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间歇缺氧致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建立及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间歇缺氧致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的建立及机制
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动脉病变的一种,是由于内皮损伤后引起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内皮下积聚和氧化,被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摄取,并形成斑块,最后导致血管狭窄、动脉硬化、斑块破裂等病理过程。

AS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因,对于其病理机制的深入探索和掌握具有重要的临床前景和研究意义。

慢性缺氧是人类身体内多种疾病引起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慢性肺部疾病、高原缺氧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近年来发现慢性间歇缺氧(CIH)可以诱导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进展。

CIH是指人体在每天睡眠过程中,由于呼吸功能障碍所致,导致每晚数次间歇性低氧血症。

CIH 能够促进氧化应激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影响细胞凋亡,进而导致动脉内膜增厚、肥大的基质细胞积聚、胆固醇酯沉积、玻璃样变性等AS的重要病理变化,但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因此,本文拟探究CIH对于兔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前期预防和治疗AS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1)建立慢性间歇缺氧致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
(2)观察CIH模型致AS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
(3)探究CIH模型致AS的新治疗手段
2.研究方法
(1)动物诱导和组分析: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CIH组,动物孵育2周后,对CIH组进行CIH处理;8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和生化指标分析。

(2)组织学:对动物主动脉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并利用电镜观察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3)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的胆固醇(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等指标的变化。

(4)分子生物学:利用定量PCR(qPCR)等手段检测动脉相关信
号转导通路及RNA调控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

(5)统计分析: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

三、预期成果及意义
1.成果
(1)建立CIH致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
(2)揭示CIH模型导致AS的病理生理机制
(3)筛选CIH模型致AS的新治疗手段
2.意义
(1)深入掌握AS的病理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拓展AS发病的认识角度,促进AS领域的研究和进展;
(3)在慢性缺氧相关疾病研究领域的理论探究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