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图表类选择题解题模板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表类选择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 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①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始创于清朝皇太极年间;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
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水师提督是清朝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①为清朝;②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
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从 1978 年到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从事工商业及其
他的比重上升,反映出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选 B 项;据所
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 1984 年全面展开,与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A 项;据所学,1978 年—
10.(2022·全国广东·3)图 1 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 D 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 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执先孰后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
1984 年,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在 1984 年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又逐步拉大,排除 C 项;材料主旨是农村
男户主的职业变化,不能说明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排除 D 项。
4.(2022 山东卷·9)图 1 为 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3
图 3 为 1978 年和 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1978 年和 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中公有制商品的
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较完整的逻辑关系,B 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周
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 A 项;材料“湖北大冶铜矿
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 C 项;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箭头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 D 项。
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
后的问题,故 D 正确;李鸿章争论中借用日本铁路发展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 A 项;张
之洞言论中没有涉及外债问题,排除 B 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 C 项。。
的是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答案】B
【解析】材料“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95—1911 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可知,1895—1911 年各阶段的商办工业
企业中,轻工业的创办企业数和资本额始终增长较快,说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以
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故选 B 项;重矿业的发展始终落后于轻工业,除了 1901—1904 年,
高考真题:
1.(2022·全国甲·10)表 1
进口货 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 — 1670 1731 — 1740
年
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65.35
表 1 是学者统计的 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
【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
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制 1993 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
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多样,民众就业观念转变,引起零售额结构的变
动,故选 B 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 世纪初基本实现,排除 A 项;1978
年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减弱计划管理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排除 C 项;“完成”表述过于绝对,且
交通业资本额超过轻工业外,其余均落后轻工业,“领先”表述错误,排除 A 项;在中国近代,传统的小
农经济形式一直存在,直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淡出历史舞台,排除 C 项;1895—1911 年重工业
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 D 项。
9.(2022·全国广东·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图2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诸侯、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
领土,而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B 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
民族国家的建立,但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 A、C 两项;支持城市公社、改组御前会议等措施和庄园经济
无直接关系,排除 D 项。
6.(2022·湖南·3)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我国经济结构在仍在升级调整的过程中,排除 D 项。
3.(2022·全国乙·8)
图5
图 5 是 1978 年与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 A 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 C 项。
11.(2022·全国广东·6)
表 1 1889 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 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利的,因而在表格中显示出尽管出于皇帝主观的意愿,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最
终还是在 3 年之后再度废除了,所以这期间反映的是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而不是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排除 B 项;九品中正制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本身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衰落,而不是强化,
排除 C 项;由表格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后,仅重新恢复了 3 年,就又再度被废除,说明它不该延
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是在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使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 除 B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C 项。 5.(2022 山东卷·10)图 2 所列为 12 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 旨在( )
【答案】A
【解析】由表格信息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
相隔近 30 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所以尽管武德七
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存在了 3 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废除了,所以这一
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 A 项;科举制产生是适应了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趋势,所以它
8.(2022·浙江·9)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 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1895—1900 年
1901—1904 年
1905—1911 年
类
创 办 企 资本额(万 创 办 企 资本额(万 创 办 企 资本额(万
别
业数
元)
业数
元)
业数
元)
轻
工 111
续,而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排除 D 项。
7.(2022·浙江·4)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
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官,②为秦朝;③明成祖设内阁;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专有特务机构,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③
为明朝;④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初名总制院,负责掌管
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④为元朝;故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②④③①,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业
重
矿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业
交
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业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 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中胡椒明显减少,棉纺织品的 占比略有提升,而茶叶、咖啡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市场市场不断拓展的史实,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殖民 扩张的过程中,将亚洲的茶叶、咖啡大量运往欧洲,推动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故选 C 项;18 世纪中期开 始的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一时期仍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且“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 除 A 项;材料只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情况,并未提及在其他地区的贸易情况,无法得出“海 上贸易霸主地位”,排除 B 项;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 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D 项。 2.(2022·全国甲·8)
题型特征:
(1)近几年高考大量将图表作为材料引入试题,扩大了历史资料的来源,活跃了命题形式。 (2)历史表格类材料选择题主要以数字表格、各种柱状图及坐标曲线等为载体,借助于具体数字信息考查 学生对表格的材料处理能力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题技巧:
1.“三看” ①看图表头及出处:确定历史事件、现象及历史时期 ②看图表中的项目:数据信息的时间、空间、数量的变化(升降) ③看图表中的数据:观纵横变化并综合分析表格中的有效信息所反映的现象。 2.“四注意” ①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 ②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 ③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 ④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 3.具体操作: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 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①理藩院是清朝时处理外藩事务的部门,始创于清朝皇太极年间;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由
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水师提督是清朝地方的高级军事长官,①为清朝;②秦朝在中央设三公,丞相、
御史大夫和太尉;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从 1978 年到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从事农业的比重下降,从事工商业及其
他的比重上升,反映出农村改革进入调整产业结构时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故选 B 项;据所
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于 1984 年全面展开,与材料所涉及的时间不符合,排除 A 项;据所学,1978 年—
10.(2022·全国广东·3)图 1 为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图1
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
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
【答案】D
【解析】图示内容显示北齐时期的一系列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形成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
三省六部制的划分使中央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 D 项;图示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
李鸿章
筹划开矿,炼成铁条(钢轨),器款甚巨,岂能各省同开?……日 本铁路日增,至今工料皆用土产,惟钢轨等项仍购西洋。
二人争论的问题是
A.洋务运动要不要借鉴明治维新
B.兴办炼铁业可否举借外债
C.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孰重孰轻
D.修筑铁路与炼铁执先孰后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张之洞认为目前应以储铁为主,修路等事宜可暂缓,而李鸿章认为开矿炼铁花费巨大,不
1984 年,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在 1984 年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又逐步拉大,排除 C 项;材料主旨是农村
男户主的职业变化,不能说明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排除 D 项。
4.(2022 山东卷·9)图 1 为 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3
图 3 为 1978 年和 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1978 年和 1987 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中公有制商品的
材料与结论之间能够形成较完整的逻辑关系,B 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商朝时期统治中心在今河南及周
边地区,内蒙古出现的个别商朝青铜器不能证明商的统治中心发生转移,排除 A 项;材料“湖北大冶铜矿
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冶铜业,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 C 项;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箭头说明秦朝军队使用铁制兵器,但不能说明“主要使用”,排除 D 项。
能大范围开展,可以效仿日本,先买西洋钢轨以修建铁路,因此二人争论的焦点是修筑铁路与炼铁孰先孰
后的问题,故 D 正确;李鸿章争论中借用日本铁路发展方法,并不能说明要借鉴明治维新,排除 A 项;张
之洞言论中没有涉及外债问题,排除 B 项;开矿炼铁与筑铁轨均属于民用工业,排除 C 项。。
的是
材料
结论
A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青铜器
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
B 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 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
C 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 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
D 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 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
【答案】B
【解析】材料“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在春秋早期的晋国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895—1911 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可知,1895—1911 年各阶段的商办工业
企业中,轻工业的创办企业数和资本额始终增长较快,说明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以
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故选 B 项;重矿业的发展始终落后于轻工业,除了 1901—1904 年,
高考真题:
1.(2022·全国甲·10)表 1
进口货 物
占总货物的价值比(%)
1664 — 1670 1731 — 1740
年
年
胡椒
20.1
4.3
茶叶
0.02
9.26
咖啡
65.35
表 1 是学者统计的 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部分亚洲货物价值占比。据表可知,该时期(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
【解析】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 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
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 年制 1993 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
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实,可知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中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就业形式多样,民众就业观念转变,引起零售额结构的变
动,故选 B 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 世纪初基本实现,排除 A 项;1978
年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减弱计划管理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排除 C 项;“完成”表述过于绝对,且
交通业资本额超过轻工业外,其余均落后轻工业,“领先”表述错误,排除 A 项;在中国近代,传统的小
农经济形式一直存在,直到 1956 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淡出历史舞台,排除 C 项;1895—1911 年重工业
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 D 项。
9.(2022·全国广东·1)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
图2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诸侯、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
领土,而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B 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
民族国家的建立,但不是其主观目的,排除 A、C 两项;支持城市公社、改组御前会议等措施和庄园经济
无直接关系,排除 D 项。
6.(2022·湖南·3)据下表可知( )
时间
事件
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 废除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
始置进士科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
恢复九品中正制
唐太宗贞观初年(627)
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
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
我国经济结构在仍在升级调整的过程中,排除 D 项。
3.(2022·全国乙·8)
图5
图 5 是 1978 年与 1986 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确,并不能体现中枢决策权的加强,排除 A 项;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权,“避免了”不符合史实,排除 B
项;隋唐行政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 C 项。
11.(2022·全国广东·6)
表 1 1889 年张之洞与李鸿章的争论
主张
张之洞
储铁宜急,勘路宜缓……前六七年积款积铁,后三四年兴工修造(铁 路)……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对于维护封建统治是有利的,因而在表格中显示出尽管出于皇帝主观的意愿,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最
终还是在 3 年之后再度废除了,所以这期间反映的是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而不是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
排除 B 项;九品中正制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它两度被废除本身反映的是门阀观念的衰落,而不是强化,
排除 C 项;由表格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被废除后,仅重新恢复了 3 年,就又再度被废除,说明它不该延
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
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 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是在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使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 除 B 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排除 C 项。 5.(2022 山东卷·10)图 2 所列为 12 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 旨在( )
【答案】A
【解析】由表格信息看,从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到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中间
相隔近 30 年,这期间实行的是科举制,科举制使得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逐渐改变,所以尽管武德七
年重新恢复了九品中正制,也只是存在了 3 年的时间,最终还是于唐太宗贞观初年再度废除了,所以这一
过程本身反映了世家大族没落的趋势,故选 A 项;科举制产生是适应了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趋势,所以它
8.(2022·浙江·9)结合所学,分析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895—1911 年商办工业企业行业结构状况表(部分)
1895—1900 年
1901—1904 年
1905—1911 年
类
创 办 企 资本额(万 创 办 企 资本额(万 创 办 企 资本额(万
别
业数
元)
业数
元)
业数
元)
轻
工 111
续,而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排除 D 项。
7.(2022·浙江·4)历代职官制度的演进,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秦、元、明、清四朝职官信息,
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
理藩院尚书、军机大臣、水师提督
②
丞相、御史大夫、郡守
③
大学士、内阁首辅、锦衣卫指挥使
④
监察御史、宣政院使、福建行省右丞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官,②为秦朝;③明成祖设内阁;锦衣卫是明朝时期的专有特务机构,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③
为明朝;④宣政院是元朝统治中国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初名总制院,负责掌管
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地区的军政事务;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④为元朝;故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②④③①,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1524.8
62
1515.8
408
5198.1
业
重
矿 18
376.7
20
486.0
77
2322.7
业
交
通 53
62.2
43
3459.9
104
3926.9
业
——据《中国现代化历程》资料整理订定
A.重矿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B.以轻工业为主的民族工业发展相对较快
C.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历史舞台
A.生产方式决定进口货物价值占比 B.英国确立海上贸易的霸主地位 C.殖民扩张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 D.工业革命促进东西方贸易增长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信息 17—18 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进口的亚洲货物价值占比中胡椒明显减少,棉纺织品的 占比略有提升,而茶叶、咖啡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结合市场市场不断拓展的史实,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殖民 扩张的过程中,将亚洲的茶叶、咖啡大量运往欧洲,推动民众消费结构的变化,故选 C 项;18 世纪中期开 始的工业革命引发生产方式的变化,这一时期仍处于工场手工业生产时期,且“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排 除 A 项;材料只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情况,并未提及在其他地区的贸易情况,无法得出“海 上贸易霸主地位”,排除 B 项;工业革命开始于 1765 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D 项。 2.(2022·全国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