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何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

[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_______)窥:(_______)
士人:(_______)下流:(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钟毓兄弟小时,值①父昼寝②,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③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④饮而不拜。

既而⑤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⑥,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①值:碰上。

②昼寝:白天睡觉。

③托寐:装睡。

④会:指钟会。

⑤既而:过了一会儿。

⑥成礼:完成礼仪。

[1]用学过的方法读懂故事,再判断下列说法。

(1)故事中的“兄弟”指的是钟毓和钟会。

(______)
(2)故事中的兄弟二人都偷偷喝了酒。

(______)
(3)根据文言文的用词规律,“因共偷服药洒”中的“因”可以扩为“因为”来理解。

(______)
(4)联系上下文,“既而问毓何以拜”这句话前面省略了问话人“父亲”。

(______)
(5)兄弟二人的做法,肯定有一个人是对的,有一个人是错的。

(______)[2]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其父时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且托寐以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一)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漫浪:_______ ②急:_______ ③谓:_______ ④下流:_______
[2]选段(一)是宋朝大理学家________的智慧之见,他在《观书有感》(其一)中也有经典之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段(二)是清朝文学家__________的读书心得,里面有两个典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___________ 的重要性,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用原文短句回答)
[4]作者在选段(一)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好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内阅读。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薰以桂椒,( )以珠玉,饰以玫瑰,(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薰以桂椒薰:____________________
饰以玫瑰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椟: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

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文学家。

②洛:洛阳。

③通:通报,传达。

④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府君的亲戚。

李府君指李元礼。

⑤仆:我,古代谦称。

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家和您家世世代代友好往来。

⑦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

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字面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说陈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言文,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古人谈读书》选段,完成习题。

知之为知之,,是知也。

敏而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1]按原文填空,写在横线上。

[2]用自己的话写写画“﹏﹏”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第一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4]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疑神疑鬼
夏首之南有人焉①,日涓蜀梁②。

其为人也,愚而善畏③。

明月而霄行④,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⑤,仰视其发⑥,以为立魅⑦也。

背而走⑧,比至其家⑨,失气而死。

注释:
①夏首:古时地名。

在今湖北省夏水;焉,语气助词,无实在的意思。

夏首的南边有一个人。

②涓蜀梁:人名。

③善畏:容易害怕,胆子小。

④在一个明月高挂的夜晚出门去。

⑤伏鬼:趴在地上的鬼。

⑥仰头看到自己的头发。

⑦立魅:站着的鬼怪。

⑧背:转身。

背转身就跑。

⑨比:等到。

等到跑回家里。

1.写出文中的一对意思相反的字: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填空。

文中这个人名叫_________,他是一个既_________又_________的人。

在月光下他疑神疑鬼,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把自己的_________当作_________,结果,_________。

3.在横线上摘录此人疑神疑鬼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内阅读。

浙江潮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在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标出文中具体描写浙江潮的句子,这是按由到的顺序,从、、、四个方面来写的。

9.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破)
C.吾矛之利(好处)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围观者质问卖者这句话之前,心里的想法是
______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与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

(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诣:_____________ 乃:________________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示:____________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____________ 闻: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练习。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这两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自相矛盾》,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众皆笑之。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_______________ 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或: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可同世而立
立: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的意思有:①好处,利益;②锋利,锐利(跟“钝”相对);③利润或利息;④胜利,指赢的一方;⑤顺利,便利。

本文中“吾矛之利”的“利”是第______的意思;“出师不利”的“利”是第_____的意思;“坐收渔翁之利”的“利”是第_______的意思。

[4]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与表达。

(没有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__________。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古人谈读书二》
[1]在横线上补充原文内容。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请写出你积累作者的一首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的读书观点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观书之法三则(节选)
(宋)朱熹
读书,始①读,未知有疑;其次②,则渐渐有疑;中③则节节有疑。

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④是学⑤。

(注释):①始:开始。

②其次:读着读着。

③中:读到一半的时候。

④方始:才能称得上。

⑤学:学习。

[1]短文中的“疑”字可真多,我知道它的意思是_________,我还能写一个带有“疑”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

[2]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的大意。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

短文内容体现的是“朱子读书法”中的(______)(填序号)
A.循序渐进 B.熟读精思 C.虚心涵泳 D.切己体察
E.着紧用力 F.居敬持志
[4]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外阅读。

执竿入城①
鲁②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③。

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⑥而入?”遂⑦依而截之,乃入城。

注释:①《执竿入城》选自《笑林》,②鲁:鲁国,在今山东省南部一带。

③计无所出:指想不出办法。

计:办法。

④俄:不久,一会儿。

⑤老父:老人。

父,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⑥中截:从中间截断。

⑦遂:于是,就。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_________________
亦不可入_________________
遂依而截之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