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_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对于土地改革运动,要了解1950年6月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土地改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应当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教材分析: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土地改革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恢复了遭受多年战乱破坏的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充满着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学习热情,但又因年龄和心理原因而没有发展成熟,已有的知识准备还不丰富,所具有
的历史知识大多是零散的、感性的,缺乏系统,也没有形成可以认识更复杂事物的知识和经验,亦未形成抽象的理论认识。
为了避免抽象化和概念化,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要做些深入浅出的解释。
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出发,打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技能。
通过几个具体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初步形成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等。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用而有效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初步尝试去探究学海奥秘,在合作与交流中碰撞思维,增长见识,接受情感教育,了解新中国的土地改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封建斗争的伟大胜利。
形成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对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人生理想。
教学目标: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认识到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国消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3、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
布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三大运动之一,土地改革的进行也是当时势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对巩固新政权有极端重要的作用。
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运用周扒皮这个典型案例来分析旧社会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情况,从而突出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对于土地改革的内容与性质,可结合教材图片让学生进行总结。
对于土地改革的意义,应当先进行补充,讲述土地改革所带的结果及其在农村土地制度上的变化、农民社会地位的变化、农村经济的变化等方面进行列表对比,然后再从结果中引导学生归纳其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切入视频《周扒皮半夜鸡叫》师:这个故事描述了什么?
描述了旧社会,封建地主残酷剥削农民的悲惨景象。
反映了旧中国的农民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无保障。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或说一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被剥削阶级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
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那么旧中国的农民,生活如此困苦?我们来看看旧中国的土地分配情况。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课文中的图片,提出探究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
二、学习新知
现在请同学们通过课本来了解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
请大家集体来把当时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复述一下。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同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到1952年底,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近三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七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三百五十亿公斤粮食的地租。
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所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的一
段材料,据此回答: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将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同学们,在学习了土地改革的内容后,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土地改革的意义。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其是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的意义的?
土地改革的意义包括五个方面,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第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土地改革的意义。
[投影显示]三、回顾与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到了那些知识?关于我国的土地改革大家了解多少?
四、课堂练习
1.土地改革要废除和建立的土地制度分别是什么?
2.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拓展与延伸
1.阅读一本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了解土地改革的具体情况,如: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
2.小调查:调查一下自己家乡在土地改革前后,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变化。
[板书]
土地改革
一、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原因
二、土地改革的公布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1.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地主阶级。
2.农民翻身做主人。
3.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4.巩固了政权。
5.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