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作者:郭慧鸿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20年第10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引导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及传承迫在眉睫。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传统节日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也是重大的文化遗产。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合理有效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认识传统节日体系,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
进行传统节日传承的首要前提是认识传统节日体系。

在二年级下册中有一篇题为《传统节日》的课文,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体系进行了简单介绍,具体提到的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七、中秋节、重阳节。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这篇文章为基础,鼓励学生通过询问父母、查找资料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家乡拥有而文中未提到的传统节日,如填仓节、寒食节、腊八节等。

这样,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才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那就是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情节生动、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民间传说故事正是很好的素材。

教师可以搜集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传说故事讲给学生,如“春节贴门神的由来”“除夕点旺火”“寒食节的来历”“清明时节吊金鸡”“端午节”“七月七鹊桥会”“八月十五杀鞑子”“九月九重阳节为何又叫登高节”“吃‘腊八粥’的传说”“冬至饺子为何呈耳形”“灶王爷”“祭灶节为何要供奉糖瓜”等。

此类传说故事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情节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对传统节日的来由有一个初步了解。

二、理解传统节日内涵,明确不同节日的价值
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也展示了创造者的精神世界。

随着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传统节日正遭受着来自现代节日、外国节日的挑战,其内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正确认识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直接关系到传统节日的良好传承。

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辞旧迎新是春节永恒的主题,祈求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是填仓节的主题,祭祀祖先、慎终追远是清明节的主题,驱邪纳福、希望安康是端午节的主题,乞巧是七月初七的主题,团圆是中秋节的主题,敬老爱老是重阳节的主题……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以结合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文,如(元)赵孟頫《岁月》、(唐)孟浩然《田家元日》、(唐)杜牧《清明》、(清)李静山《端阳》、(五代·后唐)杨璞《七夕》、(宋)苏轼《水调歌头》、(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来展开。

教师可以组织古诗配乐朗诵比赛,也可以组织诗歌知识抢答,让学生通过凝练的文字、优美的韵律感受传统节日的内涵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传统节日蕴含着热爱生命、尊老敬祖、崇尚和谐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去体悟、学习并传承的文化精髓。

三、熟悉传统节日习俗,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节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活。

传统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即沿袭至今的节日习俗,包括特定饮食习俗、仪式活动、民间曲艺等。

当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的节日习俗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原因而各具特色,只有对身边的节日习俗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不断学习、实践,才能让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情境式的活动方式,围绕某一传统节日按“吃什么”“做什么”等主题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感受家庭过节氛围的同时,通过拍照、录音、画画、做手工等方式搜集与特定传统节日相关的习俗,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查找其他地域的节日习俗,并通过多媒体进行呈现,让学生通過感受文化差异理解家乡习俗的独特魅力,并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差异背后的原因。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变迁予以关注,让学生通过访谈来对比父母小时候的过节形式和自己现在所处时代的过节形式,并进一步思考和分析背后的成因。

总之,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通过小学语文课堂的引导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家乡的节日习俗进行了解,并身体力行地实践,是切实有效的办法之一。

2006年,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这六个传统节日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增设为国家法定假日,并与春节并列为四大传统节日。

2016年,岁时节日的前身“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我们这个时代,传统节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的焦点。

在教学中有效开展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让学生不仅认识传统节日体系,了解不同节日的由来,还要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明确不同节日的价值,更要熟悉家乡的传统节日、习俗,自觉进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进而使他们从小就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培养后备力量。

(作者单位:山西柳林县青龙示范小学)
责任编辑张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