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县中心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第三单元 表内乘法二2 8,9的乘法口诀学案 西师大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单元表内乘法(二)8,9的乘法口诀
项目内容
1.1只螃蟹8条腿,2只螃蟹、3只、4只……7只各有多少条腿?
只数(只) 1 2 3 4 5 6 7
腿的条数(条)
2.探索8的乘法口诀。

8×8=64八八( )
8×9=72八九( )
3.9的乘法口诀。

9×9=81九九( )
4.用乘法口诀计算。

5.通过预习,我知道了8的乘法口诀:八八六十四、八九七十二;9的乘法口诀:九九八
十一。

6.预习后,我还有( )不明白。

7.把口诀补充完整。

五八( ) 二八( ) 八八( )
( )九六十三 ( )八四十八九( )八十一
8.算一算。

8×3=4×8=8×6=9×8=
5×9=8×2=9×8=8×8=
温馨提示学具准备:8的格子图。

知识准备:1~7的乘法口诀的相关知识。

参考答案
1.8 16 24 32 40 48 56
2.64 72 六十四七十二
3.八十一
4.略
5.略
6.略
7.四十十六六十四七六九
8.24 32 48 72 45 16 72 64
第2课时混合运算(2)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2,
【教材分析】教材对混合运算的出示直截了当,本课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含有加减乘除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样安排直入主题,且逐层递次,让学生逐步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情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了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观察某物,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最后解决问题。

,
【教学目标】
1.继续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将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或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难点:理解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小黑板等。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探究新知)―→(掌握含有加减乘除两级运算的,顺序。

) (巩固应用)―→(能按正确的顺序进行计算。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
,,,
【情境导入】出示下题:,6+34-23 5×6÷3100-25+10 18÷9×6,师:谁来说一说这些计算题有什么特点,该怎样计算呢?,
生:只含有加减或乘除的混合算式,计算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那么我们来计算它吧。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新的综合算式,学习新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教学例2,出示第48页例2主题图,学生读图,并在教师引导下列出算式:(1)4×3+7 (2)7+4×3
师:观察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与以前学过的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老师指名学生板演,引导学生说出每步算式的意义。

师生小结算法: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法,计算时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因为加法和减法是同级运算,所以算式中有减法和乘法时,应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同理因为乘法和除法是同级运算,故算式中有加、减法和除法时,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2)出示算式:30+8÷2,30-8÷2。

(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计算)
【巩固应用】
1.完成第48页“做一做”。

,让学生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6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集体订正,指名两人口答后两题的计算过程。

2.完成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

,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的混合运算,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或含有除法和加、减法,像这样含有两级的运算,我们应按照先做乘法,再做加、减法;或先做除法再做加、减法的顺序进行计算。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分辨、计算,一定会算得又快又准,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 【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2)
例 2 4×3+7 7+4×3, FF, =12+7 =7+12, =19 =19,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法,又有加、减法(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 30+8÷230-8÷2, FF,=30 + 4 =30 - 4,=34 =26,
第2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教材第10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之逐渐养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而形成主动研究数学问题、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

2.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练习过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运用知识的技巧。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重量(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并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重点难点】
1.熟练掌握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2.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情景导入】
1.谈话引入。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应用到数学的知识。

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练习课,重点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揭示课题。

【新课讲授】
1.知识回顾。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哪些方面的知识。

生1:我认识了克和千克。

生2:我认识了秤。

生3:我会用秤称物品的轻重。

生4:我知道1千克=1000克。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约重1克。

生1:一枚2分的硬币重约1克。

生2:一枚图钉重约1克。

生3:一个乒乓球重约1克。

生4:2枚曲别针重约1克。

……
师: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质量重约1千克呢?
生1:一袋白糖重约1千克。

生2:一条鱼重约1千克。

生3:4袋牛奶重约1千克。

生4:2瓶矿泉水重约1千克。

……
师:通过上面的知识回顾,说明大家对上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很好。

下面我们就来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强化练习。

(1)填一填。

6千克=()克
4000克=()千克
师: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填写答案,小组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
生1: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我是这样想的,因为1千克=1000克,6千克就等于6个1000克,就是6000克;4000克里有4个1000克,所以是4千克。

生2:我是这样想的。

因为千克和克的进率是1000,所以由“千克”转化成“克”,在数字后面添3个0并以“克”作单位;由克转化成“千克”,把数字末尾的三个0去掉,并以“千克”作单位。

所以6千克=6000克,4000克=4千克。

师:真聪明!这两种方法都很好。

(2)在()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克和千克两种质量单位,那上面这四种物品分别选用什么作质量单位比较合适呢?请先想一想,再说一说。

生:我是这样想的:1个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1袋白糖重1千克。

由此可知,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

一个足球和一条小金鱼都比较轻,只能是400克、80克,从数字上看也不可能是400千克、80千克;一只小鸭比一只花狗相对轻
一些,只能是1千克、6千克,一只小鸭的重量不可能是1克(只相当于1个2分硬币的重量),一只小狗的重量也不可能是6克。

所以足球选“克”作单位,金鱼选“克”作单位,小鸭选“千克”作单位,小花狗也选“千克”作单位。

师:说的很有道理。

选用质量单位的方法是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的质量,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3.出示教材第104页例3。

师:我们刚刚已经了解了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对于他们的概念也已经了解过了,下面看一看例3,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克。

就是让我们估计这些苹果有多重。

师:苹果有大有小,我们要根据大小来估计。

生:一般大的4个1千克,中等个的5个1千克。

师:对的。

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些苹果里面有几份1千克,这里我们要怎么算呢?
生:用除法。

板书:
①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
20÷4=5(千克)
②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
20÷5=4(千克)
师:如果都是小苹果呢?
生:先称一下?
师:真聪明。

我们可以先称一下,看是几个苹果重1千克。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4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的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集体订正。

答案:
1.略
2.25克 3千克 360克 10千克
3.克千克克千克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多观察一些物品的质量,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2课时解决问题
1千克=1000克
1000克=1千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通常用“克”作单位,
计量较重的物体,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在学生实际感受1克、1千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关系,根据具体问题正确选择合适的单位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教师巧妙地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加强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质量单位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进一步巩固练习后,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