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建湖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8--21题(18分)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
我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
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祥,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
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
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
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
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
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
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18.纵观全文,找出几处与“水才是一个整体”相呼应的句子。
(4分)
19.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如何理解划线部分的含义?(4分)
20.“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与“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两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是否相同?试加以说明。
简要分析两个句子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简要回答作者为什么说“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6分)
2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
B. 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感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 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D.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E. 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的人生真谛。
参考答案:
18.1)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2)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
3)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4)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5)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4分。
)
19.河流的流浪是奔向成熟的生命过程;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地统一起来。
(2分)而人类的流浪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是丧失目的和方向的;太看重物质的力量而内在精神虚弱贫瘠。
(2分)
20.不相同,(1分)前者是指有着“青绿的巴山蜀水和汹涌澎湃的涛声的嘉陵江”的家乡。
后者是指浩瀚真实的心灵之乡。
(1分)前句引出下文反思,为后文作铺垫。
后句收束全文,升华题旨。
(2分)作者认为河流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我们: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河流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2分)
21.B D (A项中“描述”改为“点明”,去掉“相似过程”;C项应为“前半部分以描述为主,后半部分侧重议论抒情,是不同于《荷塘月色》的哲理散文”;E项中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不对。
)
略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国学守望者
旅居杭城,已有数年了。
总喜欢杭州的雅静,就着一方湖水,随意游走,或独处一隅,隐于柳桂之间,发些古思,情浓之时,便在山水悠然处,吟读几行先贤的字句,聊遣幽怀。
寄情山水,任意东西,这便无疑是人生的至乐了。
然数月之前,自我读完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姜亮夫全集》之后,此种逸兴便也尽失,随之而来的,则是沉沉的反思,抑或是在惊服之余,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吧。
多年以来,言及国学,总觉遥不可及、难以论道,读完姜公的文集,不得不因敬佩之至而顿生惶恐。
我所读到的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而个人所学之鄙陋,因此妄作此传,以示崇敬之意。
姜亮夫(1902~1995),国学大师、著名的楚辞学家、敦煌学家、语言学家、历史文献学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云南昭通人,其概与二十世纪同岁,究其一生,可谓退能独善修身,润物于无声之处,进可兼济一方,导善于众庶之间。
于己可为“守身如玉德之花”,于学则是“南北归一学之宗”,堪称一代大师。
姜亮夫在1922年以官费生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1926年,姜亮夫毕业,而就在其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便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
后游东南,欲北上继续求学,遂由沪入京,却遭逢一役,对其触动颇大。
在《自订年谱》中,他说:“十八日(1926年3月18日)参与执政府请愿,几及于难,踏燕京大学死难女生杨肩,逾垣出,以此伤心国事,折节读书。
”而对于姜亮夫来说,后来在北京为学的时日,则更令他毕生不忘。
入京后,他先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科,后以“备取生”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张济之诸公。
而王梁陈三公加之后来苏州拜认的章太炎先生对他的影响则是终身的。
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深深地渗入了姜亮夫后来的学术生活各方面。
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投昆明湖,这对姜亮夫触动极大。
在《自订年谱》中,他言到:“1928年8月,于人世有所了悟,至悲切。
初欲自裁不可,然不敢隳而自赎之念起,急去锡,日读《离骚》。
请人为章曰‘与屈子同年’。
”先师的无故离去,使他猝不及防,虽时隔一年,但依稀昨日,而世间浮沉,所遇种种,更让他无法自拔,欲有一死,不难想象这对于他该是何等的创伤。
而在1927年,他便有意长期从事楚辞研究,欲“以此纪念先师王静安(王国维,字静安)先生,继承先师先生(生前)治学的路子”。
此后便寄情屈原沉江,致力于楚辞学研究数十年。
28岁时,他便写成《屈原赋校注》一书。
此外也有感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路漫漫兮修远——简述我的学术研究道路》一文中,姜亮夫说到:“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后,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个人的出路都感到苦闷和彷徨,我也处在十分困惑之中。
加之日军侵华开始,国家处于纷乱危急之中。
我想,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词章彪炳,深得忠爱之情的代表人物是屈原!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为此,我走上了治楚辞,研究屈原的路子。
”
在楚辞学方面,姜亮夫最重大的学术建树是以《楚辞书目五种》《楚辞学论文集》《楚辞学今绎讲录)《二招校注》和以180万字的《楚辞通故》为代表的一系列楚辞学论著。
其力作《楚辞通故》则被海内外学者誉为“当今研究楚辞最详尽、最有影响的巨著”。
这些长期研究的成果及心得,遂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
姜亮夫治学不仅勤恳严整,平日读书也很讲究方法和步骤。
他多积资料,自编工具书,且极具系统性,这无疑是他取得学术伟绩的首要方法。
就《楚辞通故》而言,就是他四十年不断抄录各代楚辞学方面的零星资料,整理总结出来的,可谓是煌煌巨著。
姜亮夫说自己是个“钝根人”,治学就是用笨办法来做的。
但正是这“笨”办法,方足显了他的大智和功底;返璞归真之美,往往便是学术追求的至高境界。
(节选自
《国学守望者——姜亮夫传略》)
相关链接:
1.姜先生的说法:“我总觉得世界上不论什么地方的什么事什么理什么物,他的生成,决不单是为那个地方那个事那个理而有;通通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
历史总是为全人类而留的血痕”。
姜先生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的一抹血痕,其情其意,可赞可叹。
2.姜亮夫本来是要到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但去了以后,在巴黎的博物馆、图书馆里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到法国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之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
姜亮夫先生曾和学生谈到过自己在巴黎博物馆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的事情。
先生本没有多少积蓄,又是自费留学,那段生活过得非常清苦。
先生如此亏待自己,却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拿去拍照。
3.1979年,年逾古稀的姜亮夫主持杭州大学中文系,事务繁难,却接到了教育部发给他的一个函,委托老先生办一个“楚辞进修班”。
姜老激动得几天睡不着觉,他说:“教育部给我这么个重托,经过十年动乱,全国有水平的关于楚辞方面的师资力量更少了,楚辞教育水平下降了,为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我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贡献。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也许是我最大的一次耕耘。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姜亮夫在巴黎看到了我国早年流散的敦煌文物和经卷,痛心疾首,决意抄录、拍摄,而这番辛苦奠定了他在楚辞学研究领域的宗师地位,成为他学术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B.先师的无故离去和人世沉浮使姜亮夫悲痛欲绝。
为纪念王国维先生,也为继承先师治学道路,同时有感于当时的社会,姜亮夫投入对楚辞的研究。
C.文章说姜亮夫是一位耿直的老人,持真的学人,多才的文人,大写的巨人,是因为他终世不倦于学术求索,虽久历坎坷,但建树卓著,治学为师,皆为世人所景仰。
D.姜亮夫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前夕,因不满军阀横行,在毕业典礼之上,当面指责军阀头目杨森,措辞入骨,险遭祸害,这正是他“守身如玉德之花”的表现。
E.1926年3月18日,姜亮夫曾参与执政府请愿,几乎遇难,后来他越墙脱离险境。
这件事对他触动极大,一方面使他忧患国事,另一方面也使他潜心治学,发奋读书。
2.传记首段说“油然而生的一种深深的自问”,作者自问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3.文中第二段说“(姜亮夫)进可兼济一方”,他的“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
4.姜亮夫一生辗转,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是什么?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
参考答案:
1.BE (A姜亮夫在巴黎的所作所为与他在楚辞上的宗师地位无必然联系;C还因为其人格高尚;D“守身如玉德之花”错)
2. 示例:自问实则是自责。
一方面自责于自己寄情山水,任意东西,逍遥人生,并以此为乐。
另一方面自责于对国学研究不深入。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引出传主,概括总领全文,以自己的不足反衬姜亮夫的深厚的国学功底与高尚的人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示例:
①治学高远: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精研楚辞,以毕生努力为全人类留下了中国文化。
②倾心教育:姜亮夫倾心教育,古稀之年接受重托,为培养《楚辞》方面的师资而欣喜不已。
③忠诚祖国:关心国事,揭露军阀,积极参加爱国运动;面对国家于水火之中而折节读书,研究屈原《楚辞》;在巴黎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而抄录、拍摄中国文物。
4.示例:姜亮夫执着探求,深得学术真谛,爱国明理,笃守为人之道,是他终成一代国学大师的原因。
①国学大师的影响。
王国维、梁启超等诸位先生的治学思想、为人操守、处世态度对姜亮夫学术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②勤恳踏实的精神。
他勤于笔记,潜心学术,执着严谨的品质奠定了他的国学功底。
③爱国明理的品质。
在巴黎抛弃学位抄录拍摄中国文物是出于拳拳爱国之心,他从事屈原研究是因为他认为屈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他认为一切事理都是为全人类而成立,这种精神使他能够触摸到治学的真谛。
启示:应该围绕为人与为学相辅相成的核心,适当联系现实进行阐释。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费德里哥
普罗斯佩·梅里美
从前,有一个年轻的绅士,名叫费德里哥,长得英俊潇洒,为人彬彬有礼,可是道德败坏不堪,因为他过分喜爱赌博、饮酒和女人,尤其是赌博。
他生平从不进教堂忏悔,纵使踏进教堂,也不过是为了在那里找寻作孽的机会罢了。
他曾经在赌博中使十二个良家子弟输得破产
(这十二个人后来当上了强盗;有一次他们和国王的雇佣兵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没有忏悔就被打死了),接着他自己也赌输了,只剩下一所普通的庄园,过着贫穷的生活。
三年后的一天,他打猎归来,刚回到屋里,耶稣基督就带着他的十二使徒来敲门,请求他接待。
费德里哥天性慷慨,招待客人,尽己所能。
耶稣基督对费德里哥的接待很满意,答应给他三个恩典。
于是费德里哥从衣袋里把经常带在身边的纸牌拿了出来:
“主人,”他说,“让我每当拿这副牌赌博时一定赢钱吧。
”
“但愿如此!”耶稣基督说。
站在费德里哥身边的圣彼得低声对费德里哥说:
“可怜的罪人,你想到哪里去了?你应该请求我主拯救你的灵魂呀。
”
“我才不在乎拯救我的灵魂哩。
”费德里哥回答。
“主人,”费德里哥继续说,“请您答应我任何人爬上荫蔽着我的大门的那棵橙树,没有我的同意就爬不下来。
”
“但愿如此!”耶稣基督说。
听见这些话,圣彼得使徒用手肘使劲碰了碰身边的费德里哥,对他说:
“可怜的罪人,你不怕你的罪孽深重会入地狱吗?向我主请求让你在他的神圣乐园里占一席位吧!现在还来得及。
”
“不忙,不忙,”费德里哥一面回答,一面从使徒身边走开,对我主基督说:“我希望,有谁如果坐在壁炉旁边的那张凳子上,没有我的同意就不能离开。
”
我主基督也赏赐了这个恩典,带着他的弟子们走了。
费德里哥在证明了那副牌的魔力后,就动身回到城里。
过去和他在一起厮混的那些酒肉朋友成群结队地来访问他。
在和客人们赌博的过程中,费德里哥发现他们牌中有鬼。
这个发现使他感到很高兴。
从此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把对手们钱袋里的钱赢个精光。
他想起了那十二个良家子弟。
他是靠他们发了财的,他确信只有他们是他所遇到过的诚实的赌徒;于是他第一次对他赢了他们的钱感到后悔。
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只和那些存心不良的赌徒进行确有把握的赌博。
费德里哥对输赢很懂得分寸,以致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发了大财,却没有人怀疑他赢钱的真正原因。
审慎地赌过一年以后,他决定来一个彻底报复,他把当地主要财主的钱都赢得精光。
当晚就带着他的金子和钻石走了。
他周游世界,到处赌博,永远赢钱,到处寻欢作乐。
可是十二个受害者不断地回到他的记忆里。
他决定要把他们拯救出来。
他叩响了地狱之王普鲁东的门。
他向普鲁东提出赌注,每赢一局就要在地狱所有的灵魂中选择一个带走。
普鲁东答应后,他们就用那副神奇的纸牌开始了赌博。
费德里哥连赢十二局,拯救了他想拯救的十二个灵魂,并把他们装进了袋子。
普鲁东已经输得不耐烦了,他找了一个借口就把费德里哥关在了门外。
费德里哥对这一次赢得灵魂的胜利比之他在人世间获得的哪一次胜利都更感愉快。
到了人间,他在他的老庄园里安度晚年。
三十年以后,费德里哥已经有七十岁了,死神走进他的屋子。
他请求死神爬上荫蔽着自己大门的那棵橙树,摘一只果子给他。
当死神爬上那棵橙树摘了一只橙子想下来时,却不能下来,因为费德里哥不同意。
他提出想再活一个世纪,死神答应了。
死神一走,费德里哥开始了一种新生活。
他继续惊人地满足他的一切欲望,遇到机会也做一点好事,可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灵魂的得救。
一百年过去了,死神再度来叩他的门。
费德里哥请死神在壁炉旁边坐一坐,等自己忏悔以后就和她一起飞到阴间去。
死神刚一坐在凳子上,就被一种超凡的魔力牢牢地钉住了。
费德里哥提出再活40年的要求。
死神被迫同意了。
第二次期满的时候,费德里哥背着一只口袋,毫无畏惧地站着等待死神。
死神一把抓住费德里哥的头发,就飞到了地狱的门口。
可是普鲁东坚决不让开门,因为他马上想起他以前输过的十二局赌博,“这个流氓会减少我帝国的人口。
”
死神只好带着她的囚徒飞到炼狱门口;可是守卫的天使发觉费德里哥身有大罪,拒绝让他进去。
死神虽然非常憎恨费德里哥,但也只好把他带上天堂。
在天堂的门口,圣彼得责问费德里哥:“像你这样身负大罪的人,连炼狱也不配进去,竟想在天堂里占一席位?”
“圣彼得,”费德里哥说,“大约180年前,您和您的圣主到我家来请求接待你们的时候,我是这样接待你们的吗?”
圣彼得口气稍稍软了一点,可是仍然带着谴责,“我负不起让你进来的责任。
我去告诉耶稣基督,看他怎样说吧。
”
费德里哥跪在门槛上,身边带着他的12个灵魂,两边各放着6个。
我主基督看了,同情心受到了感动。
“对你可以马马虎虎,”他对费德里哥说,“可是这12个灵魂,我凭良心不能让它们进来。
”
“怎么!我主,”费德里哥说,“当初我荣幸地迎接您进入我的屋子时,您不是也有12个旅客陪伴着您,而我不是也尽我所能像接待您一样的接待他们吗?”
“对这个人真是没有办法,”耶稣基督说,“进来吧,既然你们已经来了;可是你们不要赞扬我给你们的恩典,因为这是不足为训的。
”
(根据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费德里哥享受了三生幸福,最终进入了天国。
善和恶在他身上合二为一,合为一股活生生的强大的精神魅力。
B.费德里哥从来没有想过要拯救自己的灵魂,道德败坏不堪,死后却进入了天堂。
在小说里,作者把宗教的教义以及天堂地狱的观念恣意加以揶揄和嘲弄,抹去它们面上神圣的油彩,将它们表现得再滑稽可笑不过,表现了梅里美反宗教反教会的精神。
C.《费德里哥》构思精巧,语言幽默。
作者对他所描写的人物和现实生活是有爱有憎的,但他作为叙事者,总是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既不倾泻热情的赞美,也不表露强烈的憎恶,收到平易近人的艺术效果。
D.费德里哥生平从不进教堂忏悔,只好赌博,赌博又遭人算计,总是输光;可是他心地善良,总是慷慨地帮助别人。
他对奸诈的赌徒狠,对诚实的十二个赌徒心怀愧疚,拯救了他们的灵魂。
总之,他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扁平人物。
E.圣彼得多次劝说费德里哥请求我主耶稣拯救他的灵魂,说明圣彼得是耶稣忠实的追随者。
在天堂的门口,他责问费德里哥,进一步反映了他的忠诚。
(2)小说中划线的句子,反映了费德里哥什么样的心态?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6分)
“不忙,不忙,”费德里哥一面回答,一面从使徒身边走开,对我主基督说:“我希望,有谁如果坐在壁炉旁边的那张凳子上,没有我的同意就不能离开。
”
答:
(3)请结合全文概括费德里哥的性格特点。
(6分)
答:
(4)这篇小说在其主题实现的途径上颇有独特之处,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分)
答:
参考答案:
(1)B(3分) A(2分) E(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