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知识点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
间的所见所感,饱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一、诗歌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诗歌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往四川,唐肃宗在灵武即位。
杜甫闻讯,欲投奔新帝,却在途中被叛军所俘,押至长安。
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
睹了长安城的破败景象,触景生情,遂作此诗。
三、诗歌赏析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人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破”对“城春”,两相对照,反差强烈。
“山河在”意味着国家的根基仍在,然而“城春”本该是繁华热闹的景象,如今却是“草木深”,一片荒芜。
这种反差突出了国家沦陷、城池破败
的惨状。
一个“深”字,写出了草木丛生、无人打理的荒凉,暗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诗人因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鲜花反而落泪;因怨恨别离,听到鸟儿的叫声也觉得心惊。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3、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连三月”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持续不断,战火已经烧了很长时间。
“家书抵万金”则突出了在战乱中,一封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
4、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因忧愁而频繁搔头,导致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愁苦之态。
四、诗歌主题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和诗人自身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五、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全诗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借景抒情;后四句重在抒情,以情写景。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相互映衬,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2、对仗工整
诗歌在格律上对仗工整,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3、细节描写
尾联通过“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
人内心的愁苦。
六、后世影响
《春望》是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不仅展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
典范。
七、相关考题
1、请简要分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描绘的画面及表达的
情感。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结合全诗,说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含义。
4、请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人物形象。
八、拓展阅读
如果对杜甫的诗歌感兴趣,可以进一步阅读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蜀相》等作品,以更全面地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内涵。
总之,《春望》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