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秦王府遗址出土残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秦王府遗址出土残瓷
●刘恒武宋远茹呼林贵
1995 年4 月在明代秦王府北门遗址(今陕西省政府北门) 东北侧华翔房地产公司劳动服务综合楼建筑基坑发现一处明代遗迹,遗迹大部分已于基坑开挖时破坏, 仅余基坑东边和南沿约200 多平方米的小部分面积。
该遗迹的明代文化堆积层位于地面以下112 米至217 米。
堆积层内灰土中夹杂着大量瓷器残片、陶器残片和动物骨头。
我们在基坑东侧壁沿塌堕处的灰土中采集到大量遗物标本, 包括明代景德镇瓷器残片、釉陶器皿残片、骨制用具和建筑瓦件, 其中采集到的明代景德镇瓷器残片数量种类多, 时间跨度长, 是明代瓷器研究的很好资料, 下面对此作一详细介绍。
这批瓷片标本按其胎釉特征、制作修治
特征、图案彩绘颜料发色特征以及图案装饰特征可以分作八组:
第一组为青花瓷, 仅见几片标本, 以标本H
1∶2
十字结带杵纹盘底为代表, 有这样一些特征: 胎厚; 釉色泛青, 釉下气泡密布; 青花图案线条粗且有晕散现象, 青花色泽浓翠
并有黑褐铁斑。
标本H
1∶2
内壁底心绘十字结带杵纹, 外施青花双圈, 底壁厚016、底径7 厘米(图一, 1)。
该组标本具有明代早期景德镇青花瓷器
的特征。
标本H
1∶2
釉面泛青色, 青花线条较粗且呈宝石蓝色, 时代应在景泰、天顺时期。
第二组标本为青花瓷, 胎体洁白细致, 釉层含大量微小气泡呈乳浊状, 器物边缘聚釉处因釉厚而泛青色; 青花以灰青淡穆为基调,
—只有浓淡两种色阶, 淡色不清莹且略带混浊, 图案以花卉为主, 尤以缠枝莲为多; 器型以碟、碗为主。
该组标本约占总数的5% 。
以下为典型标本:
缠枝蕃莲纹碟残片(标本H
1∶6
) :圈足较高, 腹深, 口沿外撇; 施釉较厚, 釉层有微小气泡而呈乳浊状, 器物口沿处因聚釉而青色更深; 外壁施缠枝蕃莲纹, 内底图案无法分辨。
口径16、底径1011、壁厚011~0145 厘米(图一, 2; 图二, 1)。
牡丹花纹碗壁残片(标本H
1∶7
) :圈足残缺, 口沿微敛; 釉面泛青色, 口沿处尤甚; 外壁绘大花瓣牡丹花纹。
残片壁厚011~015 厘米(图三, 1)。
第二组瓷片标本特征同于明代弘治、正德时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 因此应为明弘治、正德时期民窑瓷。
第三组标本属青花瓷, 胎体细白, 釉面清亮;
圆熟;
峻感,
器物圈足足壁微内敛, 露胎部分修磨
装饰纹样清晰, 图案线条细硬, 有冷
青花发色趋于黑灰。
器底多书有“大明嘉靖年制”纪年款。
标本中器形仅见碗一种。
这组标本约占总数的2% 。
以下为几件典型标本。
莲叶水草纹碗底(标本H
1∶10
) : 胎釉精良; 底壁薄, 底心下凹, 底足修削光圆; 内底心纹饰为水草、莲叶, 外施青花双圈; 底壁有十分工整楷款“大明嘉靖年制”, 外加青花双圈栏。
底径5、底壁厚013 厘米。
折枝果纹碗底(标本H
1∶11
) : 胎釉精良;
30 —
图一出土瓷器( 1/4)
11 青花十字结带杵纹盘21 青花缠枝蕃莲纹碟31 青花龙纹碗41 青花龙凤纹盘51 褐釉花卉纹碗61 青花婴戏纹碗71 青花莲花湖石纹碗81 青花凤纹杂宝盘91 青花凤纹碗101 红绿彩碗111 红彩龙纹碗121 红彩龙纹碟131 蓝釉刻花碗141 锥刺“所”款碟151 青花简笔螭龙纹碗
底部形制特征同上, 底足修削整齐; 内底心纹饰为折枝果, 外施青花单圈; 底壁为“大明嘉靖年制”款底径5、底壁厚012 厘米(图二, 2; 图三, 2)。
第三组标本显示出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
民窑青花瓷特征。
“大明嘉靖年制”底款中“大”字撇捺平开, “靖”字“立”旁偏上, 均符合嘉靖瓷年号款特征。
第四组标本属青花瓷。
胎质细白, 釉厚5% 。
“大明万历年制”款葵花纹碗底残片(标本H
1∶26
) : 胎釉精致; 底壁薄, 圈足底露胎处修磨极光致; 内底心为葵花图案, 青花呈色兰中带灰; 器底见工整楷款“大明万历年制”, 外施青花双圈。
底径9、底壁厚014~016 厘米。
“大明万历年制”款湖石芦苇纹碗底残片
( 标本H 1∶27 ) : 胎釉极精致; 底壁薄, 圈足底
润; 别,正,
碗类器物特征近于第三组而又有一些区
圈足底部露胎处修磨极为光滑, 底壁平
足墙上下厚度基本一致。
盘类器圈足矮,
修磨极光洁; 内底心为绘制工细的湖石芦苇
图案, 青花色泽雅丽明晰; 底壁书“大明万
历年制”工整楷款, 外加青花双圈栏。
底径
6、底壁厚012 厘米(图三, 3; 图二, 3)。
“庚子年造”龙纹碗底残片(标本H
1∶29
) :
胎釉精致; 器壁薄, 圈足底修磨极光
修治不似碗类器精致。
纹样绘施特点似第三组, 青花发色泛灰。
底款楷书十分隽秀工整。
器形仅见碗、盘两种。
这组标本约占总数的
图二出土青花瓷器标本
21 折枝果纹碗底( 背面)
11 缠枝蕃莲纹碟31 湖石芦苇纹碗底4、51 龙纹碗底内、外面61 太极图纹盘底71 鲤鱼纹碗底81 龙凤纹盘
洁; 内心为团龙纹, 青花呈兰灰色; 底面书“庚子年造”工整楷款, 外加青花双圈栏。
底
“庚子年造贰班”款龙纹碗底( 标本H 1∶30 ) : 特征同标本H 1∶29 , 底壁款字为“庚
径514、底壁厚013 厘米( 图二, 5)。
4; 图二, 子年造贰班”, 外加青花双圈栏。
底径516、底壁厚013 厘米。
32 —
—
“己丑年宫内造”款太极图纹盘底(标本
H 1∶31 ) :矮圈足, 足底修削整齐; 露胎处呈浅赭色, 底壁有缩釉点; 内底心为太极图案, 外“己丑年宫内造”工整楷款底径814、底壁厚013 厘米(图二, 6; 图三, 5)。
“秦府东马房□”款龙纹残碗( 标本
壁为云龙图案, 有指捺水印痕; 底面书有H 1∶34) ) :口沿外侈, 底足打磨光圆; 底面有
图三出土青花瓷器标本
11 牡丹纹碗壁( 背面) 21 折枝果纹碗底31 湖石芦苇纹碗底( 背面) 41 龙
纹碗51 太极图盘底61 莲花湖石纹碗71 太极图碗底81 八卦纹碗底
—33 —
缩釉点; 碗外壁为行龙纹, 内底心为太极图案, 内壁口沿有对拼三角纹边饰; 底面书有工整楷款“秦府东马房□”。
口径14、底径米(图三, 6; 图一, 7)。
“万历年新宫□”款太极图案碗残片(标本H 1∶28 ) :胎细白, 釉光亮; 圈足底修磨极光
614、高613、壁厚012~013 厘米(图三,
图一, 3)。
这组标本特征符合万历时期景德镇青花
瓷特征, 标本中所见“大明万历年制”款字为实际年号款, 标本H
1∶2
“7大明万历年制”款字碗底胎釉和画工都精细极致, 应出自于万历后期景德镇官窑。
“庚子年造”款字标本根据其干支纪年可以确定为万历28 年( 1600 年) 制品。
“己丑年宫内造”款字标本可以确定为万历17 年(1589 年) 制品。
第五组标本为青花瓷, 器型、胎釉特征和器底特征与上组标本近似, 但青花图案使用“回青料”绘施, 色泽扬艳泛紫。
这组标本约占总数的2% 。
鲤鱼跳水纹碗底( 标本H
1∶9
) : 胎质细白, 釉面光亮; 圈足底露胎部分修磨光圆; 碗底心绘鲤鱼跳水图案, 青花发色泛紫; 圈足底壁为楷款“大明嘉靖年制”。
底径511、底壁厚014 厘米(图二, 7)。
龙凤纹残盘(标本H
1∶20
) : 胎细白, 釉面光亮; 口沿外侈, 矮圈足, 底足露胎处修磨光圆; 盘内壁绘施行龙纹, 外壁绘展翅凤纹, 绘制工艺精湛, 图案青花发色明艳泛紫。
口径1814、底径1113、器高312、壁厚012~014 厘米(图二, 8; 图一, 4)。
婴戏纹残碗(标本H
1∶21
) : 胎细白, 釉面光亮; 口沿外侈, 圈足底露胎部分修磨光圆; 外壁绘施婴戏图, 内壁口沿为简化卷草纹, 内底为太极图案, 青花发色泛紫。
口径10、底径416、壁厚012~013 厘米(图四, 1; 图一, 6)。
致; 内底心为太极图, 青花发色扬艳泛紫; 外底有工整楷款“万历年新宫□”。
底径616、底壁厚013 厘米(图三, 7)。
这组标本青花图案使用回青料绘施, 而回青料仅在嘉靖和万历前期使用, 因此这批标本年代应处于这一时段。
标本中“大明嘉靖年制”款鲤鱼跳水纹碗底款字特征与嘉靖瓷年号款无异, 当为嘉靖制品。
其余标本因其特征更近于第四组万历瓷, 应为万历时期制品。
第六组标本为青花瓷。
多数器物胎釉制作较粗; 底足露胎部分宽窄不均匀, 有的底足还粘有窑砂, 底壁大多有密集的针眼大小的缩釉点、跳刀痕或旋胚痕; 图案绘制多使用单线平涂的手法, 先以单线条勾勒轮廓, 再在轮廓线内加填青花, 填色往往越出轮廓线外。
还有一些图案仅以青花白描图形轮廓而不加填色块。
另有一种没骨画法图案, 多为花卉, 这种图案先以青花点染出花叶, 再剔刮线条表现叶茎。
这组标本器形以盘、碗为主; 图案种类包括龙凤、山石花草、太极图、人物、吉语等等。
底款包括“乙卯年造”、“戊辰年造”和“辛酉年造”及干支纪年款“大明成化年造”、“大明成化年制”等仿款。
此类标本约占总数的25% 。
“乙卯年造”款碗底(标本H
1∶32
) : 底足露胎处修削尚整齐, 底釉有针眼大小的缩釉点; 内底心为花卉图案, 青花色泽偏灰, 底壁有“乙卯年造”, 书写率意。
底径514、底壁厚015~017 厘米(图四, 2)。
折枝桂花纹碗底(标本H
1∶12
) : 胎白釉厚; 底壁厚, 矮圈足, 底足露胎处修削整齐; 内底心为桂花枝图案; 底书“辛酉年造”楷书纪年款。
底径616、底壁厚016 厘米(图四, 3)。
八卦纹碗底残片(标本H
1∶15
) :胎白釉
4;
莲花湖石纹碗残片(标本H 1∶24 ) : 胎细白, 釉润亮; 口沿外侈, 圈足底残; 外壁绘莲花、芦苇图案, 内壁口沿绘有简率的边饰,内底心因底部残缺太甚, 内容莫辨。
口径1018、底径414、高514、壁厚012- 015 厘
图四出土青花瓷器标本
11 婴戏纹碗21 “乙卯年造”款碗底31 折枝桂花纹碗底41 风带杂宝纹盘51 “万”字纹碗底61 山石花果纹盘71 白菜图案碗底81 湖石纹碗底
厚; 内底心为太极八卦图; 底书“辛酉年造”楷书纪年款。
底径516、底壁厚013 厘米(图三, 8)。
风带杂宝纹残盘(标本H
1∶14
) :胎体轻薄, 釉润亮; 口沿外侈, 矮圈足, 足底有零星粘砂, 底釉有零星缩釉点; 盘内底心绘风带、花草围绕笙箫等乐器图案, 外壁绘折枝花、乐器间布排列图案; 底书楷款“辛酉年造”。
底径616、底壁厚013 厘米(图四, 4; 图一, 8)。
“戊辰年造”款龙纹碗底(标本H 1∶46 ) : 釉润亮, 胎质略粗, 有微小孔隙; 圈足底修治尚整齐, 底釉有缩釉点; 内底心为正面龙图年造”干支纪年款。
底径418、底壁厚016 厘米(图五, 1)。
“戊辰年造”万字纹碗底(标本H
1∶49
) : 胚体有微小孔隙, 内底心釉有细碎开片; 圈
案, 勾勒和设色都较为粗率; 底壁书“戊辰
图五出土青花瓷器标本
11 龙纹碗底2、31 简笔螭龙纹碗41 天官图纹碗底51 残凤纹碗61
“典膳所造”款碗底71“秦底典膳所”款碗底81“典膳所造·卯”款碟
足修削尚整齐, 底釉有缩釉点; 内底心排布万字符, 外底有“戊辰年造”款。
底径6、底壁厚014~016 厘米(图四, 5)。
山石花果纹盘(标本H
1∶54
) :矮圈足, 口沿外侈, 圈足底粘有窑砂, 底壁有明显辐射状跳刀痕和缩釉点; 内底心为一“花瓣边”形式山石图案(外沿以内凹圆弧连成) , 盘内壁装饰一周折枝果和折枝花图案。
口径1418、底径812、高217、壁厚012~013 厘米(图四, 6)。
—
白菜图案碗底(标本H 1∶60 ) : 胎釉较粗, 底足有缩釉点、爆釉; 圈足露胎不均匀, 足底外沿旋削较重; 碗内底心及外壁均施白菜图案, 绘制使用了“没骨画法”。
底径514、底
壁厚014 厘米(图四, 7)。
壁形底白菜图案碗底(标本H
1∶57
) :底足为露胎壁形足, 表面有旋胚痕, 外沿加斜削。
其余特征同标本H
1∶60。
底径318、足高014 厘米。
简笔螭龙纹碗底(标本H
1∶65
) : 底面可见
旋胚痕, 底壁中心明显突起, 有零星缩釉点, 足底露胎不均匀, 修削粗糙; 碗底心为简笔螭龙纹, 图案仅以青花线条白描而不设色; 碗底面书有“大明正德年造”青花款, 款书拙陋, 应为后仿。
底径417、底壁厚013 厘米(图五, 2)。
“所”字锥刺款湖石纹碗底(标本H
1∶66
) : 特征同上件标本, 内底心图案为单笔白描不填色的变形山石图案, 山石图案上锥刺一(1621 年) 和崇祯元年(1628 年)。
没骨画法和简笔白描画法图案的青花瓷流行于明末,本组中这种瓷片标本较多, 不少标本带有寄托年号款和锥刺款, 这也是明末民窑器常有的特征。
第七组标本亦为青花瓷, 器形有盘和碗两种, 胎体粗糙, 内有孔隙且含有杂质, 釉面多泛青色或青灰色。
底有砂底和釉底两种, 砂底的底壁有明显跳刀痕和旋胚痕, 底足修削粗糙并粘有窑砂; 釉底的底壁有跳刀痕, 有的布满针眼大小的缩釉点, 底足修削较粗并粘有许多窑砂。
盘类器一种仅以青花线图装饰口沿或内底, 另一种除有青花线圈外, 底心书“典膳所造”、“秦府典膳所”青花写款。
碗类器物一种为素画无装饰, 一种饰青花线圈再加“典膳所造”、“秦府典膳所”青花款。
此类标本约占总数25% 。
“典膳所造·酉”青花写款碗底( 标本
“所”字。
底径5、底壁厚013 厘米
8)。
( 图四,
简笔螭龙纹残碗(标本H
1∶71
) : 口沿外侈, 圈足; 外壁为简笔螭龙纹。
口径812、底
径311、高419、壁厚011~012 厘米3; 图一, 15)。
天官图“富贵佳器”款碗底(图五, ( 标本
H 1∶78 ) :胎釉较粗, 底釉有缩釉点, 可见旋胚痕, 底足修治不精, 圈足外墙与器型相交处
缩釉成线; 碗内底心凸起呈馒头状, 绘一拱手站立的文官; 底壁有“富贵佳器”款铭。
底径612、底壁厚015 厘米(图五, 4)。
蛱蝶纹“寿乐”锥刺款碗底( 标本H 1∶95 ) : 胎釉较粗, 底有缩釉点, 圈足露胎不匀, 足底修治粗糙; 内底心为绘制简率的蛱蝶图案和锥刺“寿乐”两字。
底径511、底壁厚014 厘米(图六, 1)。
粗胚残凤纹碗(标本H
1∶96
) : 胎质粗糙, 釉面有爆裂现象, 泛青色; 矮圈足, 直沿, 砂底, 有旋胚痕, 足底与足外墙釉交接处有窑红; 内底心原为一团凤纹, 画风粗犷率意, 外壁图案过于潦草, 大致为一展翅鹤形, 还有锥刺“寿乐”两字。
口径14、底径616、高
胎釉略粗, 底壁釉面有缩釉点, 可H 1∶103) ) :
见跳刀痕, 中心为鸡心状突起, 足底露胎处外沿重刀旋削; 内底心书“典膳所造”款字, 正中书“酉”字, 字体稚拙。
底径415、底壁厚014 厘米(图五, 6)。
“秦府典膳所”款碗底(标本H 1∶105 ) :胎质较粗, 釉面僵白枯干, 泛青色, 内底面有裂釉现象, 底足外墙釉面甚至有大片剥落, 露出的胎体呈赭色, 底足修削较粗; 内底心书“秦府典膳所”青花款, 字体拙陋。
底径6、底壁厚015 厘米(图五, 7)。
“典膳所造·卯”款字残碟( 标本H 1∶106 ) :口沿外侈, 胎较粗, 施釉较厚, 釉面泛青色, 底壁有明显跳刀痕并遍布缩釉点, 足底露胎处外沿加重刀旋削, 粘有窑砂; 内底心有“典膳所造·卯”款字, “卯”字书于正中, 字体劲拔工整。
口径15、底径8、高217、壁厚012~015 厘米(图五, 8)。
“所”字锥刺款残碟(标本H
1∶107)
) :直口矮圈足; 胎粗泛灰色, 釉面泛青灰色; 砂底, 有明显跳刀痕和旋胚痕, 足底修削粗糙,
516、厚012~016 厘米( 图五,
9)。
5; 图一, 这组标本器物制作和图案装饰都较为粗糙, 具有明显的明末天启、崇祯时期景德镇民窑瓷特征。
带有“乙卯年造”、“辛酉年造”和“戊辰年造”干支纪年款标本的确切年代分别为万历43 年(1615 年)、天启元年
粘有窑砂; 内口沿一道青花圈, 内底心饰两道青花圈, 正中有一锥刺“所”字。
口径14、底径9、高212、壁厚0115~013 厘米(图六, 2; 图一, 14)。
这组标本器底特征与第六组极为近似,
但相比之下更为粗糙, 亦应属明末天启、崇祯景德镇民窑瓷。
器物上“典膳所造”和“秦府典膳所”等款表明这批标本原属秦府典膳所故物。
锥刺“所”字款在第六组标本中也有发现, 应为“典膳所”的简称。
第八组标本属釉上红彩瓷。
胎釉较粗, 器
测原款字应为“秦府典膳所”。
口径1712、底径517、高513 厘米(图六, 5; 图一, 10)。
釉上红彩龙纹“所”字款盘底( 标本H 1∶109 ) : 胎釉较粗; 砂底, 有明显跳刀痕和旋胚痕, 底足平削, 粘有窑砂; 外壁饰釉上红彩龙纹, 器底书红彩“所”字款。
底径716、底壁厚0145 厘米(图六, 6)。
这组标本胎釉及足底均为明末民窑瓷特
征, 因此, 时代应与第六、七组相同。
朱书“所”字款亦为“典膳所”之义。
除以上八组标本外, 还发现有少数彩瓷
残片:
斗彩花卉纹碗残片(标本H
1∶111
) : 口沿外撇, 胎釉精致; 外壁以釉下青花表现花卉主体图案, 青花发色略泛紫色, 青花图案之外再以釉上红彩和釉上绿彩点缀。
残片壁厚011~012 厘米(图六, 7)。
该标本胎体细腻轻薄, 釉面光洁, 图案
优美, 而且青花泛紫, 推断为万历制品。
褐釉花卉纹残碗(标本H
1∶112
) : 口沿外撇, 圈足底外沿重刀旋削, 底壁有跳刀痕, 中心有鸡心状突起; 外壁通体施红褐色釉, 再以白釉和绿釉绘出梅花图案; 内壁为白釉, 内底心以青花书一“酒”字。
口径817、底径618、
高413、壁厚012~014 厘米(图一, 5)。
型有盘、碗两种, 器底分砂底和釉底, 器底部有跳刀痕、旋胚痕, 修足粗糙;器底部多跳刀痕、缩釉点, 修足粗糙,砂底釉底粘有
窑砂。
器身以釉上红彩装饰, 装饰图案均为
龙纹。
少数器物还在釉上红彩图案上附加釉
上绿彩。
图案绘法分两种, 一种先以红彩勾
出轮廓, 再于轮廓内填入红色, 最后剔划龙
鳞; 另一种不勾轮廓, 以粗笔绘出龙形, 再剔
划龙鳞。
少部分器底书红彩“所”字。
这
类釉上红彩瓷约占标本总数的25% 。
釉上红彩龙纹残碗(标本H
1∶98
) : 撇口圈
足; 胎体较粗, 釉面有爆裂剥落现象, 底面
有密集缩釉点, 也有爆釉剥落现象; 足底修治
较粗, 外沿重刀旋削; 外壁为釉上红彩行龙纹
装饰, 图案不勾轮廓。
口径14、底径614、蓝釉釉下刻花残碗(标本H
1∶113
) : 口沿
高517、厚012~013 厘米(图六, 11)。
3: 图一, 外撇, 圈足底外沿重刀旋削, 内足墙露胎不均匀, 底壁有跳刀痕和缩釉现象; 外壁通体
施蓝釉, 釉下有刻划牡丹图案; 内壁施白釉。
底壁可见残缺的“年”、“制”两字。
口径1316、
底径712、高517、壁厚012~014 厘米(图
釉上红彩龙纹残碟(标本H 1∶99 ) : 撇口圈足; 胎釉较粗; 底壁有较深旋胚痕和跳刀痕, 足底粘有窑砂, 胎釉交接处呈赭红色; 外壁
施行龙纹, 图案勾勒轮廓。
口径1712、底径1012、高314、壁厚012~013 厘米(图六, 4; 图一, 12)。
六, 8; 图一, 13)。
这两例标本足底具有明显的明末民窑瓷特征, 应为天启、崇祯制品。
这批瓷片的出土地点在明代秦王府北门( 广智门) 遗址以北约50 米, 标本中带有“典膳所造”和“秦府典膳所造”款字的占有相当比例, 与瓷片共存的遗物还有明代琉璃龙纹瓦当、琉璃筒瓦和板瓦以及大量的畜禽
釉上红绿彩碗残片(标本H
1∶100
) :口沿微内敛, 浅腹圈足; 胎釉较粗, 足底外沿重刀旋削; 外壁为釉上红彩行龙纹, 用釉上绿彩加饰云纹; 内底残缺仅余一角, 可见红彩款书“秦”、“膳”、“所”三字的残缺笔划, 推
图六出土瓷器标本
11 蛱蝶纹碗底21 锥刺“所”款碟31 釉上红彩龙纹碗41 釉上红彩龙纹碟51 釉上红绿彩碗61 釉上红彩龙纹碗底71 斗彩花卉纹碗81 蓝釉刻花碗
骨头, 因此, 可以判定该地点应为明代秦王府的一个弃物堆积地点。
秦王府遗址包括了今陕西省政府机关大
院和新城广场的全部面积, 在这一范围的新城广场西侧少年宫和省人大办公楼基建工地曾出土过明代瓷器残片, 其中也出有“典膳所造”和“秦府典膳所造”款字的标本, 判定应属秦王府故物, 但数量、种类均不如秦王府北门外发现的这批标本多。
这次发现的
一批带款标本值得注意, 其中干支纪年款就有5 种, 时代跨万历前、后期至天启、崇祯, 是明晚期瓷器年代判定的珍贵标型。
此外, “秦府东马房”、“万历年新宫□”、“己丑年宫内造”等瓷器款字也都是新见的明代瓷器堂名款。
标本采集: 呼林贵宋远茹刘恒武
绘图: 杨柯明
照相: 张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