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研究
约翰_福尔斯_法国中尉的女人_的后现代性
约翰·福尔斯是当代英国文坛上享有盛名的作家,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自1969年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强烈反响。
小说讲述了维多利亚时代三个青年男女爱情纠葛的故事。
男主人公是贵族出生的查尔斯,在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空有贵族的头衔而无经济实力。
他的未婚妻蒂娜是富商之女,年轻、漂亮、娴静、顺从,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女性。
蒂娜重名利,查尔斯重富贵,两人的结合理应顺利和美满。
但是,查尔斯和蒂娜的莱姆镇之行令查尔斯改变了初衷。
查尔斯遇到了背负着“法国中尉的婊子”的恶名,但神秘、深沉且与众不同的家庭教师萨拉。
他被萨拉的神秘、忧郁的美和野性的热情所征服,毅然同蒂娜决裂,抛弃荣华富贵,不顾一切地追求萨拉。
他追求着萨拉,也追求着自己的人生。
从小说发表至今,批评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解读。
但是,小说最大的魅力还是源自于其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语言观和叙事写作技巧。
因此,本文从后现代小说的互文性、读者的介入和作者的介入等角度进行解读。
一、互文性克里斯特娃提出了互文性这个概念,她声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
”[1]14与其把注意力放在一个文本的结构上,还不如去研究这个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这就牵涉到把文本放在前人的文本或其他共时性文本的总体进行考虑,相比而言,这个文本只是一种转化。
罗兰·巴特综合前人的观点提出了作者已死,文本也不仅仅是一串的字词传递单一的意思而是一个思维空间,大量的非原创文本与此交会碰撞,文本成了一个从无数的文化中心得来的一连串引文[2]170。
吉拉尔·热奈特巴互文性从一个语言学的概念决定性地转变为一个文学创作的概念,使互文性成为“文”与“他文”之间所维系的关系的总称。
这篇小说与当时正在崛起的女性主义运动形成的互文,与灰姑娘的故事形成的互文,把小说置于更大的空间里考察,从而更好地诠释小说。
(一)与当时兴起的女性主义文化形成的互文小说通篇都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人物和事件的戏仿,包括小说的布局、人物的基本性格特点。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开题报告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特征的开题报告《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后现代主义小说,它不仅在内容上拥有许多后现代主义元素,而且在结构和风格上也包含了许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本文将深入探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小说所拥有的几个后现代主义元特征,包括多重叙述、历史虚构、异质化和反叙事。
首先,多重叙述是《法国中尉的女人》最引人注目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之一。
该小说包含了三个明显的叙述者和多个视角,如主角者萨拉和查尔斯、匿名的叙述者以及穿插其中的序幕和注释,这些叙述者经常把自己关于故事的看法和偏见传达给读者。
同时,对于同一段时间的情节有不同叙述的可能性,让小说中所有故事元素不同程度地遭受着主观性的诠释,从而使读者无法轻易地得出真相。
其次,历史虚构是小说中另一个显著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全书中涉及到的许多历史事件,如一战前后的欧洲政治格局、阿尔卑斯山防线和战争的残酷,都是虚构的或者被重新解读的。
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构和重构,使得历史成了记忆和文学的材料,这也暗示了作者在揭示人类认知能力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的意图。
第三,异质化也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小说中相似的情节被反复出现,但往往由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描述,使得情节变得多样化和多样性。
从萨拉和查尔斯的骑行旅行中,再到小说最后的重逢,都呈现出了诸多反复,这些反复中涌现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催生了小说复杂的本质。
最后,反叙事也是小说中一个显著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小说的叙述方式颠覆了传统叙述的思维逻辑,非常强调非线性和非逻辑进程。
小说在篇幅较短的情况下,逆着时间顺序展现出了故事的核心,这样让读者能够体验到更具变化的感性思维,同时,读后感却是带着悲伤和兴奋的。
小说的破碎和无序的叙事方式,更鲜明地表达了现代人对现实的困惑和无助的感受。
综上所述,《法国中尉的女人》创造性地运用多元而混杂的叙事技巧,使小说更鲜明地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通过这些技巧,作者成功地诉说了小说所表现出的现实乃至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也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之外的更多可能性和隐藏的真相。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论文把后现代主义作为学术研究对象,旨在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出现的一股具有广泛世界性影响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它继承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化思想并得以发展延伸;也对现代主义实行反叛和决裂,了解后现代主义时代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帮助读者正确解读后现代主义时代文化特征。
标签:法国中尉的女人;戏仿维多利亚历史;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社会出现了一股具有广泛影响的世界性文化思潮即后现代主义,它继承了现代主义反传统的文化思想并得以发展延伸;同时也对现代主义实行反叛和决裂,20世纪70-80年代达到高潮。
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论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而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
在学术界本不区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概念,但后现代主义抦弃现代主义的内容和形式,反对用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认为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已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陈旧。
例如,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约翰·福尔斯在二战以后创作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就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表现出后现代主义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特征。
1.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解读后现代主义社会特征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看,它是后工业社会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
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同自然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约翰·福尔斯生活在二十世纪英国以及西方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在小说中引入大量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社会背景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他从当代视角审视过去,表现出20世纪充满忧患意识的人文知识分子不仅对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审视与批判,也是对当代资产阶级的鞭挞与批判。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性
位 置 臼4 J。福 尔 斯 在 小 说 中 也 提 到 了女 性 主 义 ,就 在 2 “
一
求 萨拉 。他追求 着 萨拉 , 追求 着 自己的人 生 。 也 从小说发表至今 ,批评家们从不 同的角度对它进行
了解读 。 但是 , 小说最大 成 的。 就牵涉 到把 文本放 在前 人 的文本或 其 这
英 国妇 女解 放 的转 折点 。 ” _ 小说 中的 萨拉 可 以被 _ 4 称 为女性 主义 的先 驱 , 出现是 对 当时刚萌 芽 的女性 其 主义 运动 的迎合 。萨拉所 受 的教 育有 限 , 这并 没有 但 阻碍她 对 自由的追求 。 萨拉无疑 是聪 明 的 ,她 的聪 明 “ 在 于能够 识别 他人 的价值 , 能够 充分 理 解别 人 。 ” ] [7 4 4 而且 , 具 有神 奇 的洞 察力 和 “ 种 分析 能 力 ” 这 使 她 某 . 她 很容 易看 至 周 围人们 的虚伪 。 她 眼里 ,他 们 比最 Ⅱ 在 “ 残 酷 的异教徒 还残 酷 , 比最愚蠢 的 动物还愚 蠢 。” J [l 4, 1
作 者简 介 : 晓 斐 ( 9 1 , , 南理 . 大 学 ( 南 焦作 4 4 0 ) 国语 学 院教 师。 杨 1 8 一) 女 河 Y - 河 503外
收 稿 日期 : 0 0 1 7 2 1 -0 -0
约翰 ・ 尔 斯 是 当代 英 国文 坛 上 享 有 盛 名 的作 福 家 , 的《 国 中尉 的女人 》 16 他 法 自 9 9年 问世 以来 , 世 在
文学的语言观和叙事写作技巧。 因此 , 本文从后现代小说
的互文性、 读者 的介入和作者的介入等角度进行解读 。
《法国中尉的女人》浅析
《法国中尉的女人》浅析作者:刘治中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尝试对《法》进行简单分析,主要讨论作品中出现的后现代戏仿、开放性结尾、作者介入、角色自由等重要环节。
关键词:后现代戏仿作者介入角色自由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20世纪下半叶,正逢现代性受到普遍质疑,后现代思潮发端之时。
在话语层,作品通过对英国传统文本(维多利亚传统)的戏仿与颠覆,反映了后现代思想影响下作家对写作过程的反思,具有“元小说”的气质;在故事层,作品的主题是自由,笔者认为,《法》中的自由主要要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存在主义的自由,另一方面是角色的自由。
其中存在主义自由已被反复探讨,本文不复赘述。
“角色自由”则很少被关注,甚至没有成为批评概念,但对于作为后现代经典的《法》而言,却是其精髓所在。
本文将重点探讨《法》在后现代戏仿、作者介入、角色自由方面的成就。
一、后现代戏仿戏仿(Parody)作为一种叙事方法,是指作家在叙事过程中通过有意识的模仿他人文体风格、故事内容等而形成新的文本的做法。
在后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戏仿手法被大量使用,通过戏仿,将传统置于当下,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精神之间的冲突。
传统神话、权威、语录式的话语力量在后现代语境下可能被完全消解、改写、乃至戏谑。
在中国,20世纪末轰动一时的影片《大话西游》便是后现代戏仿的一个成功案例,通过对经典文本《西游记》的戏仿,寓庄于谐,妙趣横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魅力。
《法国中尉的女人》并没有戏仿某一位作家、某一个文本,而是戏仿了整个维多利亚写作传统。
在小说开篇阶段,故事的场景、语言都与维多利亚时期写作风格一无二致,故事发生的时间也被相应设定在19世纪下半叶。
如果删去小说中作者和当代视角的介入(不幸的是,某个中译本的译者确实这样做了),不少读者可能会误认为《法》是一部维多利亚小说。
殊途同归自由路——《法国中尉的女人》存在主义再解读
存 在 主 义 哲 学 对 世 界 文 学 巨 匠 曾产 生 过 深 远 的
影 响 被 誉 为 “ 哲学小说家 ” 约翰 . 福 尔斯 就 是 其 中一
作而转向《 法 国中尉的女人 》 的写作 。 萨拉 “ 全身上下
位 福 尔 斯 于 1 9 4 7至 1 9 5 o年 在 牛 津 大 学 求 学 时 接 着黑装, 风 吹处, 衣服飘 动. 但是人却纹丝不动, 面 向大 触 到 了存 在 主 义哲 学 思 想 他 对 存 在 主 义哲 学 持 积 海凝视着 什么。 很像是溺 水者 的一 座活纪念 碑. 一个 极 肯 定 态 度 他 认 为存 在 主 义 给 人 们 提 供 了 一 种 可 神 话 中 的人 物 .不像 是 微 不 足 道 的 乡 野 生 活 里 的正 以 依 靠 自己 的力 量 在 特 定 环 境 中 创 造 性 的行 动 . 体 常景观” 。 萨拉不幸的身世源 自于与父亲 的决裂 。 现 丁 个 人 的主 观 能 动性 其 实 质 是 个 体 对 自身 生 存 为 了 满 足 父 亲 的 名 门情 节 .她 被 迫 离 开 了 自身 所 处 压 力 的 一 种 回应 和反 抗 福 尔 斯 的 《 法 国 中 尉 的 女 人 》 不 仅 以文 字 形 式 而 且 以 哲 学 的 具 体 形 象 化 过 程 来告诉 我们. 人要实 现个体 的 自由意志. 要过一 种 自 由 自主 的生 活 【 】 I 同是一部小说 . 不 同 的 人 物 在 追 求 样 的心 路 历 程
及 在 追 求 自由 的过 程 中 , 彼 此 之 间相 互影 响的 关 系。 关键词 : 《 法 国 中尉 的女 人 》 自由 存在 主 义
一
、
引 言
海 。 这 个 维 多 利 亚 时 代 受 谴 责 者 和被 遗 弃 者 的 形 象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斯, 蒂娜和莎拉出场时 , 叙述者以小镇上一名神秘侦 探 的身 份 出现 , 以他 的视 角 居 高 临 下地 观 察 他 们 各 自的形象 , 使得读者也 能跟随侦探 的眼光近距离观 察故事的主要人物。而接下来 , 从第二章开始 , 对于 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展开却运用 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 角, 对于查尔斯 , 蒂娜的身世 , 性格特征 以及他们之 间的关 系 , 叙述者 如 同无 所 不 知 的上 帝 一 般 一 一加
弃的女人莎拉之间的情感纠葛。乍一看 , 这是一个
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的三角恋情故事 , 然而, 作者在 小 说创 作 中所 运用 的革命性 的写 作技 巧却使 这部小
说具有 了鲜 明的后 现代 主义特色。《 的后 现代 法》 主义特 色主要 体现 在 游 戏 性 、 构性 和互 文 性 三个 解
个方面。
关键 词 : 后现代主 义; 游戏 性; 解构性 ; 互文性 中图分 类号 : 6 1 0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1 50 2 1 )4 o7 2 17 一l8 (0 O o —0 4 —o
后现代主义文学 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
化根 源 。第 二 次世 界 大 战 中法 西 斯 乖戾 的暴 行 , 原 子 弹爆炸 的骇 人惨剧 以及 战后 世界政 治环 境 的动 荡 令 人们 的身心受 到 重仓 ; 而科 学 技 术 的 迅猛 发 展 也
以通报 , 时 的读 者 是 处 于一 个 远 距 离 的 位 置来 审 此 视故事 的发 展 ; 在这 一位 置 的读 者 , 处 对于 故事 和人
创作纳入了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正如后现代主义批 评 家伊 哈布 ・ 桑 所 指 出 的那 样 , 戏性 、 然性 、 哈 游 偶 参与性和解构性 , 是构成后现代主义小说 的几个重 要 因素 。 《 法国中尉的女人》 以下简称《 ) ( 法》 主要讲述 的是年轻的生物考古学家查尔斯与未婚妻——标准
浅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
校园英语 / 文艺研究浅析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沈阳师范大学/宋校【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中,约翰·福尔斯通过多角度切换、时空交错以及不确定性结局等方式进行了创作,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小说。
本文通过分析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风格,揭示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特征和叙事策略,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元小说的地位。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 《法国中尉的女人》 叙事风格 后现代主义元小说【Abstract】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British John Fowles. In this novel,he subverted the traditional narrative style of the novel in the form of switching angles,cosmic synchronization and uncertainty about ending. 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ork of realism. The text reveals the features and narrative strategies by analyzing the narrative styles of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which fully embodies the status of Postmodernism metafiction.【Key words】J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 Narrative styles; Postmodernism metafiction一、多角度切换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人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人称也是小说叙事风格的重要特征,人称表明了叙事的身份和故事中的话语权。
浅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而传统 的作 品成规 、法 则 和作 者 的权 威性往 往会受 到挑 战。 《 法 国 中尉 的女人》 的作 者在叙 事过程 中 , 对 自己的叙 述权威 进 行 了挑 战 : 他 不再是无 所不 能 、 洞 察一切 的叙述 者 , 而在几 个身
份间进行转换 . 有 时 甚 至 表 现 得 无 法 掌 控 笔 下 的人 物 。 在 小 说 的
作模 式 , 提 供了三种不 同的结局 。第一种结局是 : 查尔斯 回到 自 己未婚 妻的身边并 和她步人婚姻 : 莎拉在他 的生活 中完全消失 , 再 没有 出现过。 这 是一个最传统和意料之中的结局。 第 二种结局 是: 查 尔斯看 到莎拉 的信后 , 不顾 一切地 四处 寻找她 . 经 过 苦 寻 两 人终于重逢并走 到 了一起 。这是 一个 符合维多利亚 时期 的女 子成功标 准的结局 : 幸 福 的婚 姻 、 美满 的家庭 . 对 自由的追求 与 之 相 比则显得不 重要 了。第三种结 局是 : 在查 尔斯 找到莎拉后 . 她却因为不愿放 弃 自由而拒绝 了他 , 两人从此 分道扬镳 ; 而莎拉 则独立 、 自由地活跃在艺术领 域中。 这 是一个具 有女权 主义意味 的结局 , 更符合 2 0世纪中后期女性追求 自由、 平 等的价值 观。这 三个并 列 出现 的不确 定的结局 既互 为补充又互为否定 .揭示 了 当时社会存在 的多元化意识 ,反 映了人们对 自身 的认知 和道路 选择的差异 。 这种结局完全否定 了现代主义小说意义 的终结性 、
的小 说 成 规 的一 种 违 背 , 具 有 很 强 的解 构 性 。
( 三) 结局 设 定 的 不 确 定性
不确定 性是后现代 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 特征 ,作者在叙 事
《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叙事技巧
彻尾的传统结局之后,我最好再做一个解释:我在最后面 的 两章所描写的一切的 确都发 生过,但是发 生的方 式未必 和 你想象的一致。” “你 在前面 读到的 最后几 页并非 真实发 生 过的事情”,虚虚实实,不知道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故 事 进一步自我暴露。“本书中的‘我’,那个以巧妙的虚伪理 由 让萨拉湮没无闻的‘我’,并不是我自己,它只是某种对事 物 极为冷淡的态度 的拟 人化。”! 到 这里,甚 至连 叙述 者自 己 也不是真实存在的,是“拟人 化”。直到 第 !! 章 写道“我 的 问题是,我到底该怎么处 置你?我曾 经考虑 过此时 此地 就 结束查尔斯的 生涯,考虑 永远 把他 留在 前往 伦敦 的 途中。 但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惯常写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 不允许开放式的不确定的结尾……但是 主人公的要求并不 那么清晰,而且此刻 她在 什么 地方 我一 点也 没有 把握。”" 随着叙述的进一步展 开,叙 述者一 面向我 们介绍 他是如 何 选择故事、创造人物,如 何安排 情节和 矛盾冲 突、安 排故 事 结局,一面向我 们讲 述这 个传 统的“ 三角 恋爱 式”的 故事。 当然,故事在这里与叙述 过程相 比已经无 足轻 重了,另外, 因为文本的种种自我 暴露,读者已 经不再 相信叙 述者所 描 绘的那个支离破碎的故事了,故事不再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就达到了元小说写 作的目 的,从 而把读 者的思 维拉入 对 小说自身的思考以及小说与现实关系 的思考。
是一部 !" 世纪 #" 年代成熟的后现代主义元小说作品。
【关 键 词】 《法国中尉的女人》 后现代主义元小说 叙事技巧
中图分类号:,("# 4 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5 7 8("#(!""#)"$ 7 "(#" 7 "!
传统与现代--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
情之火, 而且一直设法保持它, 烧旺它。查尔斯到头来却发 现萨拉是一个“ 斯芬克斯”生活是一个“ , 解不开的谜” 。不 过, 萨拉之“ 主要是查尔斯眼里“ , 谜” 谜”而不是读者眼中
之谜 。
如的引用, 又使它沾上了浓重的“ 实验小说” 甚或“ 非小说”
气息。
福尔斯反对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创作的 “ 全知观点” 即 ,
传
—
统
与
现
代
解读《 法国中尉的女人》
周 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办公室, 江苏 南京 210000 ) 摘 要: 《 法国中尉的女人》 是英国小说 家约翰 福尔斯 的代表作。在该部小说 中充分体现 了战后英国小说 多元化 的趋向。 小说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错综复杂, 同时又将两 但 处不同时代所获得的那种优越的视角。但福尔斯却站在 自 己时代的高度不停地对人物和事件加以议论 ,且对此做法 不仅毫不隐讳 , 反而津津乐道。 从达尔文学说用于故事中的
对查尔斯而言,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终究取决于 这种存在主义的“ 愿选择” 自 。在资本主义制度和伦理一统 天下的现代社会中, 人文主义者很难不觉察到自己的“ 多余 性”或者说现代性导致了这种“ , 多余性” 。这几乎是一种无 法逃避的历史宿命。 法》 《 虽然因“ 神秘”“ 主” 、自 的萨拉而呈 现出多义性、 非逻辑性、 非经验性, 因而较难把握, 但它对现 代性的批判性的信息却是明白无误的。
了欧洲小说的传统; 更多的评论则认为三个结尾并不单纯 是为了花样翻新 , 而是说明三种不同的可能结局, 这更符合 小说中历史事件的发展; 正如现实生活中一件事物的发展 也许有几种可能性一样, 个二十世纪的作家只能从二十
世纪的哲学和感情角度来写书 ,不可能再按照十九世纪的 某种模式依样画葫芦。作者一旦从奥林匹斯山的顶峰被拉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现代性特色
摘要:《法国中尉的女人》是英国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的作品,英国著名评论家伯吉斯曾两次提议把它列为现当代英语小说的最佳作品。
本文将从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元叙述”的应用,不同结局的设置,精神分析法的应用四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发掘其艺术魅力。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现代主义;查尔斯作者简介:赵旦旦(1994-),女,甘肃静宁人,兰州市安宁区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02一、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时空交错是戏剧创作结构手法之一,它根据人物的梦境、幻觉、遐想、回忆等心理活动来组织舞台时间和空间,把过去、现在、未来相互穿插、交织起来,导源于“意识流”。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在开头明确交代这是“1867年3月末一个寒风呼啸的早晨”查尔斯和未婚妻欧内丝蒂娜在英国南端莱姆湾被人称为柯布的防波堤遇到了有不好名声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莎拉,而接下来叙述的是查尔斯的身世与性格,第四章最后提到只莎拉的名字。
她将作为被资助的对象被牧师向虚伪与冷酷的蒲尔特尼太太推荐,而“这个极不寻常的事发生在1866年春”第五章又是欧内丝蒂娜,第六章才接着第四章叙述站在门口的牧师回来宣布他的消息以及莎拉如何来到蒲尔特尼太太家。
这种写法异于传统小说的按照故事情节发展叙述的线性结构,采取跳跃式叙述,但整体上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这是作者一种较大的主观性,对读者提出了挑战,需要自觉建立起各部分故事的联系。
《法国中尉的女人》以查尔斯和莎拉的十次相遇为主体,间插叙述了与之相关的事情,整部作品多用时空不连贯的手法,使每一章即可独立又与相关的情节遥相照应形成统一的整体。
作品还时有用“并置”的手段,江随园在《并置:空间叙事的艺术》中说“它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各种意向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他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呼应,从而结合成一个整体。
”《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在查尔斯第三次见到莎拉后作者写到“大概就在这次巧遇发生的时候”欧内丝蒂娜心情烦躁地写下未遇见亲爱的查尔斯,心情不佳的日记。
观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维多利亚式的后现代主义
社会 发展 的不平衡 ,科技进步无 法真正为广大 民众造福 等社会 问题 。 福尔 斯的 《 法 国中尉的女人 》虽然对社会现 象进行
了 各 种 揭 露 和 批 判 , 但 是 文 风 婉 约 、 浪 漫 ,从 单 纯 的 叙 事 向 人 物 内心 的世 界 探 究 ,这 正 是 维 多 利 亚 式文 学 的 特
在 《 法 国中尉的女人 》中,福尔斯用 恰当好处 的维 多利亚式文学语言,对话和文体复制了一个 时代 的小说,
重 现 了 一个 时 代 的现 实 社 会 。福 尔 斯 在 文 学 作 品 中 宣 扬 人 在 冷 酷 世 界 的荒 谬 和 丑 恶 , 以及 为 了获 得 存 在 和 自 由 而 陷 入 的彷 徨 、 痛 苦 、 挣 扎 、不 知所 措 等 焦 躁 不 安 的 情 绪 和 表 现 。 对 于 自 由 和得 极 为鲜 明 。
圈 后 现 代 主 义 赋 予 文 学 作 品 立 体 的 存 在 感
有评 论家 认 为 《 法 国 中尉 的女 人 》是 一 部 “ 元 小 说” , 即作 品本 身 是 一 部 有 关 小 说 的 小说 ,其 内容 关 注 小
说的虚构 身份 和其他创作过程 等。虽然在 《 法 国 中尉 的
正式开始 了他 的写作生涯 ,在他 的文 学作 品 中虚构 了大 量人物和景物 ,借此表达他对 现实世界的看法 。 1 9 6 3年 , 福尔斯发表了第一部小说 《 收藏家 》 ,随后又继续创作了 大量 的文 学作品 ,其 中 《 法 国中尉 的女人》受 到广 大读
者 和 评 论 家 的 关 注 、好 评 。 作 为 后 现 代 主 义 作 家 , 福 尔 斯的 “ 后 现 代 派 小 说 ” 如 同 一 种 文 字 游 戏 或 是 幻 象 , 引 领 读 者 进入 一个 虚 构 的世 界 。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
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风格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被誉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结构布局还是在艺术手法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本文以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为线索,在深入探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小说内容与这些元素的完美结合,从而充分挖掘该小说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关键词:《法国中尉的女人》后现代主义人物塑造多重结局叙事手法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引言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普遍陷入写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逐步没落、文学面临衰竭的窘困境况。
文化的多元性成为主流,曾一度支撑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准则遭到唾弃,文化转型迫在眉睫,后现代主义小说应运而生。
《法国中尉的女人》正是对这一转型的积极回应。
该篇小说以其鲜明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和精湛的写作技巧从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不仅广受好评、倍受推崇,更完美地诠释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本质特征,为相关作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解读后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指的是一种成形于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七、八十年代并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在建筑学、社会学、法律学等各方面都有体现。
它对文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催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般来说,后现代主义文学提倡新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主张批判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虽然它是由现代主义文学演变而来,但在人物塑造上、叙事手法上和结局设置上都与后者有着明显的不同。
1 文学特征后现代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它提倡彻底的反传统创作。
它不但反对原有的旧传统,就连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传统也加以否定。
其次,它主张摈弃意义的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作家认为一切传统意义上的崇高事物与信念都是由人的话语派生出的短暂产物,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因此他们无视与社会、政治、道德、美学有关的种种问题,世界在他们看来已没有意义。
再次,它主张进行零度写作,极力排斥由现代主义“深度神话”带来的深沉意识,把写作的焦点由内容转向写作本身,让写作成为一种纯粹的表演和操作。
《法国中尉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
《法国中尉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作者:田芳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4期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写作生涯长达40多年。
他所创作的多部小说都是畅销书。
在其大量作品中,最为批评家和读者称道的还是1969年发表的《法国中尉的女人》。
后来曾获过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剧作家品特把《法国中尉的女人》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并且夺得了奥斯卡大奖。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角度切入来研究福尔斯的名作《法国中尉的女人》,分析福尔斯的后现代主义的成因,进一步将结合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背景设定来分析文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
即分析后现代主义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三个体现:人物塑造的反传统性、叙事手法的解构性、结局设定的不确定。
本文希望通过以上的分析能使读者对后现代主义及其杰作有进一步更好地了解。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后现代主义《法国中尉的女人》是是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
这部小说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当代英国文坛超重量级大师福尔斯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被选为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经典,也是英美各大学英语系二十世纪英国小说课程的必读作品。
自1969年这部作品问世以来,就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而持久的强烈反响。
在这部具有开拓性突破的后现代小说里,作者拟用维多利亚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并采用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创作手法,给后现代主义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即是不确定性,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人物形象的不确定、叙事方式的不确定性、情节的不确定性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都体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显著特征。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中,福尔斯继承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特征,同时巧妙地运用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写作方法,细腻动人地描写了一个自称法国中尉情人的女人。
福尔斯巧妙地运用维多利亚式文学创作技巧赋予小说层次感,使读者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能感受到不同层次的震撼,同时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将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融入于文学作品中,使小说更立体、丰满,赋予文学作品立体的存在感。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9.谭青松.陈建生试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性[期刊论文]-学理论2009(25)
引用本文格式:陈萍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学位论文]硕士 2002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论《法国中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2002.11.1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
特征
作者:陈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被引用次数:1次
1.黄耀霞存在主义自由主题与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完美结合——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之解读[学位论文]2003
2.李玲玲引文与正文的对话-从互文性看《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引文与正文的关系[学位论文]2010
3.李莉揭开神秘的面纱——论约翰·福尔斯小说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学位论文]2008
4.翁佳云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审美特征--浅谈其主题和叙事结构[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2003(9)
5.铁瑛.TIE Ying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福尔斯的后现代主义创作艺术[期刊论文]-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7,23(3)
6.刘娟音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人物形象[学位论文]2010
7.靳小雷TRAM、DIEP皮瓣乳房再造研究进展和利用DIEP皮瓣进行乳房再造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2
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特征
作者: 吴桂辉
作者机构: 信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103-10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4期
主题词:�法国中尉的女人》;短路;拼贴;互文性
摘要:英国作家约翰·福尔斯的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是部典型的后现代作品。
针对该小说中作者介入、虚构与真实的混杂以及三种开放式结尾的后现代文本特征,编导哈罗德·品特在对该部小说进行电影改编时进行了巧妙的再现与改写,使改编的影片也相应呈现出文本短路、拼贴及互文性的后现代特征。
这种编导方法不仅完美地再现了影视对小说改编过程中的忠实性,更让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成为后现代电影之中的一朵奇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后现代主义特色研究
作者:祝长韵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6期
摘要:长篇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作为英国著名当代作家约翰·福尔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范例。
此书自1969年出版之时起,便引起了文学评论家和读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
本文分别从《法国中尉的女人》形式上的反传统性以及故事设定的不确定性作为切入点,对此篇小说的后现代主义特色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后现代主义;反传统性;不确定性
作者简介:祝长韵(1994.9-),女,满族,辽宁开原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6-0-02
一、作家、作品及理论简介
约翰·福尔斯作为当代作家,是英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创性代表人物,在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1926年出生于英国,曾以教师为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才正式开始他长达四十多年的文学创作生涯。
在约翰·福尔斯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中《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约翰·福尔斯于1967年开始《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创作,小说历时两年后出版。
此部作品出版之后便备受关注,曾于1970年获得W·H史密斯文学奖,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更是被誉为二十世纪世界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一。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文化思潮,又是一种思想方式,是20世纪影响最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
[1]它涵盖领域和内容广泛,以至于学者们对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
不过即使包括伊哈布哈桑,米歇尔福柯在内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具体的派系,他们却共有一种超越现代主义的思想,并且引导了我们称之为后现代主义的潮流。
“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比较复杂,一般看来主要表现为: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拆解固有结构,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以及强调多元化,大胆地标新立异,反权威等。
”[2]
《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长篇小说之所以成为约翰·福尔斯最引人关注的作品,原因便是它突破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局限的创新手法和与众不同的情节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
正是《法国
中尉的女人》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写作形式与故事设定,使之成为英国后现代小说创作的典型范例。
二、打破现实主义传统的写作形式
元小说这一术语在1970年首次出现,英国文学批评家和小说家戴维·洛奇这样定义元小说:“元小说是有关小说的小说,是关注小说的虚构身份及其创作过程的小说。
”[3]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打破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成规。
现实主义作家力求还原真实,并以自然的方式展开叙述。
他们只是直接陈述虚构出来的场景或人物,以及他们的情感、想法和行为,而作者本人并不介入叙述之中,不会插入自己的见解和评论。
而元小说却恰恰相反,它不掩盖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事实反而向坚持读者说明所叙述故事的虚构性。
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约翰·福尔斯就时不时的出场,试图强调故事的虚构性和自己现实中创作者的身份,有时他更是站在当代的角度对虚构的故事以及当时的历史和人物做出评价。
如在小说第一章中当福尔斯描述完查尔斯与欧内斯蒂娜的外貌是评说道“年轻女子的衣服颜色在今天看来可能过分夸张……”[4]此处福尔斯虽未明确站出来表明自己的作者身份,却从现实中的现代人视角对欧内斯蒂娜的穿着做出评判,从而向读者明确出自己所处的时代。
他也曾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毫无掩饰的暴露自己创作的虚构性,如在第十三章开头他便以第一人称直截写道“我不知道。
我正在讲的故事完全是想象的。
我创造的这些人物在我脑子之外从未存在过。
”[5]尤其福尔斯还在行文中插入了对自己的构思和创作过程叙述,在《法国中尉的女人》第十三章中他也曾写道“我在写作的时候,曾经想到过让他停下来喝牛奶……和萨拉再次相遇,那样可能更巧妙些”[6]这类语句使得读者认清现实与故事的差距,显示出其作品的虚构性,为读者创造了不同于传统写作形式带来的全新感受。
他们不再忘记现实,不再忘我地沉浸在虚构的作品中,而是能够全面考虑到自己所处的现实世界以及非现实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加客观地进行反思与思考,从阅读中获取人生经验。
三、不确定的故事设定
“与现代主义者的实验性相关联,后现代主义者生产出了开放的、即兴的、不确定的或极端偶然的结构。
”[7]在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这种不确定性在其开放式的结局和不明确的人物形象塑造两方面体现明显。
在这部作品中福尔斯共提供给读者三种结局。
第一个结尾出现在第四十三和第四十四章,查尔斯没有去找莎拉,而是回到了莱姆镇履行了与未婚妻蒂娜的婚约并且生儿育女。
他的婚后生活平淡乏味并不美满,萨拉也从未再出现过。
在小说的第六十章第二个结局中,查尔斯最终解除婚约离开蒂娜,并找到了萨拉,见到了他们的女儿;在小说的第六十一章第三个结局出现,查尔斯经历千辛万苦后终于找到了莎拉,但他的求婚遭到了她的拒绝,最后查尔斯离开了莎拉。
[8]作者没有说明究竟哪一个才是故事真正的结尾。
他给读者提供了不同的却都合理的可能性,表明作者不能完全控制小说的走向。
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自由的,而故事的结局也会因他们的意愿而改变。
我们还能在《法国中尉的女人》这一作品中发现,作者对于萨拉这一人物的塑造是模糊的,不确定的。
福尔斯在小说对于除了萨拉之外的人物描写中常常使用全知视角来介绍人物背景,外貌,语言,动作和性格。
比如第一章对查尔斯和蒂娜的外貌描写,和对他们家世的介绍。
有时福尔斯也深入人物内心,将其思想和感情描绘出来,比如写欧里斯蒂娜富商小姐的心态,查尔斯爱慕萨拉又苦于萨拉败坏的名声与已有婚约的纠结,和仆人山姆怕查尔斯婚约取消影响自己与情人未来的自私等等。
但是对于女主人公萨拉的描述,作者却一直采用周边环境中其他人物的视角进行描述,展现的全是他人对萨拉的看法与评价,从未触及萨拉的内心。
[9]于是读者对于萨拉的印象一直是神秘的不确定的,而正事女主人公人物本身的不确切,让读者们更加好奇,也更多地思考萨拉的人物形象是否与他人的评述相符,她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种人物塑造的不确定性,也给了读者更多的空间和自由,萨拉就是每位读者心中所想象的样子。
四、結语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文,兼具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性以及不确定性等特色。
前者反映在作者所使用的文学形式。
他以后现代元小说的写作形式,在向读者呈现故事的同时,也提醒他们将现实与虚构的故事分开来,从而使读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能够结合他所提供的信息对虚构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甚至是自身经验进行反思。
后者在小说多元的开放式结局与有所保留的含蓄的女主人公塑造中均有所体现。
这种结局与主人公形象的不确定性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身份变得更加主动,有机会参与到故事中来,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对结局和主人公形象做出判断。
《法国中尉的女人》一文中主要包含的两个后现代主义特色都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不只是作家个人经验与意愿的旁观者,而是能够清醒独立地参与到作品中来。
一方面读者们可以全面的了解和思考虚构和现实,另一方面也对结局和主人公形象的选择有了主动性,因而可以获得更全面自主的阅读体验。
也正是这种不同以往的阅读体验才使《法国中尉的女人》这部作品大受关注和欢迎,使之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2]段吉方主编(Duan, Jifang)20世纪西方文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4][5][6](英)福尔斯著;陈安全译.法国中尉的女人.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4.7.
[7](英)塞尔登等著;刘象愚译.当代文学理论导读-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8]慕娅林“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结构研究”.赤峰学院学报,2012.10.
[9]林萍“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叙事特点”.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