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技能好过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锁技能好过冬
第一站:北极
星12




文/马晓惠
不过天气这么冷,它们还是挺让人担心的。

不如我们现在去看看它们有什么困难,也许还能帮着想想办法。

北极是地球上的酷寒之地,冬季温度低至零下35摄氏度。

北极熊之所以不惧北极的严寒,主要是因为它有一身“毛皮大衣”。

北极熊的“毛皮大衣”由快干的外层长毛和浓密的内层软毛组成。

外层长毛具有中空结构,不但具有保温的作用,还能提供额外的浮力,帮助体重重达300~800千克的北极熊漂浮在海面上。

内层软毛不仅浓密且有极强的保暖性。

此外,外层长毛还富含油脂,具有极强
的拒水性。

北极熊爬上岸后只需抖动几下身体,附在外层长毛上的水珠就会滑落。

内层软毛在外层长毛的保护下,不会被海水浸湿,也就不会丧失保温的作用。

如此内外兼修的“毛皮大衣”才能确保北极熊无惧北极的严寒。

北极熊:“毛皮大衣”让我无惧寒冷
今年还会有迷鸟来演播室避难吗?
大概不会了吧。

鸟类通过迁徙来躲避严酷的冬天,海洋动物怎么办呢?
应该也有办法吧。

毕竟,还没听说哪种海洋动物是因为无法抵御冬天的寒冷而灭亡的。

好,那我们出发吧!
明星脱口秀
13
冬季是北极熊猎捕海豹的黄金季节,所以我们这些公熊和未怀孕的母熊都不会冬眠,只有那些怀孕待产的母熊才会冬眠。

严格说来,北极熊准妈妈的“冬眠”其实是介于睡眠与冬眠之间的。

它们在冬眠中体温下降几摄氏度,能维持长时间不进食的睡眠状态。

在此期间,能为它们提供能量的只有储存在体内的脂肪。

也正是因为这样,它们必须在冬眠前猎捕到足够多的海豹,以确保自身的脂肪存储足够多。

完成了囤积脂肪的重任后,北极熊准妈妈就得解决寻找洞穴的难题了。

它们一般会有两种选择:捡现成的或自己动手
挖。

所谓“捡现成”,就是用其他北极熊用过并遗留下的洞穴。

北极熊妈妈一生大约只怀胎五次,每两次之间的间隔较长,因此捡到现成洞穴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捡现成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但能省去挖洞的时间,还能避免消耗宝贵的脂肪。

如果捡不到现成洞穴,就只能选好址后亲自开挖了。

自己挖唯一的好处就是随心所欲,想挖成什么样就挖成什么样。

挖好洞穴后,北极熊准妈妈就一头钻进去,开始长达4
个多月的冬眠。

熊宝宝一般会在早冬时出生,大多数是双胞胎,也有单胞胎或三胞胎,最多是四胞胎。

冬眠期间,北极熊妈妈不吃不喝也不排泄,除了昏睡,就是舔舐和哺育熊宝宝了。

而它存储在体内的脂肪,除了供给自身所需外,还为熊宝宝提供脂肪含量超过1/3的母乳。

也是因此,它们冬眠的这个洞穴一般还被称为哺育洞穴。

春天来临时,北极熊妈妈结束了漫长的“冬眠”,带着熊宝宝离开哺育洞穴。

熊宝宝
冬眠:北极熊准妈妈独有的过冬方式
我怎么听说北极熊是用冬眠来抵御北极的严寒呢?
嗯?我没有冬眠呀。

书里明明说了……
只有怀孕的母熊才会冬眠……
信 不 信 由 你
明星脱


14
刚出生时的体重只有几百克,眼睛和耳朵也还没发育健全。

离开哺育洞穴时,它们的体重可达10~15千克。

与此同时,北极熊妈妈的体重可能降低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处于极度饥饿状态的北极熊妈妈急需通过捕猎来补充营养。

初次出洞的熊宝宝则需要时间来适应外界的环境。

为此,北极熊妈妈宁愿忍饥挨饿,也要用1~2周的时间来等待熊
宝宝适应洞穴外的冰天雪地。

这之后,它们将一起踏上捕猎的征程。

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唯有基因强大的熊宝宝才能生存。

为了确保下一代能赢在起跑线上,母北极熊会精心挑选它们的伴侣,有时甚至还会进行长时间的考察。

或许是因为恋爱过程太长了,北极熊是所有熊类中幼崽出生率最低的。

正常情况下,北极熊宝宝第一年的存活率大约为50%。

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消退的大背景下,北极熊家族普遍面临食物匮乏的危机。

也是因此,北极熊妈妈养育熊宝宝就更艰难了。

2003年到2007年间,科学家曾在阿拉斯加做过一项追踪调查,调查结果表明,80只北极熊宝宝中仅有2只存活。

我们北极熊虽然很强大,但是新生的宝宝却很脆弱,两岁之前几乎没有独立捕
猎的能力,只能依靠乳汁或分享妈妈的猎物为生。

有时,这一过程甚至会延续到三岁。

如果捕获的食物不够丰
富,北极熊妈妈就无法分泌乳汁,熊宝宝则很可能会饿死,所以,只有那些经验丰富、精通捕猎的北极熊妈妈,才能顺利地将它们的幼崽养育大。

没错,我的兄弟就是……就是……
北极熊妈妈太伟大了。

……
能问一下,北极熊
爸爸去哪儿了吗?为什么它不为妻儿准备食物呢?
都说一山不容二虎,其实北极熊也是这样。

母北极熊一旦怀孕,就与公北极熊分道扬镳,不论产崽还是哺育幼崽,都由北极熊妈妈独自完成。

没错,就连我们的捕猎技巧也是妈妈手把手教的。

妈手教的
科学家认为,冬眠的哺乳类动物与人类在身体构造上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前者能够利用特殊因子来控制神经荷
尔蒙系统,从而调节自身器官的代谢状态。

如果能够找到并激活这种特殊因子,人类也能进行冬眠。

当冬眠机制被激活后,人类进入睡眠舱一觉睡到目的地,将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

也就是说,那时人类太空移民的目的地将不再局限于火星,甚至不再局限于银河系。

明星
脱口秀
15
这个嘛,举个例子,芝麻油、花
生油等植物油脂在冬天很难凝固,动物油脂却极易凝固,这是因为植物油脂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而动物油脂的主要成分是饱和脂肪酸。

北极狐在冰天雪地中跑来跑去,却能平安无事,是因为它们拥有神奇的逆流热交换系统。

所谓“逆流热交换”,是指动脉血和静脉血之间能进行逆流热交换。

假如人类不穿鞋子在冰天雪地里跑来跑去,裸露的双脚会将外界的寒冷传入体内,并通过血液循环让全身血液的温度都随之降低,继而人就会出现失温,甚至被冻死的情况。

北极狐的血管系统的排列很特殊,冷却的静脉血会先被热的动脉血温暖,然后才流向身体的中心部位。

严寒虽然会导致北极狐肢体末端的温度降低,却不会造成热向体外传导,杜绝了冻死冻伤的情况。

此外,北极狐的爪子还含有丰富的不饱
和脂肪酸,不会出现遇到低温就凝固的情况。

所以虽然它们在雪地中长时间行走,爪子却不会被冻坏。

逆流热交换:北极狐践冰踏雪却不冻坏爪子的秘密武器
咦,跟在北极熊妈妈身后的是什么呀?不会是熊宝宝吧?这位妈妈也太粗心了,就不怕熊宝宝走丢吗?
“不饱和脂肪酸不会
出现遇到低温就凝固的情况”是什么意思?那可不是熊宝宝,而是来捡漏儿的北极狐。

捡漏儿?
没错,北极狐的武力值不如北极熊,所以喜欢跟在北极熊身后,捡食它们吃剩的猎物。

它们在雪地里跑来跑去,就不怕冻伤爪子吗?
出现遇
情况”
第二站:南极大陆
明星脱


16
当然是因为帝企鹅告诉我“挤挤更温暖”呀!
你为什么不愿意
跟我挤一挤呢?
我为什么要跟你挤一挤呢?
船舱中
抱歉地通知大家,船舱的空调系统出现了机械故障,请各位旅客注意保暖……

星脱口秀
17
只有像北极熊那样的强者,才能依靠自身能力,独自抵御严寒。

对于那些体形较小、武力值也不高的动物来说,依靠单打独斗显然是不现实的,它们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

帝企鹅就是其中的代表。

帝企鹅是企鹅大家族中个头儿最大的,也是唯一能在南极大陆繁衍的企鹅。

当它们深入南极内陆进行繁衍时,常会遭遇呼啸而至的暴风雪。

暴风雪可能会使气温降至零下70摄氏度左右。

帝企鹅的“双层铠甲”无法抵御这样的极寒,唯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活下去。

于是,暴风雪肆虐的南极内陆常会出现成百上千甚至成千上万只帝企鹅围成圈,挤挤挨挨地站在一起,共同抵御暴风雪的情景。

在这种情况下,站在最外圈的帝企鹅会直面暴风雪的冲击,而最内圈的帝企鹅因为有同伴的层层保护,无疑处于最安全也最温暖的位置。

不过,无需为那些站在最外圈的帝企鹅担心,因为这只是暂时现象而已。

帝企鹅围成的圈并非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每一只帝企鹅都在不停地缓慢走动。

随着它们一圈一圈地走动,外圈的帝企鹅最终会挪到内圈来。

在这个温暖的大集体中,每一只帝企鹅都拥有被同伴保护的权利。

虽然挤挤能更温暖,但并非每一只帝企鹅都能顺利挨过暴风雪。

大集体中不时会出现转着转着就一头栽倒、再也站不起来的帝企鹅。

就个体而言,这种结局是残酷的,
但从家族的长远发展来看,却不无好处。

因为经过南极严寒的考验,只有最强大的基因才能得以延续,帝企鹅家族才能在这片美丽又严酷的大陆上生生不息。

帝企鹅:挤挤更温暖
帝企鹅的“双层铠甲”到底是什么呢?
自然是我们超级保暖的皮毛啦。

明星脱


18
很久很久以前,鲸类身上也长有毛发,只是毛发一旦被海水浸湿,就会失去保温作用,所以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没用的毛发就逐渐消失了。

为了让体温不流失,鲸类只能另辟蹊径。

鲸类的全身都被厚厚的脂肪层包裹。

脂肪含量最高时,甚至可达到自身体重的一半。

厚厚的脂肪层就像保暖内衣,可确保体内的热量不散失。

厚厚的脂肪层也是鲸类拥有圆润可爱体形的“幕后推手”。

流线型的造型可使鲸类在游动时受到的阻力减少,从而帮助这些胖鲸使最小的力,游最远的路。

这些脂肪还为鲸类提供了最重要的能量储备,鲸类不但在长途迁徙时能用它们来补充能量,还能用它们哺育下一代。

科学家研究发现,鲸妈妈的乳汁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脂肪。

胖鲸不怕冷,全靠脂肪撑帝企鹅超级保暖的皮毛由内外两层组成。

内层是紧贴皮肤且通气性良好的绒毛,外层则是覆盖在绒毛上且能够防水的羽毛。

帝企鹅在水中捕猎时,外层的羽毛能够保护内层的绒毛不被打湿;回到岸上后,沾在羽毛上的海水很快会滑落,羽毛随即恢复干燥。

因此,帝企鹅既不会因为羽毛被海水浸湿而沉入海底,也不会因为体表海水蒸发而发生失温的危险。

此外,帝企鹅还有厚厚的脂肪层。

“双层铠甲”和脂肪层共同构筑了足以抵御零下10摄氏度严寒的“堡垒”。

帝企鹅的“双层铠甲”
鲸没有浓密的毛发,又是依靠什么来保暖的呢?
当然是——“胖子不怕冷,全靠脂肪撑”。

全靠脂肪撑
什么
明星脱口秀
19
所有鲸类中,脂肪层最厚的莫过于露脊鲸了。

科学家研究发现,除了皮下厚达43~50厘米的脂肪层外,露脊鲸的肠胃、舌头和骨头等处也有很多脂肪,它的体脂率高达43%~50%。

露脊鲸因为有游得最慢、体内脂肪层最厚、死后会浮起来等特点,所以很容易被捕捞。

因此,在19世纪大肆捕鲸的时代,露脊鲸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在海洋动物的“社会”里,脂肪含量越高,就意味着生存概率越高。

所以大家都想方设法捕捉更多的猎物,囤积更多的脂肪。

蓝鲸是地球上体积最大的动物,体重可达180吨。

科学家研究发现,蓝鲸的体脂率最高可超过35%。

因此,蓝鲸体内的脂肪重量也直接秒杀了其他哺乳动物。

人类社会早就过了以胖为美的时代,现在大家都想方设法要减去体内多余的脂肪。

最“胖”的应该是我们海豹。

海豹宝宝出生后,就被妈妈用脂肪比例极高的乳汁喂养。

刚断奶时,不论是象海豹、冠海豹,还是琴海豹,它们的体脂率通通都能达到或超过50%。

最“的应该们海豹
那么,哪种海洋动物是最“胖”的呢?
我觉得应该是我们蓝鲸。

我们露脊鲸不服气。

这不就是俗称的“婴儿肥”是俗称
肥”吗?
没想到这下面竟是肌肉!
我们就算了吧。

别看我们看起来胖乎乎的,其实体脂率只有18%,肉能占44%呢。

来胖体脂而肌其实我觉得胖乎乎的海象先生,也是“海洋世界头号胖子”的有力竞争者。

婴儿肥并不会持续太久,失
去了母乳喂养,海豹宝宝们的体脂率很快就会跌破50%。

第三站:加勒比海
明星脱


20
哇,这都没撞上,好灵敏呀!
阳光晒得
暖暖的,好舒服。

这才是生活呀!怪不得虎鲨宁愿长途迁徙,也要来这里过冬。

那位双料冠军到底在哪里呀?
喏,那不就是吗!
明星脱口

21
一支英美联合考察队来到百慕大海域,观察虎鲨在当地的生存状况。

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科学家在20条公鲨和4条母鲨的身上安装了卫星标签。

当这些虎鲨浮出水面时,卫星标签会自动将定位信息发送回来。

之后,科学家对这些做过标记的虎鲨进行了长期追踪,其中追踪时间超过1年的有18条,超过2年的有8条,超过3年的有1条。

在此之前,人类对于虎鲨的最长追踪研究纪录只有517天。

这次追踪揭开了一个惊人的真相——每年虎鲨家族都会进行长达7 500多千米的环球旅行。

过去,科学家一直认为虎鲨是栖息在沿海地带的鲨鱼。

卫星标签却揭示,除了怀孕待产
的母鲨和一些体形还很小的幼鲨外,其他成年虎鲨都会离开百慕大。

原来百慕大并不是旅程的终点,只是迁徙途中的驿站。

卫星标签传递的信息表明,这些虎鲨迁徙的路线几乎是固定的——先来到加勒比海的温暖珊瑚礁过冬,再
一路向北,前往北大西洋中部的开阔水域避暑。

这种马拉松式的长途迁徙在鱼类中是很罕见的。

唯有鸟类与龟类的长途迁徙才能与之媲美。

更让科学家感到惊讶的是,无论是布满珊瑚礁的浅滩,还是宽广的开阔海域,这些虎鲨都能很好地适应。

这表明,它们具有非凡的导航能力,所以不管是远距离迁徙,还是短途避障,它们都能游刃有余。

虎鲨:障碍赛与超级马拉松的双料冠军
……
迄今为止,科学家仅发现包括虎鲨在内的三种鲨鱼具有长途迁徙的能力。

大白鲨会在美国西海岸与太平洋中部迁徙,鲑鲨则在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州之间迁徙。

冒昧地问一句,你们为什么要来加勒比海呀?
当然是因为这里比较温暖呀。

除了温暖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
嗯……还能谈个恋爱,繁衍下一代呀。

去大西洋是为了赤蠵龟的幼龟,跟繁衍下一代没什么关系。

跟赤蠵龟的幼龟有什么关系呀?
当然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了。

还能,繁那——你们去大西洋也是为了繁衍下一代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