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训练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素锦旧年不负卿
张凌云
①从前都是自家写春联。

有一年爷爷写的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总觉得迎新的氛围中带着什么残字旧字不太吉利,但爷爷在村里被尊为先生,这么写自有道理,也就不多说什么。

②后来知道这两句诗出自王湾有名的《次北固山下》,并不是爷爷的创造,虽然用作春联并不太适合,但就是这么一写,却在我心里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多少年过去,许多写过的春联都没了印象,唯独这副对联还时常在眼前飘荡,它那在风中很快褪了颜色的身影,让我感慨时光的步履太匆匆,转眼间,新年已成昨天。

③这么想来,不免唏嘘沮丧,写什么样的春联都一样,再鲜活的文字都会日晒风吹褪色变形,更深一层,改变不了被时间滤旧的命运,既然如此,每年写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④其实,某种程度上,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

自小学到大学,每次寒假,写春联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自家要写,更多的是帮亲戚邻居写。

裁纸、叠方、酝酿、挥笔,再到摊齐晾干,收拢待取,早已了然于胸,并不觉得是难事。

不同的是,渐渐的,春联写得越来越少,长年在外,街坊邻居不再巴望着替他们写春联,赠送的成品春联又越来越多,那种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感觉越来越寻不到了,常常只是动笔寥寥,便大功告成,空望着还留着大半的墨汁发呆。

⑤在年复一年的岁月中,自己从懵懂②孩童到步入中年,亲人们也一天天老去。

春联还是要写,但竟找不到发挥的空间,父母亲搬到镇上的公寓,除了大门,没什么可以张贴的地方,村里的老屋已无人居住,虽然仍需贴春联,但那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如今回家,不需我动笔,习练书法的父亲早把所有的春联全部写完。

⑥看着年逾古稀的父亲日臻纯熟的书艺,我的眼里除了欣慰,更常常想起乡下老屋呆过的日子。

世事如棋,我们顺着每一步程式走过自己的印迹,蓦然回首,发现还是那些最迷茫抑或最艰难的时光最值得回味。

有人说,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慢慢褪色却异常迷离,隔了光阴的路再望过去,觉得好美。

信然。

那时候,也曾抱怨过天气太冷,敞风的堂屋里冻得浑身发抖,手都快僵了握不住笔;也曾抱怨过事情太多,除了写春联,还得扫地除尘、置办年货,光骑自行车去镇上就得几个来回;也曾抱怨物质不丰,一年添不了几件新衣,上大学前都没穿过皮鞋……
⑦所有的足迹与过往,正如我们写过的春联,洇旧了,就重新贴上一遍。

那些被撕掉的被盖住的表面看不见,却永远沉淀在我们的心里。

我怀念那个屋檐矮小、到处灌风的老屋,就像怀念我经得住风雨摔打的青春往事,怀念那个呆在粗鄙简陋的生存环境里,却抱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乡下少年。

⑧那一幅幅叠加上去的素锦旧年,正是我们无法改变而又无限怀恋的昔日时光。

我们当年饱含真情写下的各种故事,可能稚拙,也许天真,但不会辜负我们的内心灵魂,那些原初的简单的轨迹,却凝聚着我们最清晰美好的记忆。

(摘自《思维与智》2018年第5期)
【注】①:叹息、感慨。

②懵懂:迷糊、不明白。

(1)第④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慢慢褪色却异常迷离,隔了光阴的路再望过去,觉得好美。

(3)谈到写春联,作者说“既热如此,每年写它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认为写春联有意义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末作者说到昔日那些饱含真情的也许稚拙,也许天真的故事里,凝聚着最清晰美好的记忆。

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感触呢?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具体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接上文作者对写春联意义的思考,引出下文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的观点。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旧时光比作窗棂上雕刻的花纹,生动形象写出了旧时光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希望我们珍惜大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旧时光怀念的思想感情。

(3)略
(4)略
【解析】【分析】(1)第④段划线句“其实,某种程度上,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

”是中间段,承接上文作者对写春联意义的思考,引出下文“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

所以作用是承上启下。

(2)“旧时光如同窗棂上雕刻的花纹”明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旧时光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外,还要答出“我”对旧时光的怀念情感。

(3)结合文中最后两段“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所有的足迹与过往,正如我们写过的春联,……却永远沉淀在我们的心里。

我怀念那个屋檐矮小、到处灌风的老屋,就像怀念我经得住风雨摔打的青春往事,怀念那个呆在粗鄙简陋的生存环境里,却抱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乡下少年。

”“我们当年饱含真情写下的各种故事,可能稚拙,也许天真,但不会辜负我们的内心灵魂,那些原初的简单的轨迹,却凝聚着我们最清晰美好的记忆。

”理解,从“对联承载着我们美好的童年,是美好的经历,更是美好的回忆”等方面作答即可。

(4)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

如:童年生活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

天真的故事里,凝聚着最清晰美好的记忆。

我的童年傻事趣事一箩筐,像给雪娃娃洗澡,剃眉毛……也正是那么多趣事、傻事组成那七彩的童年,欢乐的童年,令人留恋的童年。

虽然这段金色时光正慢慢离我远去,我已不那么傻,我相信童年趣事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最美的回忆。

故答案为:⑴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承接上文作者对写春联意义的思考,引出下文写春联也就是写成长,写经历,写人生的观点。

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旧时光比作窗棂上雕刻的花纹,生动形象写出了旧时光在作者心中的美好,希望我们珍惜大好时光,表达了作者对旧时光怀念的思想感情。

⑶略
⑷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分析过渡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分析作答,一般有总结上文;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⑵本题考查赏析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乙事物(喻体)跟甲事物(本体)作比。

结合前后内容、内容、感情几方面分析作答。

⑶本题考查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答题时应注意,先解释词句的表面含义和言外之意是什么,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句子的意思和所表达的人物情感。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发。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思想意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

2.现代文阅读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1)选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屋里的环境:________。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牧羊人”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

(2)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3)“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牧羊人为什么不让“我”帮他呢?
【答案】(1)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
(2)这句话说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所产生的印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预示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富饶。

(3)动作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的行为相照应,也为下文写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4)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的关照;二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提炼能力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中对牧羊人屋内环境的描写,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这是从“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几个方面进行描写。

通过描写体现出牧羊人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的特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画线句子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预示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富饶。

(3)此题考查学生对记叙文描写手法的理解能力。

描写是常见的表达方式,通常有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

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拿、倒、挑选”几个动词传神地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与下文种橡子时“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的行为相照应,也为下文写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仔细阅读文段,结合全文的内容来分析,牧羊人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可能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的关照;也可能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1)餐具、地板、猎枪、炉子、热汤;生活井井有条,做事认真;(2)这句话说的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所产生的印象,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预示着他将使这个荒凉的地方变得滋润和富饶;(3)动作描写,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颗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轻轻地放”“仔细地埋”的行为相照应,也为下文写橡树长大成林做了铺垫;(4)不让“我”帮他挑选橡子,一是因为“我”是借宿的客人,这是对“我”的关照;二是怕“我”挑选的橡子不够好,担心种下后不能发芽生长。

【点评】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

对句子含义的考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品析句子的深层含义: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理解语句内涵;④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东方人偏爱“孙悟空”
王玥娇
似乎是为了应景,猴年还没开始,猴急的人们就已经有些闹腾,先是央视春晚发布的吉祥物“康康”因为太丑被疯狂吐槽,接着是“帮六小龄童上春晚”的群众呼声惊天动地。

因猴子而起的任何风波都可以理解,毕竟十二生肖里很难找出第二个与人类如此相像的动物
了。

在中国,猴子可以成为众多动物中格外不同的那一个,得益于明代小说《西游记》。

有人将这部作品总结为一个关于秩序的故事,托孙悟空的福,猴子因此成为秩序挑战者的化身,它们生性顽劣、无视规则,就如同五月天在《孙悟空》里唱的那句:“齐天大圣是我,谁能奈何了我?”
在古人看来,猴子有奇效。

在马厩中养一只猴子,能帮助发现马病,防止瘟疫扩散,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就被认为取自“避马瘟”的谐音。

除了中国,还有一些东方国家为猴子封“圣”。

印度有只神猴哈奴曼,比孙悟空早诞生一千多年,和悟空一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但它拥有四张脸、八只手,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他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完全是英勇的化身。

胡适考据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圣的原型取自于此。

泰国则直接赋予“孙悟空”门神属性,春节时,不少泰国华人会把“大圣灵符”请回家并高高地贴在门前,祈盼齐天大圣保佑自己全家平安、身体健康。

日本有不少“猴子”主题的神社,其中最著名的是号称“天下第一猴子神社”的日吉神社,猴子作为“山神的使者”,雕像林立。

日本人对猴子的偏爱,还体现在漫画上。

受《西游记》影响颇深的日本漫画,创造过无数个“孙悟空”。

《我的孙悟空》出自创作了阿童木的漫画大师手冢治虫之手,极具个人情怀。

这部作品画风超萌,但比起猴子,他笔下的“孙悟空”似乎更像米老鼠。

另一部影响巨大的同主题漫画是《七龙珠》,主角赛亚人一身的肌肉线条,在外型上找不到猴子的任何影子,但不守规矩、无法无天的“内核”是相通的。

“哆啦A梦之父”藤子·F·不二雄笔下的“孙悟空”完美展现了漫画家强烈的个人风格,他让一个男孩穿着猴子样式的太空服坐时光机回到过去拯救三藏法师,并表示这个男孩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脑洞值得表扬,但“孙悟空”的造型基本等同于“长毛版大雄”。

(选自杂志《博客天下》,有删改)【链接一】古籍《白虎通》的说法:“猴,候也。

”猴子看到人设置机关诱捕,就登高四望、等着中途截获猎物,因此得名。

猴子聪明、机警、善于应变,不少少数民族将此物种视作祖先,《西藏王统记》里的神话认为,藏人的先祖就是由猕猴变来的。

在民间故事中,猴大多被塑造成巧用智慧的形象。

成语“火中取栗”出自于法国拉·封丹的寓言故事《猴子与猫》,猴子花言巧语诱使猫从火中取栗,结果栗子被猴享用,而猫爪的毛却被火烧秃。

【链接二】汉族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其吉祥寓意与“侯”有关。

“侯”是中国古代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诸侯。

由于“猴”与“侯”谐音,猴的形象通常表示“封侯”的意思。

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取“封侯挂印”之意;一只猴子背着另一只猴子,取“辈辈封侯”之意。

【链接三】“猴赛雷”是广东话“好犀利”的谐音,在猴年成为网络流行语。

但在汉语表达里带“猴”的词语很多含贬义。

如“尖嘴猴腮”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沐猴而冠”指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

还有“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等俗语,都带贬义。

英语世界中的猴子几乎没有正面形象,带monkey的词组大多关于戏谑或危险。

《美国俚语历史辞典》中用monkey on my back来表达芒刺在背,后来演变为对某事上瘾,尤指毒瘾;想说耍花招、搞鬼,就用monkey business;make a monkey out of则代表让某人出丑、难堪……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猴子是生肖中第二种与人类相像的动物,所以由猴子引起的猴年风波可以理解。

B. 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弼马温”,是因为他能帮助发现马病,防止瘟疫扩散。

C. 从动物上升到神,东方人赋予猴子不同的文化意义,而印度与中国则比较接近。

D. 不少少数民族将聪明机警的猴子视作祖先,认为他们的先祖就是由猕猴变来的。

(2)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日本漫画中的“孙悟空”大多受《西游记》的影响,但不会原封不动照搬原著。

B. “猴”与“候”“侯”“好”等字谐音,引申出的不同寓意都受到中国人喜爱。

C. 汉语中带“猴”的词语大多取猴子的不雅形象和毛躁举止为意,难免带有贬义。

D. 猴子在英语中的形象全是负面的,由此可见猴子在西方国家不如在东方受欢迎。

(3)纵观上述材料,东方人眼中的“孙悟空”有哪些形象特点?
【答案】(1)C
(2)D
(3)①顽劣(生性顽劣、无视规则,不守规矩、无法无天);②英勇(神通广大、无所不能);③聪明(机警、善于应变,巧用智慧)。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对选项对照文本内容进行逐一评判。

A原文“毕竟十二生肖里很难找到第二个与人类如此相像的动物了”意为猴子是生肖中与人类最相似的动物,并非“第二个”;B原文是“猴子有奇效。

在马厩中养一只猴子,能帮助发现马病,防止瘟疫扩散”,并非指孙悟空能做到,“弼马温”是取“避马瘟”谐音;D原文“《西藏王统记》里的神话认为,藏人的先祖就是由猕猴变来的”,只是“藏人”,并非“不少少数民族”。

故选C。

(2)本题考查考生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对照文本内容对选项逐一审视评判。

D 项,“猴子在英语中的形象全是负面的”与原文“英语世界中的猴子几乎没有正面形象”不符。

(3)本题考查考生对选项的分析能力。

考生要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逐一文段中语句的理解。

结合“有人将这部作品总结为一个关于秩序的故事,托孙悟空的福,猴子因此成为秩序挑战者的化身,它们生性顽劣、无视规则,就如同五月天在《孙悟空》里唱的那句:‘齐天大圣是我,谁能奈何了我?’”得出:顽劣(生性顽劣、无视规则,不守规矩、无法无天);结合“除了中国,还有一些东方国家为猴子封‘圣’。

印度有只神猴哈奴曼,比孙悟空早诞生一千多年,和悟空一样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但它拥有四张脸、八只手,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他解救阿逾陀国王子罗摩之妻悉多,与罗刹恶魔罗波那大战,完全是英勇的化身。

胡适考据后得出的结论是:大圣的原型取自于此。

”得出:英勇(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结合“古籍《白虎通》的说法:‘猴,候也。

’猴子看到人设置机关诱捕,就登高四望、等着中途截获猎物,因此得名。

猴子聪明、机警、善于应变”得出:聪明、机警、善于应变。

故答案为:⑴ C;⑵ D;
⑶①顽劣(生性顽劣、无视规则,不守规矩、无法无天);②英勇(神通广大、无所不能);③聪明(机警、善于应变,巧用智慧)。

【点评】⑴考生要先阅读问题,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在文本中找到选项涉及的内容,依据内容来评判选项的正误。

⑵考生要理解文的内容,对选项逐一仔细辨析,认真思考。

⑶考生要注意对材料的归纳,从材料的内容进行分析,选取形象的语言进行概括。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民间年画
中国年画,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绘画体裁,是历史最久寿命最长的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

中国民间艺人用他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十分优美的绘画作品。

作品的题材多采用寓意或象征的手法,造型夸张具有装饰意味。

年画用色大胆明艳,而又栩栩如生。

年画这一独特而又古老的艺术,颇值得我们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四川绵竹年画、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的木版年画在全国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绵竹年画以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县而得名。

绵竹年画历史悠久,它起源于北宋,到明末清初进入繁盛时期。

绵竹年画以彩绘见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绵竹年画构图讲求对称、完整、饱满,主次分明,多样统一;色彩上采用对比手法,设色单纯、艳丽,强烈明快,构成红火、热烈的艺术效果;线条讲求洗炼、流畅,刚柔结合,疏密有致,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具有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的造型,和诙谐活泼的效果。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

由于接近民间生活,富于装饰性,加上价廉物美,因此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更广为流传于全国许多地方,深受民间人民喜爱。

而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

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斑斓与工艺性。

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

年画色彩艳丽,渲染营造欢乐的节日气氛,并达到特定的装饰美感。

可见,年画并不是单纯的民间艺术品,它还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具有极强的装饰性。

说起装饰,我们一般会想到带有装饰性意味的绘画作品以及印刷品。

它包括出版物上的美术装饰,例如封面设计。

版面插图等。

还有建筑物上的壁画,室内布置,以及我们生活日用品上的花纹装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