#明史∃食货志∃茶法%。
9#明宪宗实录%卷78。
10游时敏#四川近代贸易史料%第45-46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1#四川近代贸易史料%第45页。
(责任编辑 彭东焕)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