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狄金森诗歌的生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狄金森诗歌的生态思想
刘保安
【摘要】狄金森的生态思想是其现代主义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中的花木鸟虫为伴.在她的自然诗篇中,狄金森描写自然和自然之中的万物生灵,展现自然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表现对自然的敬畏.狄金森热爱自然,因为自然是她的精神寄托.她对自然之物的精细刻画是她深入自然、仔细观察自然的结晶.她热爱自然源于她对自然的敬仰.热爱自然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基点,没有对自然的爱,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爱心.狄金森对人类的爱在其自然诗中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方面.狄金森的自然诗篇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0)008
【总页数】4页(P77-79,88)
【关键词】狄金森;诗歌;生态思想
【作者】刘保安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5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9.4
狄金森诗歌中具有极强的现代主义特质,并对现代主义诗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狄金森诗歌中的生态思想就是其现代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许多学者对其诗歌中的现代主义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然而对狄金森诗歌中的生
态思想的研究尚显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
笔者拟以西方生态批评理论为切入点,对其诗歌中的生态思想予以探究。
文学批评理论是对文学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更是打开文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
生态文学批评的崛起只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早在生态文学批判理论出现之前,文学家在他们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就十分关注生态问题。
生态文学批评是在全球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和自然资源严重枯竭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20世纪70年代,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略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森林被大量砍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水资源枯竭、物种濒临灭绝等,西方世界人类的生存受到极大地威胁和挑战。
生态文学批评旨在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理念。
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生态批评旨在对自然文学、环境文学等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与研究,同时又倡导从生态的角度来阅读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从而使人类建立强烈的生态观念和忧患意识。
”[1](页487)可见,生态文学批评探究的是文学家对人类的人文关怀。
生态文学批评家肩负起的是社会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使命感使他们重新审视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
还有学者就生态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生态文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以生态整体观、联系观、和谐观作为指导思想,以文学作品为媒介进行思想文化批评,其主要目的是挖掘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揭示人类的思想、文化、科技、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恶劣态度和竭泽而渔式的行为,如何导致了生态的危机,进而促使人类的思想文化变革。
”[2](页4)生活在19世纪的美国女诗人狄金森并没有目睹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遭受到如此严重的破坏,自然资源如此之枯竭的局面。
然而,她却十分有洞察力地、先知先觉地倡导人类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坚持不懈地在她的诗中呼唤人类的生态意识。
有学者认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取得是以自然生态的破坏为代价的”。
[3](页9)这一结论一语中的,高度概括了人类从野蛮迈向
文明的艰难历程。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付出的代价也是十分惨痛的。
在人类社会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重温狄金森的自然诗对我们或许有更多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狄金森热爱美丽的大自然,因为自然是人间的天堂,自然中美丽的景色、山峦、松鼠、野蜂构成人间乐园;自然是美妙的歌声笛音,大海的喧嚣、天宫的雷霆、蟋蟀的歌声令人神往;我们熟知自然中的一切,但是我们却难以用语言书写自然的淳朴(J 668)。
我们可以认为,这首诗是狄金森自然诗篇的序诗,因为这首诗几乎涵
盖了诗人所有自然诗描述的对象,阐释了自然在诗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诠释了诗人为何挚爱自然的原因。
狄金森亲切地把自然称为最慈祥的母亲,因为自然对人类有无限的爱和无尽的关怀,自然无论是对最软弱的还是对最任性的孩子都有一样的耐心(J 790)。
她认为自然是豪侠的、慈善的、公正的(J 34)。
狄金森坚信,大自然中的山川、果园、围场是乐园和人间天堂(J 239)。
狄金森毫无隐讳
地告诉我们,她热爱自然,常常在自然中呼吸清新的空气,畅饮着晶莹的露珠,乐而忘返(J 214)。
她在写给导师希金森的信中就提到:“你问我目前的伴侣——小山——先生——落日——还有一只狗——”(L 261)[4](页299)狄金
森认为,人的成长如同自然之物一样,离不开大自然馈赠的空气和阳光,自然中的空气和阳光养育着人类:“人的成长——一如自然的成长——/在体内受到引力作用——/空气,和太阳养育着它——”(J.750)[5](页48)
狄金森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成为自然万物大家庭中的一员,她幻化为鸟儿、知更、蜜蜂、玫瑰、雏菊、小草、清风等等。
她有时也把自己想象成一群孩子,在丛林中自由嬉戏,乐而忘返。
第9首就是如此:“鸱枭迷惑不解地俯视—/豺狼好奇得目不转睛—/蛇的绸缎身躯/在一旁悄悄滑行——//暴风雨触摸我们的衣裳——/雷电扬起闪光的利剑——/饥饿的兀鹰在巉岩/发出凶猛的嘶喊——//山林神以手指相召——/幽谷传来朦胧的呼唤‘回来啊’——/这些就是那些伙伴——/这条
就是那条路/孩子们急忙回家。
”
大自然中一年四季的变迁,美丽的山水,花木鸟虫都是狄金森讴歌的客体。
她张开双臂欢呼春天的到来,“我岂能无动于衷地迎接春天?”(J 1051)因为,美丽
的春天是她诗歌创作的源泉,春天给人无限的遐想(J 1310),春天使她无比激动,使她心情舒畅(J 1051)。
她坦言,她特别喜欢阳春三月,“我们喜爱春天。
……/为小狗和小贩抹上一层泥浆。
/让树林变得干爽。
”(J 1213),她期待
三月的光临,张开双臂拥抱美丽的三月:“亲爱的三月,请进——/我是多么高兴——/一直期待你光临——”(J 1320)她热爱炽热的盛夏,因夏日的离去而感到哀伤(J 1068),她爱硕果累累的金秋(J 1407),还讴歌冬日的飞雪和狂风(J 1252)。
她描绘大海、海滩以及汹涌的海潮(J 520)。
她爱清晨美丽的朝阳,“清晨美丽的红色——使盲人——跳跃——”(J 728)她还赞美太阳,因为日出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美丽的太阳是大自然丰姿丽质的象征(J 1148)。
狄金森歌唱野草莓花的品格(J 1332),赞美玫瑰(J 35),通过玫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敬仰之情(J 19),她讴歌玫瑰的高贵和典雅(J 675),还礼赞朴实无华
的三叶草(J 1232)。
据统计,在她的诗中,出现鸟(bird)这个词的共有150首,[6](页111)而出现知更鸟(Robin)的诗有第 23、153、182、250、285、348、450、690、864、919首等,出现夜莺(Whippor)的诗有31首,出现黄鹂(Oriole)的有31、526首等,出现杜鹃(Cuckoo)的有285首等,
出现食米鸟(Bobolink)的有第318、324、668首等,百灵鸟(Lark)有861
首等,出现蟋蟀(Cricket)有668、1104首等。
此外,蚯蚓、甲虫、蝴蝶在328首中出现,蜘蛛在1138、1275首中出现,小草、蜜蜂、露珠在333首中出现,
邹菊在106、481,蜜蜂在206、211、1339、1763首中出现,草莓在251首中出现,清风、草地在516首中出现,天空、海洋在632首中出现,秋天在511首中出现,河流在162首中出现,蚯蚓在1670首中出现,大海在4、249首中出现,
海洋在723中出现。
此外,飞蝇、黑蚊、老鼠、猫、黑豹、狼、老虎、青蛙、甲虫、乌鸦、秃鹰、蠕虫、蜜蜂、蜘蛛、蛇等也在她的诗歌中不断出现。
[5](页71)
在狄金森的笔下,自然与人类和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和谐相处,丛林是蛇尽情遨游的理想场所(J 986),自然中的一切生灵依附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那个毛茸茸
的家伙住在草丛,食在丛林,有时在枝头游戏,“当凉风惊动丛林居民”,他就搬进丛林中的豪华寓所(J 173)。
鸟儿对玫瑰花依依不舍,尽情品尝玫瑰的缕缕芳
香(J 500)。
鸟儿依附自然,尽享大自然的馈赠,吞食蚯蚓和露珠(J 328)。
即使是自然中无生命的小石头也构成自然的一部分,在自然中十分快乐(J 1500)。
小草和一群粉蝶,还有几只蜜蜂结伴,在温暖的阳光下,和着轻快的曲调,在和煦的春风中,摇摇晃晃,翩翩起舞。
这里,大自然中的花木鸟虫和谐相处,在阳光的沐浴下,共度美好的欢乐时光(J 333)。
狄金森酷爱自然,因为自然是她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美丽的春天给人无限的遐想(J 1310),冬日的漫天飞雪给她带来创作的灵感(J 311)。
在狄金森的生活的时代,科学技术已经比较发达,她涉及到科学的诗篇有433、883、433、883、422、839首等。
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会破坏美丽的大自然,因此,她认为科学令人讨厌:“‘大角’是它另外一个名称——/我宁愿叫它‘星星’。
/科学也太讨厌/竟干涉这类事情!”(J 70)
狄金森对漂泊流离而后凋零的玫瑰十分惋惜,美丽的玫瑰对于人类来说,似乎无足轻重,但是正是自然中的朵朵花卉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没有人认识这朵玫瑰——/它很可能漂泊流离,/若不是我从路旁拾取,/把它捧起,奉献给你。
//只有
一只蜜蜂会思念——/只有一只,蝴蝶——/从远方旅行匆匆归来/在它的胸脯,歇息——//只有一只小鸟会惊异——/只有一阵轻风会叹息——/像你这样的小玫瑰/凋零,多么容易!”(J 35)
在狄金森的笔下,自然之宏大令人敬畏,初生的旭日不仅美丽而且恢宏(J 318),这种宏大不仅令人向往,更使人生畏。
自然对人类有巨大的震慑,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J 258)。
怒吼的雷声和闪电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J 1593),闪电似火焰,疯狂而又迅疾地穿过天空(J 362),暴风雨瞬间会使大地变得漆黑(J 1649)。
由于四季的更替,一颗幼苗也会枯萎,枝头的叶片也会变得黯淡(J 314)。
狄金
森以这种断裂的自然警示人类: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可抗拒的。
因此,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必须遵守自然法则。
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的责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得到自然的馈赠和恩泽。
诗人以此唤醒人类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狄金森热爱自然,因为自然是她的精神寄托。
众所周知,自成年后,狄金森便开始隐居遁世,拒绝走向社会,谢绝宾客的访问,仅仅通过书信和广泛的阅读了解外面的世界。
告别人世间的喧嚣,她迈进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与自然中的花木鸟虫、日出日落为伴,仔细观察品味美丽的自然。
“她笼统写自然的,有34首,写花木鸟虫、一年四季、太阳、日出日落和风雨的,共有245首。
她写自然如写家园,她
对自然界的一切‘住户’,‘丛林中美丽的居民’,草原上的三叶草、红门兰、无不满怀亲切柔情,而且观察仔细,常有精致入微、准确生动的真切描绘。
”[4](页7-8)她与“丛林中美丽的居民”广交朋友,因此,他们都对诗人格外亲切、友善:“蜜蜂对我毫不畏惧。
/我熟识那些蝴蝶。
/丛林中美丽的居民/待我都十分
亲切。
”真可谓是“山光水色与人亲”。
在她看来,大自然具有人的灵性,潺潺流淌的溪流会欢笑,清风的吹拂则如孩童般的嬉戏(J 111)。
狄金森对自然之物的精细描摹是她深入自然、仔细观察的结晶。
她如此描写一只小鸟:小鸟一口便把一条蚯蚓啄成两截,将蚯蚓吃掉,然后从草叶上吞饮一颗露珠。
然而,后来小鸟路遇一只甲虫,他不得不跳向墙根避难,他吓得眼珠子滴溜溜转,然后环顾四周,抖了抖他天鹅绒的头。
由于惊吓,他却不敢食用“我”给它的面包
屑,而是张开翅膀,轻捷地飞了回去(J 328)。
没有对自然的爱,没有对自然的
仔细观察,就不可能有如此栩栩如生的精确描述。
狄金森对自然的爱源于她对自然的敬仰。
她笔下的小草就是自然的象征。
她仰慕小草,希冀自己成为一束干草。
因为小草生活在“一片纯净的碧绿世界——/只能孵几只粉蝶/款待几只蜜蜂——//应着和风的轻快曲调,/整天摇晃不停——/把阳光
搂在怀里,/向万物鞠躬致敬——”“甚至当它死去,死去时/发出的气味也这样
神圣——”(J 333)小草是平凡的,但是却是伟大的,它的华美脱俗,伯爵夫人与之相比,也显得十分平庸、逊色,因此,小草死去时散发的气味也是神圣的、高洁的。
热爱自然是热爱生活热爱人类的基点,没有对自然的爱,就不会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爱心。
狄金森对人类的爱在其自然诗中表现为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注方面。
狄金森的自然诗篇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
狄金森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展现了她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
她以苍白的日光,孤独的小鸟,萧瑟的冬日表现了人类的孤独感、恐惧感和压抑感。
(J 258)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冬季寓意人类的尴尬和窘境,以死寂的冬季象征死亡。
狄金森的这类诗对英美现代主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荒野》(“Desert Places”)和T.S.艾略特(T.S.Eliot,1888—1965)的《荒原》(The Waste Land,1922)中都有同样的表述。
在第35首中,诗人借描写玫瑰的凋零展现人生的脆弱。
诗人所表现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关注,是对生存的无比眷恋,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人的渺小,如同自然界的一朵玫瑰花,一株小草,死亡是多么地容易啊!有时,人的生命甚至比花草还要脆弱。
花草经过寒冬之后,还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人死则不能复生。
狄金森十分热爱生活,眷恋人世以及哺育她的大地,她在死之前“还要再看一看/这奇妙的
大地”!(J 7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狄金森的自然诗篇具有极强的现代理念。
她不仅仅通过自然诗篇展现了对美丽自然的眷恋、热爱、敬仰之情,而是通过自然诗篇书写了自己的生态思想。
她借对自然的描写宣扬她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并以此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
同时,她还借描写自然展现了自己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关怀,展现了她对人类的热爱和人文关怀。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如何生存、如何更好地生存、如何更好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从这种意义上讲,狄金森的诗对现代读者更具有启发意义。
【相关文献】
[1]赵一凡,张中载,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李美华.英国生态文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3]张艳梅,蒋学杰,吴景明.生态批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狄金森诗选[M].江枫译.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
[5]刘守兰.狄金森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音乐特征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