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哈尔滨市光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哈尔滨市光华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是人类最原始、最有生命力的商业活动之一,由来已久。

它是城市里的边缘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能登堂入室。

地摊经济具有“三低”特质。

创业门槛低,没有店铺租金的压力,没有高学历、技能要求;失败风险低,船小好调头,从业者即使失利也能迅速“满血复活”;商品价格低,能让居民拥有更多选择,享受更多实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地摊经济也是如此。

地摊经济由于属于边缘经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流动商贩自身不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对合法经营商户构成不公平竞争,妨碍交通,各种扰民以及售卖假冒伪劣商品,等等。

(摘自《百度百科》,有增删)材料二:
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大幅提升了城市的文明程度,为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城市生活,这是城市治理的方向。

但是,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也让一些群众失去了一条生存之路,让一些市民买东西路途更远,价格更贵了。

同时,“地摊经济”的不断消失,也让街道变得冷清,少了一些生活气息。

受疫情影响,今年一些地方已经迈出了“地摊经济”的步伐。

成都市允许商户摆地摊、临时占道经营;浙江也提出合理设定流动摊贩场所,鼓励灵活就业等等。

这些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灵活政策,得到了广泛好评。

与此同时,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这一务实、灵活的举措,也将引导各地支持“地摊经济”的发展。

当然,发展“地摊经济”并不是说一放了之,重走老路,而是对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要加强顶层设计,比如实行“地摊经济”准入许可证,划定相关经营区、禁营区,明确具体的经营时间,保证场地卫生,等等,通过科学治理,让“地摊经济”和良好的城市治理并驾齐驱。

(摘编自《科技日报》2020年5月28日)材料三:
“为了保障消费者权益,到此摆摊的商铺注册时必须出示营业执照、货品资质证明书,以及个人有效证件等。

”呼和浩特某物业管理人向谷河传媒表示。

“其实,政府部门加强资质管理应成为地摊经济的基础。

低门槛是地摊经济的标签,加强资质管理不仅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渠道,也让经营者感受到了平等与保障,让他们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生意,更愿意提升产品与服务的质量。

”金台咨询报道称。

“城管是城市建设的核心管理者,其在公共服务管理层面对地摊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释放地摊经济活力、缓解就业压力,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相关管理部门务必通过‘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让地摊经济尽可能地少出现卫生、市容、秩序等问题,更多地体现正面效益。

”《第一财经日报》消息称。

“我觉得还要提升摊主的公共素养,按照规定有序经营,保障食品质量,自觉维护秩序,保持环境卫生。

多方相互协调才能让地摊经济长久健康发展。

”呼和浩特一市民向谷河传媒表示。

(摘编自《以史为鉴,地摊经济如何发展长久?》)
1. 下列对“地摊经济”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形式,自古以来就有,是一种原始的、充满生命力的商业活动形式。

B. 地摊经济的“三低”特质,让它具有独特的创业优势,在疫情防控背景下能够缓解就业压力。

C. 由于极大的负面影响,地摊经济成为城市环境卫生的重点整治对象,被中央文明办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

D. 发展地摊经济不是一放了之。

如何把握“放”与“管”分寸,考验着城市综合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分析事物发展规律,辩证思维必不可少。

虽然地摊经济有诸多利好,但是也不要忽视它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系列问题。

B. 对地摊经济的强力整治,让城市街道变得冷清,少了生活气息,还增加了部分居民的生活成本,使一些群众失去一条生存之路。

C.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些省市积极支持地摊经济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城市管理者治理观念的转变和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

D. 只要城市主管部门担当起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在公共服务管理上下足功夫,科学引导,就能平衡好地摊经济与规范管理的关系。

3. 如何保障地摊经济更加科学有序、健康长久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白鹿原》是影视与文学的又一次联姻,小说再次支撑起电影之魂。

陈忠实在小说的扉页写到,“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当它被改编成电影之后还能保留原作的神韵吗?日前,记者采访了陈忠实,说起小说以外的话题,他说得最多的是——我是个外行!
记者:关于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您认为哪些部分比较满意,哪些觉得还有遗憾?
陈忠实:我最满意的是电影呈现给观众的历史氛围是基本真实的,人的生存形态也是真实的。

因为历史氛围的真实决定了人物命运和人物情感的真实。

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

乡村的伦理道德、沿袭已久的民间文化习俗等影响着当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旦这些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都要反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

浙白说到遗憾,我总希望电影能更充分、更准确地通过直接的视觉画面把小说的全部传达给观众,总希望小说里的人物更充分、更集中地与观众交流,但受到不同艺术形式的时空限制,留下了遗憾。

记者:电影《白鹿原》具有浓郁的地城特色,当初你觉得其中大量使用地方戏和方言是一种冒险吗?
陈忠实:贯穿电影始终的唱腔是在陕北地区一种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老腔”,演唱者都是地道的农民,平时就靠在红白事上唱戏谋生。

我想大家会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音乐。

方言是生活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中方言许多都是咱们民族的原始语言,古语中的很多词句用法都在其中保留了下来。

我在写小说时对使用方言有自己的把握尺度。

电影在方言的使用上走得更远。

记者:把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似乎已经司空见惯,“地域元素”成了影视剧创作的一个法宝,你觉得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怎样?
陈忠实:这部电影的确有浓郁、鲜明的陕北特色,但它没有简单地为影片贴标签,没有刻意离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单纯表现文化符号,这样看上去比较融洽。

这些人物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矛盾、纠葛都与这块土地有关,所以不可能脱离这里的语言和风俗。

记者:除电影以外,《白鹿原》还被改编成话剧、秦腔、舞剧、广播剧等,能否简单评价一下它们?陈忠实:可以说各有千秋。

秦腔基本是单线条化,唱腔、唱词、舞美比较有吸引力。

话剧基本上全面展示了小说的故事,但在两个多小时里只能通过人物对话,交代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

舞剧就更简单、纯粹了,主要表现黑娃和田小娥的爱情,用舞蹈展现出当时的社会对他们爱情的扼杀,反而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优美的舞姿也能吸引观众。

记者:现在大家都说缺少好剧本,您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为“剧本荒”提供什么?
陈忠实:不是所有好小说都适合改编成其他艺术形式。

文学和影视最大的差异是,小说通过文字和读者交流,它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描写,充分展示作家对人物的把握;影视是以直观的形象与观众交流,它的优势是能把文学形象具体化、生动化。

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比如《红岩》《林海雪原》等,但也有些好小说是改不成电影的,那些有完整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和强烈的冲突的小说更容易改编。

编剧、导演、演员对原著的理解是否准确、到位,是影响他们能否创作出优秀作品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无论小说还是电影,人物与时代都是血肉相连的——陈忠实访谈》,《文艺报》2012年04月
20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关于电影的真实性问题,陈忠实表示,电影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一旦沿袭已久的习俗、规则遭到破坏就会产生矛盾,进而影响人物情感的真实性。

B. 对电影《白鹿原》中大量使用地方戏的问题,陈忠实希望观众能够喜欢这种原汁原味的,在陕北地区几乎失传的民间艺术。

C. 回答影视剧中“地域元素”使用问题时,陈忠实肯定了电影《白鹿原》“地域元素”的使用贴合了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并非单纯地表现文化符号。

D. 小说《白鹿原》被改编为多种艺术形式,陈忠实认为电影与话剧基本全面地展示了小说的故事,而秦腔、舞剧则不受小说情节的限制。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影作为一种更直观的艺术形式,其优势是能把文学形象具体化、生动化,但要注意呈现真实的历史氛围,反映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的真实情感。

B. 陈忠实作为原著作者,认为电影《白鹿原》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原始的民族语言,呈现了基本真实的历史氛围。

C. 记者作为对谈的一方,关心小说改编成多类艺术形式后的呈现,表达了对当前影视作品中出现的“剧本荒”和地方文化植入影视作品现象的担忧。

D. 小说改编难度大,虽然读者普遍认可的好小说都能成为好剧本的脚本,但是由于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等问题,不是所有好小说都适合改编成电影。

6. 访谈第一段中提到“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请结合文本,谈谈将小说改编为电影时要如何保留原作的神韵。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抱孙
老舍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也不能怪儿媳妇成天着急;本来嘛,不是不努力生养呀,可是生下来不活,或是不活着生下来,有什么法儿呢!就拿头一胎说吧: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

哪里知道,到了五个多月,儿媳妇大概是因为多眨巴了两次眼睛,小产了!难道这还算不小心?哼,他竟自死了。

命该如此!
现在,王少奶奶又有了喜,肚子大得惊人,看着颇象轧马路的石碾。

看着这个肚子,王老太太心里仿
佛长出两只小手,成天抓弄得自己怪要发笑的。

王老太太可不只是祷告烧香呀,儿媳要吃活人脑子,老太太也不驳回。

半夜三更还给儿媳妇送肘子汤,鸡丝挂面……儿媳妇呢,点心就能吃二斤翻毛月饼: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

孕妇不多吃怎么生胖小子呢?婆婆、儿媳、娘家妈对于此点都完全同意。

收生婆已经守了七天七夜,压根儿生不下来。

偏方儿,丸药,子孙娘娘的香灰,吃多了;全不灵验。

到第八天头上,少奶奶疼得满地打滚。

王老太太急得给子孙娘娘跪了一股香,娘家妈把天仙庵的尼姑接来念催生咒;还是不中用。

收生婆施展了绝技,却一无成绩。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

王老太不同意。

洋鬼子,二毛子,懂什么;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

娘家妈也发了言,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又耗了一点钟,少奶奶直翻白眼。

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

媳妇死了,再一个;孩子更要紧。

她翻白眼呀,正好一狠心把孩子拉出来。

告诉了收生婆,拉!娘家妈可不干了呢,孙子算老几,女儿是女儿。

上医院吧。

一到医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

还得挂号?生孩子又不是买官米,给钱就结了,挂哪门子号,你当我的孙子是封信呢!咳,为孙子,忍了。

医生来了。

一见面,王老太太就炸了烟,男大夫!男医生当收生婆?我的儿媳妇不能叫男子汉给接生。

这一阵还没炸完,又出来两个大汉,抬起儿媳妇就往床上放。

老太太连耳朵都哆嗦开了!这是要造反呀,人家一个年青青的孕妇,怎么一群大汉来动手脚的?“放下,你们这儿有懂人事的没有?要是有的话,叫几个女的来,不然,我们走!恰巧遇上个顶和气的医生,他发了话:“放下,叫她们走吧!”
王老太太咽了口凉气,咽下去砸得心中怪热的,要不是为孙子,至少得打大夫几个最响的嘴巴。

县官不如现管,谁叫孙子故意闹脾气呢。

抬吧,不用说废话。

果不出王老太太所料,得用手术。

手要是竖起来,还不是开刀问斩?大夫说:孩子太大,用手术,大人小孩或者都能保全。

不然,全有生命的危险。

王老太太一个字没听见。

掏是行不开的。

“那么你不要孙子了?”果然有效。

等了不晓得多大的时候,眼看就天亮了,才掏了出来,好大的孙子,足分量十三磅!王老太太不晓得怎么笑好了,拉住亲家母的手一边笑一边刷刷的落泪。

亲家母已不是仇人了,变成了老姐姐。

大夫也不是二毛子了,是王家的恩人,恨不得马上赏给他一百块钱。

好容易看见大夫出来了。

王老太就要求媳妇和孙子出院,理由是头胎孙子要办三日宴,医生不同意,再三相劝无效后,怒道“莫非三日宴比人命重要”?
王老太确是以为办三天比人命要紧,可不便于说出来,因为娘家妈在旁边听着呢。

“叫她躺着招待客人,
不必起来就是了。

大夫还是不答应,“你自己看看去,她能走不能?”
儿媳妇在床上放着的一张卧椅上躺着呢,脸就象一张白纸。

娘家妈哭得放了声,王老太太到底心硬,只落了一半个泪,紧跟着炸了烟:“怎么不叫她平平正正的躺下呢?直着呀,肚子上缝的线就绷了。

”大夫说。

“那么不会用胶粘上点吗?”王老太太总觉得大夫没有什么高明主意。

好吧。

先把孙子抱走。

“头大的孙子,洗三不请客办事,还有什么脸活着?
到底把孙子抱出来了。

王老太太抱着孙子上了汽车,一上车就打喷,一直打到家,每个喷都是照准了孙子的脸射去的。

到了家,赶紧派人去找奶妈子,孙子还在怀中抱着,以便接收嚏喷。

不错,王老太太知道自己是着了凉;可是至死也不能放下孙子。

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

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

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

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

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王老太太只哭了一大阵;哭完了,她的老眼瞪圆了:“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摘编自老舍《抱孙》写于1938年,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中,王老太太将抱孙愿望的屡次落空归结于“命该如此”,这既表现了她想抱孙而不得的无奈,也为她在产子风波中的行为、态度做出铺垫。

B. 在本次孕产事件中,医生的处置科学合理、充满智慧,但最终孩子死了,医生自己也可能惹来官司,如此安排,寄寓了作者深切的悲哀和愤慨。

C. 小说用喜剧的笔法写悲剧,营造出一种“笑中带泪”的艺术效果,这可以淡化悲剧意义,使作品不至于“赶尽杀绝”,体现出老舍的宽厚和同情。

D. 老舍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典型事件,组织成悲喜更迭的曲折情节,本文既有对当时社会观念的讽刺,也能引起读者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反思。

8. 下列对“王老太太”的形象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文章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旧社会对女人的看法。

B. 为了能够抱上孙子,王老太太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不仅送肘子汤、鸡丝挂面,而且不允许儿媳妇睡觉时翻身、多眨巴眼睛。

C. “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可是孙子死了”,此部分文本表现了爱孙如命的王老太太因为自己的“不讲卫生、育儿观念落后”导致了“孙子”的死亡。

D. “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此处说明了以王老太太为代表的国人到了20世纪依旧盲目排斥科学的可悲情状。

9. 有人认为,小说中“娘家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余的应该删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10. 老舍作品以充满喜剧性著称,请以本文为例,分析其喜剧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辨,而涉猎书传。

永平十六年,使西域。

十八年,帝崩。

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陈睦。

龟兹、姑墨数发兵攻疏勒。

超守盘橐城,与忠[注]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

肃宗初即位,以陈睦新没,恐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

超发还,疏勒举国忧恐。

其都尉黎弇曰:“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因以刀自刎。

超还至于窴,王侯以下皆号泣曰:“依汉使如父母,诚不可去。

”互抱超马脚,不得行。

超恐于窴终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疏勒。

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而与尉头连兵。

超捕斩反者,击破尉头,杀六百余人,疏勒复安。

建初三年,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咸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

以徐干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

李邑始到于窴,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疏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

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

”遂去其妻。

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

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

”超即遣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

徐干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

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


(节选自《后汉书·班超传》)[注]忠,疏勒王的名字。

11. 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B.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C.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
D. 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干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
身佐超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又称“表宇”,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成年了才取名定字。

B. 崩,君王时代指帝王去世。

《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C. 建初,文中指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年号纪年外,也常用天干地支纪年。

D. 疏,上奏皇帝的一种奏章;上疏是臣子向帝王献策言事的重要途径。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班超孝顺勤劳。

班超不拘小节,但是对父母孝顺,为人恭谨;居家常施行勤俭,不认为辛苦劳作是耻辱的事。

B. 班超忠于职守。

焉耆攻陷陈睦,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班超固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前后呼应,坚守了一年多。

C. 班超不畏危险。

肃宗害怕班超势孤力单会有危险,于是召他回朝,但班超因种种原因,不顾危险回到了疏勒。

D. 班超宽容正直。

李邑诋毁班超,皇帝不悦,诏命班超留下李邑,但班超仍然派李邑护送乌孙侍子回京城。

14.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使弃我,我必复为龟兹所灭耳,诚不忍见汉使去。

(2)以邑毁超,故今遣之。

内省不疚,何恤人言!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寓驿舍①
[宋]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②。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 ①驿舍:此处指成都的一家作者经常入住的旅馆。

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

皆馆于是。

” ②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用“闲坊”“古驿”“空堂”,对“驿舍”进行描写,营造了一种荒凉幽寂的气氛。

B.颔联用鲲化鹏和丁令威化鹤的故事,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奋发有为和超然物外的情感。

C.颈联中“数竹”“量松”指出了岁月如流,时光飞逝,间接抒发了“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D.尾联回应首句,写壁间题诗旧迹,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使得全诗感情沉郁而强烈。

16.本诗不含情字,却感情强烈。

作者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请按照理解补写古诗句
(1)《氓》中用比兴手法借桑来写女子年轻貌美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要效仿先圣,坚持清白为正直而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歌行》中使用比喻表达对人生苦短之忧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园田居》中借鱼鸟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田园的向往之情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8.下面这段文字是一位同学致老师的赠言,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我们对您的深情难以言状。

所有的迷恋都已凝成一串省略号。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敬;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

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我多想再一次关注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春风化雨沐我心,师恩浩大永记心。

在人生的旅程中,您启迪了我的心灵,开拓了我的智力。

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

谢谢您,老师!人生的岁月是一串珍珠,亲爱的老师,愿您永远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9.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澳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化,②得益于“一国两制”方针的全面推进,③得益于中央政府和祖国的大力支持,④得益于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积极作为和澳门社会各界的团结奋斗。

⑤事实充分显示,⑥“一国两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⑦广大澳门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发展好、管理好、建设好澳门,⑧伟大祖国始终是澳门的坚强后盾,⑨由于祖国日益昌盛为澳门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四、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