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高2011届高三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高三历史试题 2010年10月
审核人:陈亮校对人:张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请将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
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
典制六材。
”《礼记·典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状态?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
业 D.民营手工业
2、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连续性
3、17世纪西方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该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4、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
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和茶叶在西方广受欢迎。
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5、明朝冯梦龙在《三言两拍》里有很多关于社会现象的描写,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杨八志(陕西商人)与李氏商议道:“我年近三旬,读书不就,家事日渐消乏。
祖上原在闽、广为商,我欲凑些资本,买办货物,往漳州商贩,图几分利息,以为赡家之资,不知娘子意下如何?”该材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八股取士扼杀人才
C.重农抑商的社会风气 D.商业活动对人们观念的改变
6、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选择了海洋”,中国却“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7、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文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 B.顽固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8
、图8系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文献,其中收录了“国难期间大家要厉行节约倡
用国货”、“洋货畅销是全国同胞的耻辱”、“用国货就是实际救国”等
多条标语。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五四运动推动了这次国货调查
②洋货与国货之间存在市场竞争
③国货物美价廉,深受百姓喜欢
④工商界激发公众用国货的热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造成这一转变的因素有
①洋务运动的失败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民族危机加剧④文学革命开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邮票可以反映历史,也是设计者所处时代和设计者本人思想认识的反映。
右图1942年7月7日美国邮政总署发行的一枚邮票。
对邮票寓意理解正确的是
①邮票上的人物Sun Yat—Sen和Lincoln分别是中美两国“国父”
②邮票设计者将“民族、民权、民生”与“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并列,表明中国曾经追求过“美国式”的民主
③邮票突出“抗战建国”反映了当时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和要求
④邮票设计者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是因为台湾已经回归中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
①④
11、下列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史②是中国近代社会进步的基础③始终受到反动政府的阻碍和限制④外国对华经济侵略对其发展有阻碍和促进的双重作用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时间厂数(家)创业资本数(元)工人人数(人)
1913年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13、《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引者)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2年
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左”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早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14、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
是一阵阵闷雷响着。
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
”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D.“打倒列强,除军阀”
15、下列是对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经济成份变化情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经济成份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公私合营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1952 19.1%1,5%0.7% 6.9%71.8%1956年32.2%53.49% 7.3% 0 7.1%
A.
1952年分散的私有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B.合作社经济不是公有制的经济
C.到l956年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D.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最为彻底
16、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
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
”说明当时的中国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改革开放改变着社会面貌
17、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B.推动人们去追求自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
C.挑战王权,提高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切的尺度
18、卢梭说:“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
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A.以法治保护宗教自由 B.以契约的保障个人自由
C.废除封建财产私有制 D.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19、《全球通史》中写道:“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
”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
”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中西交流的加强
D.世界市场的形成
20、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我国把每年的6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历史
上使电成为新能源的关键性科学发明是
A.德国西门子研制的发电机 B.美国人受迪生发明的电灯泡
C.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 D.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内燃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满分60分。
请将答案写在答卷的相应位置。
21.(10分)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习
玉玺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重要象征。
近年来,对于古代帝王用品的收藏与研究日趋火爆。
2009年11月5号,乾隆玉玺“八征耄念之宝”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拍出。
但有文物专家鉴定其为仿品。
(1)下面几条鉴定真伪的依据中,你认为最具说服力的是哪条?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2分)
A.民间有关乾隆玉玺的传说
B.玉玺的制作、玉质的优劣、印文篆刻等方面
C.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对玉玺的鉴定结果
D.伦敦苏富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拍卖行
方法二问题讨论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2分)
(3)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
请补齐空缺部分。
(4分)
①皇帝独尊,如:皇帝自称“朕”。
②,如:。
③,如:。
(4)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
22.(10分)城市,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
北宋都城的万千气象,从不同侧面折射了北宋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来源:学科网]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
……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
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
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四宋代的都市化也反映货币经济的发展。
宋朝铸造的铜钱超出唐朝时的十倍以上,但仍不敷应用。
在缺铜的情形下,宋真宗年间出现民间发行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后来为政府接办。
——孙隆基《鸟瞰中国千年史》
材料五经济、文化中心、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五,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3分)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5分)
(3)请以北宋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2分)
23.(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史记·商君列传》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材料二郑观应主张“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商务者,国家之元气也”“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
商战。
”
张謇认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实业亦必有的,……何在?在棉铁,而棉尤宜先。
”“国人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较赔款甚,若不能设法,即不亡国,也要穷死。
”
材料三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的手段……自公元1651年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或殖民地或领土……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英国《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材料四 1838年在曼彻斯特成立了“反谷物法同盟”,并吸引了不少工人群众参加其活动。
1846年,国会在社会压力下终于废除《谷物
法》,…… 1846—1849年英国取消了大约200种商品的进口税。
这些政策大大帮助了英国工业品的出口并使原料和粮食进口增加,价格下降,促进了英国工业的更大发展。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两段引文所体现的不同经济思想,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相同点。
(1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英国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应遵循怎样的原则?(1分)
24.(11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来源:Z*xx*]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请于广东虎门外之沙角、大角二处,置造船厂一,火器局一。
行取佛兰西、弥利坚二国各来一二人,分携西洋工匠至粤,司造船械,并延西洋柁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必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
——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
“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钰《改变中国》
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
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
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
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
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
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1分)有何重要影响?(1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5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1分)
25.(9分)世界博览会被誉为“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至今已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中国上海商人徐荣村得知后,寄出12包精选的“荣记湖丝”并一举获金、银大奖,中国参与世博会的历史由此破题。
但当时最受参观者瞩目的展品是英国展出的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技术型产品。
材料二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
中国政府对这次博览会给予了高度重视。
在博览会会场内,中国展区设有农业馆、矿业馆、交通馆、美术馆等。
在中国展馆里,中国的茅台酒和张裕酿酒公司的“可雅白兰地”获奖。
茅台酒被评为世界第二名酒。
张裕白兰地获4枚金质奖章和最优秀奖,遂更名为金奖白兰地。
在本届博览会上,中国展品共获得1211项奖,在全部31个参展国中独占鳌头,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博览会所获成绩最优秀的一次。
材料三右图为1992年西班牙世博会主题标志。
此次博览会的主题为“发现的时代”。
本次世博会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观众达6000多万人次。
中国馆展出四大发明及长征系列火箭等,被评为“五星级展馆”。
——以上材料均摘自《走进世博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英参展商品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种不同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能够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分)
(3)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政府为何把1992年世博会主题定为“发现的时代”?如从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角度看,该“发现”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3分)
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因为人文主义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
实现。
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
材料二牛顿的物理学的分析方法现今开始不仅被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且被应用于思想和知识的整个领域及人类社会。
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5呎的小动物竞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
”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动的实质。
——[美]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总之,在18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
在18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
”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
19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
——《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三次危机与突破》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人文主义运动”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
(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牛顿在科学上最主要的贡献及其思想价值。
(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前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变化。
(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和分析,谈谈思想解放和近代自然科学两者之间的关系。
(2分)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审核人:陈亮校对人:张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D C D C
A C A C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D B B B D B B B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满分60分。
21.(10分)(1)B项;理由:B项是实物资料,文物鉴定最重要的依据是实物资料。
(2分)
(2)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直至废除宰相制度(2分)
(3)皇位世袭;预立太子。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军国大权。
(4分)
(4)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1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皇帝是专制的象征,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不利于社会发展(1分,若有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3.(10分)
(1)经济思想:前者主张重农抑商,后者主张工商皆本。
社会根源:战国时期封建社会(制度)形成;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分)
(2)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分)
(3)变化:由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展为贸易自由主义政策。
(2分)
原因: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分享国家政权;工人群众的支持。
(两点得2分)
(4)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具体的国情制定本国的经济政策。
(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