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练习题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奉之弥(mí)繁至莫(mò)夜月明褒(bāo)禅山无物以相(xiàng)之
B 暴(bào)霜露梵(fān)语铿(kēng)然穴罅(xià)
C.洎(jì)牧以谗诛盖音谬(miù)也钟磬(qìng) 鹳(guàn)鹤
D.咎(jiù)其欲出者栖鹘(xíhú) 窈(yǎo)然噌吰(hóng)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B )
A 革灭殆尽(差不多) 卒葬之(终于) 桴止响腾(传播)
B 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非常之观(景象) 逸豫亡身(安乐) 空中而多窍(中间是的)
C 始有远略(才) 夷以近(平坦) 盛衰之理(道理)
有大石当中流(水流的中心)
D 终继五国迁灭(迁移) 有穴窈然(深远幽暗的样子)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强盗)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敲打)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强弱胜负已判矣判:断定,分明。

B.往往有所得得:得失。

C.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D.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访:探访。

4.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D )
A.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D.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5.下列句子中的“以为”的含义与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C )
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B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C至丹以荆卿为计 D.自以为得其实
6.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异义相同的一句是( C )
A.较秦之所得,与战败而得者。

其实百倍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桴止响腾,余韵除歇,自以为得之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B C)
A.①不赂者以赂者丧②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B.①与尔三矢②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C.①盖其又深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①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②故日弊在赂秦也 7.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D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惭其有无,可乎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8.从文言句式看,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为国者,元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9.下列各句的诵读,句中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B )
A.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B.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下列各句加线的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C )
A.既然高学历能带来立竿见影的财富和地位,可以省却几年甚至十几年兢兢业业的奋斗,这个捷径谁不想走呢?
B.美国宇航局局长奥基夫在“勇气”号成功着陆得到确认后喜笑颜开地开香槟庆贺,多少可以说明这一消息对宇航局的意义。

C.这次复赛成绩不好没关系,一回生,二回熟,只要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就能取得好成绩。

D.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看我这虾,我这蟹子,不是我夸口,码头上谁的货能比得上?
11.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C )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
B.余之力尚足以入——我的智力还足够用来继续向洞内进入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以至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
D.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
二、课内阅读测试(一)阅读《游褒禅山记》第三段,完成下题。

1.“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语法作用是 ( D )
A.表示领属 B.表示对情况的推测
C.表示婉约 D.表示反诘语气
2.“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C )
A.因此说,不是有志向的人都能到达的
B.因为没有作标志.所以不能走到。

C.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D.所以说,要作出显著标志才能到达。

3.与“非常之观”中的“观”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
A.古人之观于天地……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D.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B )
A 古人之观于天地……后世之谬其传------
B.此余之所得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其孰能讥之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5.古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的原因是什么? ( A)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二)阅读《六国论》第二段,完成下题。

1.从本文看,秦“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的原因是( C )
A 秦国借口结盟而向六国索取。

B 秦国为扩展疆域而加强了外交攻势。

C 六国屈从暴秦的强大武力。

D.六国因战败而送给秦国。

2.下列句中加点“而”与“战胜而得者”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
A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在文中的正确的意思是( B )
A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和战败灭亡的诸侯相比。

B诸侯白白丢掉的土地,和战败丧失的土地相比。

C诸侯白白丢掉的土地与战败丧失的土地加在一起
D那些自行灭亡的诸侯与战败灭亡的土地加在—起
4.联系上下文,作者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D )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

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维艰。

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有限。

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三)阅《伶官传序》第3—4段,完成下题
1.下列句子中的“方”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中的“方”,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A.故方其盛也 B.夫虽无四方之忧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函梁君臣之首”的“函”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用法不相同的是 ( C)
A.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B.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C.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 D.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4.与“数十伶人困之”句中“困”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天下诸侯已困矣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困兽犹斗,况国相乎 D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5.与“方其盛也”句中的“其”指代对象不同的一项是( B )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请其矢
C.其意气之盛 D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6.对“祸患常积于忽微”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B )
A人生的祸患常常因忽视了小的方面而累积而成。

B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

C人生的祸患产生于细微的事情。

D.祸患常常是因忽视了细微的事情而积累起来的。

7.对本段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
A本段进一步议论评说庄宗的盛衰。

B本段运用对比,指出庄宗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

C本段总结的经验教训更具有普遍意义,值得当朝者借鉴。

D本段内容与前文的结论意义相同,去掉的话也是可行的。

(四)阅读《石钟山记》第二段,完成下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

B至莫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舟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D.空中而多窍窍:窟窿。

2.下列句中“得”字与例句中“得”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C )
例: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C.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
的过节罢了。

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与开导,都是这样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④微波人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4.下列文言语句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明确句间关系,其中必须翻译成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C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B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5.下面是对这段文字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C )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文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

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
轻松愉快的“笑”。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6.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的旨趣不合的一项是(C )
A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B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疑是学之始,思之端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三.默写。

(1)苟以天下之大,,。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

(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4)忧劳可以兴国,。

四.将下列语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

乔往喻日:“卿节日取柴,
欲与父母相允娱耳。

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腊月除夕盗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
佯装没有听见,同乡惭愧的将盗砍的树归还给了他。

范乔前去明
白的告诉老乡:“您只不过是在节日拿点柴,想跟父母高高兴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