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石壕吏》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号 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 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 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 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 为“诗圣”。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李商隐 与杜牧即“小李杜”。
四个人,四件事。 有吏夜捉人
在这里老翁、老妇分别有怎样的举 动?全篇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捉人
把握文章结构
这首诗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前四句):写诗人投宿石资村,传晚 投石壕村
官史来抓人,老前翻远跑,老妇开门见官史。
第二部分:从“吏呼一何怒”到“出入无完
裙”
第三部分:从“老妪力虽衰”到“犹得备晨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前致词:指老妇走上前 去(对差役)说话。
防守,这里 指服役。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书信 回来
刚刚
附书至:捎信回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 姑且,暂且。 偷生:苟且活着。 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生存着。 且偷生:姑且活一天算一天。 长已矣:永远完了。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加邺城之战。其中一个 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 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2.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老妇人和官吏。
3.为什么“捉人”是在“夜晚”?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 了。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活着 的不过是苟且活着,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家里再没有别的 (男)人了,只有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所 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可是)出出进进没有一件完整的 衣服。我这老太婆虽然已年迈力尽,请让我今晚跟你们一
傍晚 投宿
官吏,低级官员,这 里指抓壮丁的差役。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越过,翻过 跑,这里指逃跑。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诉说,叫喊 何其、多么 哭啼
凄苦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 走,老妇出门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 哭得是那样悲伤。
邺城:即相州,在 上前,向前 对……说 今河南安阳。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现名干壕村,在今河 南陕县东七十里。
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写作背景
《石壕吏》的写作背景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 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 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骚动起来。诗人这时被迫 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 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 声。杜甫这番经历写成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 再
只,仅 正在吃奶的孙子
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还没有
完整的衣服
离开,这里指改嫁。
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 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 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人
炊”
第四部分:从“夜久语声绝”到“独与老翁
别”
老妇苦 述老妇应役
作别老翁
通过我们对诗文的理解,我们能够看出:
差役是(凶恶、蛮横)的 老妇是( 可怜 )的 战争是( 残酷 )的 作者对老妇一家是(同情 )的 作者对战争是(憎恶 )的
1.从内容看这是一篇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 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晚上 地点:老妇人家里(百姓) 事件:官吏抓壮丁。
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 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新 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给下列字注音:
吏: lì
逾: yú
邺: yè
戍: shù
咽: yè
妪 : yù
泣: qì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弱 请求 跟从,跟随。
河阳:今河南孟州,当时唐 王朝官兵与叛军在此对峙。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响应
还 能够 准备 早饭
急应河阳役: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 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 餐。”
好像,仿佛。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 断绝;停止。 听
“三吏”是《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是《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写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 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禄山 的儿子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县),胜利 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 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 夹击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 南省孟西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泣幽咽:低微断续的哭声。
踏上
有泪无声为“泣”,哭声哽塞低沉“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前行的道路 唯独、只有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 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 告别。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 抓人。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
起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赶上)准备(明天)早 晨做饭。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 低声哭泣。
(等到)天亮登程赶路时,只有同那个老头告别了。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主要叙述了差人乘夜来捉人,连衰老的 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文章开头四句是故事的发生,写了几个 人几件事?哪一句预示有一场灾难降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