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1.3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地球公转的意义(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肥城在(36 ° N),当夏至日、冬至日、春 秋分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 90° — 纬度差
二分二至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的 直射点正午太 肥城的正午太
位置
阳高度
阳高度
0° 23 °26′N
0° 23 °26′S
90° 90° 90° 90°
54° 77 °26′
C 冬至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D 春分 3月21日前后 赤道 5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 分
赤道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6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变化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同一点的昼长或夜 长因季节的不同而不同;或者是指在同一季节,地球上 的不同地点的昼长或夜长存在差异。
昼弧 昼弧
10
b.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法:
白昼的长度为从日出到日落,白昼的中间时刻为正午 12时(地方时),上午与下午等长。
日出
正午
日落
12:00
l 已知某地日出地方时或日落地方时,即可算出昼长,而
夜长=24小时—昼长
日出时刻 =
日落时刻 = 1 2 - 昼 长
2
11
(3)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天文特征
气候特征
有极昼极夜现象
北寒带
66°34′N 北 极 圈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北温带
23°26′N 北 回 归 线
终年严寒 四季分明
有太阳直 射现象
热带
终年炎热
23°26′S 南 回 归 线
南 温 带 无太阳直射 无
极昼极夜现象
66°34′S 有极昼极夜现象
南极圈
南寒带
四季分明 终年严寒32
54 ° 30°34′
27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 影越长;日影背向太阳。
北半球:夏半年— -日出、日落方向 (东北日出、东南 日落) 北半球:冬半年半 年—日出、日落方向 (东南日出、西南 日落)
北半球:春分秋分— 日出、日落方向 (正东日出、正西
28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4课时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三、四季更替和五带
2
复习回顾
1、黄赤交角
3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
4
近日点
远日点
北半球为例:
位置 A B
节气
夏至 秋分
日期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直射点位置
北回归线 赤道
以北半球为例
12
夜长
A
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春秋分
13
夏至日——北 半球昼最长, 北极圈以北是 极昼。
A
夏半年——北半球昼长夜 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圈内有极昼;南半球 反之。
夏半年 14
冬至日——南 半球昼最长, 南极圈以南是 极昼。
A
冬半年——南半球 昼长夜短,纬度越 高,昼越长,南极 圈内有极昼;北半 球反之。
北回归线
归 线正 向午 两太 侧阳 递高 减度 。自
北 回
夏至日(6.22前后) 20
南回归线
冬至日(12.22前后)

线 向 两 侧 递 减 。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自


21
(2)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规律
90°
45°

90°N
66°34´N
23°26´N 0° 23°26´S
夏夏至至日日二春分秋分日 冬至日
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是地球公转。
7
(1)昼弧和夜弧
晨昏线(圈)把它所通过的纬线圈分成昼弧和夜弧, 昼弧与夜弧的长短可表示该纬线圈昼夜长短的状况。
夜弧 夜弧
昼弧 昼弧
昼弧是指处在昼半球里各纬线圈 的弧长。 夜弧是指处在夜半球里的各纬线 圈的弧长。 二者的长度比就是该日的昼夜长 度比。 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 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 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所在纬度的差距。
计算原则:同减异加
例子:假设A地的纬度为40°N,求A地夏至日的正午
太阳高度。
解析:夏至日太阳直射在23°26′,与A地的纬度差
=40°- 23°26′=16°34′,那么
H=90°- 16°34′=73°26′。
25
假设A地的纬度为40°N,求A地冬至日的 正午太阳高度。 解析:冬至日太阳直射在23°26′S,与A 地的纬度差=40°+23°26′=63°26′。 那么H=90°- 63°26′=26°34′。
(1)太阳高度角: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 倾角≤90°;
白天: H>0
晨昏线上:H=0

晚上: H<0

H
正午时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为一天中太阳高度
的最大值。
17
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18
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纬度分布规律
赤道
道 向 两正 极午 递太 减阳 。高
度 自 赤
春分日(3.21前后);秋分日(9.23前后)。 19
8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
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如图所示:
9
(2)昼夜长短的相关计算
a.根据各纬线圈被分割成的昼 弧、夜弧长进行计算:
夜弧
夜 长 时 数= 夜 弧 经 度 数
15
夜弧
1 2+ 昼 长 2
说明:昼弧/夜弧经度数是指经度差
A●
B● 日照侧视示意图
例:读左图,回答: 1.A地昼长为
八 小时。 B地夜长为
四 小时 2.A地日出时间为
—八———时
33
例:读右图,回 答:
1.A地夜长为
6 小时。
B地昼长为
12 小时
2.A地日落时
间为 21时 。
B●

A
日照俯视示意图
34
1、F、A、O、B四点地球白昼由长到短的排列
是 F>A>O>B 。P点的夜长是 12小时 ,C点的
日落)
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 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南楼高度为h÷tanH
29
三、四季的更替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
随时间的变化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不同
四季的更替
30
四 季 的 划 分
31
66°34´S 90°´S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22
23
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

大值,冬至日最小;

南回归线及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

值,夏至日最小;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最大。
24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H = 900-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
夜长是 24小时 B点的夜长是 16小时 ,此时广州 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昼最短夜最长 。
C
P
O
D
H
E
F
C
35
冬半年 15
总结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l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 长 夜越短;
l 直射点向哪移动,哪个半球的昼就变长,夜变短。
l 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的极圈内就出现极 昼。且纬度越高,极昼的天数越多。
l春分、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l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16
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