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写的。
寒食,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京都长安城寒食节的景象。
首先写春天京城的景色,暮春临近,全城处处花絮纷飞,寒食节里,东风吹过,皇城里的柳枝随风飘拂。
接着写夜幕降临,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宫廷里却正忙着传赐蜡烛。
诗人描绘寒食节的景象,从白天写到夜晚,重点写夜晚,以汉喻今,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首,是借助古老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来。
这首诗,整体来看是从织女的角度,开篇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迢迢”写出距离之远;第二句既写织女,也写银河的清亮。
接下来两句写织女劳动的情景,表现了织女的姿态美和勤劳形象,五六句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明写织女,却暗连牛郎,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后两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与前面的“迢迢”相照应,有力地强调了织女离愁别绪的哀怨。
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两组叠词的运用,突出地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缠绵情意。
这首诗一韵到底,十句诗中有六句用了叠字:“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古诗。
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
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
《寒食》描绘了古代人们过寒食节的情景,《迢迢牵牛星》借七夕节牛郎织女的传说,想象了织女与牛郎分离后的离愁别绪,抒发了分离的悲苦。
《十五夜望月》通过写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望月所感,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侯、章”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感知诗的大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以古诗中的节日记忆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疏通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寒食》
1.简介作者韩翃和寒食节。
2.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
3.结合课文注释,尝试自己翻译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翻译得是否准确。
4.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
傍晚皇宫传赐蜡烛,袅袅的轻烟飘散到权贵豪门的家中。
5.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从“无处不飞花”中感受春天京城里花开烂漫的生机勃勃景象。
“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6.学习第三、四句。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
“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皇宫。
“五侯”这里泛指权贵豪门。
7.讲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情感。
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做饭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可是权贵豪门却能够破例点蜡烛,表达了作者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
8.归纳主旨:《寒食》前两句运用高度凝练而华美的语言,描绘了春意浓郁、笼罩全城的画面,后两句借古讽今,委婉表达了对权臣乱象的不满和讽刺。
(四)学习《迢迢牵牛星》
1.简介《古诗十九首》。
2.齐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先理解诗句大意。
3.教师逐句翻译诗句,讲解诗歌大意。
4.让学生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一说诗歌表达的情感。
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来?
5.学习诗歌的前四句。
诗的前两句先写织女隔银河怅望对岸的牛郎。
“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
后两句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6.读“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想一想,为什么织女会“泣涕零如雨”呢?
7.引导感悟诗中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8.归纳主旨:这首诗以物喻人,构思精巧。
主要写织女,通过织女织布的“不成章”,到“零如雨”,再到“不得语”,描写细腻,充
分表现出分离的悲苦。
结尾的“脉脉不得语”,将这种悲苦表现得更浓郁更真切动人
(五)学习《十五夜望月》
1.简介作者王建。
2.教师讲解诗句大意。
译文: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提示:“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
4.诗的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一下。
提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结合所学《寒食》,说一说这两首诗蕴含了哪些传统习俗,查找资料,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歌写到了传统习俗。
6.归纳主旨:诗人运用形象凝练的语言,渲染了中秋时清寂月明的氛围,结尾运用疑问“不知秋思落谁家?”,将思亲之情表现得委婉动人,也给全诗留下了思深情长的意境和结尾。
五、说板书设计
在一堂课中,板书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设计优美、形象生动的板书可以让学生记忆深刻。
本次板书紧扣教学内容,抓住古诗主线,
表现古诗内容,概括诗人情感,简单明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寒食春城→飞花斜柳不满、讽刺
寒食→权臣烛火
迢迢牵牛星
织女形状→皎皎动作→擢素手弄机杼苦闷思念
结果→终日不成章原因→泣涕零如雨分离的悲苦
慨叹—脉脉相望不得语
景地白树栖鸦→清寂明亮
十五夜望月冷露湿桂花→无声轻盈思深情长
情人尽望月→思亲之情委婉动人
秋思谁家?→委婉发问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中心思想
1、《北京的春节》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
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热闹、隆重、温馨和美好,反映了老百姓过年高兴的心情。
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2、《腊八粥》作者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原名沈岳焕。
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
其中重点写了八儿等待母亲熬粥的情景,通过八儿和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以及喝粥时的满足。
字里行间展现出作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无比热爱,对于家庭亲情的无比眷恋。
3、《寒食》作者是唐代诗人韩翊,诗的前两句写寒食节长安城的白天之景,后两句写入夜时分宫廷寒食节的景象,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滥用特权现象。
《迢迢牵牛星》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
这首诗描述了牛郎与织女被银河隔断而不能相见的民间故事。
诗中充满了浓厚的浪漫气息,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了人间别离之苦。
《十五夜望月》作者是唐朝诗人王建。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中秋月色的美景,后两句写望月怀人的心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表达了诗人中秋望月而思念亲人的情感。
4、《藏戏》作者是马晨明。
这篇文章作者用生动传神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藏戏独特的魅力以及藏戏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表现了藏戏强烈、鲜明的民族特点。
5、《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作者是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
本文内容由“梗概”和“节选”组成。
“梗概”按照时间顺序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养羊种麦”等情节。
“节选”写的是鲁滨逊来到荒岛的生活情况和面对现实的思索。
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不怕困难、机智坚强、乐观向上、充满智慧的特点。
6、《骑鹅旅行记(节选)》作者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
本文主要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男孩变成了狐仙,他被动物们纷纷责怪,最后因为不让雄鹅飞走而被带上了天空,表现了童话作品的奇幻想象和美妙的构思。
7、《汤姆•索亚历险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
由这部名著的梗概和精彩片段组成。
梗概围绕“历险”,介绍了主人公汤姆的五次历险过程:精彩片段讲述了汤姆和贝琪从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作品成功塑造了汤姆•索亚这个“顽童”形象,让我们看到他身上所具有的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精神。
8、《匆匆》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提醒我们:时光在不知不觉中就会溜走,要珍惜分分秒秒,不要虚度光阴。
9、《那个星期天》一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某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到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文章细腻而深婉地表现了主人公丰富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10、《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看起来是写马,其实是借马来抒情,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为国建立功业。
《石灰吟》是明代诗人于谦写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写的一首诗,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11、《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记叙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和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镇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12、《为人民服务》一文是毛泽东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做的演讲,开始就提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然后结合实际,从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正确对待批评和搞好团结三个方面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敌人。
13、《金色的鱼钩》一文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老班长崇高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从而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14、《学弈》一文写了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结果两个人一个学的好,一个学的不好。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围绕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的问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无法裁决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的精神和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
15、《表里的生物》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这使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接下来主要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一百多年
后的上学情形讲得生动有趣:专门的教学楼,同样的课程都不复存
在,老师被机器人取,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互相讨论变为独立思
考等。
这一切让读者在玩味情节的同时,也对未来和现实的学习进
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