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勐腊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云南省勐腊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

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

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

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

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

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

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

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

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

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

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

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

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远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

至宋室南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

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
首先,是河患。

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衰,互为因果。

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

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

其次,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恙。

唐中叶后的藩镇割据,五代的兵争,期间的政治黑暗,已达极点。

唐后期的中央政府,全倚东南财赋为生命,安史乱后的藩镇,其割据仅在河南、河北各道;江淮以南各道,还受中央控制。

辽宋对峙,边界受蹂躏,不得生聚种养。

宋夏对峙,东北与西北,遭到同样命运。

关中、河南,在外寇压迫下,元气大损。

自安史乱后,北方是中国史上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中国史上的后方,为退遁之所。

因此,北方受祸害常烈于南方。

其三,江浙一带水利发达,推动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仁宗时,开始对水利有计划的修筑:神宗时,颇重视苏
田。

宋室南迁后,江南更急激水利开发;而江南兼并之风,有加无已,形成少数大地主与多数佃户的局面,财赋则占天下十七。

明代籍没土豪田租,一依租额起粮;天下的租赋,江南居其十九,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

苏、松、第、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苏州尤甚。

(摘编自邝士元《中国经世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是中国经济文化转移的一个重要节点。

安史之乱之前,北方囊括了我国的经济文化,此后,我国经济文化渐渐傓倚南方。

B.唐代贡瓷、宋代名瓷及元明两代最精美的陶瓷生产,以及宋后的木棉种植都主要在南方,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C.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北方自身的原因,也有南方独特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

D.北宋政府在江南设置提举官来监管水田之事,宋朝南迁后,江南更急激于水利开发,这些对推动南方经济文化发展有一定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提出观点后,分别从陶瓷、木棉种植、商业情况、交通等方面来举例论证这一观点。

B.文章引用《文献通考》中的记载,有力证明了南方县数户口到宋代远远超过北方的事实。

C.文章都按朝代先后顺序来介绍,显得层次清晰,如介绍陶瓷先说唐,再说宋,然后元明。

D.文章论述“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从现象到原因,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战乱,所以北方许多精英都往南方迁徙,这也导致了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甚至明代宰辅数南方占三分之二多。

B.宋元明清时,黄河水患的有无,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衰落与兴盛,有密切关系;到明代,还强行让黄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导致黄淮水害。

C.不管是宋辽对峙,还是宋夏对峙,自安史乱后,我国北方是战事前方的冲激区,南方则是战事后方的退遁之所,北方所受祸害比南方惨烈。

D.宋仁宗、神宗时都重视水利建设,南方水利建设对我国经济文化南移有不同程度影响,在经济文化南移的背景下,明代天下租赋,多在江南。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画家画天空,背后有科学
压下来。

这夸张的色彩也许不是画家的随意泼墨,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物理学家唐纳德·奥尔森在《天空和望远镜》杂志中指出,蒙克画中的红色天空,也许是一种自然现象。

那些传世画作往往反映了真实的气候环境情况。

希腊气象局科学家赫里斯托斯·泽雷弗斯所带领的科研小组也作了类似的研究。

他们搜集了554幅日落油画和水彩画。

这些画作分别出自12位著名画家之手,其中包括法国印象主义画家德加、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荷兰画家伦勃朗、德国宫廷画师鲁本斯等。

最后他们把研究论文发表于《大气化学与物理学》杂志上。

该论文分析了16世纪以来554幅描绘日落景象的名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00年中,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一直呈上升趋势。

他们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中粉尘含量上升,这会阻碍阳光进入大气层,导致全球暗化。

英国伯明翰大学气象学家约翰·托宁多年来也一直在苦心研究各个时期英格兰各地的天气状况,他意外发现莫奈旅居伦敦期间的作品为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莫奈创作于那时期的画作中,阳光在泰晤士河上跳跃闪耀,天空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变化。

约翰·托宁想到,这些丰富的颜色并非出于莫奈头脑中的艺术幻想,而是来自真实的伦敦生活。

那漫天黄色,应是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成为水蒸气的凝结核所致,在此条件下形成的雾霾比自然形成的雾更为持久。

比较巧合的是,狄更斯在其有关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小说《雾都孤儿》中也写道:“在城市边缘地带,雾是深黄色的。

靠里一点儿,是棕色的。

再靠里一点儿,棕色再深一些。

直到商业区的中心地带,雾是赭黑色的。


科学家去作了验证,选取莫奈1898—1900年创作的9幅作品,结合他同一时期的信件和日记,与美国海军天文台的数据对照。

令他们惊叹的是,莫奈身为艺术家,却如同科学研究者一样,一丝不苟地记录了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的位置,绝无臆造。

所以,印象派大师的确是非常可信地用手中画笔将伦敦当年的绝世光影留存于世的。

不过印象派大师的绚丽色彩,可能来自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想到这点不免让人有些沮丧。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中“沮丧”的原因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A.蒙克的《呐喊》中,天空充满了红色的颜料,它们像一大块黏乎乎的东西,看起来如此沉重。

B.日落油画和水彩画中红绿两色的使用频率随着大气中粉尘含量的上升而上升。

C.原先人们对印象派大师作品艺术特色的认识可能是错误的。

PM10之类的大气污染物早已有之,这不免让人有些失落。

D.莫奈画作中那漫天黄色实为高硫含量的煤燃烧后的烟尘和硫酸盐颗粒散布到空气中形成的雾霾。

2.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一些著名画家笔下夸张的色彩,一定程度上是大气污染等自然现象的真实呈现。

B.艺术家莫奈对创作日期及太阳所处位置的客观记录,与美国海军天文台同期的数据对照,相当客观。

C.研究者认为,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浓度呈上升趋势能导致全球暗化,不过并非都由人为因素造成。

D.约翰·托宁多年来对英格兰各个时期各地的天气状况的苦心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得益于他一开始就对莫奈旅
3.从科学家对画家和作家作品的研究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好姑娘加孜玉曼
李娟
在冬库儿,卡西弄坏了我外套上的拉链,并且将我的一件外套、两件毛衣、一件T恤和三条裤子上挂出了大洞。

另外,还弄丢了我一条纱巾、一条围巾、三把梳子、三面镜子、一串项链、一枚成指、十来枚小卡子,七八只圆珠笔。

又因为我全部的家当差不多就只有这些,这位姑娘施加于我的所有破坏行为也只好到此为止。

总之,经历过这家伙的洗礼之后,再面对加孜玉曼这样的好姑娘,简直快要流泪了。

加孜玉曼和卡西是初中同学,也同时回去放羊。

卡西总是四处桂彩,大大咧明,像个孩子一样。

而加孜玉曼总是整齐清洁,坐在大家中间总是默默无声,被人注视时会羞赧地微笑,也还是像个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因为她们本来就是孩子吧。

海拉提一家人口单薄,牛羊又多。

于是海拉提的妻子沙拉古丽常常请这两个小姑娘来家里帮忙千活。

海拉提每天都要出去放羊,沙拉古丽身体瘦弱多病,爷爷托海又上了年纪。

于是很多事情都得靠邻居们帮忙。

比如洗羊毛什么的。

洗羊毛是很辛苦的活。

因为羊毛实在太脏了,又脏又沉重,而溪水冰凉刺骨。

大家洗衣服时都会生火烧热水洗,为什么洗羊毛时就只用凉水呢?我们四个人抬着一只长铁盆、一只大塑料圆盆以及几大块刚剥离的羊毛片,来到山下的水流边。

两个姑娘面对面蹲着,不停地地揉啊拧啊,还洒了洗衣粉用木棍又捶又捣的,忙乎了两个多钟头,才洗完这几块羊毛。

两个姑娘的手冻得通红肿胀,呼呼啦啦抽着鼻水。

我只是帮着两人拎拎水,拧拧干而已,也冷得抖抖索索,亏我还穿得那么厚。

晾干后的羊毛,扯得蓬蓬的,顺顺的,一绺一绺的,就可以用来捻线了。

然后把线煮一煮,染上颜色,就可以用来绣花毡,缝毡子。

搓绳子用的也是这种毛。

洗完羊毛,我们将其直接晾在水流边的石头上。

回到家后沙拉古丽开始为我们准备茶水和款待的米饭。

这时间里,卡西又帮着打扫房间,整理屋子。

加孜玉曼帮忙煮胡尔图汤①。

然后两人又坐到一起搓干酪素。

哎,自己家里一大堆活全撂下,却跑到別人家出大力。

离开冬库儿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人们约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一起去下游峡谷的白桦林里割桦树皮。

我和加孜玉曼也去了。

在湿润的山野中,没有一小绺桦树皮帮着点引的话,生火是非常麻烦的事。

而此后迁徙的路上都不会再有桦树林了。

桦树林就在下游恰马罕家附近,那片林子新叶初生,冬天里被大雪压断的倒木横七竖八地堆积林间。

我们就在这些倒落的枯树上取皮。

先用刀在树身上竖着割开一道尺把宽的口子,再沿着这道口子把树皮整齐地揭下来一整圈。

刚揭下的桦树皮又硬又厚,去掉最表面的那一层干枯破败的,剩下的柔韧干净,可以一层又一层地无限揭剥成许
写信。

这是最动人的信纸,上面还有泪水或雨滴一样的斑纹。

桦树实在是北方最美丽的白色树。

尤其在秋天,满目黄金白银,灿烂而浪漫。

可是我没带刀子,就用指甲抠。

偏偏又刚把指甲剪得秃秃的,没抠几下手指就抠破了。

便忍着痛继续抠,并努力跟上,把剥下的树皮装进袋子,扛在肩上。

加孜玉曼也没带刀子,但带了一把斧头,她居然用斧头砍。

看我干得很辛苦,便把斧头借我用,自己用手指抠。

回去的路上,加孜玉曼在溪水上游的一段清浅的水面处停住,放下扛着的袋子,倒在河边趴下身子。

我还以为她要洗手呢,接下来,却看到地像小羊羔和小马小牛一样,整个人凑向水流,脸庞贴在水面上喝起水来。

而我喝河水时都以双手捧着喝的。

我愿今后也像她那样,像个小动物一样直接亲吻着河水,无限爱怜地吮吸。

走出桦树林时,突然又想到,其实对加玉曼最贴切的比喻不就是一株水边的白桦树吗?那样洁白明亮,略微发光似的通体自在。

离开冬库儿后,我们的下一处驻地却彻底与加孜玉曼、卡西两家分开了。

她们要去的地方好远啊,妈妈说,路上要走一个星期!那一路上我们同行了两天。

第二天下午时分,几家人的驼队和羊群到达了沙依横布拉克,在两条山谷连接处的巨大空地前分别。

只有沙里帕罕妈妈家的牛羊抄近道往北赶,又和我们同行了一路。

赶羊的正是加孜玉曼。

她耐心地管理着羊群,疲惫又坚强。

每当发现我在注视着她时,还会扭头对我微笑。

那两天她的脸被寒风吹得黑红开裂,神情很有些沉钝。

(有删改)
(注)①胡尔图汤:新疆少数民族用羊肉、土豆、胡萝卜等炖在一起的一种特色美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开头列举卡西弄坏弄丢了“我”差不多全部家当,旨在反村加孜玉曼的美好,表达了“我”对卡西的愤恨,对加孜玉曼的喜爱。

B.文中“在湿润的山野中,没有一小绺桦树皮帮着点引的话,生火是非常麻烦的事”等细节,向人们介绍了西部游牧生活的生存常识。

C.“我”曾经用桦树皮给远方的期友写信,称“这是最动人的信纸”,既是作者浪漫情怀的体现,也是对西部物产的礼赞。

D.作者两次写到加孜玉曼的微笑:第一次在文初,写出了她被人注视后的羞赧;第二次在文末,却写出了微笑中隐藏的恋恋不含。

2.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请探究作者用“一株水边的白桦树”来比喻加孜玉曼的理由。

4、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包拯传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

久之,赴调,知天长县。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归,杀而鬻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

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③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

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

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除.大理评事(_______) (2) 第.归,杀而鬻之(________)
(3)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_______) (4) 恶.吏苛刻(________)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吾尝跂而.望矣
B.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拯乃.悉毁去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
D.与.人不苟合则与.一生彘肩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4.第③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迹来塑造包拯,人物形象更加丰富。

(请用动宾短语进行概括)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房兵曹胡马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注)兵曹,亦作兵曹参军,古代军队中管兵事等的官员。

杜甫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

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

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

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写马,仅从诗题便可知两马截然不同:一是战马,一是病马。

B.第一首诗前四句正面实写马的风骨,后四句虚写,侧重表现马的品格。

C.第二首诗以第二人称开篇,表达了诗人和病马共渡患难的深厚感情。

D.两首诗的语言风格大为不同,第一首矫健豪纵,第二首诗沉郁顿挫。

2.两首诗分别写于杜甫青年和晚年,均采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手法,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利用这种手法塑造诗人形象的。

6、(1)蒹葭采采,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2)三山半落青天外,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_______________,日暮聊为《梁父吟》。

(杜甫《登楼》)
(4)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
(5)_____________,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6)佁然不动,__________,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柳宗元《小石潭记》)
(7)哀吾生之须臾,_____________。

(苏轼《前赤壁赋》)
(8)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7、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80字左右。

①中华民族有着英雄书写的悠久历史。

远古时代,“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坚忍不拔和一心为民的品质与情怀;在现当代,英雄主义的书写被赋予极强的“唤醒”功能。

请从《平凡的世界》《红岩》《呐喊》《边城》中选择一个英雄人物,谈谈他(她)的“唤醒”功能。

要求:符合原著,表达清晰。

②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生活环境,节约使用资源。

继上海之后,北京将于2020年5月1日大力推行垃圾分类。

为助力此项措施的推行,请提出你的合理性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

③“逆行者”是指那些灾难来临之际逆着逃生的方向朝着灾难点儿进发的人们。

不管是在扑灭四川凉山森林火灾时不幸殉职的多名消防战士,还是在疫情蔓延时临危受命的84岁的钟南山、73岁的李兰娟和那些不惧生死的白衣天使,他们都是和平年代的“最美逆行者”。

请你为他们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诗歌。

要求:感情真挚,语言流畅。

8、《掌上的心》是当代诗人雷抒雁的作品,品读该诗,说说这首诗的妙处。

要求:答出3条妙处,100字左右。

如果我能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你就会一目了然
你就会说
哦,多么可爱的红润
可是,如果我真的把心托在掌上
像红红的草莓
托在厚厚的绿叶上
那么,定会被可恶的鸟啄破
我该怎么说呢
该怎么表达这裂心的痛苦?
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不能没有“器”。

器能盛納万物,美的形制与好的内容相得益彰;器能助人成事,有利器方成匠心之作;有一种“器”叫器量,兼容并包,彰显才识气度;有一种“器”叫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得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1.D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
A项,“囊括”词义过重,范围扩大,原文为“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

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

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B项,唐代贡瓷、宋代名瓷多在北方,原文“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可知,另外,“这”原文不代唐代贡瓷、宋代名瓷;
C项,“最重要的原因无非是黄河的泛滥成灾”错误。

“河患”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从原文“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更甚于河患”可知。

故选D。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都按朝代先后顺序”以偏概全,如讲“北方社会之屡受摧残”,从唐中叶到五代,接着到唐后期、安史乱后,最后讲到宋辽、宋夏对峙到安史乱后,这些不是全按时代先后顺序。

故选C。

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

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三是综合分析,比较鉴别。

A项,“因为战乱,所以北方许多精英都往南方迁徙,这也导致了应举人数及宰相人数到宋中叶后,都南多于北”无中生有,其原因不一定是战乱;另外,导致应举与宰相人数南多的原因有很多,不全在战乱。

故选A。

2、1.C
2.D
3.①当时的工业革命导致了污染加重;②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艺术家忠实于生活。

③学科之间没有完全的界限,文学艺术作品可以作为文学艺术研究的对象,亦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解析】
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具体而言属于原因分析题。

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