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原著(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原著(整理)
1.第1章个人主义的评价P56
2.第1章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3.第2章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P67
4.第2章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P70
5.第2章《1844年手稿》中人与自然界的异化问题。
P74
6.第2章“社会主义异化论”能否成立P93
7.第3章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核心的新世界观P129
8.第3章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P137(第六条)
9.第4章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它与资产阶级自由派的“经济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P169
10.第4章唯物史观的核心P170
11.第5章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P242
12.第6章恩格斯书信:经济状况与上层建筑的关系P316 13.第6章精神文化与经济状况的辩证关系P337
14.第6章历史合力论P350
15.第7章毛泽东:实事求是P398
16.第7章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P409
17.第8章邓小平:什么是社会主义P485
18.第8章邓小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P489
19.第8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1、个人主义的评价:
由于个人主义只把个人看成真实的存在和目的本身,因而它不可避免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存在。
第一,个人主义蕴含着利己主义倾向。
个人主义的理论基本倾向是自我中心,即社会利益可化解为个人利益,社会价值依存于个人价值,社会团体只能是个人发展的手段,个人则是目的。
它最突出的表现是否定为实现某种“社会目标”而放弃个人利益的献身精神上。
无
论个人主义如何真诚地试图同极端的自私自利划清界限,然而它的自我中心论却难以遏制的走向这一步。
利己主义的合理界限问题始终是个人主义无法解决的难题。
第二,个人主义蕴含着不平等观念。
尽管个人主义试图协调自由原则和平等观念,但由于它的理论基础是夸大个体的先天差异并使之在社会中得到充分体现,因而蕴含着承认(或默认)等级差别的倾向。
实际上,真正的平等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及个人主义至上是不能相容的。
从个人主义出发必定以个人“自由”侵犯他人自由,其结果是绝大多数人被剥夺自由。
2、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共产主义理想。
如何看待在社会主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青年的“理想重塑”问题?
3、异化劳动理论: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4、异化劳动理论评价:第一,从马哲思想发展史看,异化是马世界观成熟过程中一个重要标志,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第二,理论界在异化问题,马的思想深度突出,哲学界“异化”的最深阐释;第三,缺陷:抽象是主体,矛盾的理解,人类历史和人类解放的理解。
5、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在私有制社会:一方面,自然界是人与人异化的媒介,人的异化正是在对自然物的争夺中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人是自然界处于异化状态的根源,被物欲笼罩的人无节制的掠夺自然界,是自然界根本不能促进人的本质的实现,把自然界推向了异化的状态;
在共产主义阶段:这些都得到了克服,自然界和人都得到了解放。
一方面,自然界不再是人异化的媒介,而成了人道主义实现之纽带;另一方面,人不再是自然界异化的根源,而成了自然主义实现的基础。
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是互为实现的条件,缺一不可。
自然界和人分别是劳动的不可或缺的两个必要条件。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自然界称为“人的无机的身体”。
6、社会主义异化论:
异化的内涵,如果承认异化论,就是把社与资等同。
腐败现象,资是与私有制本质联系,社是多方面的与本质不存在必然联系,且可以自身解决。
马哲发展史,异化是针对私有制。
对社会分工的误解,对私有制的对抗性分工与一切分工的混淆。
现实的实践,没有积极作用。
不良现象的解决。
7、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的世界观的特点:
第一,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
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
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在这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第二,实践观强调了认识论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三,马从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角度阐述实践观点的内涵。
实践观: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改变是同一个实践活动的两个方面,不可分割。
人们正是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创造着自己的新的活动方式,即改变着人自身。
反过来,人们也正是在改变自身活动方式的过程中不断地改造着外部环境。
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的活动的改变,实践的过程都是具有革命的性质,因为它不断创造着新的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新的方式。
第四,从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实践观。
8、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一,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
从这个角度去把握个人,这是马克思理论
的一大特点,也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思想支柱之一。
第二,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
任何一个个人都处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在他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这就是人的本质的现实性的一面。
实践观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实践活动的革命性特征,即现实的社会关系本身是处在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之中的,并且发展的根源还直接来自于它本身,这预示着人的本质中必然还同时拥有超越现实性的一面。
事实上,正是由人的本质的现实决定性和潜在超越性共同构成了人的本质的真正现实性。
第三,是恒定性与变动性的辩证统一。
人的本质既不是捉摸不定的,也不是固定、僵死的。
社会关系一方面具有恒定性,这是一个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变动性,这是社会得以发展,历史得以延续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的矛盾:唯物主义与历史主义的矛盾、人道主义思维原则与感性直观的认识原则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
9、现实的个人:为什么说“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它与资产阶级
自由派的“经济人”以及抽象人道主义的“自然人”的区别何在?P169 任何历史观的前提必须是人,因为历史只能是人的历史。
但是,现实的人总是受到历史条件限制的,这种制约大致上可分为:自然基础(包括人的生理条件和各种自然条件)和历史基础(包括每一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历史遗产和历史起点等)。
唯物史观正是建立在这一设定的基础上。
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一方面确立了人的自我创造、自我生成的历史主体地位,从而避免了把人和“历史”加以割裂,是人沦为“历史”之工具的偏向;另一方面也奠定了人的历史制约性的科学根据,从而避免了把人和“自然”加以割裂,用“历史”冒充“自然”甚至完全取代自然的偏向。
“现实的个人”是自然进化和历史创造、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矛盾体,包括历史进化过程的基本矛盾和可以简单抽象的要素,它不仅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也是科学历史观的逻辑起点。
“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或劳动的人,它不是“自然人”,他的生存条件和他的本性都是其实践的结果,因此它是历史的,“现实的个人”与“自然人”根本区别在于有无真实的历史前提;“经济人”是历史活动的产物,“现实的个人”是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是不可能被历史所超越的。
10、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矛盾揭示: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的本质和异化
11、共产主义:历史的必然《共产党宣言》
第一,就共产主义而言,它的历史必然性是存在于它所要代替的资本主义自身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二,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取决于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两大基本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第三,私有制的矛盾和阶级斗争将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这是历史辩证法的昭示。
12.第6章恩格斯书信:P316
经济状况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作用的。
经济因素是最终的基础,其中决定性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他们之间又都相互作用,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竞技运动中的必然性是通过无数偶然性为他开辟出来的。
13.第6章精神文化与经济状况的辩证关系P337如何理解经济基础及其“归根
到底”的决定作用?精神文化等上层建筑能否起决定作用?为什么?
第一,在历史过程中,经济是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状况固然是基础,但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的还是上层建筑中的各种因素。
上层建筑的这些因素,本身是经济基础的反应,
是派生的东西,没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的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就无从表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无法实现。
第二,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对经济的反作用: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相反,破坏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暂时扭转经济的发展方向,推向前或拉向后,但最后还是归结为前两种情况。
第三,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不是由经济基础自发产生,而是由思想家通过抽象活动来完成,这是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特点。
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上。
经济的发展变化是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最终原因,但是意识形态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14.第6章历史合力论:为什么说历史唯物主义并没有取消个人意志在历史中的作用?为什么历史唯物主义更重视人民的意志?P350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但历史规律又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虽然个人的意志不能决定历史,但个人意志并不等于零,它被包括在历史的结果之中,同时,历史规律也是通过这些意志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15.第7章毛泽东:实事求是P398
毛泽东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分和联结,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从同一性、斗争性在矛盾运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解决不同矛盾的不同方式等方面,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使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毛泽东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概括为矛盾问题精髓,把矛盾问题的精髓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一系列卓越的思想集中概括为“实事求是”,也就是把唯物辩证法转化为实事求是。
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使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了科学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关于中国社会的性质、基本特点及其主要矛盾
第二,关于中国革命的对象和任务
第三,关于中国革命的动力
第四,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第五,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6.第7章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P409
邓小平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或者说邓小平是如何推进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为什么说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运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从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上提出了“完整准确”说、“精髓灵魂”说和“继承发展”说,解释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是推进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
/事实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通过这三个由浅入深的逻辑层次,才正确地界说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性。
第一,针对“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著名论断。
如果说“完整”从广度上体现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那么“准确”则从深度上反映了这种认识;如果说“完整”是“准确”的基础,那么“准确”则是“完整”的深化。
“”说不仅全面深刻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同时也预示着马列毛将得到长足发展的广阔前景。
第二,在“完整准确”说的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精髓灵魂”说。
实事求是是毛思想的出发点,是马毛的“精髓”“灵魂”。
解放思想既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必要前提,也是贯彻实事求是的必然结果,邓着重阐述了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和不断深化,邓把前两个说综合起来,提出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
要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有力地
反对了僵化马克思主义的“左”倾思潮,又坚决地排除了敌视、取消马克思主义的右倾错误,在继承和发展的旗帜下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坚持。
17.第8章邓小平: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这一思想既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共同富裕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
每一个社会的生产目的并不是由人们
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由该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因为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和支配决定了社会生产为谁服务的问题。
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表现为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生产是根据劳动者的利益和愿望来组织,劳动成果也全部归劳动者共同占有、支配和使用。
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所以,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任何分配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这就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
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的两个基本方面。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也就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必然导致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