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西部地区精准扶贫的模式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准扶贫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深刻的民生内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

精准扶贫就是战争时期的“攻城拔寨”,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精准策划、组织有力、配备科学、战术得当。

通过对我省西部长岭、通榆、洮南、镇赉等县(市)的调研可以得知,我省西部地区精准扶贫需要采取“攻城拔寨”模式,以千军所指、势如破竹的大胜之势,夺取精准扶贫的决定性胜利。

一、我省西部地区精准扶贫遇到的普遍问题
调查显示,我省西部地区2/3的贫困人口需要产业项目开发扶贫,1/3的贫困人口需要生活扶贫。

在西部地区精准扶贫过程中,一些不和谐因素、不科学做法、不切实际的愿望较为常见,有些甚至是普遍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缺少整体规划,各方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实地调研所见到的扶贫规划、工作安排、工作方案等比较单一,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国家和省级扶贫政策的变化趋势,也没有充分考虑各级帮扶单位尤其是第一书记单位的帮扶力度。

缺乏整体规划,使得一些重大项目得不到有效落实,小项目多但益小甚至无益,容易造成各种资源重复浪费,对贫困户的帮扶也容易发生遗漏。

二是贫困人口数据不实,脱贫指数有虚构成分。

调研中发现,贫困识别是精准扶贫中最难的一件事。

有些地方的贫困人口统计不实、弄虚作假,从而套取国家扶贫资金。

三是扶贫措施没有真正落实到户,影响精准脱贫进程。

由于时间短、任务重,为了完成精准扶贫任务进度,有些单位、部门有敷衍塞责之嫌。

四是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乡村干部及村组干部缺乏脱贫主动性。

五是老人和儿童贫困问题没有单独提及,精准扶贫
不够全面。

六是贫困户自我发展主体意识不强,脱贫致富奔小康任重道远。

二、我省西部地区精准扶贫需要“攻城拔寨”模式
我省西部地区精准扶贫需要采取“攻城拔寨”模式,“一城一地”“一村一户”地完成。

“攻城拔寨”模式的基本内容是“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宣传理念、明确责任”。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难在精准,在发动攻坚战之前,必须摸清彼此的底数,这是取胜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关键。

为此,要首先找准扶贫对象,扶贫必须先识贫,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应清楚自己有能力做哪些事,哪些事情能做并且能做好。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摸清底数之后,需要制定战略战术,把握好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腔热忱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战略上要集中优势兵力,打大战役、歼灭战,尽其所能,不放过任何一个贫困村、一个贫困户。

在战术上要深入调查研究,“把脉问诊”,找准贫困村、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对症下药,做到量体裁衣、恰到好处、药到病除。

同时,要严格掌握标准,完善脱贫攻坚政策举措,与医保政策、社保制度等结合起来,打好政策组合拳,放大政策效应。

宣传理念,鼓足干劲。

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重大政治责任,又是重点民生工程,要克服等、靠、要等思想,鼓励引导贫困地区在用好相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通过各种形式不间断报道,宣传脱贫人物和事迹,评比扶贫先进人物,形成全社会关心、帮助贫困人口的局面。

同时,鼓励民间扶贫,兴办福利事业。

明确责任,义无反顾。

既要找到贫困的“短板”,又要搞清楚发展的“短板”。

扶贫是长期的任务,要进一步
我省西部地区
精准扶贫的模式选择■张磊
30
2017年第2期
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完善包保责任制,强化县(市)主体责任,全面有序地推进脱贫攻坚。

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相对脆弱,工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处于全省平均线以下是未来西部各县(市)发展急需补齐的“短板”。

三、“攻城拔寨”模式下精准扶贫的对策
建立健全贫困户动态管理制度。

各级政府每年应当对扶贫对象指标进行核查,实行动态管理,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贫困户进行民主评议,形成良性的脱贫退出、返贫纳入的调整机制。

强化第一书记的作用。

下派第一书记,带去了党的扶贫政策,加强了基层领导班子的能力,有效整合了各方面资源。

通过出台有利于第一书记发挥作用的激励政策,激发第一书记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把理想信念转化为发展和治理乡村的实干精神,成为带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统筹解决农村公共设施建设问题。

结合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科学编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

既要满足当前精准扶贫需要,又要考虑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需求。

构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

由于社会救助制度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在供给制度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原则下,实现城乡贫困居民的社会救助制度和政策一体化,实现城乡救助标准一体化,实现资金保障一体化。

实施科技扶贫计划。

立足我省西部地区特色和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实际,围绕各县(市)发展定位,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加强贫困地区的科技能力建设。

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CCT)。

通过项目实施,为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带来了许多积极成果,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提高,预防医疗服务使用率提高,童工减少,入学率提高,辍学率下降等。

推进对贫困儿童救助的制度化。

强化对儿童贫困问题的认识,从多维角度理解和测量儿童贫困,进而解决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贫困儿童救助政策的问题。

对于这一问题,各地在“低保”的基础上实施了分类施保,但实际操作中存在分类粗疏、人群界定较难等问题。

加强社会合力扶贫。

积极引导社会组织扶贫,借鉴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项目的多部门合作机制,重点整合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的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开发。

建立第三方扶贫开发监督与评估机制。

让扶贫资金的使用晒在阳光下,贫困户才能真正得实惠。

各级政府通过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本区域的扶贫开发进行全方位监督与评估,从而减少在识别受益人群等各种扶贫工程时出现“寻租”现象。

(作者: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省委决策咨询委员)
责任编辑/雷博
基层传真
汪清县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结合县域实际,着力打造“餐饮服务党建示范街”。

以“党建示范、食品安全、市容整洁、诚信经营、群众满意”为目标,通过“党员+商户”模式,围绕“亮身份做承诺、设岗创星、命名授牌”三项规定动作,结合餐饮行业党建特点和作用,创建一条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餐饮服务党建示范街”。

根据辖区餐饮行业特点,通过开展“比服务、看诚信,比环境、看卫生,比秩序、看实效”的“三比三看”活动,激发党员餐饮业主诚信经营、依法纳税、争当经济发展先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示范岗”成为覆盖餐饮行业的金字招牌。

定期评选出一批“餐饮服务党建示范单位”,授牌鼓励;在餐饮店评选出1名“服务之星”,设立“优质服务示范岗”,并予以表彰鼓励。

把“餐饮服务党建示范街”的商铺推介广告、招聘信息、促销活动等推送到“在汪清”手机APP平台上发布,打造餐饮行业典型品牌,助推了辖区餐饮行业快速发展。

在扶持餐饮企业发展和切实提高餐饮服务保障水平的基础上,打造“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的常态化模式,实现餐饮服务党建“精品一条街”,进一步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汪清县委组织部秦见唐军)
责任编辑/王若拙
汪清县着力打造“餐饮服务党建示范街”
31
2017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