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读”的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读”的训练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董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凡读书……只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查不忘”(朱熹)。

从古到今,有多少名家学者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对“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堪称是学习语文的经验之谈。

“读”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我国自古至今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行之有效的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

然而,近年来,笔者发现,在风起云涌的语文教法改革浪潮中,出现了诸多忽视“读”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的少了,而堆砌语言材料灌输给学生的多了;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少了,而含辛茹苦的讲解“要点”“知识点”的多了;激发学生读语文情趣的少了,而自得其乐地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了……
众所周知,“读”是知识的感知过程,是训练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没有“读”这一感性知识的积累也就不会有上述理性的质的飞跃——创新的出现。

古今中外,有哪位能文善言者,没有过一篇又一篇的熟读成诵的经历?有哪个语文高考“状元”不得益于“读”?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读、去抄、去默,一篇一篇地、一本一本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不懈地积累,头脑中的这个知识宝库才会不断丰富,自悟能力才会潜移默化地加强,创造思维才会出现。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读”的训练。

我们的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们精心筛选、审定的美文范本,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读”,去咀嚼,去品味,去体味文章美的语言,
美的形象,美的思想,美的艺术。

要把“读”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要逐字逐句的“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找生字生词,然后去查字典词典,去认识读音,理解词义;去找重点词、句、段,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去熟悉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大意;去发现疑难问题,待上课时求教于老师。

课堂上,更要加强“读”的训练。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纠正读音,掌握词义;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让学生去把握主题,领会语感;让学生感情融化,进入文章的角色。

尤其是文情并茂的散文、诗歌一类的文章,富有表情的吟诵、朗读,则如一根奇妙的指挥棒,调动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诵之于口、入之于目、闻之于耳、铭之于心,最终为作品的意境所陶醉,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突出来了。

这比教师含辛茹苦的讲解,支离破碎的分析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当然,学生的“读”,必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要有的放矢。

课后,要求学生再“读”,让学生回味巩固,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使课文知识学的更扎实。

毕竟课堂上的时间有限,所以,对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精彩的片断、优美的词句,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读,一定要达到熟读成诵。

这样,把“读”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口、眼、脑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调动了各感官的作用,使学生们进入了“角色”,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引导、点拨、解疑。

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就能慢慢地将学生引领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那种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