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饲料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奶牛的泌乳水平与其摄入的能量及营养水平呈正相关。
奶牛用反刍及瘤胃中的微生物来消化食物,但由于细胞壁的包裹作用,营养成分的释放产生了一种“被缓释”的效应。
现在大部分使用纤维素酶帮助奶牛降解细胞壁来提高吸收率水平的研究都是以单一的纤维素酶或两三种酶的混合体为主。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复合型纤维素酶对奶牛泌乳水平的影响,以及由此开发出的饲料糖化工艺,经牛群饲喂验证,效果明显。
关键词:复合纤维素酶;奶牛日粮;糖化
现在市面上大部分的纤维素酶在标称酶活时往往只标识以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底物的酶活结果。
由于植物细胞壁的分子结构为“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这样的三明治结构且木质素位于最外层,使得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并不能有效暴露而被纤维素酶的结合位点捕捉,实际酶解效果降低。
因此找到一种复合型纤维素酶来分别降解上述的三种物质,使得胞内营养物质充分释放,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就成为本文的主要目标。
奶牛日粮的组成主要为精饲料和草料。
精饲料中又以玉米和蛋白类饲料为主,因此充分的利用玉米和蛋白类饲料可以提高奶牛的饲养效益。
将一部分精饲料经酶处理,利用降解作用在细胞壁上预先“打孔”,当其再被饲喂时就可以更充分的被消化。
本文的实验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在实验室阶段,主要目的为酶制剂的选择性验证,以及找出不同酶种之间的组合情况,因此只使用玉米为降解底物;在应用阶段,因考虑到奶牛精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添加了青糠来平衡日粮中的能量和蛋白质。
经饲喂验证,提升奶产量的效果显著。
1 实验设计(实验室阶段)
1.1 实验材料及供应商
玉米粉:自加工
α-淀粉酶:江苏博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HS-200
糖化酶:江苏博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5万U/g。
复合纤维素酶:淮安百麦绿色生物能源有限公司,饲料级。
复合纤维素酶(反刍专用):山东苏柯汉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饲料级。
复合纤维素酶:和氏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饲料级。
1.2 三种复合纤维素酶的选择实验结果
使用滤纸做为三种复合纤维素酶的降解底物可以相对较为全面的考验其对于“木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组合的降解能力,主要降解产物葡萄糖和木糖因具有还原端,可以使用DNS显色法进行测量,根据吸光度与糖浓度关系的标准曲线可以容易的换算出真实的酶活大小。
经酶活试验及换算性价比等综合考虑,选定A公司的纤维素酶为试验用酶。
1.3 复合纤维素酶与淀粉酶的组合试验
将玉米粉与热水充分混合糊化后加入不同比例的复合纤维素酶与淀粉酶,经一系列的加水比试验、糊化水温试验、酶解时间及温度试验、酶的预处理试验、底物抑制试验、纤维素酶与淀粉酶组合试验后得出结论:①使用淀粉酶和复合纤维素酶共同作用,可以避免底物抑制作用,使用效果更佳。
②淀粉酶和复合纤维素酶的最佳配比为2:3。
③当按照奶牛瘤胃条件进行模拟消化实验时,上述配比的酶,其降解能力比最优酶活条件下的降解能力低35%。
2 实验设计(应用阶段)
在两个牧场分别随机选取60头牛,各分成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根据实验室确定的饲料糖化条件,考虑饲料的饲喂安全性,最终确认的工艺条件为:按4倍玉米粉和青糠粉的质量加入85℃热水,充分搅拌后,加入预先用30~40℃温水预溶的淀粉酶-复合纤维素酶(按干物质1%计)并充分搅拌,自然保温4h后加入TMR与其他饲料混合后饲喂。
其中对照组正常饲喂,实验组按照每头牛每天0.5kg的量(以干的玉米粉和青糠计)等量替换原日粮中的精饲料,其余同对照组。
3 饲喂结果分析
两牧场从3月1日开始饲喂,每隔15d记录当天的产量、泌乳牛头数及取奶样样检测1次,根据两牧场的日产量及泌乳牛头数,分别计算出各组的平均单产,同时依据牛奶中乳蛋白的检测结果将其折算成2.95%的标准乳,以此为据作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①以3月1日为起始节点,1#牧场奶牛单产偏差-2.32kg。
经过适应期,此时单产依然偏差-2.88kg,在第30d 时,奶牛单产偏差为0.07kg,提升迅速;2#牧场奶牛单产起始偏差0.20kg,几乎等同。
经过30天的饲喂,奶牛单产偏差2.02kg。
由以上两牧场单产情况可以说明糖化饲料可以起到快速发挥奶牛泌乳潜能的效果。
②在第30d,两牧场实验组的单产水平达到峰值,后期由于奶牛自身泌乳曲线特性,开始进入下降期。
由于1#牧场的实验组在此期间发生隐性乳房炎的交叉感(下转第223页)
糖化饲料在奶牛日粮中的应用黄君君 孙古园 陈晓冬 毛春艳
(淮安快鹿牛奶有限公司,江苏淮安 223001)
DŽ
摘 要: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为“六畜之首”,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
自80年以来,我国养猪业取得了迅猛发展,猪的年存栏数和年出栏头数及年产肉量基本呈逐年增长趋势,多年来生猪出栏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市场规模在5000亿元以上,猪肉产量占世界一半。
关键词:福利猪场;建设;规划
东海老淮猪通过传统的养殖模式和“猪快乐,我快乐!猪幸福,我幸福!”的养殖理念,始终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饲养,2014年通过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的外国专家的各项考评得到了好评,2014年荣获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授予的五星级“国际福利养殖金猪奖”。
现在就我场福利养猪场的建设和大家介绍和大家共享。
1 猪场的规划、设计
猪场的总体布局的原则是:远离居民住宅区、远离 工厂污染,交通便利的地方比较合适,猪场的选址要求合理,布局紧凑,节约用地,最大限度减少基本建设费用,满足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要求,并有利于管理,有利于防疫要求,雨污分流。
生产区、生活区要隔离。
新建猪场包括门卫房、办公室、食堂、宿舍、消毒更衣室、各类猪舍、走猪道、隔离舍、干粪场等功能设施。
圈舍设计合理,尽量减少猪转圈的应激反应,提高猪的生长环境稳定。
考虑猪场的猪的密度,符合动物福利要求,增设活动场,保证猪的自由活动空间。
2 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设计合理的猪舍
我场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于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
对猪舍建设要求既要保温又要防暑降温。
我场猪舍屋面用70mm夹芯板作为屋面保温板,墙面用KP空心砖作为墙面等保温材料,前面留大窗户保证夏天通风,猪舍外设有活动3.5m活动圈保证猪的活动空间。
圈内有采食区、睡觉区、自由活动区、排泄区四大功能区。
分娩猪舍内要设有取暖灯,电加热板配线和插座,保证乳猪出生时温度在30℃左右温度,有利于提高初生乳猪的成活率。
3 不同的猪舍的福利项目不同
(1)猪舍建成后,要在公猪、母猪、保育猪舍外活动区墙上按装镀锌钢管大棚,冬天上塑料布保温,夏天上遮阳网、纱网进行防暑降温、防蚊蝇。
各排中间都设有室外自由活动场。
在仔猪保育舍内设有热风锅炉,以备冬季仔猪取暖。
(2)母猪猪舍内设保温乳猪圈,上面覆盖塑料布,内设取暖灯,地面铺设保温板,同时设有仔猪食槽,保证母猪吃不到教槽料。
配有适合仔猪磨牙链,吊环等玩具。
(3)保育猪舍进行仔猪群养,饮水器设计高度有两高度分别为30cm和50cm高度各设一个,方便仔猪饮水。
在猪舍的山墙上装有负压吹风机,用于夏季的降温、换气、降低氨气含量、舍内湿度。
同时配有热风锅炉用于冬季仔猪的取暖,保证保育舍内温度。
(4)育肥舍设有湿帘以便夏季降温使用,冬季窗户使用幕帘保温。
山墙上同样装有负压吹风机。
通过湿帘的降温措施夏季圈舍内的温度可降低5~6℃,冬季猪舍内的温度可保持在15~20℃,减少煤炭用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在育肥舍外空闲地设有室外自由活动场,保证育肥猪有活动空间。
每排猪舍都装有音箱,定时播放舒缓的音乐,保证猪的情绪稳定,生长环境幽静,适合猪的生长。
有了舒适猪场,才能让淮猪生存环境舒适、安全、健康、营养良好、行为自由,无疼痛、无恐惧不安等方面享受福利待遇。
通过养殖理念的转变和福利养猪一系列工作的实施,我场的在母猪的产仔率和成活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猪肉的品质得了较大的提升,猪场的综合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提高了老淮猪的市场竞争力。
我场淮猪的福利养殖模式多次得到专家、领导的好评。
福利养殖理念是我场始终坚持的路线,是淮猪走向发展的正确的道路,是和世界动物福利养猪接轨的桥梁。
是我场淮猪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刘春. 规模化养猪场防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之
友,2012,(2):157-158.
[2] 徐庆贤,官雪芳,林斌.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资源量及温室气体
减排效益评估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1,31(1):37-40. [3] 卓卫杰,王彦丽.大型规模化养猪场的建设[J].中国猪业,2017,
12(4):62-64.
东海老淮猪福利猪场建设
陈 荣
(国营江苏省东海种猪场,江苏东海 222300)
作者简介:陈荣(1977—),汉,专业畜牧兽医。
(上接第211页)
染,导致奶牛的泌乳量迅速减少。
③由图中可知,2#牧场的奶牛单产在高峰期平均提高了约10%。
4 结论
由于奶牛自身的泌乳曲线以及采食曲线特性,在泌乳中后期时摄入的饲料能量除部分用于维持、泌乳及妊娠外,其余部分做为能量储备为下一泌乳期做准备。
泌乳高峰期时在日粮中添加糖化饲料提高其能量摄入水平可以再次激发出奶牛的泌乳潜能,从而提高牧场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海林,肖兵南,任慧波,等.纤维素酶在奶牛营养中的研究[J].
饲料研究,2006,(11):39-41.
[2] 周利芬,许宗运,吴贺群,等.不同添加比例的两种纤维素酶对
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的影响[J]. 饲料工业,2006,27(17):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