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①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②,便教莺语太丁宁③。
【注释】①无赖:不讲道理。
②遣:派。
深造次:频频拜访。
③丁宁:嘱咐。
(1)诗中哪两个字是全诗之纲?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在情与景表现方面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分析。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
【唐】元稹
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3.古诗阅读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②,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③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④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角巾:四方有角的头巾。
③航:小船。
④柴门:指作者自家的门。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5.阅读下列一首诗,完成各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诗人苦闷、惆怅、等情绪。
(2)请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①
(唐)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咏柳
(唐)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②飞花③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释】①此诗约做于会昌三年至五年之间,世人为避朋党倾轧,自请外放,长期远离京城。
②解把:解得,懂得。
③飞花:柳絮。
(1)《杨柳枝词》中描绘的柳枝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咏柳》中的“狂”则突出了柳枝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中,世人借“柳”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情感,请作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及所包含的寓意。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南邻
杜甫
锦里①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②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注释】①锦里:成都地名。
②航:小船。
(1)此诗描写了两幅图景,前四句可谓“山庄访邻图”,后四句可谓“”。
(2)诗人笔下的“南邻”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诗内容分析。
10.古诗阅读
送梓州李使君
(唐)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檯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释)①杜鹃:鸟名,又名子规,或布谷鸟。
②树杪:树梢。
③讼芋田:指巴人常为农田事发生争讼。
④翻教授:翻新教化。
(1)“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一联中的“响”能否改为“鸣”、“啼”?请简要分析。
(2)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
B.本词下阙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
C.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旷达洒脱的情怀。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12.细读全诗,品析画线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吊扶苏
(宋)孔武仲
天下精兵掌握间,便宜长啸入秦关。
奈何指剑区区死,不辨从来赵李奸。
【注释】赵李:赵高与李斯。
二人篡改秦始皇遗诏,赐死当时在边疆带兵的秦始皇长子扶苏。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
(清)冯云山
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释】①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
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颈联写出了荷花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前四句是怎样描写“州宅堂前荷花”的?请加以赏析。
15.阅读《行路难》,完成后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
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 的诗句是,。
(2)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6.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落叶
(隋)孔绍安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
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
(写作背景)诗人孔绍安原是南朝陈的达官子弟(其父孔奂为陈的吏部尚书)。
隋灭陈时,孔绍安才13岁。
他曾对表兄虞世南说过:“本朝沦陷,分从湮灭。
”这首诗是陈亡后不久,孔绍安徙居京兆鄂县(今陕西户县)闭门读书期间所作。
(1)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心境和身份的是“”一字。
(2)傅庚生先生在《联想与比拟》中写道“方人之情有所会、感有所触也,往往将其内在情感之颜色涂染于外在事物之表”,请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来分析诗人的情感。
17.阅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完成下列小题。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从内容上看,诗人“喜”的是________,其“妻子”“愁”的是________;体现诗人喜出望外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2)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对雪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
(1)诗中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的字是,点题的诗句是。
(2)品析“炉存火似红”一句中“似”字的表达效果。
1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2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早发
(唐)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客愁。
饱受离乱,客居他乡的郁愁心绪。
(2)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
见花开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2.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
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白居易醉酒之后,忆起元稹,计算他的行程应该到梁州了。
而元稹在梦中与白居易一同游玩,惊醒之后,发现身处梁州。
两处“梁州”形成对应,表达了两位诗人心有灵犀,相互思念之情。
【点评】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一致,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
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
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3.(1)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
由于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便是一条小河。
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2)杜甫到人家作客,诗先写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说起山人,人们总会联想到隐士的许多怪脾气,但这位山人却不是这样。
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
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这气氛是和谐、宁静的。
三、四两句是具体的画图,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画出来了。
故答案为:⑴江村送别图。
(大意对即可)
⑵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概括时要抓住要点,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作答,语言要简洁,与前面的概括句式一致。
⑵本题考查读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其对人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描写。
4.(1)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2)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解析】【分析】(1)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
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
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
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所蕴含的深刻道理,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
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故答案为:⑴运用典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怅惘之情;
⑵这两句诗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事物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
这是在和友人共勉,意指虽然“我”一人被贬远迁,但后继者仍大有人在。
诗人在困苦失意中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以乐观豁达的心态泰然处之。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中所用典故的作用,解答时要抓住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⑵此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赏析,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1)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2)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解析】【分析】(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及具体语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感情,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
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写酒菜的丰盛、精美,但李白却在这么丰盛、精美的酒菜面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由此可以看出李白当时苦闷、惆怅、犹豫之情,而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意思是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可见李白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情绪又变得乐观向上。
(2)结合典故内容和全诗的写作背景分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
故答案为:⑴徘徊(犹豫);昂扬(向上)
⑵这两句诗用了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仍在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6.(1)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2)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解析】【分析】(1)《杨柳枝词》中首句写枝条之盛,舞姿之美。
“春风千万枝”,是说春风吹拂,千丝万缕的柳枝,随风起舞。
一树而千万枝,可见柳之繁茂。
次句极写柳枝之秀色夺目,柔嫩多姿。
春风和煦,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
《咏柳》写凌乱柳枝凭借东风狂飘乱舞,展现柳枝风中舞动的特点。
(2)《杨柳枝词》中“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意思是:永丰坊西角的荒园里,整日都没有人,这柳枝属于谁。
抒发了诗人对永丰柳美姿无人赏识的痛惜,作者借此
表现出对当时政治腐败,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之情。
《咏柳》中第一、二句写凌乱柳枝借东风狂飘乱舞,第四句以“不知”一词,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
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而是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故答案为:⑴茂密(繁密茂盛);柔嫩(柔软鲜嫩);随风狂舞(风中舞动);
⑵白居易借荒园中无人欣赏的柳树,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之情;曾巩借风中狂舞的柳树,讽刺了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描绘诗歌画面、概括情感等。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7.(1)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分析】(1)一问,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
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
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
此题一定要把“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
二问,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并暗示社会的发展,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读懂诗句大意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即可。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岁暮,从和州返回洛阳,途经扬州与白居易相会时所作。
此诗运用了层层递进的手法,首先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
尾联点名酬赠之意,表达了诗人坚韧的意志与乐观的精神。
可按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表达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酸楚和愤懑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和寓意的理解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情感,描述的语言要生动形象,注意语句所包含的哲理。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理解。
要求考生读懂诗句大意,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教学解读,注意诗人的人生经历、诗句中的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
8.(1)世路艰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2)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会有一天,能实
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解析】【分析】(1)“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以“行路难”比喻世路艰险,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其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表达了一种忧来无端的惆怅,一种无所适从的迷惘。
诗人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
(2)《行路难》(其一)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情感起伏变化,可谓一波三折、荡气回肠。
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表现出极大的郁闷之情;黄河不可渡,太行不能登,隐喻仕途的艰难,表现出无限的惆怅之意;希望垂钓渭水,“乘舟梦日”,又对政治前途抱有幻想;接着诗人用四字短句反复咏叹“行路难”,又表现出徘徊和沉低的心境。
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
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
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故答案为:⑴世路艰险;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⑵①意思: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
即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②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时要明确诗句所表达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能结合以下诗句和寓意,从“情”“景”交融的一个角度回答即可。
9.(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画面。
《南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第一联描写朱山人的隐者形象及他的家境。
第二联通过客人来访儿童欢喜、鸟雀不惊,表现朱山人的好客,句中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下半篇是一幅江村送别图。
第五、六、七句写朱山人家周围的清幽景色,衬出了他的高雅品格。
最后一句写辞别,虽然没有描叙主客欢聚的情况,但已展现了两人间的情谊。
(2)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
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可是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表情中,可以知道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
故答案为:(1)江村送别图
(2)这位“南邻”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诗人能与其畅谈甚欢至日暮归,当非一般农夫。
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
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诚恳而又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